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宗法師:心安在,即自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我執

  我有一個看法,實際上修行就是處理好各種各樣的關系。當你把一切關系處理得當,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你不會陷到人生的死角走不出來。我們把處理好這種關系的狀態,叫做調伏自己的心,像我們有時生病,失眠,身心不寧,等等,都是因為沒有調伏好自己的心,心與外在產生了矛盾、沖突和抗拒。比如天冷,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感冒了,這也是沒有和外界協調一致造成的。當我們能與任何東西做到“合一”的狀態——合一說白了就是慈悲的狀態,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能達到這樣的狀態,你和世界上任何東西是沒有沖突的,你見到一棵草,覺得太美、太可愛了,不忍心去踐踏它,不願它死掉。你見到一只動物,不忍影響它自得其樂的生活,不願去傷害它。當你懷有一顆善心去面對外界的一切,你會覺得觸目所及無不美好,而這種美好,正是來自你有那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

  佛法講,當你以什麼樣的心來解讀世界,世界呈現在你面前就是什麼樣子。這絕非自欺欺人的虛妄之談,它的來源根據即是唯識學,用通俗的話說是境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於外界而言,我們人是主體,是正報,外界是客體,是依報;於身體而言,我們的心是主體,是正報,身體是客體,是依報。

  老子道:吾之大患,為吾有身。人只要有身體,逃脫不了各種問題的糾纏。比如沒食物吃,餓的要死,吃多了,又脹的要死,冷了,要添衣服,熱了,要脫衣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人對身體的基本反應是如此,心理上更是這樣,人家贊美你,你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了不起,人家貶斥你,你大受打擊或心生憤慨,人家不理你,你又覺得沒有被重視,心生失落……

  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我執。一個人若能突破我執,把我執斷掉,就能進入見道的境界。在見道之前的修行,則如股票一樣,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我們把這一段時間叫資糧期。此後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一直到我執斷了,修行就開始往上走,一直上,不再退轉回來。所以無論人生還是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和別人關系處理不好,是我執,家庭不幸福,是我執,事業做不好,也是我執,為什麼事業做不好也是我執呢?——有句老話叫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你把好處多讓給別人,這些人就聚集在你身邊扶持你做事,你的事業會越能做越大,你自私自利,處處算計,唯利是圖,鼠目寸光,見利忘義,事業當然難以成功,即使僥幸成功也根基不穩,稍有風吹草動就坍塌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家庭,每個成員都願意為對方付出,我幫你洗碗,你幫我做飯,我買東西,你拖地板,每個人都無私地為這個家庭做奉獻,這個家庭一定皆大歡喜,一定是溫馨的、和諧的、美滿的;反之,如果每個人都想著別人為我服務,應該為我做些什麼,這時候不免矛盾重重,爭端紛起。所以人活著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面對我執。那如何破除呢?每天誦經,用經文裡面的思想對照自己的行為,審視自己的行為,觀照自己,若有不對立即改正。神秀大師說的偈子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若能天天去擦這面鏡子,不染上塵垢,就能保持一種清亮透明的狀態,此時,智慧自然生起。

  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們降伏煩惱的能力,調心的功夫。

  上海有個居士,曾對我抱怨:現在的社會啊,亂象紛呈,許多活佛都是假的,我遇到一個又一個……我就對他說,這事你要反省,為什麼總是你碰到?那是因為你沒有智慧,業障深重,老是吸引假的來到身邊,這是你自己的問題。有的活佛說,來,摩一次頂,你就能發財!來,吃個甘露丸,你所有的業障都消除了!你想想這可能嗎?有智慧,有正知正見的人根本不會上當。我曾見過一個小姑娘,到處托人找活佛給她摩頂,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多的時候一天見過十二個活佛,平均每個小時接待一個,到現在她還是她,除了頭發摸掉了不少,沒有一點改變。我們的祖師大德早就說過一句話:心外求法是魔,心內求法是佛。但凡想借助外力改變自己的都是走火入魔,你就與魔為伍了。你的心不改變,一切業力乃自然感召而來,此是緣木求魚。孔老夫子也說過“求之不得,反求諸己”,這即在告訴我們,如果追求什麼東西沒有得到,就應該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

  有人學佛後一天到晚給人家講理論,一套一套的,天花亂墜,不知道他有多麼高深的修為,但是你若說他有哪點不對,他立馬暴跳如雷,原形畢露。這樣的人你敢信嗎?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們伏煩惱的能力,調心的功夫。為什麼我們一碰到逆境,煩惱就如影隨形冒了出來?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種子起現行,就是種子碰到因緣條件馬上發芽了,這個條件是什麼?惡緣。碰到惡緣就起現行,迷失掉自己,被惡緣牽著鼻子走。當我們發脾氣、生怒火,當我們內心糾結、恐懼、擔憂、掛礙,這時候整個人就像變了一個人。所以我覺得,你講多少經不重要,持多少咒不重要,念多少佛也不重要,——當然這些東西都能幫助你,——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你的身心改變多少。比如以前你很挑剔,從現在開始,你能包容別人,理解別人,接納別人,欣賞別人,你的心就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柔軟就不會和別人起沖突,仿佛水從山水流下來,遇到石頭,拐一個彎,碰到窪地,滲過去,碰到閘,就等著,碰到平原,就漫過去,碰到熱,變成蒸汽,碰到冷,再變成水……它就是這樣,不斷地改變自己。

  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便是不斷調伏自己的身心。調是有智慧的,我們也可以把調叫做轉換,蓮花從污泥中長出來,污泥又臭又髒,但蓮花呢,潔白芬芳。這是什麼道理?轉換。它把髒臭轉化成了營養。那我們在這樣一個五濁惡世,同樣也是一個最好的修行場所。你若是一個有力量的人,碰到逆境越多,轉換的就越多,轉換的越多,能量就越大,能量越大,成就就越大。當你遇到逆境就退縮,就逃避,轉換不了,這是沒有福報的表現。學佛,一定是在轉換的基礎上成就自己。

  我們人人本就具備佛性。只是被我們後天的習氣所障礙,猶如烏雲遮蔽了一塵不染的天空。所以我們學佛、參禅,練習轉性的能力,去照見那如如不動清淨無染的本心。

  內心的強大和寧靜即為福報

  轉化也就是轉性,什麼是轉性?我們禅宗叫明心見性,見什麼性呢?見你的本性,就是那個如如不動清淨無染的本心,亦是我們人人都具備的佛性。

  而現在,我們後天的習氣都把先天的佛性障礙住了,猶如烏雲遮蔽了一塵不染的天空。學佛,我們之所以念經、拜忏、做功課,是為了通過這種思想去觀照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為了做功課而做功課,也不是為了把這個當鏡子去照別人,看別人有哪些污點和不是之處。當我們拿鏡子去照別人的時候,一切矛盾由此而生;當我們都用鏡子照自己時,這個世界和諧美滿、風清月明。

  人和人本來差不多,只是有的反應快一點,有的反應慢一點,快一點的我們叫聰明人,慢一點的我們叫笨人,慢一點的我們努把力也能跟上。其實,人和人最大一個區別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是解讀問題的角度、方法,它會影響到最終結果。佛教的思想是世間所有學問沒法比的,它最究竟圓滿,因而稱為“無漏大法”,當你學到這種思想之後,把它貫徹到你的生活,植入到你的家庭,運用到你的企業,影響到你的生命,你就有巨大的收獲。這種收獲是天翻地覆、脫胎換骨的一種變化。

  我們大家經常在讀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诘經》,無論哪部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共通點,都是從宇宙的終極去看待事物的變化,從人的死,去看待人的生,從無量的生死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無量生死告訴我們,這一生之前有無量的生死,這一生之後還有無量的生死,那我這一生只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鏈接而已。你能這樣去看,你的心就能安住於現在安住當下。你能安住當下,就不會起太多的紛擾妄想。好比說,我這一生沒有受到很好教育,我這一生沒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多少可利用的資源,所以這一生沒有可能去做很多事,那我的心就安住在目前的狀態,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人家今天安排我打掃房間,我就安下心來把房間打掃的一塵不染,讓自己和別人都滿意,這是最好的。

  我經常給企業家講一個概念,我們的民族企業要走向世界,作為老板,你要把心安住下來,你所有的員工,也要把心安住下來,然後全神貫注地去做精品。精品之所以是精品,不是粗制濫造可以做出來的,它一定是在人內心極其寧靜的狀態中產生,是人心系一處、達到忘我之時的一種作為。浮躁的人做不出好東西,你想多快好省地發展也不可能,因為拔苗不能助長。所以企業家最後的競爭,一定是內心寧靜、強大的競爭。我們以此推論,企業的競爭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文化的競爭是企業家背後的使命競爭,企業家使命的背後是他的個人福報,那誰有那麼大的福報呢?

  一個人內心的強大和寧靜就是福報,這樣的人才有巨大的承載力,很多人企業倒閉就起不來了,很多人企業垮掉,他的一生也垮了。但有一種人他無論是事業還是人生,走到谷底都能反彈起來,有如股票可以觸底反彈,甚至跌的越慘反彈力越大。這種人,就是內心極其強大之人,任何外在的東西摧毀不了他,他也有種強大的寧靜,這種強大的寧靜便是定力,這種定力是可以通過禅定訓練達到的。所以有深厚禅定的人,他做帝王,不覺得高人一等,做乞丐,不覺得丟人現眼,吃個饅頭,也不覺得難以下咽,吃滿漢全席,也不會忘乎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踩鋼索高手,始終能保持那種行走自如的平衡。

  所謂參禅,本質上教我們如何管住自己的心

  有時候轉個觀念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問題就隨之改變。所以學佛是件很快樂的事,每天使自己往這方面成長,這種成長是要求我們的行為隨著我們的內心改變而改變。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容易被世俗的東西所牽引,譬如看人家當官好,就說我也要當大官,看人家發財好,就說我也要發大財,人家買了名車,我也要拼死拼活買一輛,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擠,擠到最後,只剩下幾個人,多數人都掉下去淹死了。人常常是拼命賺錢,等到真正有錢的時候,無常就把他拉走了。想一想,人生是不是這樣?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等你什麼都有的時候無常就來了。

  學佛是讓我們了解世間萬物存在的無常規律,然後回過頭來再用這種智慧的眼光解讀世間萬物,這樣你就能保持一顆平和心去對待功名利祿,財色名食睡。沒有房子了,租個房子住嘛,有什麼了不起。沒有好衣服,把衣服洗干淨一點,穿起來也不錯。我認識一個朋友,衣服太多,每次出去要花兩小時搭配,不知道穿哪個好,反而生出諸多煩惱。像我這樣的人,根本沒有這方面煩惱,我這套衣服,夏天可以穿,冬天也可以穿,我一共就三套衣服,洗了穿,洗了穿。可以說,你對外在的東西追求越少的時候,說明你的內心越豐足,你的快樂也會成倍增加。因為這個快樂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裡,而不是依附在外物上,當外物撤去,你的快樂就沒有了。

  所謂參禅,本質上是教我們如何管住自己的心,如何與自己的心對接和對話。有人以為參禅很高深,其實參禅異常簡單:你每天跟自己的心對話,今天快樂嗎?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呢?今天和別人吵架了,為什麼和別人吵架呢?別人說我一兩句就不高興了,為什麼別人說我一兩句就不高興了呢?一路追問下去,就能把問題找出來,把症結找出來,這是自我療愈最好的方法。因此打坐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把自己的心結找出來,然後解決掉。

  打坐真正的目的,是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我們現在可以借助很多東西來訓練自己的心,彈琴也好,練書法也好,禮佛也好,都是通過外在的方式不斷把自己的心調到安住狀態,當你心很散亂或很難調伏,你要不斷通過外在的刺激來觀照你的心,因此生活當中碰到問題不要害怕,不要躲避,要抱著喜樂的心去接納它,這正是一個修行者看清自己調伏自己的心最好的課題。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無論遇到什麼境地,都是他修煉的階梯。

  要修自己的心,就要用兩個字,觀照。就是時刻看著它,看著自己的心。故而,修行千萬不要找別人的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大。總是找自己的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小。

  △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但歸根結底到一個原點,那些問題都是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人沒有信仰,所以沒有敬畏心,沒有使命和價值。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 而莫知予之為取

  我看到一條微信說,初級等次的領導,靠勤奮做事業;中級層次的領導,要靠德行做事業,最高級的領導者,靠胸懷去成就。他是靠內心的格局去做事,有大格局者一定有大事業。佛教裡面講“不二”的思想,正是超越善惡之上的大境界。一個人為什麼能有巨大的胸懷和包容呢,他一定是站在“不二”的思想高度來理解問題,是超越了善惡美丑真假親疏這樣一種思想。超越,不是說你不明了真假善惡,那樣就成糊塗蟲了,而是說你不放在心上,不著相,不分別對待,保持你的圓融與智慧。

  所以,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及幸福與否,一定來自他解讀世界的觀念和認識。這樣一種訓練對於我們每個人至為重要。我曾參加一個論壇,發言論述到一個話題,我說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但歸根結底到一個原點,那些問題都是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沒有信仰,所以沒有敬畏心,沒有使命和價值。當你的導航定錯了,怎麼會不出問題?大方向錯了就會南轅北轍。如果這個原點正確,那麼我們無論怎麼做都萬變不離其宗,如果原點錯誤,我們怎麼做都會是錯誤的。

  《後漢書》說過一句話: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予之為取。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一個道理,這個東西我拿到了、抓到手了,就是我的,卻不知道付出、給予才是真正的拿到。這種思想正好和佛教吻合:你想富有就要布施,布施,才能富有。但很多人不認可這一點,心想,我給你5塊錢,我不就少了5塊錢嗎?

  當然,在佛教裡布施不僅僅是給予金錢財物,包括你給別人支持,關心他人,給予愛,甚至你一個真誠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給別人讓座,都是布施。當一個人有愛心時,他隨時可以幫助別人,不是說等有錢了才能去布施。

  布施真的可以讓人越來越富有,釋迦牟尼佛的話真實不虛,真正踐行的人才會體會到這一點。這幾年,我不管走到哪裡,都想盡辦法去布施,結果發現我越布施,越富有,收獲越大。我們寺院也在源源不斷做布施,每年做很多公益,有各種各樣的禅修活動,像大學生夏令營,我們辦了好幾屆,說實話,一般做公益的,不會給老師講課費,但我們所有請來的老師,都給他們課時費。盡管來上課的學生我們不收一分錢,但講課的老師我們是要回報的。正因為如此,我們請哪個老師來都很好請,大家都樂於和我們打交道。倘若你只索取不回報,你的人緣會越來越差。明白這個暢通無阻的規律之後,你發現做事其實很好做。上次我到清華大學講課,他們給我一筆錢,回來到南山寺去講課時,那裡有一萬多人念佛,特別殊勝,我走時就把課時費和口袋裡所有的錢捐給他們,只剩下車費一個人回來。我覺得很快樂,這麼好的道場,我發自內心隨喜贊歎。

  李嘉誠曾經傳授給他的兒子李澤楷一個真正的生意經,他說,你和別人合作,應該多施捨,比如你本來拿五成,現在就拿三四成,把多余的讓給別人。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厚道,下一次有更好的項目第一個找到你,結果積少成多,你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這就是我事業成功的秘訣。

  所以不要貪小便宜,貪小便宜的人干不了大事,都死在蠅頭微利上。人類的本性是互惠互利,是共存共榮,這是宇宙規律,一個人不可能獨霸世界,獨打天下,獨自坐大。如果你以自己的力量不斷幫助身邊的人,那身邊的人都成為你的善緣、助力和順境,你的事業會越來越順暢發達,這是布施帶來的必然結果。

  降伏其心 就是降伏我執

  降伏其心,是個需要一生去用功的過程,釋迦牟尼佛解說整部《金剛經》,其實就是“雲何住,雲和降伏其心”,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一種心的對治,來源於我們對宇宙萬體自然規律的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它的基本規律也是終極規律。那我們碰到一點刺激為什麼會很在意呢?因為我們沒有把這種規律貫注到我們的身心,改變我們自己。換句話說,就是“我執”在起作用。降伏其心,就是在降伏我執,當你粉碎我執,四大皆空,心無掛礙之時,才能把心徹底降伏下來。

  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佛在《四十二章經》裡說,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平常人總是說我要修到什麼境界,我要證到什麼境界,你還有個“我要”,有自己的欲念在裡面,這也是我執,當你把所有在意的東西全部破掉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修行的最高境界,那個時候就不存在掛礙,分別,不安的心就無法生起來,這是修行的終結點,是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再沒有比這個境界再高了。作為一般人,我們開始時還是像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時看著自己的心,一有污染,煩惱習氣一現行,就立馬觀照並清除掉。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415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真心在哪裡,真我在哪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