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心:一個普通的凡人如何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是為對治煩惱心而講的,因而在學佛中,修心至關重要。佛教文化中的諸多方式皆可用來修心,比如大乘佛教中的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而《華嚴經》中的《淨行品》主要講的是在發願中修心。

  《華嚴經》中的《淨行品》,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雲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雲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這些問題幾乎囊括了所有關於佛的福德和智慧,換句話說,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一個普通的凡人如何做就可以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文殊菩薩的回答頗具智慧。他提供了一百四十一個大願。這一百四十一個大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家時、睡覺時、起床時、穿衣時、洗漱時、坐禅時等各種情境下應有的念頭等,比如“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也包括見到大樹、高山、佛塔、宮殿、花圃等我常見的事物時應有的想法等,如“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可以說規定的很全面。

  文殊菩薩所推薦的這一百四十一個願,是為眾生所發的願,是希望所有的眾生見到類似的事物或處於類似的情景時都能有這樣的念頭或想法,這其實也就是修心。我們平時所謂修心多和念頭有關,對於多數人而言,心中念頭多受業力驅使而自生自滅、隨起隨落,且常常是一念未平、一念又起,諸念雜糅,使人心難以安寧。而這些對境而起的念頭是佛菩薩的心念,即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又是他們的思維模式。按照《淨行品》來修心,就是矯正我們的“一念”,使我們的思考方式趨近於佛的思考方式,如果一個人能夠按照這樣做的話,心理的念頭和心靈的結構就會一步步發生重大的變化,從而達到“淨行”。

  因而,我們應當在發願中修心。海雲法師將此修法稱為“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他說:“文殊菩薩在這裡提出的是一個修行的模式。一般人光是誦這一品經本身就是修法,但在修法的同時,還要懂得起觀。雖然在修持法要中尚包括了乞請、加被、贊歎、觀空等加持法,但這些只是儀軌,讓大家增加信心而已,可有可無,最重要的是能夠模擬這個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此法若能修成,在許多現象中便能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拘束。但是要想超越這個部分,得先做好基礎工作,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管是人為的、自然的、宇宙的,或是因緣聚合中所造成的種種挫折與困擾,都要能對境起觀,借著外在的境界轉換為內在的心境。譬如經文上說,得美食的時候,要‘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在得美食時都能夠轉換過來,觀想‘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可見,這種在“發願中修心”的法門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普通的生活中促進心境的提升和轉變,而不是隨著習性去“隨波逐流”。

  騰訊佛學

 

上一篇:不修心的戒色都是空壺燒水,終究難以成功!
下一篇:念金剛薩埵心咒三個月,夢中被告知你的霉運過去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