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怎樣才能改變愛發脾氣的毛病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還是應該從根本上來轉變,那就是要轉怒為恕,將心比心。中國文字確實是智慧的符號,我們看看這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它告訴我們,“恕”就是“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就是如對方的存心,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夠做到將心比心。所以當孔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老師啊,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什麼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不想別人怎麼樣對我們,我們就不要這樣去對待他們。而當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轉憤怒為寬容。我們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還沒有走上社會就有很多反社會的行為。比如看到富貴人家的車子,雖然不認識車子的主人,他也會在車子上劃幾個道,刻一些字,甚至會潑上油把它給燒掉。看到這樣的行為,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很氣憤,覺得這些人怎麼這樣做呢,損人而不利己,還可能因此而怒火中燒,憤憤不平。但是我們轉而一想,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行為呢?可能是因為他父母很早就離異,沒有人給他一些人生的引導,他更沒有學過《弟子規》,不知道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的原則。反過來再想一想,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兒女呢?我們對他們百般呵護、認真教育,就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想一想那些問題孩子,和我們的孩子相比,他們是不是非常的可憐呢?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想,對他們的恨意就會變成一種寬容之心,了解了他們這種行為的原因,我們就能夠對症下藥,而不是去生氣。所以中國古人說“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別人做錯事、有過錯的時候,我們應當想一想導致他這種過失的原因。當我們把這個原因找到的時候,我們這種寬恕之心就能夠提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轉怒為恕了。除了要轉怒為恕以外,我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來克服愛生氣的毛病,這個方法就是心理暗示。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可以站在鏡子前,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兩眉之間,深吸一口氣,再沉到丹田,對著鏡子這樣說:“你從今以後,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氣。”當然你不能只重復一遍、兩遍,要重復上十遍二十遍、多多益善。早晨的時候,方法也是一樣,但是說的話有所不同,早晨的時候你對著鏡子要這樣說:“你已經不生氣了。”當然,有句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你可能只是做了幾天、十幾天、二十幾天,遇到了事情你該發火還是會發火。但是你不要氣餒,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只有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發怒對別人不好,害人害己,一定要克服這個壞毛病。只要你堅持三個月,或者半年以後,你就不會輕易發火了。要想讓自己跳出易生氣的品性,冷靜平和地去看待和處理事情,還有一些小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想自己的行為,當一個人犯了錯誤,而你這個與錯誤不相干的人卻在那裡怒發沖冠,甚至有一群不相干的人和你一起面紅耳赤地生氣,你不覺得這有些莫名其妙嗎?這樣荒謬的事情不是很可笑嗎?所以,多一些幽默感,對他人所犯的與自己毫不相干的錯誤,置之一笑,怒氣也就自然無從生起了。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演講中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場面,在演講剛剛進行到一半時,台下突然有個搗蛋分子高聲打斷了他:“狗屎!垃圾!”威爾遜雖然受到了干擾,但他情急生智,不慌不忙地說:“這位先生,請少安毋躁,我馬上就會講到你所提出的關於環保的問題。”全場人不禁為他機智的反應鼓掌喝彩。一次,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公開場合演講,從台下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笨蛋”兩個字。丘吉爾知道台下有反對他的人等著看他出丑,便神色從容地對大家說:“剛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寫信人只記得署名,忘了寫內容。”多問自己為什麼當你因別人的錯誤而生氣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為什麼要生氣?這個錯誤是我犯的嗎?或者這個錯誤和我有關嗎?既然跟我毫無關系,我為什麼要生氣?為什麼我要用自己的快樂和健康來為別人的錯誤買單?多問幾個為什麼,把自己從沖動中拉回理智的世界,有了理智的分析,怒氣自然會遠離。讓反應有個緩沖許多人生氣都是瞬間爆發,看到別人犯錯,馬上火冒三丈。其實我們應該放緩我們的反應速度,來個緩沖,多給自己一些“想一下”或者“等一下”的機會,不要讓自己陷入那個習慣性的生氣怪圈,這樣就能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朋友來提醒自己情緒的控制是很難的,特別是當一種情緒的發洩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條件反射時,更是如此。所以,要讓自己的好朋友提醒自己。當自己要發怒時,朋友的善意提醒會給你一個理性的思考間隙,讓你想生氣的沖動停頓一下,你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壓住一時的沖動。愛自己雖然人無完人,但是再不完美的自己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要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愛自己,關心自己。真正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是不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輕易生氣的,因為生氣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會明白,愛自己就要接受別人的不完美,包容他人的錯誤。(摘自《心態即命運》)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幫助別人是本分、是義務,沒有權利,你才做得自在
下一篇:感恩,什麼是感?什麼是恩?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