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最近一直在看《藏地密碼》,第八本還沒有寫出來。我到網絡上去搜索了好幾次,所以,心一直在掛記著這件事。為什麼呢?就是《藏地密碼》裡面講到了密修的高級老師,他修到一定境界以後,可以好幾天不吃飯,而且身體裡面展現出來的能力跟平常人一樣,甚至是與眾不同。禅修就是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內心比平時更安寧,通過我們的呼吸改變身體的循環機能和免疫狀態,讓我們以不一樣的心理去面對生活。我們修禅就是面對自己原有的那種身體結構,進行一種新的轉換,我們學習的就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佛菩薩沒辦法給大家,老師也沒辦法給大家,靠什麼得到呢?靠自己。你們如果內心裡面很渴望它,它就是你的,如果不渴望,那你永遠都得不到。現在世界上很多的人都在修禅修,包括很多無宗教信仰者也在禅修。他們靠的就是自己想要,自己想要了你就能得到。你的心中沒有這種期待和需求,你就得不到。
晚上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給大家分享一下菩提達摩講的“二入”和“四行”。
這是禅宗祖師菩提達摩在他的《入世行論》上所講的一個修禅修的最基本的東西。他把禅修最中心的思想用這幾個字來概括。什麼叫“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要想對禅修有個入門的了解,其實簡單的就是兩點:第一點你對佛學禅修的思想要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就是說為什麼要禅修?禅修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要從禅修裡面得到什麼?或者說通過禅修對自己的身體、心靈、思維方式產生什麼樣的一種改變?當然了,你們從來沒有這樣坐過,一下子讓大家坐在這裡就會坐立不安,坐在蒲團上就如坐針氈,很多人都逃掉了。你們很難得,一天堅持下來了,能堅持的人都是非常有佛緣的。
一般的人給他一個這麼寧靜的場所,讓他把眼睛閉起來面對自己,他就很難受,他的腦子裡面總想“只有從外在找一些東西能讓自己得到快樂,而不想從內在去挖掘。”禅修裡面首先要理入,就是從理論上,從理法上,從事物的本質上去認識它。大家都知道,佛教兩千多年以來一直用禅修來開發第一智慧,這種第一智慧靠什麼得來的?不是無緣無故叫你坐在那裡就能開智慧。你首先要對事物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對宇宙間萬事萬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後從這裡面去悟出生死,悟出人生,悟出事物的成、住、壞、空之規律。只要你從這裡面悟出人生以後,你就發現宇宙的任何東西擺在你面前都能明明白白。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天所碰到的各種各樣問題都讓自己困惑不已,我們每天總在黑暗當中摸索,總是在迷茫的人生裡面找不到方向,有些人在現實人生當中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很少去思考這些問題,人家說這樣對的,我就這樣去做。人家說“我要有好車,我要有洋房,我要有什麼什麼,這才是成功的人生”。然後自己就不停的往這方面去追求,等到哪一天自己擁有了這些原來所期待的東西的時候,發現這些東西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快樂,而且給自己帶來很多很多負面的東西。所以總是在這樣迷茫的人生裡面解脫不出來。
我到底是誰?我到底要什麼?我到底怎麼做才能體現我人生的存在價值?所以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能正確地面對這個世間。當我們明白這種狀態以後,我們發現所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東西,它實際上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在我們沒有掌握這種道理以前,我們碰到任何東西都無法明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或者用西方哲學講就是“形而上學”。從“道”上面來講我們人跟物是一樣的,我們的房子跟山河大地是一樣的,我們的鮮花、水、石頭、木頭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如何找到那個“一樣”呢?不知道如何切入,怎麼也不能明白。就像我今天跟他們講的上帝、天主,中國所講玉皇大帝,甚至印度講的梵天,實際上就是一個東西,當我們不了解它的時候,上帝怎麼能跟皇天一樣?天主怎麼跟我們的玉皇大帝一樣?所以佛教對這個思想的理解它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我們並不是說怎麼樣來抬高佛教,而是說如何能正確地了解事物的規則。佛教裡面講這些都是因緣和合。
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相同的緣分聚集而成,因緣離散了,這個事物就消失。宇宙也一樣,人也一樣,山河大地也一樣。我們所住的房子和椅子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佛學所講的緣起思想。就像要想讓種子發芽,就一定要具備陽光、土、水、空氣,這四個條件就是種子發芽的最基本的要求。明白了這個理以後,就能感覺到房子的存在,事物的成長以及這個地球如何存在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佛教裡面講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因為,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東西。我們有沒有感覺到,當我們很痛苦的時候,我們的時間是算秒,一秒跳過去也是那麼的艱難。當我們快樂的時候一天時間這麼快就過去了,你們到了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中間,那一年一年就好像跟一天一天的過一樣,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所以我從30歲到現在好像沒有感覺,怎麼這麼多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俗話叫做“天上一日,世上百年。”因為他們快樂,因為他們覺得時間對他來講很快就過去了。
所以,以前的那些祖師大德們講了一句話,他說我們這個地球在銀河系上是一粒灰塵。當我們把每一個物質分到最小的單位,原子、中子,一直分到最小的單位,你把這個最小的一粒灰塵放大成地球那麼大的時候,它裡面的所有的生物也許跟我們這個地球是一樣的。當我們把這個地球縮小再縮小,縮小到灰塵那麼小的時候,沒感覺了。大家有沒有到過沙漠,我是沒去過,但很多人跟我講,走到沙漠的時候,你就了解到人是那麼的渺小。我到過大海,在旁邊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感覺人就像滄海一粟,所以佛學裡面講“須彌可以納入芥籽,芥籽裡面可以存在三千大千世界”,這是《華嚴經》的思想。芥籽就是很小的物質單位,裡面存在著無量世界。一個芥籽裡面可以存在著無量的世界,無量個世界可以在一芥籽裡面存在,這就是“大”跟“小”,這就是我們人對宇宙的認識。所以在佛學的思想裡面,沒有時間,沒有地域,就是這個地方的處所和分別。
所以我們人稍微有一點成就,那種貢高我慢的心就不斷地膨脹,認為自己是天下唯一的,認為我很了不起。當我們的思想境界跨過這種固定思維的時候,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規律。我經常在企業界跟那些企業家講,你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了解事物的規則,你不了解它你永遠走不到頭。別人做一樣事情做得很好,為什麼我做就老是碰壁?別人做那麼容易,我總是做不好。就像我們培訓行業一樣,有很多人在排隊上課,有一些公司就連學員都招不滿。我在杭州上過好幾次生命動力的課程,他們老是招不滿人,就七八個人,十幾個人。最近上行管的時候,好多人都排隊著上,這裡面說明了什麼?人家不想要的東西,肯定就不會去上課。如果別人想要那個東西候就會追著你,那你很容易就做成了。所以我們經常講,你如果追求錢,錢跑得比你還快,當錢追著你的時候你想不賺都不行。這裡面說白了實際上就是“利他”的思想,你不斷地為別人著想,不斷地為別人的利益考慮,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別人所需要的東西,那別人就會不斷的被你所吸引。反過來講,你的東西人家不需要,那當然就離你遠去了。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沒有進入理的境界,沒有進入理,你做什麼東西都很困難。
我們禅修的時候,把心沉澱下來,然後去覺察我們的生命,去了解事物的本質,從這裡面去悟出一些東西。我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常有智慧,但是我們往往沒有掌握好事物的規律,心理想得好好的,最後做出來的產品卻不是別人想要的東西。認識了這個道理,然後我們不斷的去印證、去覺察、去體驗。實際上禅修沒有多少理論。我經常跟人家講怎麼禅修?你每天拿20分鐘時間,把手機關掉,或者設成靜音,離你的電話遠一點,在門上掛一個牌“我現在禅修中”。然後,這個時間內什麼都不要做,把眼睛閉起來,全身放松,把心收回來,用心感覺當下,如果腿盤不好,你只要交叉著盤就好了。把身體坐直全身放松,把手合在一起,然後感覺呼吸就行了,沒有那麼多要求。每天都拿一點時間來自我反思、覺察和自我觀照。觀照我們的心,觀照我們自己的思想、身體的感覺。當然這是很初步的禅修。如果你們修好的話,就像那個台灣的居士,他姓丘,跟我講“他腿雙盤起來一坐三個小時不動”,他能在坐禅裡面感覺到時間過得飛快。當你們坐到自己時刻處在一種禅樂的狀態時,你以後就可能活80歲,也可能活100歲。所以,行入就要我們不斷地去印證,去實踐。禅修沒有太多的理論,就是讓你坐著就行,每天拿一點時間坐下來。
理入就是要正確地認識它,行入就是要去實踐它。佛教的典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它所有的思想都是為實踐服務的。你如果不去印證,不去體驗,所有的思想都等於白說。所以我們禅修最主要的就是去印證它。
四行:這個四行裡面分成四種,我一個一個給大家來解釋。
第一個,叫“報怨行”。報,就是對待,對待我們的冤親債主。就是跟你的思想不吻合的人,敵對的人,你如何去面對?佛教裡面講的債主呢,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甚至跟你生活在一起,然後又不斷地打擊你的人,我們都把他都叫做債主。有一個人跟你生活在一起,天天給你打擊,天天給你難受,你又離不開他,這個人就是債主。比如你的孩子,你又不能不照顧他,但他天天到晚會給你找罪受。他可能喜歡賭博、吸毒、打架、斗毆、到處惹事生非。惹完禍,所有的爛攤子都要你去收拾。他也是債主,知道嗎?直到把你的錢折騰光了,這個債主就會離開了。或者他就變好了,真的就是這樣。如果你們身邊碰到這樣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錢,抱怨沒用。
我們不要認為很多東西都是別人造成的,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把它吸引過來的。這就是“業”的理念,事業的業,企業的業,就是那個業引過來的。不要認為這些東西好像講得很迷信,真的不是這樣。當我們起一個什麼念頭,相同頻率的東西就會被我們所吸引。所以我們要改變的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念,去轉變我們的思想,去轉化我們的磁場。只有這樣,慢慢地,我們身邊很多東西就被你所改變。所以對我們的敵人,對我們的債主,對那些讓我們不順心的人,不要用敵對、對抗的心理去面對他,要學著去接納、去包容、去理解、去轉化。如果能這樣去面對你的生活,所有的不順心的事情都可能因為你這樣一種思想而得到改變。你們想想看,有哪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事事順心的。你要記住,天上的月亮幾天是圓的?你們說說看幾天圓的?十四、十五、十六?一個月裡面只有三天是圓的。你們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想什麼東西都很順利是不可能,因為這個時間的任何東西都有缺陷的。你們仔細想一想看,我們很多的快樂是建立在極度的痛苦當中,讓你餓上兩天,突然間給你一碗飯吃,哇,這個飯菜真是天底下最最美味的。把你放到很熱的地方,突然間給你一個冰塊吃,哇,這個冰塊是我有生以來吃到的最好吃的一塊,是不是這樣?
我曾聽到過易中天的一句話,他說“一個人要想成功,要靠朋友,一個人要想大成功,要靠善待敵人,因為敵人才能讓你成功”。所以佛家講把這樣的一種人叫做“逆增上緣”。他總是堵你門檻,總是刺激你,你有足夠強大的時候,你就能在這樣的挫折裡面戰勝自我。所以,我們的禅修就是練習我們這樣的一種堅韌心。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每一時刻都要自我挑戰。不斷地挑戰我們的身體,挑戰我們的心靈,同時,更要挑戰我們的觀念。加上我剛剛到桐鄉的時候,有個局長說:“這個賢宗師父風一吹就倒了,到這裡怎麼做事情?”通過這麼多年的印證,我的韌性特別好,風吹倒了我又會爬起來,實際上這就是禅修的力量,練習我們的韌性。所以“報怨行”,就是讓我們在世間當中生活,碰到逆境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你如果有強大磁場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鍛煉你的堅韌心。所以我們不要抱怨,面對它、接受它、挑戰它。我今天晚上跟魯居士在那裡溝通的時候,我就跟她講:“你在廚房裡面工作,碰到每一個人讓你不順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你成長的機會。你不敢面對它你就是懦夫,你在這裡就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因為你在這裡不能面對,你換一個工作崗位同樣也是一樣的,離開這個道場在另外一個道場你還是一樣。當我們敢於面對自己,敢於挑戰逆境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都是樂土,在哪裡都是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都能找到成功的土壤。否則的話,你到處去找,永遠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沒有不順心的東西。所以我們禅修就要學會去面對自己負面的情緒。對任何東西,我都能接受,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順增上緣”。順增上緣,逆增上緣這兩個都是一種增上緣。
第二個叫做“稱法行”。就是讓我們了解法的規則,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在運作。就像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樹木到了春天它會發芽,到了秋天它會收獲,到了冬天就會落葉。我們了解了這種規則以後就知道,人生下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死掉。你們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死掉?當我死掉的時候我要怎麼辦?
我經常想這麼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什麼時候可以讓我退休。
第二件事情,對死我有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
當你每天都想到你會死掉的時候,你們會以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活著?今天就是最後的一天,有沒有真正的把它當作最後一天?“沒有”。真的是這樣。當我們連死都敢於面對的時候,還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放不下的?所以我覺得任何煩惱,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脹的心理,在死面前它都變得蒼白無力。我在洗澡的時候就看自己的這個肉,死掉的時候變成什麼樣的?現在覺得它很好,但是你想想看它死掉了,最後變成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人從來不敢去面對它,不願意去正確的認識它,認為自己生命還很長。佛法裡面叫做直下承擔,面對生死。當我們敢面對生死的時候,這個生活當中沒有什麼東西能困擾我們。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跟別人的怨恨都解決了,我們的虛榮心、傲慢心、膨脹心都不產生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
稱法行,就是讓我們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的運轉規則。當我們的房子建起來的同時,它從那一天就開始慢慢地毀壞,變異的毀壞過程;當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注定每天往死亡的方向邁進。所以,我經常跟人家講,哪一天給你這個職務的時候就有一天讓你下來。今天我們的公司開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讓你倒閉。你開業的時候你就想到最終的結果是倒閉。你心理就很平衡地去面對它,能冷靜地把它做好,我就希望它能存活得更久一點。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叫做《遙遠的救世主》。有個電視劇叫《天道》,那個男主人公跟女主人公,從碰到一起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想著哪一天他們兩個會分手。這種現象大家都不願意認可,都想天長地久,都想白頭偕老,都想海枯石爛。可能嗎?這個世間今天我們能相聚在一起,明天我們就要分開。所以我們要珍惜在一起的每時每刻。你家庭現在很好,就要讓你的家庭創造更多幸福的可能性。因為這是事物的規則,法的規律。所以我們要享受每一個當下,要面對每一個存在的時刻。但是我們總是錯誤地認識它,認為我買了這個房子,我享受完了我兒子繼承,兒子繼承完了我的孫子繼承,永遠為自己所有,你說可能嗎?這世界哪有永恆的東西?當我們能正確地面對事物,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了解世間,很多很多東西在你面前,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對它,智慧產生在哪裡,就產生在這裡,就產生在這樣的認識狀態裡面。把短暫生命幻化的東西認為是持久永恆不變的,這就產生一種迷茫的人生,這種迷茫就是眾生,當你哪一天悟透了事物是無常的,那你就成為一個智者。
當然了,這一種認識還不能體現一個智者,你要把這種認識,印到你的這種潛意識裡面去,在你的思維和行動裡面展現出來,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大智慧的人。大智慧不是那麼難的,但是要我們不斷地去體證它。佛教裡面只有一個理論,剩下的都是行動。所以大家非常有福報,能走到這樣的一個場所,能得到我們慧海法師的指引,給大家帶來佛法的智慧。這種智慧要我們用心去接納,要我們的行動不斷地去印證,當我們把禅修落實到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刷牙、洗臉一樣,每天都離不開的時候,那你們的人生就會有180度的轉變。接下來你就能成為生活的智者,因為你了解了人生,了解了事物,了解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規則。也就沒有事情能困擾你了,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想不開。智慧從哪裡來?就從這裡得來。所以我們要學會透視生死,透視人生,透視萬物的規則、變化和原理。
無所求,很多人都會理解為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其實,無所求是一種境界,而不是說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就是把我們對物欲的那種執著之心放下,只要放得下,你就能更好地提起來。身上背負太多的東西,你就不能輕裝上陣,就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說你在這裡掃地,你的心又一直掛念著電話沒打,什麼事情沒做,心總是掛礙著另外一個事情,你掃地就掃不好,也掃得不干淨。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心有掛礙,就不能從容地去面對。所以佛教講:有求皆苦。有求就會讓我們的心存在太多的掛礙,就不能把眼前所要做的事情全心地做好。所以我們禅修就是練習我們的心專注、聚焦,全身心地去把某一件事情做好。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富豪之子娶了一個媳婦,這個媳婦受過高等教育,知書達禮,懂得接人待物。這個家裡有一個保姆,是從農村過來的,很純樸。那個婆婆是一個很懂得人間世故的人,把生死看透的人。當保姆將進一個要脫鞋的房間,正好門口有一雙鞋子倒過來了,保姆進去的時候看到鞋子倒了沒在意它,出來的時候又看到了,也沒去理它。她做她的事情,就這樣一直進進出出。那個媳婦看到了,手裡端著碗,又不好意思去把那個鞋反過來。有一個人突然間向她要一個什麼東西,她根本就沒心思理她,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心理又一直掛著這個鞋什麼時候把它轉回來。她的婆婆進來的候,看到鞋子反了就隨手把它翻過來了。這裡面說明了什麼境界?你們都不好意思說。就是當下,碰到問題就趕緊把它解決了,不要在那裡掛礙。她的媳婦實際上就是一個掛礙的人,像我們平常一樣做這件事情時想著那件事情,做那件事情又掛礙這件事情。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後天,甚至把自己有史以來所做的事情都放在心裡。你生活得越久,你身上的包袱背著就越大。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學那個婆婆一樣的,看到事情就把它解決了,解決了就放下了。不要去顧忌太多的禮節。
第三個叫做“無所求”行。就要求我們把自己騰空,把自己放下,用全身心去感受當下的那種境界。我跟廚房的魯居士在溝通一個東西,我說你在這裡工作是最難做的。因為,北方人喜歡吃辣的,南方人喜歡吃甜的。有的人喜歡吃鹹的,有的人喜歡吃淡的,眾口難調。我說你怎麼做,你聽誰的都不對。只有你能做好什麼你就掌握什麼,別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你自己把它變成一個空。所以我經常講到的一個比喻,大海上有兩艘船,兩艘船都是空的時候,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沒事的。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沒人,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還是沒事情。如果兩艘船都有人的時候碰在一起那是什麼狀態?大海裡面沒有標志,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那就吵起來,吵起來就會打架,甚至斗毆。我們人世間所有的矛盾是不是這樣來的?
我經常跟大家分享一個思想,當你把自己變成一個個體,你就會跟另外一個個體產生分別、對比、矛盾,是非就出來了!覺得你沒我的皮膚白,你沒有我身材好,你沒有我長得好看,反正就是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因為我總是在自己的這個個體裡不斷地維護、不斷地自我分別,不斷地跟別人產生對比和矛盾。所以,修行就要從這樣的一個個體裡面解脫出來。比如我只把佛教的道理研究得很透徹,而對世間的任何思想、理論、學術沒有深入地去了解,那我也變成井底之蛙,就會被我原有的思想所框住,解脫不出來。那我就變成了一個團體。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裡面,我們要從個體、團體、國家、組織等任何的角色裡面解脫出來。當你超越自我團體的格局、框架的時候,才能正確地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不然你連自己都了解不清楚,更沒辦法明白世間的一切。
所以,我們修行要學會自我超越。打開自己的格局,跳出這樣的一個框框,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站在這裡只能看到這個房間是什麼樣的;我們站在屋頂上就能看好幾棟房子;我們站在飛機上,看到那個山、房子、河流都是很小的。如果我們哪一天能跳出宇宙之外的銀河系去看待這個宇宙,那我們的認識,我們的境界,我們的眼光就會遠遠地超越現在的認識。智者是什麼?智者就是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無所求實際上就是打破一個極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個角色裡面,如果你把自己框在女人圈內,你就對男的有所分別,你把自己框成某一個團體的時候,你對另外一個團體就會有指責。所以,我們黃種人說白種人不好,黑種人說白種人不好。一個國家就會分別對待另外一個國家;你在哪一個地域的時候,你就會說其他地方的人不好。所有的分別、矛盾、是非、執著是不是這樣產生出來的?雖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永遠做不到。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會暴跳如雷。所以我們很多人就這樣糊裡糊塗的活一生。到最終,眼睛閉上的那一剎那,什麼叫快樂他還沒弄懂。可能喝了酒,他會找到暫時的精神麻痺,認為那才是快樂。
所以諸位坐到這裡來聽佛法,來了解人生,從另外一種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命,說明,你們都是非常有福報的人。當然,這種寶貝要落實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話,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變成一種賣弄口才的本領,那是沒用的。所以,無所求就要把我們對自我人生的那種執著打破,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理解人生。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第四個叫“隨緣行”。緣就是緣分,一切東西它都有因緣相繼而存在。我們不要逆緣而行,應該要順緣而做。有一句話叫“水到渠成”。我經常打這樣的一個比喻,那個鴨子不會上架,你想盡辦法把它趕到架子上的時候,那是多麼辛苦的事情?當你把它趕上去了,過一會那個鴨子又掉下來了,再把它趕上去,又掉下來了。你說累不累?很累的。這個人不適合干這個崗位,你拼命地想把他安在這個崗位上,你說能做好嗎?這就是逆緣而行。所以我經常跟他們講,做任何事情,你應該要把握一個事物的規則,即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們仔細想一想,你如果要你的家庭長久地幸福下去,你們說家庭幸福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就是要不斷地創造幸福存在的可能性。不然你想幸福,腦子想到爆炸了,你也得不到幸福。
我打一個比方,很多女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人跟我結婚了,希望他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他晚上什麼時間要回家,他不能和別的女人講話,他不能做某某事情……給他規定了無數條要求。他是個人,你要把他變成一個物體隨時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讓他隨時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說他能服氣嗎?他能得到幸福嗎?這是違背事物規律的,這種幸福你永遠得不到。但是,許多人從來不這麼認為,他離開我的視線了,就被人家拐跑了,他離開我的視線的時候不知道偷偷做什麼事情。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怎麼樣。
打一個比方:如果說兩個人過不下去了,我就教他們一個推理方式:離婚了。離婚了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你一直推下去,你去想一想那個結果是什麼樣的。如果說兩個人不離婚,正常在生活,你也這樣推下去,在這樣一種狀態裡面往後推延,以及未來的那個結果你不想接受,那為什麼不能改變現在的那種狀態,然後去面對它呢?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很多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用不正確的那種心態去面對的,所以才會活得不開心,事業做得不成功,很多東西不順心,都是由此而來的。我來到這裡建這個道場的時候,我就給自己一個定位:在這個周圍,這邊的百姓,這邊的環境需要我提供什麼樣的支持?我就怎麼去做,我就這樣定位自己的。就像《活法》裡面的稻盛和夫一樣,他每做一件事情,第一個考慮的就是我做這件事情有多少人需要?我能幫助到多少人?當他幫助的人越多,他企業的產品接受人群就會越大,他的東西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歡,他就有更大的市場。道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經常跟我一些身邊的朋友講,我說,你所定位的方向就是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你利益到更多的人,才有你存在的價值。你利益一個人你就只有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兩個人就只有兩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於一億人,你就有一億個人的存在價值。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裡面,我們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在我們的人生經歷裡面,沒有門檻,沒有籬笆,只是一片的空。今天給你一個帝國你就能統治好,今天給你一個全球你也能駕馭它。因為你的心遠遠超越這樣的一種高度和認識。所以心量決定我們的人生舞台,我們要修行的是什麼?就是要面對我們那個極限的自我,那顆“心”。
緣呢?就是告訴我們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所以我經常講,你如果要獲得更多的人喜歡,那你的身上就要創造出更多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或者你的相貌啊!你的言談啊!你有鈔票啊!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能為更多的人所喜愛。這就是緣。所以你們要想攝受更多的人,就要創造更多的東西讓別人喜歡你,離不開你,你就有大的舞台,那就是緣。所以很多人說:這個朋友跟我交往了兩個月,後來就不理我了。這個朋友原來我對他那麼好,他後來竟然用卑鄙的手段來報復我。你記住,每一個人到了一定程度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從他人性的角度裡出發的。你不要認為這些不可能,什麼都有可能。所以,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團隊也好,都是這樣的。你做個老板,你的公司就要創造出更多的東西讓他們離不開你。這就是緣。你身上有他們需要的緣,他們就會不斷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沒有了,那他們怎麼會凝聚在你身邊呢?所以,我們理解了這些東西以後,你就明白了這些人為什麼離開你。所以不要去抱怨別人忘恩負義,什麼以怨報德,都不要去講他。
我們今天晚上從“理入”到“行入”,從報怨行、稱法行、無所求行、隨緣行,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思想來透視我們人生的一切現象。當我們了解了就能正確地去面對它。能正確地面對它,我們就能超然的,以智者的那種眼光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看待宇宙間存在的萬事萬物的那種規律和原則。這樣我們就不會活得迷茫,就不會活得黑暗。生活就是這樣,人生就是如此。萬事萬物就是這樣的一種規律。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