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7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八六頁:

  鈔【言不異者,前一說,心無初相,則超劫濁,乃至無業系苦,則超命濁,是斷無明等,名五濁得菩提也。後一說,色陰破,則超劫濁,乃至識陰破,則超命濁,是破五陰等,名五濁得菩提也。為說少殊,而義則大同也。】

  這一段是解釋《疏》裡面所說「或配三細六粗,或配五陰,義亦不異」。『前一說』就是《楞嚴經》上講的三細,『後一說』就是配五陰。三細六粗是幻覺,真如本性、清淨心中決定沒有這些東西。現代科學相當進步,依據科學家的觀察,認為物質根本就不存在,現象怎麼產生的?那是一種波動,是個波動的現象。法相唯識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波動,不覺就動,覺就不動。從這一念不覺才有三細六粗這些現象的發生。『心無初相』,心是真心,真心沒有初後,也就是說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這個現象,《金剛經》上說的「覓三心不可得」。它沒有初後,沒有初後就超越時間,『則超劫濁』,「劫」是時空,超越了。『乃至無業系苦』,業系苦是果報,是六粗的最後一條。說一個業相,說一個業系苦,就把三細六粗統統包括了。「乃至」是省略之詞。『則超命濁』。這是要真正覺悟、徹底覺悟,禅家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事實真相就見到了。沒有這個功夫的人,我們還是生活在幻化的世間,縱然是現代科學家為我們說出,空間是無限度的,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乃至五度、六度到無限度,全都是幻化,都不是真實,只要這空間有度數,那就不是真的,都落在三細六粗的范圍之內;超越這個范圍,叫一真法界。現代科學家還沒發現,他們的看法、說法還不像有一真法界的味道,但是已經相當可觀。『斷無明』,這是『五濁得菩提』,可見得五濁跟菩提只是一念覺迷而產生兩種不同的境界,覺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五濁。後面一說跟前面一說,意思相同,說法不一樣,前面是從三細六粗,後面是從五陰。三細六粗是說明我們真性迷了以後,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理論、事實以及過程,它說得詳細;五陰只是說明現象,色受想行識,沒有三細六粗說得那麼深刻、清楚。五陰要是破了,那也叫菩提,五陰怎麼破法?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詳細。

  疏【觀經雲: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如果要細說,實實在在說不盡!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為大眾講經說法總是提綱挈領,教導我們舉一反三,說的人省力氣,聽的人也有領悟之處,有會入之處。這舉《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這兩句話把末法時期的世間相,真的一語道破!我們今天這個世間,我們生活種種的受用,確實是《觀經》上所講的。

  鈔【五苦者,疏雲: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燒五惡等。詳具大本,茲不繁錄,以濁必有苦,舉濁該苦,故曰文省。】

  『省』是省略。我們現在同學們讀這段文字,印象應該是相當深刻。因為《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的注疏我們講過,天台智者大師的《妙中鈔》,我們雖然沒有全部講過,我們講過谛閒法師《妙中鈔》的節本,對這些文字就很熟悉。『五痛』是花報,就是我們現前所遭受的種種痛苦。為什麼說五痛?五大類的因感得這五大類的果報。『五燒』是果報,佛法裡面講,五痛是花報,先開花後結果。這個意思也是清清楚楚告訴我們,花報是現世報,果報是來生,來生是三途的苦報。特別用這個「燒」,燒,實在講是地獄的果報,無論哪一類型的地獄都是一片火海。『五惡』是因,五惡是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諸位要曉得,這就是五戒的反面,人造作這五種惡就感得五痛五燒的果報。世間人不知道這事實真相,不曉得利害。今天造這五種惡業,在造作的人,他並不以為這五種是惡業,而以為這五種是正常的,這叫迷惑顛倒。造作的心非常盛旺,非常的強烈,感得的果報也就非常明顯。這些果報,如果我們頭腦稍稍冷靜一點,你都能夠見到,因為它報得太快,最快的不超過一年,二、三年,三、五年,五痛五燒現前,我們就常常能見到。當然在一般學佛的人,經常受到佛法的薰陶,心地比較善良,一切造作知道收斂,我們的五痛五燒不能說沒有,比一般人來得輕微。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東西還是障道,我們今天講的道,要往生淨土,它是障礙。

  經論上祖師大德們都告訴我們,真正往生,關鍵就在臨終的那一剎那,這一剎那心地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心不亂是平常的功夫,臨終那一剎叫心不顛倒。《彌陀經》上「心不顛倒」是指臨終的時候,臨終那一念不顛倒就決定得生。我們看看,幾個人能保得住臨終頭腦很清醒,一點不迷惑?這是大福報,中國古人講的五福,第五個福就是好死。所謂好死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人縱然不念佛,不求往生,他也不會墮惡道。要知道墮三惡道是糊裡糊塗去的,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的。清楚明白決定在人天兩道,你能夠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往生。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利害得失,我們從今天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要嚴持戒律。五戒是根本戒,不要貪多,這五條守好,那就沒有不往生的,這是古德垂訓教導我們「持戒念佛」。這五條要真正做到,對於往生有大幫助。這五條要不能受持,佛念得再好,它都是障礙,往生沒有把握;嚴持戒律,往生才有真正的把握。

  疏【此五濁處,能自立者,亦已鮮矣,得成正覺,寧不難乎?是為第一重難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議。】

  在五濁惡世能自立的人,這就不容易,『鮮』是少,蓮池大師說那已經是少數。蓮池大師那個時代跟我們現代一比較,我們的濁惡超過他們一百倍都不止!由此可知,在現代社會裡面能夠自立的,鳳毛麟角,太難太難了。

  鈔【自立者,五濁惡世,人生其中,外則時勢之所逼惱,內則惑障之所萦纏。】

  古時候說這個經難,因為濁惡比我們現在輕很多,不太容易覺察得到,總覺得社會很安穩,風俗人情很淳厚,人生的確是幸福美滿的。現代則不然,縱然富有,我們見到許多富而不樂,縱然地位很高,高位也受人侮辱,真是苦不堪言。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外面時勢逼迫我們、惱害我們,這裡面有人事環境,佛法裡面常講怨憎會,不是冤家不聚頭,乃至父子兄弟這個親情在今天都少見,為了財富、為了權位,骨肉相殘的很多。古時候不是沒有,很少,現在就太多了。現在人與人是利害的關系,今天於我有利,我們兩個是好朋友,明天沒有利益了,見面就不認識,叫陌生人,這是人事環境的逼惱。物質環境也不例外,現在整個地球,一切萬物都有相當嚴重的污染。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穿衣、不能不喝水,我們所喝的、吃的統統有污染,穿在身上這個東西都有副作用,物質環境的逼惱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狀況,幾個人覺悟?幾個人明白?『內則惑障』,惑是迷惑,對於事實真相、前因後果一無所知,一味的盲從,產生許許多多的障礙。佛法裡面稱二障、稱三障。這二障、三障是歸納,裡面有迷惑、有障礙,外面有這些惡緣,這是我們今天這個身體的處境。

  鈔【況乎身屬四生。】

  『四生』就是胎卵濕化,這是講一切有情眾生的生態可以區分為四大類。我們人的身體在這四大類裡面屬於胎生。

  鈔【命存呼吸。】

  這句話是說我們的命是非常脆弱,並不堅固。

  鈔【是以欲潔偏污,求升反墜。】

  『潔』是清淨。我們很想清淨,結果怎麼樣?污染更深;我們想向上提升,結果反而墜落。想是一樁事情,結果又是一樁事情,原因在哪裡?就是前面所講的「惑障」,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的關系。造作惡因想得善果,哪有這種道理?決定得不到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五惡,希望得到自己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我們要求的,怎麼求也求不到,以種種方法、手段乃至法律都達不到。假如他了解事實真相,從因緣上來下手,這個果報是可以得到的,應該怎麼求法?斷惡修善,持戒念佛,那就真正改善了。我們欲潔就得潔,我們求升就真的提升,要在這上下手才行。

  鈔【能於此中,分別善惡,持戒修福,自立於人天之位者,鮮矣。】

  少數!我們學佛最低的成就,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算是你這一生學佛沒有白學了。這一生學了佛,來生還要墮三惡道去受報,你這個佛法就白學了,你學錯了。可是我們細細觀察這個世間學佛的人,走錯路的人多,還不在少數。這樁事情很可怕,我們不要去管別人,常常回光返照想想自己,這才真正叫有受用。看別人與自己不相干,人家清淨,該升的上升,該墮的往下墮,與自己毫不相干,要緊的是要修自己!修行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你有能力『分別善惡』,這是智慧。《了凡四訓》裡面教給我們,這個事有真有假,我們講一個「善」,善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大有小、有半有滿,它說得很多,你細細去念念,很有味道!我們學佛,我們學的是真佛還是假佛?我們學佛是半佛還是滿佛?不能不知道!這就是在此地辨別善惡,這是智慧。『持戒修福』,如果你不辨善惡,你持的戒決定不是清淨戒,你修的福未必是真的福報,種福田,你種在沙土裡,種在石頭上,不會有收成的。最肥沃的福田,你找不到,你看不到!持戒修福都要有慧,沒慧不行。所以有能力辨別善惡,認真持戒修福,這個人決定能保住人身,來生會在人天兩道享福,這就是『自立於人天之位』,少,不多。

  正如同世尊當年在給孤獨園,給孤獨園在建房子的時候,佛看到地上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笑了一笑,弟子們就問,佛笑什麼?為什麼要笑它?佛就說,這個螞蟻它墮螞蟻身一直到今天已經有七尊佛過世了,它還是螞蟻身。通常講一尊佛是三個阿僧只劫,七尊佛過世,二十一個阿僧只劫它還沒有離開螞蟻身,因為它愚癡,不是螞蟻有這麼長的壽命,而是死了以後又到這窩裡投胎投螞蟻。這是說明惡道決定去不得,墮惡道容易,出惡道非常艱難。餓鬼、地獄的壽命比這個還要長。問到人,失人身之後還能得人身的比例如何?佛在地上抓一把土,然後把它灑掉,指甲裡還有土,佛用這個比喻說,人得人身之後,來生不能再得人身的,就像灑下去落在大地上的土,來生還能得人身的,就像指甲裡還留的這一點土,說明這機緣比例太少了。我們聽了佛的說法,然後自己再去想想,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我們想的是什麼?我們念的是什麼?我們能夠念五戒十善,能夠念利益眾生,這是人天的念頭;我們念貪瞋癡,念損人利己,這個叫做三惡道的念頭。比較比較看,哪個念頭多?哪個念頭力量強大?來生我們自己往哪裡去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去問人!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變什麼。十法界都是心想變現的。《十六觀經》裡面勸我們想佛,想佛就成佛了。想是心裡面真的有相。我們中國的文字,「想」是心裡有個相,「念」是現在的心。我們能想念阿彌陀佛,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能想念阿彌陀佛,那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福報之人,因為他不久就要作佛了。

  鈔【能於此中,深懼無常,修四谛十二因緣,自立於聲聞緣覺之位者,抑又鮮矣。】

  前一條,得人身而不失人身,這就很難了,第二段比前面又提升一層。來生還得人天果報,人天壽命不長,有苦有樂,不是無苦純樂。有苦有樂,來生還要過這個日子嗎?還要受這些苦難嗎?這一生受得還不夠嗎?如果有這個覺悟,他就一定想到「我要離開六道」,這個想法就聰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離開六道,『深懼無常』,無常就是生死,六道裡統統有生死,只是壽命長短不一樣而已。大家不要以為天上壽命長,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我們凡夫看起來是天文數字,不可思議!可是諸位要明白一個事實,我們人壽命長的有一百多歲的,水上的蜉蝣,從生到死它的壽命只有七、八個小時,以蜉蝣看我們人一百歲,豈不是我們人看非想非非想天?你從這個比喻上,你就了解事實狀況。天長壽不足以羨慕!蜉蝣看我們人的長壽,就跟我們人看長壽天沒有兩樣。雖然說長,我們的感覺當中也是一剎那就過去了,日子過得好快,一定要覺悟,生死可怕,無常迅速!一心一意了生死、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求出離六道輪回,那怎麼辦?『修四谛十二因緣』,小乘教裡面所說的,教給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方法。有這樣覺悟、這樣認真修學的人,『抑又鮮矣』,比前面更少。

  鈔【乃於此中,永斷無明,高超三界,而得於無上正等菩提,是則同居火宅,獨馭寶車,共溺愛河,卓登彼岸。豈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謂難,此之謂自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這比前面就更難了,這個智慧高了,見解透徹了,知道出三界還不究竟,什麼是真正究竟?要『永斷無明』。什麼叫永斷無明?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了,一樣都不迷,這就叫無明斷了。無明就是不明白,斷了無明,就是統統都明白了、都清楚了,這個智慧才算是圓滿。『高超三界』,不是一般的超越,高等的超越,這是佛菩薩之事。『而得於無上正等菩提』,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講,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明。人有這樣的眼光,有這樣的志向,這就叫大乘根性,菩薩根性,他所學的是菩薩道。『是則同居火宅』,這是講我們現在住在一起,這是凡聖同居土,五濁惡世。我們雖然同在一起生活,可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畢竟不同。凡夫心裡面所想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菩薩心裡面是清淨光明、廣利眾生,就是他們的見解思想跟我們凡夫不一樣,這就好比『獨馭寶車』。下面又有一個比喻,『共溺愛河』,這個愛是貪,貪愛。《楞嚴經》上說,貪與水相應,所以人在貪吃的時候會流口水;瞋與火相應,發脾氣的時候臉上通紅,像火燒的一樣,發燙。「愛河」就是貪欲。在貪愛當中,他能捨棄,他能不貪,『卓登彼岸』。『豈非忍人所不能忍』,人家貪瞋癡,忍不過!菩薩看清楚、看明白了,有大志願、有正確的目標方向,別人貪的,他不貪,別人瞋恨的,他不瞋恨,忍人所不能忍。世間人要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菩薩統統捨棄,絕不沾染。『行人所不能行』,世間人不願意做的,菩薩天天在做,認真努力精進在做,菩薩做什麼?對自己修清淨心,對別人大慈大悲,盡心盡力幫助眾生而不求回報,世間人幫助人要求回報的,菩薩不求回報,這是「行人所不能行」,這個難!『此之謂自利功德不可思議』,在這裡說了三層。

  疏【稱理,則自性始覺冥乎本覺,是我贊諸佛義;本覺冥乎始覺,是諸佛贊我義。】

  諸佛久成是本覺義;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現在才成正覺,這就是始覺義。始本是一,始本不二,這是稱性的贊佛。同樣一個道理,本覺冥乎始覺,那就是諸佛贊釋迦之義。

  疏【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釋迦牟尼義。】

  『釋迦牟尼』,這是本師的名號。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隨順眾生而建立,名號就是教化眾生的宗旨綱領。我們這個世間,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眾生,最大的毛病是缺少慈悲心,所以佛在教學上就用「釋迦」。「釋迦」,中國意思是能忍、仁慈,教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以仁慈。其次,這個時代的眾生心不清淨,所以名號用「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簡單的講就是心清淨。可見得名號是他老人家在此時此處教學的宗旨,教我們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義。

  疏【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濁菩提義。】

  自性是不是真的有染污?沒有,確確實實沒有。成佛沒有污染,現在我們變成眾生,我們的自性也沒有污染,所謂「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沒有減少一點點。這個染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這染是真有,佛菩薩告訴我們不是真有。不是真有,怎麼回事情?經典上常講,叫妙有。妙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才叫妙!這個有是我們動了一個妄念才有的,念叫妄念,可見得不是真的;想叫妄想,它不是真的。前頭都加上一個「妄」,清清楚楚為我們指出來了,想是妄想,念是妄念,動是妄動,從虛妄裡面生出來的這些現象。所以好像是污染,實際上不染。不染的本性,現在看起來似乎是被污染,這就是『五濁』跟『菩提』的意思,濁就是染的那一面,菩提就是不染的這一面。《般若心經》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對這個意思就徹底明白了,照見五蘊皆空了。

  鈔【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始本不二。】

  這兩句話是總綱領,應用在世法佛法一切法門當中,它都是准則,都沒有一絲毫的差誤,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我們在受報的時候,這就造因,造因的同時也受果報。「五惡」是造因,「五痛」叫花報,花報就是你正在造的時候就正在受果報,「五燒」那是將來更嚴重的果報,但是在五燒那個果報裡頭,他又在造因,因果總是纏繞不清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修行證果成佛了,始覺是因,本覺是果,始覺合本,始覺裡面有本覺,本覺裡面也有始覺,所以『始本不二』。

  鈔【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這兩句是解釋世尊德號裡面的大意,清淨心是體,大慈悲是用,釋迦就是大慈悲,牟尼就是清淨心,有體有用。『用不離體』,大慈悲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那個慈悲稱之為大,大就是什麼?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條件的。在起用的時候,無有一切分別、執著,清淨心完全顯露。從大慈悲顯示清淨心,從清淨心生出大慈悲心,體用是一不是二。因此體用是相輔相成,這個我們要懂得,怎樣修我的清淨心?大慈悲;怎樣修大慈悲?清淨心。

  鈔【則寂照同時。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濁。】

  諸佛如來『寂照同時』,我們凡夫甚至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也是寂照同時。原來不染,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染而染』,這裡面的理太深,事太繁太多,所以『難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濁』,真性流轉在五道(五道就是六道),也就是說怎麼變成六道裡面的眾生。

  鈔【染而不染,難可了知,是五濁獨露菩提。】

  『染而不染』是對修行人講的,也是『難可了知』。理與事都是非常的深廣。小乘人斷見思煩惱,超越三界輪回,大乘菩薩破無明顯法身,一直到圓滿無上菩提,這些理都非常深,事非常繁雜。『是五濁獨露菩提』,羅漢、菩薩還沒有圓滿成佛,在五濁裡面他覺悟了,在染裡面他不染了。像《華嚴經》上的比喻,猶如蓮花,不但污泥它不染,它連水都不染。蓮花開在水的上面,佛常常用這個做比喻,把泥土比作六凡法界,把水比作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上面,超越四聖六凡,那叫什麼?不得已再取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諸位明白這個事實,你就曉得禅宗裡面常說的,魔來要斬,佛來也要斬,為什麼佛也要斬?佛是十法界的,往上去「無佛無眾生」,那才叫一真平等法界。一才是真的,可見得十不是真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佛,天台講四教,四種佛:藏佛、通佛、別佛、圓佛。只有「圓佛」是一真法界的,其他的三個都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賢首宗講五教,換句話就是五種佛,除了圓佛之外,其他也不是真佛。成佛,成的什麼佛,這個不能不清楚。要成真佛,一真法界裡面的真佛,給諸位說,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證得圓滿究竟佛,怎麼知道?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他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他不能在毗盧遮那會下成佛,而到彌陀如來會下去成佛,這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在毗盧遮那佛會下成佛難!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成佛容易、快速!人家到那裡去了。連這兩位大菩薩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怎麼樣的地方,我們應該多想想,還不要去嗎?不想去的,那真是李老師以前所說的,非愚即狂,換句話說,頭腦不正常;正常的人看到這個現象,聽到這個經典,決定求生。

  鈔【故知此佛彼佛,同歸寂照之自心。】

  不但『此佛彼佛』,此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彼佛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實在說,十法界有情眾生哪一個不是『同歸寂照之自心』?都是的。只是凡夫寂照心上蓋了一層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裡面講,所知障、煩惱障,兩大類的障礙。本來是寂照,被這兩種障礙蓋覆住,好像是有染,實際上是不染的。諸佛如來只是把這兩種障礙去掉而已,使寂照的自心完全顯露出來。

  鈔【煩惱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

  『煩惱』是迷,『菩提』是覺,換句話說,不覺就迷,不迷就覺,一體的兩面而已。所以說迷悟不二,煩惱即菩提,是這麼個意思。體是一,可是用就不一樣,作用不相同。覺的用是正常的,迷的用是錯誤的,覺的作用就是諸佛菩薩在九界裡面普度眾生,迷的作用就是三途六道受這些生死輪回的果報。這一句也說明凡聖的不同,覺悟是聖人,不覺是凡夫,所以有煩惱是凡夫。轉煩惱為菩提,那叫轉凡成聖,就是我們常講破迷開悟。

  鈔【本師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實無所得。】

  《心經》末後把真相完全顯示出來,「無智亦無得」,那才是事實的真相,就是此地講的『實無所得』,大乘法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佛在楞嚴會上說的。這個地方大家特別要留意,『本師即我,我即菩提』,不能只學這兩句話,那就變成狂慧,就狂妄。理上如此,事上我們還差很遠一大截。理上講沒錯,釋迦牟尼佛就是我,阿彌陀佛也是我,毗盧遮那佛也是我,事上我們是生死凡夫,還要搞六道輪回,哪裡是佛菩薩?差得遠!這個地方要知道,理是一回事,事又是一回事,理跟事不相應。相應就好了,我們就有成就,就證果。要怎樣才能相應?本經教給我們最殊勝、最巧妙的方法,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句話就相應;不能踏進西方,這兩句話只是理上說,事上毫不相干,這是要清楚、要明白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36:濟人之急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37:救人之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