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禅宗還有分為漸修和頓修兩種系統,大家如果把時光再倒回去五祖黃梅當年為了要尋找接班人,於是要他座下的弟子嘗試著把多年所學心得發表出來。當時黃梅大師座下弟子據說有大約五百人,而這些出家眾中最耀眼、最突出的應該是神秀大師。這位神秀當他還是在家人的時候早就博覽群經,通古博今,而且也有一群追隨著他的粉絲在民間也擁有知名度。後來到了隋朝末期,自己覺得因緣成熟必須出家,他尋找到了當時很有名望的東山寺的黃梅大師。當時神秀是因為仰慕黃梅的家風,每天可以淨滌身心,澄心靜坐,長養自己的心田,他極為崇景。於是,他在座下圓頂出家並且每天作灑掃庭園,服務常住,噼柴運水,為了要讓黃梅歡喜,用身心不斷地承事他的師父,於是頗得黃梅的歡心,並且心裡其實暗自也有打算將來要把自己的位置傳授給他。只是心裡一直有一個隱憂不知道神秀是否可以把這神聖的棒子自在地接手過去,因為這要看他是否有真正在心性上獲得印證的基礎,否則也怕其他弟子心中不是滋味。這個問題給黃梅帶來多年的困擾,最後為了公平起見他就要大家把自己的看家本領發表出來,於是才有了歷史上有名的一首偈語傳頌至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關於這段典故有很多種說法,有種說法說到,神秀在黃梅座下多年也想媳婦熬成婆,他急著想表現自己的能力,但是又怕別人的眼光和批評,於是,他就趁大眾在大寮休息的時間,他把自己個人體悟心得寫在一片牆壁上。隔天一早整個寺院幾乎人人看了以後爭相傳誦,當然黃梅大師必然也看過了,但是看完之後的他並沒有給予任何正面的評價,可見當時黃梅的心中並沒有覺得神秀是有開悟的。就在這個時候,當時被派到廚房擔任執事的惠能大師也跟著去看了這首偈子,歷史上說惠能大師是目不識丁,但是根據他的家世,父親曾擔任過官銜,以古代世代相襲的傳統,惠能應不至於目不識丁,否則怎麽會有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念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內心裡面會有澎湃激動的反應?典故中所提到的是說惠能聽到旁人念神秀大師的偈語給他聽,因為他不識字,關於這段就暫且擱下個人用自己的判斷去推斷吧。話說惠能看了神秀的內容之後,他也頗不以為然,所以他就在旁邊留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旁很多的同修僧眾看到這句偈語的內容以後議論紛紛而且都極為驚訝,這事也傳到了黃梅的耳中,他也趁空跑出來看這首偈語,看了之後心中極為震撼並且暗喜,他終於找到傳人。但是為了要保護惠能他反而說:「這是誰寫的?不知所謂為何,莫名其妙。」同時還把這首偈子給擦掉。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簡單地介紹初學佛者所應了解和遵守的修行基點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