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1:得富靈驗記(前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 言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治世之大權也”。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大力弘揚因果感應之理,捨此別無更好的方法。現代人受西方文化、現代科技的影響,對鬼神、禍福之說嗤之以鼻,以天道賞罰為渺茫無稽,視因果報應為迷信愚昧。殊不知,因果法則乃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佛經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刻未到。”古語雲:“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人們對於因果循環報應之理不予相信的原因,大概是看到有人作惡卻榮華富貴,有人善良卻貧窮短命,這是何道理?其實,因果循環之理甚深,非一般人可以揣測。《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所以,因果報應被稱為三世業報。我們看到有人享福,乃是他前生行善修來的福報,今生如果更加勉力修善,就像在銀行存款一樣,利息越來越多,福報越來越多,則下一生依然富貴;反之如果不知珍惜福報,作惡多端,仗勢欺人,福報必然被折除,等到惡貫滿盈,必然破敗,死後墮入地獄,或轉生惡道受苦。有人忠厚善良,卻一生窮困坎坷,那是因為其前生惡孽所致,若能勉力為善,則能抵除前生罪業,等到功德圓滿,必獲善報,到中年、晚年享福,死後轉生善道,或超升天堂,或轉生人間,享受榮華富貴。有人本來前生造孽就多,造成今生命運不好,今生又不行善積德,所以年紀輕輕就遭受各種災禍。所以,命運乃是我們自己造就,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豈會厚此薄彼?一個人如果明了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懂得命運乃是自己造就,必能改過遷善,勉力修福,進而轉禍為福,改造命運。

  想要學習因果感應的道理,入門必讀書主要有《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了凡四訓》、《俞凈意公遇灶神記》等。如果想進一步學習,徹底了解因果的道理,則必須深入佛法,在博大精深的“道”中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相。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樸子》,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民國時期,印光大師亦曾大力弘揚此書,以挽救世風。歷代以來,為《太上感應篇》作注解的注書,多達數百種,皆是歷代先賢為勸世救人而作,包括真西山、惠棟等大儒,也欣然為之作注。在眾多注書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感應篇直講》、《感應篇匯編》和《感應篇圖說》三種。其中《直講》以淺釋為主,《匯編》以說理為主,《圖說》以證案為主。

  《感應篇圖說》一書,首創於清朝許鶴沙先生(許鶴沙先生,名缵曾,字孝修,號鶴沙,江蘇華亭人。順治六年進士,散館授檢討。又為右春坊右中允,兼內翰林秘書院編修,翻譯《大學衍義》。分校禮闱,旋外補江西驿傳道副使,官至雲南按察使。),後經王繼文、郝玉麟、徐白舫、黃正元、毛金蘭等諸先賢增補發揮,遂成鴻篇巨制,蔚為大觀。此書乃是將《感應篇》條分縷析,加以注解,證以事實,配以圖像,詠以詩詞,注、證、圖、詩,四位一體。體例嚴謹,內容豐富,語言典雅,極為精彩,讀之足以驚人心目,改過向善之心油然而生,誠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書。所以,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極大反響,士民爭相刊版印送、傳閱流通,其覺世牖民、教化世人,功莫大焉!

  今生得遇此書,即是有福之人,惟願珍稀善法,勉力實踐,精進修持,必能受益匪淺,福德大增。更祈輾轉流通,助印傳揚,廣為勸化,廣結善緣,功德無量!

  得富靈驗記

  【原文】

  淒風冷雨不成眠,擁被虔持太上篇。

  感得海神為配偶,一生衣祿永綿綿。

  注:世上銀錢皆由天命定,命裡若無,毫厘不能妄得,此倫理之常也。若人能發憤自修,持行感應篇,貧可易為富。經文所雲“作善之人,福祿隨之”是也。

  案:徽人程致中與弟致和同赴沈陽貿易,消折本錢,不能回鄉。二人在客行代人寫帳,聊度日月。一日,致和偶過關帝廟,見壁上粘《感應篇》,載有報應事實,不覺心動,乃叩神發願,刻刻持誦,以求得富。 時逢九月,塞外早寒,風雪交加。致和晝則虔誠禮誦,夜則擁衾默誦,歷數日不辍。忽見一犬頸帶金鈴,繞屋一周而去。至夜忽有神女隨婢數人,執绛紗燈引導而進,霎時滿屋雪亮,致和噤不敢言。女曰:“郎君尊奉太上,感動海神,使妾奉箕帚,幸勿疑慮。”命侍婢與致和更換新衣,隨鋪氍觎,列錦屏古玩之類,分席而飲。侍婢或歌或舞,彈丸之室,寬然有余。夜深撤席為伉俪,天明辭去,囑曰:“慎勿輕洩於人。”次早,其兄見致和詫曰:“吾弟神采煥發,大異往常。”答曰:“一寒至此,那得有好氣色,兄夜來安否?”兄曰:“永夜並未睡也。”兩房相連,歌舞之聲兄竟未聞,致和秘不敢言。是夕女復來,致和告以貧苦,女曰:“是不難,知君箧中有傭功銀十兩,可至某山頭,有一賣馬者,速買來。”致和如言買回,女教以進貢俺答,可獲重賞。時俺答雄長諸部,已稱可汗,一見馬,大喜曰:“此龍駒也。”賞銀五百兩。女又曰:“某行販藥材客,母病欲歸,有大黃若干擔,價值千金。君可半價買回,不日即獲重利矣。”月余,瘟疫大行,大黃市缺,致和所積獲利十倍。嗣後,凡置某貨,女俱先期指點,獲資無算,乃捆載作歸計。是夜,女執手泣曰:“良緣已盡,固知君不能留也。敬遵《感應篇》,效驗甚大。君歸宜益加勉勵,身體力行,自然福壽綿長。記之,記之!”灑淚而別,致和不禁長號,其兄驚問,乃語以故。兄弟焚香拜謝,歸家成富翁,刻《感應篇》萬卷,以公諸世。

  附:松江張德甫,日誦感應篇,身體力行,生子二。田八百余畝,年老分析。各授《感應篇》一帙,戒曰:“為人之道,盡在於是。即作家之用,亦不外是。汝曹當如我力行之。”二子問曰:“篇中豈有作家法乎?”父曰:“算減則貧耗,蓋言人所以貧也;福祿隨之,蓋言人所以富也。此即作家法也。”後二子奉《感應篇》如父命,事母孝。置產三千余頃。富甲一郡。

  一卷贻謀盥露余,明明經訓即菑畬。萱庭綠盡春難老,兄弟香前讀父書。(徐太史詩)

  【譯文】

  注:人世間的銀錢財富都是由上天命定的,命中如果沒有,一毫一厘也別想得到,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果人能夠下定決心,修習德行,堅持奉行《太上感應篇》,那麼貧困就可以轉為富裕。正如經文中說的:“做善事的人,福祿會跟隨著他。”

  案:安徽人程致中與弟弟程致和一同去沈陽做生意,不幸虧了本錢,不能回家鄉。兄弟二人就在客店商行裡替人記帳,以此度日。有一天,致和偶然路過關帝廟,見廟內牆上貼著《感應篇》,上面寫著關於因果報應的事情。不由得心中有所觸動,於是向神明叩頭發願,時刻持誦《感應篇》,以求神明降福。

  當時正值九月,塞外早寒,風雪交加。致和白天一心一意虔誠讀誦《感應篇》,晚上裹著被子默誦,連續數日,不曾間斷。一天,忽然看見一只狗帶著金鈴,在致和的屋裡轉了一圈走了。這天晚上,忽然看見有神女和她的隨行婢女幾個人,侍女在前面端著燈引路,霎時見整個屋子變得雪亮,致和嚇的不敢說話了。神女說:“郎君遵行奉持《太上感應篇》,感動了海神,海神命我前來伺候您,請不要有什麽顧慮。”神女令侍婢為致和更換新衣,鋪設地毯,排列屏風,布置古玩等陳設,神女和致和相對共飲。侍婢又歌又舞,窄小的屋子頓時顯得寬敞美觀。到了深夜才停止了,二人結為夫妻。天亮後,神女起身告辭,臨別時告訴致和說:“千萬小心,不要把咱倆的事告訴別人。”早上,其兄致中見到弟弟驚訝地說:“你神采煥發,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換了個人似的。”致和回答兄長說:“我們窮困到這般地步,哪裡會有什麽好運呢?兄長昨夜可安好?”兄長回答說:“我一夜沒睡啊。”兄弟兩個房間相連,哥哥卻沒有聽見弟弟房中歌舞之聲,致和也不敢將秘密告訴兄長。

  晚上,神女又來了,致和告訴神女自己很貧苦,神女說:“這個不難辦,我知道你箱子裡有給人做工掙的十兩銀子,你到某個山頭,有一個賣馬的人,你把他的馬買回來。”致和照神女說的把馬買了回來,神女叫致和把馬獻給俺答,可以獲得重賞。當時俺答在諸部落中非常強大,已經自稱“可汗”,一見到致和所獻的馬,大喜,說:“這是龍駒啊!”賞賜致和五百兩銀子。神女又說:“某個販賣藥材的商人,因為母親得病,急著回家看望。他手上有大黃許多擔,你去了用半價買回來。過不了多久,你就能獲得大利。”一個月後,當地瘟疫大流行,大黃在市面上緊缺,致和獲利十倍。後來,無論置辦哪種貨物,神女事先指點,獲利無數,於是收拾錢財行李,准備回老家。

  這天夜裡,神女拉著致和的手說:“你我二人的緣分已盡,我知道你不可能留下來。尊敬奉行《感應篇》,靈驗異常,你回去後要更加勉勵自己,身體力行,這樣才能確保富壽長久。你一定記住我的話啊!”神女灑淚而別。致和悲痛萬分,哥哥致中聽到致和的哭聲,過來詢問,才知道神女降臨這件事。兄弟二人焚香拜謝天地,把錢財帶回家鄉,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刻印《太上感應篇》萬卷,流通於世。

  附:松江人張德甫,每天虔誠誦讀《感應篇》,並身體力行,積德行善。他有兩個兒子,有田八百余畝。年老為兩個兒子分家,每人一部《感應篇》,告誡二人說:“做人的道理,都在這書中。即使成家立業的道理,也不例外。你們要像我一樣,力行《感應篇》。”二子問道:“篇中難道有成家立業之道?”父親說:“篇中說作惡的人‘算減則貧耗’,人就會變得窮困。又說行善之人‘福祿隨之’,人就能富裕起來。這就是成家立業的道理。”後來,二子遵守父命,奉行《感應篇》,對母親非常孝順。購置田產三千余頃,成為當地的富翁。

  徐太史詩曰:一卷贻謀盥露余,明明經訓即菑畬。萱庭綠盡春難老,兄弟香前讀父書。

 

上一篇: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彼諸果報皆因持戒而得
下一篇:大安法師:以佛心為心勸修淨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