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系。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糾纏已經被世界上許多試驗室證實。佛教中的很多不可思議現象如佛菩薩的感應,加持以及佛法中所講的眾生之間的緣份,因緣果報等都可以用量子科學來初步解釋。下面作者將就量子糾纏與佛法進行一系列微細探討。
量子糾纏與佛法的微細探討(一):空和有
從微觀角度來說物質是空的,比如一個分子是由多個原子組成,這是我們現在用顯微鏡能看得到的。但是隨著科學發展、技術進步,人類可以追溯更微小的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就是形成整個浩瀚宇宙最基礎的物質結構。
我們看一個基本粒子,它的狀態是一個球的樣子,實際並非這樣,而是在球的中心有一個中心點,外圍極其少量的物質圍繞高速旋轉,旋轉得太快了,從而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球體的表面。所以基本粒子如果靜態觀察,其中99.9999%都是巨大的空洞的,是沒有實際物質的。而中心點占據了全體絕大多數重量,如果繼續觀察中心點,還會發現依然層層不盡的如此結構。
釋迦佛在《楞嚴經》中說到一個“臨虛塵”的名詞:【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臨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臨虛,即實空性。】
這一段是說一粒微塵被析分七層後,因為經文裡提到的是七,可能是概數,並不確定就是七層,所以很可能是N份量級的微細,就把微塵拆分到了臨虛塵這個量級了。再拆分臨虛塵,就沒有物質可言了,全都成了虛空。這句經文直接、全面地描述了物質基本粒子的構成狀態,也就是空的基本形態。
這些問題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0到1的過程,而我們要說的量子糾纏是1到N的過程,是已經在1產生的基礎上去討論的,如果我們不能認同0到1,也無法認同1到N的推進過程。宇宙基本粒子從空裡形成,這個過程就不多探討,佛經裡大量存在這樣的句子,各位可以閱讀《楞嚴經》、《法華經》、《心經》等等大乘經典。
我常常強調“同源”這個名詞,說我們和眾生、和佛陀是同源的,或許大家並不那麼注意。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這些基本粒子就誕生了,有的形成了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物質形態,有的依然保留最純淨、純粹的本貌,不管它們經歷了什麼樣的變遷和組合,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基本粒子都是和宇宙同源形成的,即宇宙形成的那一刻,它們就形成完畢了。由基本粒子構建的物質,雖然可以不斷組合,可是基礎沒變,就像一個房子被扒了,老房子的磚瓦可以重新用在新房子上,這是物質守恆定律了。就像植物生長、死亡,最後又腐爛成為新的養分,會被植物、動物吸收,重新參與循環。基礎粒子在種種流轉中,並沒有增加也不會減少,物質守恆就是能量守恆,把微觀量子層面的守恆也納入其中就完整了,畢竟都是在1的層面後討論的。但是當涉及到空的部分就進入到了0的高度,再用以1為基礎形成的概念理論,是行不通的,自然會發生很多蹩腳的矛盾。
《心經》裡描述了一大段物質和能量的部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教裡提到的“色”是指一切的物質和物質現象,能否被觀察到並不重要;“空”是指一種能夠轉化成為萬有的能量狀態,和我們理解的空無不是一個意思。
《心經》這段描述的是:所有的物質和物質現象,都是能量現象,同時能量現象就是物質現象;而繼續深入地探討,沒有堅固不破的物質現象,也沒有堅固不變的能量現象,當我們提到物質現象和能量現象的時候,就應該知道這二者是統一的,只是名詞上有兩種不同的叫法。就像波浪不同,但其本質都是水,只是水有了妄動,而人以此妄相而取假名罷了;就像電爐、電話、電視不同,但都是電的不同使用。所以佛教裡並不支持守恆定律,而是歸元定律(都將回歸本元)更能體現佛教本意。
當我們理解了色和空這一對狀態的關系後,就可以繼續推演,把這種關系和五蘊的“受”、“想”、“行”、“識”全部納入其中,我們的感受是一種能量狀態,能量狀態和感受並不矛盾,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意識流層面的“想行識”也是能量狀態,能量狀態可以伴隨“想行識”,五蘊都可以轉化為空,都可以和空形成交互的關系,乃至都可以回歸到空代表一切的狀態中。於是五蘊也都是能量狀態的另一種表達,當形成某種能量表達後,五蘊的其他部分也都伴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