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今日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今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菩薩踏破虛空

  華嚴三聖

  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

  華嚴經

  華嚴五祖

  不讀誦華嚴經 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菩薩踏破虛空

  元朝時代華嚴菩薩,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來就天資聰穎,頗具靈心悟性,志願要脫此污濁紅塵,入山修道。

  起初父母不答應,可是他表現得意志堅決,一再懇求。

  ——“容許孩兒出家求道吧!”

  ——“好吧!”父母沒了辦法,最後不得不答應他得要求。

  經過商量,父母就送他晉詣五台山壽明法師座下作沙彌,終於在那兒披剃後,受了具足戒。

  他很用功,只是潛心讀誦雜華嚴經部,竟閱讀了千部之多,且有相當心得。又時常作華藏世界觀,既是觀想大日如來亘三世常在說法。

  有一天,他正入觀時,忽然聽空中有聲音說道:

  “融和經義氣可吞山河之慨,少時風雲際會自然能得成就。”

  於是立即契入華嚴,頂戴《華嚴經》,不論行住,都不敢有違華嚴之旨。因此世人尊稱他“華嚴菩薩”。

  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但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蓮華,而且塑著毘盧如來聖像端坐在蓮華之上。他每天面對佛像修禅觀,有時候入定經過三、五天才起觀。

  大元皇太後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聖旨召見,但他無意功名,也自認不善奉迎權貴,因此都沒有遵旨入宮。當朝又以“五路總攝”的僧官職位相授,他又堅決的謝辭了不願接受。

  成宗帝臨幸入山,對他禮遇有加,至為看重。

  他臨圓寂前夕,對寺眾們說:

  “無盡剎海,不離當處,妄情未破,悟入無時。”

  門下弟子法忍法師問:

  “未知上人現在向什麼地方去呢?”

  他回答:

  “虛空剖出一莖骨”。

  意義頗深,門下徒眾再次乞求示偈以解眾人迷津,於是他寫下了這幾句

  “歷劫本來無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不顧。”

  沒多久安詳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書寫過的幾桌上顯現出龍瑞,還現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內。

  示寂後經三天,化火自焚其體。門下弟子檢拾到不少捨利,並建塔供藏。

  華嚴三聖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經中講,《妙法蓮華經》是由文殊傳授而來,由普賢傳授下去(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文殊、普賢二菩薩協助釋迦佛弘宣此經,故供奉釋迦牟尼的寺廟大殿中,文殊、普賢常立於佛陀兩側,成為佛的左右脅侍,這是根據《法華經》塑的。

  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聖”。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多半造像時會設置兩位脅侍菩薩以代表之,如西方淨土的西方三聖、東方淨琉璃世界東方三聖等。

  1、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2、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3、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華嚴三聖像的義理與圖像

  中國的釋迦三尊像主要是在《法華經》及其圖像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是,對這一題材的佛教義理進行深入闡發,並建立起系統的佛教理論和新的佛菩薩信仰體系的則是華嚴宗,同時,在佛教藝術中也是以華嚴三聖作為主要造像題材被建造和認知的。

  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澄觀大師

  “...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真離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孤我矣。”

  澄觀法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侯氏人。

  這位法師身高九尺,有九尺那麼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兩個眼仁──眼睛的這個仁,眼珠子。白天看著他不怎麼樣,和普通人是一樣;但是晚間看見他這個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雙手過膝,兩只手超過這膝蓋,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都主於大貴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相。

  那麼他有四十顆牙,我們普通的人都是有三十二、三十四顆,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八顆牙齒。佛有四十顆牙齒,那麼這位澄觀法師也是有四十個牙齒。他讀書讀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這麼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時間,他就可以看七行,這位法師聰明到絕頂。

  為什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呢?他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等到他圓寂之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裡頭走。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這兩位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這兩位說:‘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台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哦,是這樣,那你們可以去了。’

  兩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後,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台山去,就對著一般人說他見到怎麼樣的一個境界。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因為他修行是認真修行,絲毫也不馬虎的,不是像一般人,口說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裡說得很對,心裡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後,以‘十事自勵’,以十種事情來勉勵自己。

  這十種的事情,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知道這十種事。現在我念給你們聽一聽: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肴;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這十種,我再來給你們略略地解釋一下: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無時無刻都穿著袍、搭著衣,很鄭重其事地,像個比丘的樣子;表,就是樣子。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他的心對於佛所說的規矩,一定遵守的,絕不違背;遵守佛所說這一切的戒律。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華嚴經》就叫‘法界之經’。背,是不違背。凡是有《華嚴經》的地方,他一定對著《華嚴經》來坐,不背著《華嚴經》來坐,不用這個脊背對著經典來坐。你們各位聽聽,人家這種的願力,不要說對佛,就是對經,他也不會背後對著經來坐。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情,是愛情的情;礙,是障礙的礙,不是情情愛愛的愛。對於情,有障礙的這種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面。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這個願看起來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興的,但是他還是照常地發願。說什麼呢?他說他的腳不踩到尼寺院門口的土上;他不僅不走到尼寺裡面,就是連門口的塵土他都不踩。

  尼,就是比丘尼,單單住有比丘尼的廟,就是尼姑庵。他就連門口的塵土,都不踩的。這個意思怎麼樣?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廟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到過比丘尼的寺廟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親近他:‘他不來算了,我們也不去。’你們想一想,這要是你們西方人就會說:‘哎呀,這簡直神經病嘛,這又有什麼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廟上,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的。這位清涼國師他太清涼了,涼得太厲害了,一點都沒有熱情’,對不對啊?因為他太過清涼了,一點情感也沒有,沒有什麼情感,所以能發這個清涼的願。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不要說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連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觸。觸,就是不touch, no touch,不接觸。你想一想你夠不夠這個資格啊?你怎麼樣啊?哈!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非儀,就是不合乎威儀的,不合乎禮儀的這種因緣,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戲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這些他都不看的。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肴:過了午,口裡不要說吃東西,就連嘗一嘗它有什麼味道,他都不嘗的。他不會說:‘這個東西什麼滋味?我試一點點’,他都不試的,更不要說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麼樣子。想出家,那麼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肴,就是吃的菜飯;肴馔,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什麼都包括在內。他不要說菜飯,甚至於連一個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嚴厲的。有人說:‘師父許可我們晚間吃個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麼水果之類的,這許可的啊!’不錯,就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強強開這麼一個方便法,說可以的。到時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連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連牛奶等漿類都不喝的。你們要是餓的話,也可以喝點漿類,不要偷著吃東西,聽見沒有?要依教奉行,不要聽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佛。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旁邊,保護他這個衣缽。

  所以這位清涼國師,他天天以這十種的事來勉勵自己,沒有師父教他的。沒有哪個師父說:‘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著經坐。’沒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唐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誕日,當時他住錫在五台山‘大華嚴寺’,德宗皇帝诏請入殿,開示《華嚴》宗旨。皇帝一聽龍心大悅,贊歎說:‘講得真是妙啊!’於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再诏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台山’為‘清涼山’。

  你們看看,他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

  (宣化上人開示《華嚴菩薩化身的七帝之師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 )

  正順大師

  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余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游於燭光庭宇之間。

  (以上來自學佛網)

  【華嚴經】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禅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是佛成道後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華嚴經裡面把宇宙的本質描述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我們的真性變出來的。這和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普朗克說的“世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有的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這個表述很接近。

  所有現象都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的。整個宇宙就像我們看電影,電影膠片是一張一張的照片,每秒放映二十四張,我們就會長生一種錯覺,就是畫面是連續的。宇宙的真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彌勒菩薩說,我們在彈一下指頭的一瞬間,我們會產生三百二十萬萬億個微細的念頭,每個念頭都形成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當這個念頭消失以後,這些宇宙現象就消失了,下個念頭又形成了另一個宇宙,這些現象由於速度太快,而且連續,我們就誤認為有些東西是長久的。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很快傳播到宇宙各個角落。

  宇宙和時間的產生在於我們的錯誤觀念,真正覺悟了,在釋迦牟尼佛的報土華藏世界中,即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種時間的差別,也沒有遠近、長短這種空間的差別,更沒有善惡的分別。

  華嚴經講的世界觀還很多很多,沒法子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比如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宇宙是由很多維次構成的等等等等。

  華嚴五祖

  華嚴五祖分別為,華嚴初祖:杜順大師;華嚴二祖:智俨大師;華嚴三祖:法藏大師;華嚴四祖:澄觀大師:華嚴五祖:宗密大師。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 (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雍州(今陝西省)萬年人。俗姓杜,法號法順,十八歲依止因聖寺的僧珍禅師出家習禅。一生禅通妙用,濟世度人,時人號之為“炖煌菩薩”。隋文帝敬信,以月俸供養。專宗華嚴,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禅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跡很多,比方說,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上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年)圓寂於義善寺,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重要著作有《五教止觀》一卷、《法界觀門》一卷,以上兩種著作為創立華嚴宗,開展華嚴思想的根本要典。其它尚有《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各一卷。弟子有智俨、動意、達法師、樊玄智等多人,均聞名於當代。

  華嚴二祖,智俨大師 (公元六○二至六六八年),天水人(今甘肅)。別號至相大師、雲華尊者。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就當起法師,並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聽眾,為他們說法。十二歲時,初祖順和尚上門度化,父母欣然應允。智俨乃跟隨順和尚至終南山至相寺,其後跟隨師兄達法師悉心受學,兩年後出家。曾親近法常法師,聽講《攝大乘論》,後隨智正法師修學《華嚴經》。二十七歲,作《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成一宗之規模。其它的著作,將近二十余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范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游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禅寺,世壽六十七,是為華嚴宗第二祖。弟子聞名者有法藏、懷齊、義湘、慧曉、薄塵、道成法師等多人。其中,法藏大師為華嚴三祖;義湘大師於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弘揚大法,該國推為華嚴宗初祖。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 (公元六四三至七一二年),康居國人,出生於長安。世稱康藏國師、賢首國師、國一法師、香象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武則天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大師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捨利塔前,燃燒一指,以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俨大師講《華嚴經》,就歸投在他的門下。

  總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有一印度僧自西域來至長安。此印度僧通曉經律論三藏,高宗亦敬以師禮。當時法藏尚未出家,曾至印度僧處求受菩薩戒。眾人即向印度僧說:“這位青年不但能讀誦《華嚴》大經,並且能理解其經義。”印度僧驚歎道:“華嚴一乘是諸佛的秘藏,此經甚難值遇,何況能理解經中要義!若有人能讀誦(淨行品)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薩淨戒,不須再另求菩薩戒。”

  法藏大師一生宣講《華嚴》三十余遍,多弘大法於宮廷。每有瑞應:或有光明從口而出,或見五彩祥雲凝空,或感大地震動。尤其善用實物譬喻,例如則天皇帝曾請大師在長生殿講《華嚴經》,講至天帝網義、六相、十玄的意旨時,皇帝茫然不解。大師乃指殿前金獅子為喻,解說法界構造,皇帝因此欣然了悟。大師又曾為理解力遲鈍者,取十面鏡子,分列於八方,上下亦各置一面,各面鏡子皆面面相對;再於中央置一佛像,於其後燃一炬照之。於是光影互相映現,重重無盡。眾人因此皆能理解華嚴無盡的深理。

  景龍二年(公元七○八年),奉中宗旨,集百位法師於薦福寺祈雨解旱,七日後,感應道交,大雨滂沱。中宗深受感動,發心受持菩薩戒,並賜師號“國一法師”。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冬,奉旨祈雪,精誠上感,雪乃盈尺。法藏大師有感於寺院有導天地祥和的功能,乃奏請中宗,於東、西兩都(長安、洛陽)及吳、越、清涼山五處興建華嚴寺,收藏佛經典籍。時人敬慕,尊稱他為“大乘法師華嚴和尚”。

  法藏大師歷經唐高宗、則天女皇、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受五帝敬重,禮遇有加。傳曰:“和尚雖為五帝門師,王臣並皆禮事,然猶糞掃其衣,禅悅粗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利生為務。”

  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學者如雲,未能悉數列出。

  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游心法界記》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華嚴三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傳記》五卷、《翻譯晉經梵語》一卷、《唐譯新經音義》一卷、《楞伽經疏》七卷、《密嚴經疏》三卷、《梵網經疏》三卷、《法華經疏》七卷、《起信論疏》三卷、《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二卷等,不下三、四十種之多。

  華嚴四祖,澄觀大師 (公元七三八至八三九年),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法號澄觀,字大休,號清涼國師、鎮國大師、大統國師、華嚴疏主。華嚴教法,遙承於法藏。隨本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二十歲,於昙一大師處求受具足戒,於常照禅師處求受菩薩比丘戒,親近錢塘天竺寺法诜法師,修學華嚴教法。

  大師在出家受具戒後,立下“十願”自勵,每天必誦《華嚴經》,下午還要施食給餓鬼孤魂。大師如此刻苦自勵,終於成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把華嚴宗發揚光大起來,為中國佛教文化開出燦爛的花朵。曾參學於南山律宗及南禅、北禅、《三論》、《涅盤》等當代名師。另親近東京大诜和尚,聽受《華嚴》,聞後立時能復講,诜和尚贊歎他說:“法界宗乘,全在你了!”

  清涼澄觀大師做過七個皇帝的老師,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一說十一年)德宗聖誕時,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國師。

  綜觀澄觀大師一生宣講《華嚴》五十遍,設無遮大會十五次,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其它得法者百余人,學僧數千人。

  著作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九十卷、《隨文手鏡》一百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三聖圓融觀》一卷等三十多種。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 (公元七八○至八四一年),果州(今四川)人。法名宗密,世稱圭山大師、圭峰禅師。二十七歲,依止遂州(四川巴中)大雲寺道圓禅師出家。受戒後,參訪荊南惟忠禅師、洛陽報國寺神照禅師。公元八一○年,抵襄漢,遇恢覺寺靈峰阇黎,病中授以澄觀大師《華嚴大疏》六十卷、《大鈔》四十卷。宗密得法,欣慶踴躍,立志尋師。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入澄觀大師座下,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贊歎他說:“能夠追隨我遨游於毘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贊為不可多得的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師又隨荷澤宗的禅師學禅,提倡教禅一致,影響後代甚钜。大師畢生的貢獻之一是對《圓覺經》的精辟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批注,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注解《圓覺經》的泰斗。

  太和元年(公元八二八年),文宗诏入內殿,問諸法要,因賜紫袍,敕號“大德”。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化於興福塔院。世壽六十二。裴休宰相為撰碑文,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追谥“定慧禅師”。弟子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錫、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瑜及玄圭、智輝等數千人。著作有《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注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原人論》一卷、《禅源諸诠集》百卷(今存序)等三十余部。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

  不讀誦華嚴經 不知佛家之富貴

  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大師說:“不讀誦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經在印度的出現,本身就充滿了傳奇的色彩。這已是在佛去世之後,七百年後的事情了。當時龍樹菩薩去世,從龍宮之中,得到華嚴經。這樣才有今天的三種華嚴經的住世。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在佛教界廣為傳誦。因為他為佛教界的青年樹立了一個好學上進,求法若渴的學習榜樣。他尋訪參學,百城煙水,為了佛法,學無常師。也就是以法為師,為法是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淨行品》都是在佛教徒中廣為流傳的經文。

  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海,呈現在世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重重無盡,如因陀羅網境界。如經上雲:“坐微塵內轉大*輪,如一毫端現寶王剎。”在華嚴經看來,地球是宇宙的塵埃。世界重重無盡,做人要圓融無礙,因此在四法界當中,最能體現,最能代表華嚴宗思想,就是事事無礙法界。

  中國華嚴宗的建立,是在唐代女皇武則天統治下,直接扶持起來的宗派。而且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的翻譯,都離不開武則這位女皇。華嚴宗第三祖賢首法藏大師,在他一生弘揚華嚴宗的同時,宣講華嚴經達到三十多遍之多。相傳還出現大地六種震動等不可思議的感應。華嚴宗的二祖雲華智俨大師著有《華嚴經探玄記》五卷。三祖法藏大師著有《華嚴經疏》六十卷。四祖清涼澄觀大師著有《華嚴經疏抄》長達一百二十卷。可見華嚴宗對於華嚴經的關注和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華嚴宗的初祖杜順大師著有《華嚴法界觀門》,另有《華嚴一乘十玄門》都是了解華嚴經的重要著述。華嚴五祖是華嚴宗的五大功臣,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華嚴五祖,就不可能有華嚴宗。由此可見中國的高僧,為中國的佛教事業,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為法忘軀,弘法利生,獻身於佛教大業,這種護教的精神,是值得我們今天四眾弟子學習的楷模和表率。

  高僧傳中記載:唐太宗問隱士孫思邈:‘佛經以何經為大?’孫曰:‘華嚴經為諸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六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孫曰:‘華嚴法界,具一切門,於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宗一門耳。’太宗乃悟,乃受持華嚴。又蓮池大師也說:‘華嚴見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候封也,諸小乘經,侯封之附庸也。’而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

 

上一篇:邪YIN果報就是人間地獄,回頭是岸
下一篇:元音老人:《楞嚴要解》(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鐢变簬xuefo.tw鍩熷悕鍥犲妗堥渶瑕佹殏鍋滀娇鐢紙鏈€鐭�15澶╋級锛岃嚜鍗虫棩璧疯鐢╤ttp://big5.xuefo.tw璁块棶缃戠珯锛岀壒姝ら€氱煡!

29270013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