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方法:以慈悲心來開啟快樂的源泉。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快樂都是自找的。常有人跑來抱怨,說:“師父,我氣啊!”我說:“干嘛呀?”他說:“氣死我了!”我說:“你是誰呀?”
我希望將來你們生氣的時候,也這樣問一問。你一邊說:“氣死我了!”下一句就接著問:“我是誰呀?”想三秒鐘後,管他的,懶得氣了!
“我”是誰呀?誰在氣“我”啊?就是因為有“我”,才有氣!要是沒有“我”了,氣從哪兒來啊?
所以,生氣、不快樂的根源就在有“我”。生活想要有質量,就需要用慈悲來忘掉自我。如果多想別人、慈悲待物、慈悲待人,哪兒還會有那麼多的不開心呀!
平時,我們一起床,一睜眼,就對著家人喊:“飯做好了沒?”嘴裡一邊吃著現成飯,一邊還抱怨:“怎麼這麼難吃呢!”走在大街上也抱怨:“你怎麼走那麼快?怎麼不走我後面!”別人的車開得比你快,你就受不了:“怎麼比我還開得快,我要超過他!”走進單位裡面,看見同事了:“他怎麼來得比我還早!”在任何時候,你都用對立面來看人,怎麼會有快樂呢?
佛法講,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腸對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樂,每天的生活都有質量。早晨起來,看到家人的第一個反應就要想:她今天早上這麼辛苦,給我做了那麼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這就是菩薩的精神:想別人。
如果你能夠把大家在一起的時光,想象成一次快樂的聚會,那麼你的生活一定會是愉快的,你的工作一定會是輕松的,你的心情也一定會是舒展的!
第二個方法:用智慧創造灑脫人生。
什麼是智慧?學會吃虧就是最大的智慧。過去人常講“吃虧是福”,但我今天告訴大家,吃虧不僅是福,吃虧更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會灑脫起來,才不會斤斤計較。就像《插秧歌》裡唱的:
“手持青秧插滿天,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我為什麼要提到這首歌?因為剛才講了“吃虧是智慧”,不要吃不得虧;還有“無言之教”,不要擅自好爭,不要老是事事沖前。所以,“退步原來是向前”,退後一步,自然寬。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人生的大智慧。
第三個方法:在追求中實現超越。
很多人對我講:“佛教是消極的,佛教是講空的,什麼東西都不要。”這是佛教嗎?不是。
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麼?是追求與超越。就是在有與沒有之間、要與不要之間,善巧地把握。佛教主張,在追求的當中、在擁有的當下,能夠從中超越出來,而不被它束縛。
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生活品味,追求生活質量,但還是不快樂呢?因為他們被品位束縛了,被藝術束縛了,只有追求,而沒有超越。
你們不是常常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嗎?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前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就是追求,就是要有;但是後面的“若無閒事掛心頭”,就是超越。
因此,要想生活有質量、生活快樂,在追求的同時,一定要有超越的心態。
所以,“有”好不好?也好也不好,看你怎麼擁有,有沒有超越的心態。“沒有”好不好?同樣的道理。“有”與“沒有”都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