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112:挫人所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挫人所長。

  【原文】

  濃淡清奇體各殊,忍將佳作斥為瘉。

  至公堂上無公道,後代兒孫盡蠢愚。

  注:挫,摧折也。長,謂才能技藝之類。人有所長,正當委曲造就,以盡其才,若反摧折之,成何心術?此較蔽人之善更甚。蓋“蔽”者,吝於援引,不為推薦之謂。“挫”則多方誣陷,使其人終身名不彰、功不就而後快。人怨既深,天譴必至矣。

  案:前朝周立民,官為翰林侍講,欽點南直主試。南直乃人文淵薮,美不勝收。周心懷嫉忌,每遇佳文,惡其高出己上,必多方尋疵,黜落之而後快。簾官吳逢年忿甚,抗言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乃大臣之用心也。昔張乖崖鎮蜀,有參軍年老宜黜,乖崖見其一詩,特疏推薦,至今美之。明公為朝廷主持文柄,佳者不取而劣者反收,其如公道何?”周怪其目無上司,大加斥責。吳任滿,欽取進京,為禮科給事。將周任性乖張之處,歷歷陳奏。雖朝廷從寬不究,而此疏傳播,大為士林吐氣。周由侍講轉太常,時享太廟祭品缺略,奉旨降三級,罰修邊城,帶罪立功。又與邊帥不和,周晝夜辛苦,賠盡家資,將城修理完固。帥俱不錄其功,潦倒邊塞,窮苦萬狀。吳後升佥憲,奉命巡邊,周具長箋,備敘歷年功績,被帥阻抑,求為上達。吳進而謂之曰:“挫人之長乃太上所深戒,帥之今日挫爾,何異爾之昔日佳文不錄乎?報應固如是,其不爽也。吾不記前怨,當為爾表白。”遂據實申奏,周雖得釋回鄉,諸子皆愚魯,不能繼書香,惟一孫聰穎能文,終身淹蹇,求青衿不可得。蓋雲報也。

  附:(一)穆修,以詩著名,游京洛,題詩寺壁,真宗見而歎賞之,問為誰,左右以修對。上曰:“公卿何無薦之者?”丁謂一言阻曰:“此人行不逮文。”由是上不復問。謂之妒心如此,宜其死無葬身之地也。

  (二)乾道間,劉生與徐生同結省課,約在棘闱中,交卷時互相檢察,劉見徐文字勝己,乃佯擠人叢中墮卷於地,绐徐曰:“子卷已失矣,奈何?”徐泣而尋之。俄有一吏出諸袖中,還之曰:“適見人擲地上,因收置耳。”是科徐中式,劉終身不第。(《桂香鏡》)

  (三)郭尚書贽,初作賦有名,同學李勉忌之,飛布謗語。後贽竟登第,及再知貢舉,勉以明經充選。诏下之日,勉甚愧悔。(《感應篇集注》下同)

  (四)三山蘇大璋,治易有名。戊午鄉試,夢中第十一名。偶與同經友言之,友訴於郡,謂其與考官有約。及填榜,十一名果習易者,郡守攜狀遍示考官,因抽一備卷更之,既拆號,則自備卷而中式者,即大璋也。由中式而改為備卷者,即訴狀之友也。士論快之。

  【譯文】

  注:挫”就是摧毀、折損之義。“長”是指才能、技藝之類。他人有所長,正應該盡心盡力培養造就,使他的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假若反而摧折他,那成了什麼樣的心術呢?這比掩蔽他人的善行更壞。大略地說,蔽善只能是吝啬於援助提攜,不願推薦而已。“挫人所長”則是多方誣陷,使他終身名聲不顯,功業無成,而後快。結怨既深,上天的譴責一定會臨頭的。

  案:明朝的周立民,官拜翰林侍講,皇帝欽點為南直隸的主考官。南直隸是人文勝地,人才荟萃,美不勝收。周立民卻心存嫉妒,每碰到好文章,妒忌其比自己水平高,就一定想方設法吹毛求疵,黜落下去而後快。簾官吳逢年對他的行為非常氣憤,就提出意見說:“他人有長處,就象自己擁有一樣,才是大臣的襟懷。過去張乖崖為蜀地長官,有一個老年參軍,本應該黜落,看到他的一首詩,就特地上疏推薦,至今傳為美談。明公為朝廷掌握考試人才的大權,好文章不取,卻只取劣等的,公道何在?”周立民責怪他目無上司,大加斥責。吳逢年任滿後,皇上欽取進京,做了禮部給事,就把周立民任性乖張之事,陳奏皇上。雖然皇上從寬處理,不予追究,但吳的奏疏到處傳播,也算為文人們出了口氣。周由侍講轉任太常,當時,供奉太廟的祭品不齊備,奉旨降三級,罰去修邊城,帶罪立功。在邊城周立民又與邊帥不和,他晝夜辛苦,把家產也賠進去了,才將城修理完固。邊帥卻不給他報功。因此潦倒邊塞、窮苦萬狀。吳逢年後升任佥都御史,奉命巡視邊疆。周立民寫了一封長信,敘述了自己歷年來的功績,以及被邊帥壓抑的境況,請求吳逢年為他遞上去。吳逢年客氣地說:“抑挫他人長處,這是太上所不許的。邊帥今天抑挫你,與你昔日不取好文章有什麼不同呢?報應就是這樣,一點也不差。我不記前怨,當為你表白。”於是據實申報上去。周立民雖然因此得釋放回鄉,但他的兒子們卻都很愚魯,不能繼承書香,只有一個孫子聰穎能文,但也終身不得志,連個秀才也考不上,這可以說是報應了。

  附:(一)穆修因擅長詩文而聞名,游學京城洛陽,題詩在寺觀壁上,被真宗看到,大胃贊賞,問這是誰寫的。左右侍從回答是穆修寫的。真宗說:“這樣的人才,大臣們怎麼沒人推薦呀!”丁謂一句話就阻擋了,說:“此人品行不及他的文章”。因此,皇上不再過問穆修。丁謂妒心如此,死無葬身之地是應該的。

  (二)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劉生和徐生都在省城結業。相約在考場交卷時互相檢查一遍。劉生看到徐生的試卷比自己寫得好,就假裝擠在人群中把卷子掉在地上,哄騙徐生說:“你的卷子擠丟了,怎麼辦呢?”徐生哭泣著尋找。一會兒,有一個小吏從袖中拿出卷子還他,說:“剛才有人扔在地上,因而我收放起來”。這次考試徐生考試得中。劉生卻終身不第。

  (三)尚書郭贽最初以善作賦而有名。同學李勉妒嫉他,就散布流言誹謗他。後來郭贽竟科舉登第。後來兩次執掌貢舉考試,李勉以貢生入選。诏令頒下之日,李勉極為慚愧懊悔。

  (四)三山人蘇大璋治學《易經》有名,戊午年鄉試,夢見中了第十一名,偶然就告訴了一同治學《易經》的朋友。朋友就告到郡衙,說蘇大璋與考官有盟約。等到了填榜公布時,第十一名果然是一個研習《易經》的人,郡守就把朋友的狀子給考官們都看了。於是決定抽一張備卷來更換。拆開號後,原來從備卷而考中的正是蘇大璋。那個由考中而又改為備卷的就是投狀子的朋友。人們都稱快。

 

上一篇:寂靜法師:這樣做了,命運就會改變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113:護己所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