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天恭迎佛陀涅槃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天農歷二月十五,恭迎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佛陀涅槃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八十高齡,傳教已四十九年,佛教已被南亞大多數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廟,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這時,釋迦牟尼背疾復發,自知將要謝世,便來到拘屍那伽的跋提河邊,在兩棵婆樹間弟子阿難系好繩床,釋迦牟尼:頭朝北,面朝西,側臥於繩床上,他的右手支著頭,左手放在身,雙足並攏,在農歷二月十五,進入“涅槃”,從此在人世示現滅度。

  涅槃含義

  涅槃,佛教術語。意譯為滅、滅度、寂滅、無為、圓寂等。涅盤是從佛教傳統印度宗教中繼承下來的概念,是最易被誤解的佛教名詞。其本義是熄滅、(被風)吹滅。

  早期佛教認為證得涅盤的人有兩種存在狀態:一是愛等煩惱已斷,但前世留下的果報之身尚存,稱有余涅盤;一是命終之時,五蘊離散,不復受生,稱無余涅盤。大乘佛教對涅盤的理解更復雜一些,認為以往小乘的涅盤理想是“灰身滅智、捐形絕慮”,而自己的理想是無住涅盤,即為救度眾生,既不以生死亦不以涅盤為住處。

  大乘涅盤特征有許多說法:《涅盤經》說有常樂我淨的功德;《中論》說實相即是涅盤;中觀派說空即涅盤,且世間與涅盤等同;也有說涅盤即法身、法界、如來藏等。在大乘佛教中,涅盤不僅是解脫境界,更成為存在的本體,與經驗存在者相對待。

  涅槃的種類

  涅槃有二種,一、有余,二、無余,要詳細明白它當分三段來講:

  (一)就小乘方面:證得阿羅漢果,對於招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業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生命體猶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受生死,叫做無余涅槃(無余外生死苦果可滅故)。換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即眾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此為無余涅槃。以上為小乘的有余、無余涅槃(此有余、無余同為一體,因同斷見思,同證真理。其不同處,唯在有漏依身上滅,未滅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盡為有余涅槃,變易的果盡為無余涅槃。此為大乘的有余、無余涅槃。

  (三)就大小相對言;小乘所證涅槃為“有余”,因為它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塵沙、無明煩惱未斷,變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則為“無余”,因為它是三惑全斷,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余”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故曰無余。此為大小相對的有余、無余涅槃。

  又近代的學者說:果報身未滅為有余(雖惑斷而身尚在)待果報身滅時,始稱為無余的涅槃。

  更對於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詳細可再分為三點說明:

  1、小乘滅生死而涅槃,大乘達生死即涅槃,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斷界內見思,大乘並斷界外(三界外)塵沙、無明,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此其二也。

  3、小乘無身無智,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則身知具足,眾德圓備,這叫做眾德具不具異,此其三也。我來引一段經文補釋這眾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讀者易懂。

  “法華玄贊”二雲:“一、真如之體靈明妙覺,名為般若”;彼為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體出所知障,名為“法身”;彼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體眾苦都盡,名為“解脫”;彼離分段變易故。小乘之涅槃唯離分段,未脫變易,故非圓滿解脫。

  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滅的是分段生死,所證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為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斷的是塵沙、無明煩惱,所滅的是變易生死,所證的是中道實相理。此則以塵沙、無明為變易生死因,空及二邊之法相為變易生死果。

  二乘人滅分段生死,不受後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薩及佛雖變易生死,息妄歸真,而證無余涅槃。或雲:“佛息應身之化,歸於真身之本”謂之無余涅槃。

  總之,二乘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偏空真谛理顯現。菩薩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但中俗谛理顯現。佛所證的涅槃,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實相中谛理顯現。

  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稱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僅具解脫一分。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圓獲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備,常樂我淨的四德不缺。

  此外還有性淨涅槃、無住涅槃,合前有余、無余為四種涅槃。有余、無余是三乘共證,凡夫無分;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今略說明之:“性淨涅槃”謂諸法自體,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聖凡不二的理性。“無住涅槃”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它是福慧圓滿,更無所求。體雖如如而能不變隨緣;用雖生滅而能隨緣不變。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視沉溺生死的眾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無明所迷,業力所轉),故雲無住。

  佛陀的遺教和涅槃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初轉四谛法輪,度化喬陳如等五比丘,從此開啟了他四十九年弘法的歷程。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佛陀不辭勞苦四處弘法,足跡遍及恆河兩岸,度化眾生不計其數。直到八十歲那年,佛陀覺得自己的體力、精力都不如以前,他回顧一生,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做了,該說的法也已經說了,覺得可以安心離開這個世界。於是佛陀在拘屍首那城跋提河中洗了澡,然後從摩竭陀國到毗捨離之後,身體染了疾病,自知將在三個月內涅槃。於是繼續前行,途中經過波婆村,接受金匠淳陀的最後供養,病勢日益加重,於是走到拘屍首那城外的娑羅雙樹林,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作為入滅的地方。佛陀吩咐阿難道:“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在北方弘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於今夜將入涅槃。”

  在佛陀入滅之前,又有一個外道須跋陀羅,年齡已一百余歲,是外道中很有道德學識的長者。然未聞正法,始終沒有開悟。這一天聽說大覺佛陀將要涅槃,想到慧燈將熄,法船將沉,他不得不帶著勇氣匆忙前來向佛陀請教,以打破他胸中一向的疑團。須跋陀羅到達娑羅雙樹,重重跪在地上。當時,阿難在佛陀身邊侍奉,見來者是外道,怕是來和佛陀辯論,趕快上前阻攔道:“請你不要再來打擾佛陀,佛陀今夜將要涅槃。”須跋陀羅向阿難尊者要求道:“正是因為聽說佛陀將要涅槃我才來的。我此時已感覺到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我心中有個疑團一定要佛陀才能解決!”阿難再三辭謝,須跋陀羅再三請求。佛陀聽到求道者的聲音,對阿難說:“他不是來和我論戰的,他是須跋陀羅,是我最後的弟子,讓他來見我,我會去除他的疑惑。”

  須跋陀羅見到佛陀便歡喜地問道:

  “佛陀!沙門、婆羅門、六師外道,都說自己是一切智人,其他是邪教;自己是行解脫,別人是邪路。這樣互相非難,究竟如何分別呢?我們應當如何得到解脫?”

  佛陀微笑著回答道:“須跋陀羅!世上無論哪一個修行者,如果不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就不能認識諸法根本;如果不修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聖道,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獲得自在和解脫。

  “須跋陀羅!唯佛法中有三法印和八聖道,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脫法門。你當依此而行。”須跋陀羅聽過佛陀的教誡,疑團頓釋,歡喜贊歎,頂禮佛足,成為佛陀最後的弟子。

  佛陀將入涅槃時,眾弟子都很難過地圍繞在他身邊。其中有的弟子還因佛陀的入滅而傷心落淚。佛陀象慈母般地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只要你們能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法身永遠在人間了!”佛陀還告訴弟子,你們對我所說的教法有什麼疑問或不懂之處,可提出來,我為你們做最後的解說。

  阿難和大眾聽說佛陀即將入滅,頓時淚流不止,眾僧認為佛陀入滅,哭沒有用,應當馬上就一些令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大家一致推薦阿難向佛陀請教。阿難即向佛請教了四個問題:第一,佛住世時,大眾依佛為師,佛涅槃後,大眾應當依誰為師?第二,佛陀住世時,大眾依佛陀安住,佛入滅之後,大眾應當依什麼安住?第三,佛陀住世時,凶惡的人由佛陀來調伏,佛陀涅槃之後,凶惡的人應當如何調伏?第四,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眾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之後,經典的結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陀分別對這四個問題作了回答。佛說:“在我涅槃之後,大眾應當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於惡人,佛陀告訴阿難,應當以默擯的方法來對待;在佛涅槃之後,為了使結集的經典令人起信,應當在一切經首加“如是我聞”四字。

  佛陀在回答完阿難的這四個問題之後,還為大眾說了最後的遺教。佛陀遺教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佛陀涅槃之後,大眾應當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戒律),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和我住世,沒有什麼不同。

  二、佛入滅後,大眾要弘通正法,從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運動,不要貪圖財利,不要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用為生活操心。

  三、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術仙藥,不要結交貴人,應該節身時食,清淨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顯異惑眾。

  四、應該節制六根,不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如管理惡馬,要用辔制,不然,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佛子應當謹慎。

  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以心為主,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放縱心意,好像狂象無鉤,猿猴得樹,能夠喪失一切善事,所以要精進修道,把心棲於安靜境界。

  六、接受到飲食供養,當作服藥之想,好壞都不增減。不起貪瞋之心,飲食是為資養色身,除去身體饑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損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壞其善心。

  七、如有惡人前來傷害,當自攝心,不起瞋恨念頭;更要護口,不說惡毒語言。謹防瞋心之過,以免障道壞名。不要有驕慢的心、谄曲的心、欺诳的心和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直為本。

  八、當知多欲之苦,少欲安穩。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要勤於精進弘法修道,則事無大小,沒有困難之處,好像涓涓的細流,鑿石穿山,進入巨海;否則,對於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常常懈廢,如同鑽木取火,未熱而息,不能得火。

  九、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不能侵入。你們要做勇猛將軍,披著重铠,持著禅定刀刃,征服六塵境界的魔軍;佩著智慧利劍,知世間生滅法相,降伏一切諸有的苦患。

  十、生死海中,撐好智慧法船,渡過愚癡、愛執濁流,燃著智慧燈光,走過無明闇冥世間。常以聞思修的智慧,進入三摩地。大眾當牢記我之說法,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者不行,過不在導。

  佛陀在為弟子作了最後遺教後,於中夜時分,以吉祥臥的姿勢臥在娑羅雙樹之間床上,很多的弟子圍繞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淚。此時風息林靜,鳥獸無聲,樹皮出水,百花凋零。一片寂寞蕭條的現象。佛陀枕著右手側身而臥,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閉目斂容,安詳進入了永恆的涅槃。

  佛陀入滅之後,由弟子大迦葉主持了葬禮,火化荼毗,八國君王均分捨利,歸國後各自起塔供養。為了紀念佛陀的涅槃,後人將二月十五這一天定為“佛涅槃節”。但因南北傳佛教說法不一,故在時間上有多種說法。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佛涅槃之年是公元前543年,並以此作為佛歷之始,並由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通過。現在的佛歷皆依此說。而北傳佛教則以公元前485年為佛紀元年。

  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將佛涅槃定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改用為公歷二月十五日。每逢二月十五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叢林中都要莊嚴地備好香、花、燈、燭、茶、果等,進行供養,同時還要舉行隆重的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法會,追思佛陀的弘法業績。

  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

  “苦”是人生實相,離“苦”得“樂”,人之所欲。學佛最終的目標,即是透過佛法的修學體證,達到解脫生死輪回的“苦”,獲得涅槃寂滅的“樂”,這是人生最究竟圓滿的境界。因此,佛陀成道之初,即為眾生開示八種轉凡成聖,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修行方法,稱為“八正道”。

  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這是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所謂“正”者,以此八法盡離邪非故;所謂“道”者,因其能通達不生不滅、寂滅最樂之境故。循此八正道,可使眾生苦集煩惱永斷,證得涅槃的聖賢境界,因此又稱“八聖道”。八正道又如船筏,可使眾生從“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稱為“八道船”、“八筏”。

  八正道為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所說,其後陸續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為三十七道品。其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因此一般以八正道為四聖谛中“道谛”的內容,是為“滅谛”之“因”。實際上八正道與三十七道品也只是詳略之分,意義並沒有差別。

  八正道中,“正見”居首,“正見”即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三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等佛教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學佛應該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有了正見的智慧,對於是非、善惡、真偽才能做正確的思惟判斷,發諸於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為,而不至造下三塗之因,自然免受五趣輪回之苦。《雜阿含經》卷二十八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正見的重要,由此可見。

  八正道可大分為八,實為一體,其中任何一項的實踐,必然使其余七項伴隨同時圓滿成就,正如《大毗婆沙論》說:“由正見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得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每一法門都不能背離八正道,由此可見八正道的重要性。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實踐綱領,八正道歸納起來亦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正見、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念、正定屬於定學;正精進通於戒、定、慧三學。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說明學佛應當以智慧為前導,才不致迷失方向,這是以修行的次第而言;若以修行的目標來說,“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要修得“正定”,則須借助“正見”至“正念”等前七支為緣,也就是說,有了正知正見,發乎於身的行為,才能遠離殺、盜、邪YIN,合於“正業”、“正命”、“正精進”;發乎於口的語言,必然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的“正語”;發乎於意的正確思想,才能遠離貪、瞋、愚癡的無明妄念,而起無瞋恚、無害想的“正思惟”,及憶念正道的“正念”;如此身口意三業清淨,自能入於無漏清淨的“正定”而獲得解脫自在,所以說八正道是正覺解脫的正道。

  八正道也是最平實而生活化的實踐法門,日常生活中對因果義理有肯定的認識,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念念與佛法真理相契合,就是正思惟;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顏愛語,令人生起信心、歡喜,就是正語;平時所行所作,都合於道德禮法,不會為了一己之私欲而侵犯、傷害別人,這就是正業、正命;進而主動濟弱扶傾、樂善好施、行善止惡,這就是正精進、正念;遇到困難挫折,能夠沉著、冷靜,運用智慧去判斷、解決事情,這就是正定。八正道包含了信仰與道德的要目,不僅是出世解脫道的實踐法門,也是人間生活中人人皆應遵守的道德准則。

 

上一篇:陳兵:佛教人生觀
下一篇:陳柏達:富貴的正因助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