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注解。大師稱贊此注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此注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注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連載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釋的本源法師開示,今天繼續登載講義(十一),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一)

  這部彌陀經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信、願、行,由信啟願,由願導行。前面已經把信的部分介紹完了,在講願之前,藕益大師又對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進行了總結,請看要解。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谛研之。】

  大師把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作以總結。“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超越六道輪回,超越三界。出離三界了生脫死的方法很多,佛給我們講了八萬四千種法門,法無高下,契機者妙,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大乘八宗依照修行皆可以了生脫死。佛告訴我們,正法時期持戒可以得解脫,像法時期修定可以得解脫,到了末法時期罕一得度者,唯依念佛法門。到了末法時期,只有修學信願念佛法門才容易出離三界了生脫死,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法門。佛有十力,能夠知道眾生修何法而得度,他介紹我們這個法門,我們依教奉行,決定會得到殊勝的利益。修學一般的法門想出離三界,要把見思煩惱斷盡,也就是阿羅漢的果位,才能超越三界。依照通途法門修學單單要把見惑斷盡,現在這個時期很少有這樣根性的人,更談不上把見思二惑全部斷盡,這樣根性的人非常少。歷代的祖師大德,像藕益大師,他們的本門我們不清楚,但是他們示現的都是開始修學其他的法門,在宗門教下非常通達,而到最後都是選擇念佛法門作為歸宿。以前我在靈巖山佛學院組織出去參學,來到禅宗道場揚州高旻寺拜訪德林老和尚,這位老和尚是當代禅宗的大德,他跟我們做開示,他講現在末法依照禅宗修行,禅宗根性的人非常少,修淨土法門是最契機的,只有修學淨土法門才能了生脫死。禅宗大德都這樣講,祖師大德也這樣講,那我們為什麼不依教奉行呢?淨土法門妙,妙在什麼地方?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如果不能帶業往生,要消業往生,那淨土法門也不是方便法門,跟通途法門沒有什麼兩樣,它的奇妙之處就是能夠帶業往生。造惡業猶如石頭入水,必沉無疑,就是必墮地獄。然而修學淨土法門可以帶我們的業,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就橫超三界,圓證三不退。不但帶業妙,而且往生到極樂淨土橫具四土,不可思議。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隔別不融,而一個煩惱絲毫未斷的業障凡夫,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可以橫具上三土,就有上三土的受用,太不可思議了,這就是阿彌陀佛大願力所成就的。不但橫具上三土,而且在同居土開顯四教法門,藏、通、別、圓四教法門就代替一切法。我們生到極樂世界的同居土,那裡就好像一個法界大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清淨大海眾是老師、同參道友,在那裡想聽什麼法就能聽什麼法,只要動一個念頭。我們在娑婆世界想聽佛法沒有那麼容易,到了極樂世界,不但正報阿彌陀佛、清淨大海眾給你講法,而且依報鳥兒、寶樹羅網皆能宣說妙法,所講的法與阿彌陀佛講法皆是一樣的。我們到了那裡,真正能夠感受到佛以一音說妙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現在很多世智辯聰的人,覺得這個法門很簡單生起輕慢心,喜歡研讀經教。當然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看經教而沒有實修的功夫,最後只能成為滿腹經綸的佛學者,如貧人數寶,雖入寶山,空手而歸。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說到經典他每一部都熟悉,但是沒有修證的功夫。還有些人喜歡參禅,修學止觀,但是如果參禅不開悟,沒有斷見思煩惱,還是要輪轉,來世有隔胎之謎,前世所修的忘掉了,來世說不定墮到惡道,不知道哪一世再能得到人身,再來聞到佛法,所以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成就真的難。你喜歡修不要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想聽什麼法就有什麼法,不但能夠聽聞一切教法,且能“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前面講到橫具上三土,這裡說的更直接了,圓淨四土,到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能夠感受到上三土的清淨功德。在娑婆世界佛在世,最多只能看到佛的應化身,根本見不到佛的報身、法身,報身佛是法身大士大菩薩所能見到的,他有微塵相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但見到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應化身,而且能見到佛的報身及法身,佛的三身不一不異,這叫圓見三身。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是沒有斷煩惱的,到了極樂世界就徹底了生死出三界,永遠不會退轉到六道當中,不會退轉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就是得到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聽聞正報、依報,諸佛菩薩及眾鳥寶樹羅網宣講大乘佛法,就能生起無上的菩提道心,到十方一切佛剎去度化眾生,這叫行不退,利益眾生的行不會退轉。在極樂世界每天的念頭就是念佛,不會有其它雜念,都是這樣清淨的念,叫念不退。這三不退是圓滿的證得,就叫圓證三不退。依照通途教裡,只有等覺菩薩才能得到圓證三不退的果位,我們想想多麼殊勝啊,在我們這邊到等覺菩薩位置要進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得到這樣的位置,除了淨土經教,一切法門一切經教裡面找不到這樣的法門。“人民皆一生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民一生就成就了,這個“一生”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這一生當中就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啊,不待第二生。二是指一旦生到極樂世界就成就了,哪怕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帶業往生,一生到極樂世界這一生就成就了。“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谛研之。”淨土法門這樣殊勝的法門,與其他一切法門不一樣,沒有一個法門能夠堪比和超越。殊勝之處在下面兩科點示,藕益大師特地提醒我們,要認真地去研究了解它的義理。聽到這裡,如果對淨土法門還不能生起信心,不能發起無上的心來念這句佛號,那就要怪我們自己業障深重啦。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段是揭示極樂世界的無上因緣。佛講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為什麼在這裡特地講無上因緣,無上因緣表現在哪裡?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這些菩薩當中有不可計數的一生補處大菩薩。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又告訴捨利弗尊者及大眾,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是圓證三不退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當中有不可計數的候補佛。我們再回頭看看娑婆世界,候補佛只有一位彌勒菩薩,將來順理成章彌勒菩薩要成佛。以前有居士問我,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多候補佛,將來誰接阿彌陀佛的班,都要作佛會不會爭執啊?千萬不要用凡夫的心態去揣摩佛菩薩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候補佛不是單單示現在極樂世界成佛,他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去成佛,這要看緣分。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培訓佛的院校,像干部學院一樣,這些候補佛與哪一土的眾生有緣,就示現到那一土去成佛。

  【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這段解釋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文,中文翻作不退轉,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聖人與凡夫的差別是前者永遠出離六道輪回,後者在六道中不停輪轉。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想進入聖人的行列,首先要斷除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才初入聖人行列,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經過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斷除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才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證得了初果須陀洹果位就不會墮落凡夫地,這是位不退。“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行,是大乘菩薩利益眾生的行。菩薩斷除了見思、塵沙煩惱,發心去幫助一切眾生,他不會退轉到二乘做自了漢。小乘的人也會去度眾生,我們不要覺得度眾生就是菩薩的行為,小乘的人度眾生態度不積極,別人找到他他才會跟別人講法,別人不問他不會主動去講。大乘的菩薩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跟別人去宣傳佛法。末法的眾生剛強難化,有時候我們去做點好事,布施點佛法還不被別人接受理解,反而遭到辱罵,這個時候心就會退轉,不退真的挺難的。從前捨利弗尊者是一個小乘的阿羅漢,他覺得小乘屬於自利,就想發起大乘心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他發了這個大願感動了天神,天神有他心通,知道捨利弗尊者發了大願就決定來考驗他。天神示現了一位孝子在路邊嚎啕大哭,捨利弗尊者經過便問他什麼事情,他說母親得了絕症在家等死,唯有用修行人的眼睛做藥引子才能救治,捨利弗尊者想到諸佛教導我們發菩提心,利益眾生要不惜布施自己的身體,於是就把眼睛挖出來給他,天神見狀說我要的是右眼,你怎麼挖了左眼,捨利弗尊者想著幫人幫到底,又把右眼挖出來給天神,天神接過眼睛用鼻子一聞,說人家都說修行人的眼珠是香的,你的眼睛怎麼這樣腥臭,不要了,就把它摔在地上踹了幾腳,捨利弗尊者的心徹底涼了,他說發心行菩薩道真的不容易,於是放棄了菩薩行。我們想想看,小乘果位的聖人都發不起菩薩行,菩薩行真的是不容易發啊。夢參老和尚是大修行人,他一生當中很多時間是在監獄裡度過的,他在獄中都沒有退失菩提心,經常用一首偈子來激勵自己,“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我也常常用這首偈子來激勵自己。“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開始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薩婆若是梵語,中文譯作一切種智,海比喻佛的智慧像大海一樣深廣。到了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開始斷無明煩惱的時候,我們的念頭只有一個,全部是趨向於薩婆若海,趨向於一切眾生。大家可以觀照下我們的念頭趨向哪裡,都是趨向於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若約此土”這是從我們這個世界,通過藏通別圓修學的次第表示三不退修行的位置,說明在娑婆世界修學通途法門證三不退的艱難。“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四教當中,藏教的初果須陀洹、通教四地——見地,就是見真谛地與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位置是平等的,也就是斷煩惱的程度是一樣的,但是智慧不盡相同,藏教初果須陀洹不及通教見地,通教見地不及別教初住,別教初住不及圓教初信。“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到了行不退,藏教沒有了,因為藏教沒有發起利益眾生的菩薩心。通教至第九地菩薩地,這時菩薩行成,不會退轉;別教十回向位;圓教十信位,這些位置斷煩惱的程度平等,都必須斷除三界的見思煩惱及三界內外的塵沙煩惱,從空出假,大乘菩薩行成,這是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至念不退,通教也沒有了,到這種程度就要徹底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開始破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位置是別教初地歡喜地,圓教的初住,這時就是法身大士。得到念不退,所有的念頭都是趨向薩婆若海,趨向於一切眾生。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這裡是顯示淨土法門的大力用。上面講了三不退,在娑婆世界依據通途法門修學,要想證得三不退談何容易!說得嚴苛一點,就是不可能。但藕益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造作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十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了三不退。佛在一切經典當中告訴我們,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必定墮阿鼻地獄。五逆指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阿羅漢、破和合僧。佛在世時,佛的堂弟提婆達多總想害佛,要取代佛在僧團中的領導位置。有一天,佛要經過山下一條路,提婆達多就在山上准備了一塊大石頭,等佛從底下經過的時候,他就把石頭推下來想砸死佛。佛是有大福報的人啊,而且有多少護法神在護持他。石頭落下去的時候被護法神用金剛杵擊碎了,沒有砸到佛,但有一塊小碎石砸到了佛的腳,流血了,這就是出佛身血的由來。提婆達多因此而感召了墮地獄的果報,那為什麼出佛身血的罪過這麼大呢?若把佛殺了就等於斷了這一方眾生的法身慧命,多少人因此沒有機會聞到佛法,就要永遠身陷輪回之中了,其罪過重的緣故就在這裡。我們現在沒有佛在世,若以嗔心去砸寺院、以嗔心去毀壞佛像,罪過就等同於出佛身血。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很多紅衛兵去破環寺院、砸佛像,我在鳳凰網看到一些舊文,出家人被帶著高帽,脖子上掛一個牌子寫著狗屁佛經,這是文化大革命時候干的事情,在座的可能都經歷過,不知道有沒有去做過,這是五逆十惡。如果做過也不要怕,現在有一個法門可以救你,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感召墮阿鼻地獄的果報。弑阿羅漢,弑是封建社會下人殺上人,大臣殺皇帝、兒子殺父母就叫弑。阿羅漢是斷了見思煩惱的聖人,出離三界,堪稱是人天福田,也教化一方,把這樣的人殺掉了,也是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啊,也墮阿鼻地獄。現在這個時代阿羅漢很少,供千僧齋的時候會有一位阿羅漢出現,若把住持一方的善知識、講經說法的法師殺掉,其罪過等同於殺阿羅漢,也要多阿鼻地獄。弑父弑母,我們這個色身是父母親提供給我們的,然後再把我們培養長大,這種養育之恩我們報答還來不及,怎麼能去殺害自己的父母,殺害父母的果報就是墮阿鼻地獄,真的動了這樣一個念頭,畜生也不如。破和合僧,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就是破壞清淨的僧團,在僧人當中搬弄是非,把一個和合的僧團破壞掉了,這樣的人墮阿鼻地獄。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和合僧就是清淨和合的大眾,像我們寺院裡面四眾弟子保持和合就是和合僧,如果在這個和合的群體裡面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和合就是破和合僧,罪過一個,墮阿鼻地獄啊。所以我們平時感覺不到,一學經教嚇一跳,原來平時都是在種阿鼻地獄的因,現在學習了清楚了,以後還敢不敢做?這是五逆,十惡是身口意三業所造十種惡業,身殺生、偷盜、邪YIN,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業常起貪嗔癡。十惡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十惡是十惡具足而且很嚴重,這樣的人必墮地獄,刀山劍樹,鐵床銅柱,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上品受無間地獄之報,千萬億劫求無出期。中品是十惡皆有,稍微輕點,這樣的人墮餓鬼道,放過焰口的都知道,餓鬼道的眾生咽喉是針鋒之細,饑火焦燃非常痛苦。大眾吃飯的時候,鬼道的眾生聽到筷子碰碗的聲音是饑火焦燃,所以佛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輕手輕腳,也不要影響到鬼道的眾生,這個也是慈悲心啊。下品十惡墮畜生道,十惡具足比較輕,墮了畜生道任人宰割,殺的雞殺的鴨,下品十惡感召的果報。造了五逆十惡的人,果報就是墮阿鼻地獄畜生道餓鬼道,如石頭入水必沉的道理。但是這些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有善知識開導,十念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所處的位置是下品下生,雖是下品下生但也圓證三不退,所以一般的通途行人不敢相信,不理解淨土法門。這個不是我隨隨便便說的,在十六觀經下品往生章裡有“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於念念中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中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經中告訴我們佛講話是真實語啊,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一個問題,就是臨終助念非常重要,我們看要解都是提到臨終要遇到善知識開導,就是我們念佛念得再好,臨終時候如果遇到障礙就麻煩了。

  【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

  這裡是依據通途教理來顯示修行的階次位置分明,不容錯亂,目的是要顯示出念佛法門所得到的力用超過一切法門。“然據教道”教是經教,通途經教,道是道理,依通途的教理來闡釋佛法的修學次第。“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如果是沒有斷煩惱的凡夫,就不能與斷除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的初果聖人相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如果是斷除見思煩惱沉空滯寂的二乘聖人,決定不能等同於已經從空出假利益眾生的菩薩。“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異生就是沒有斷無明的眾生,還是用識心,與佛的真心不一樣,屬於異生性。同生性就是開始斷無明煩惱證法身,真實見到了佛性,與佛用的一個真心,這個叫同生性。異生性像別教的三賢位、圓教十信位,這些權教菩薩都屬於異生性,他們用的是識心,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眾生已經開始斷無明證法身,與佛用的是同一個心,是同生性。這裡講到,若是異生就不能與同生性的眾生相等。從通途教理來看,修行所得的力用,所得果位的次第清清楚楚,絲毫不能顛倒。底下又從下往上看,“又念不退。非復異生。”剛剛講過念不退是圓初住、別初地的法身大士,與佛用的是一樣的真心,所以屬於同生性,決定不能與異生性的權教菩薩相比。“行不退。非僅見道。”行不退指的是斷除塵沙煩惱,能夠從空出假利益眾生的大乘菩薩所證的位置,大乘菩薩決定不能與僅僅見道證位不退的初果聖人相同。“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就是已經斷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證得初果須陀洹的位置,須陀洹決定不能與未斷煩惱的凡夫人民相等。“躐等則成大妄。”大妄就是大妄語,在戒律裡面講妄語,大妄語就是不證言證,自己是個凡夫眾生說自己是阿羅漢,就是大妄語。大妄語不通忏悔,如果是凡夫眾生,不能說成是初果聖人,如果是初果聖人決定不能講是法身大士,否則就是大妄語。“進步則捨故稱。”證得了初果就捨棄了凡夫的叫法,證得了阿羅漢就捨棄了須陀洹的叫法,證得了法身大士就捨棄了前面的權教菩薩叫法。好比你現在讀小學,那就再不是幼兒園的學生,讀了中學就不是小學生了,度了大學就不是中學生了,捨棄以前的稱呼。從這段注解裡面,我們看到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三不退,我們如果再不生起信心,再不好好念佛,師父真是徹底無語了。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前面講的那些都是一些常理,依照通途教理斷什麼煩惱證什麼位置,決定不能超越。但是這些常理到了極樂世界就徹底行不通了,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夠圓證三不退。按照通途教理來講,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那這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連見思煩惱也沒有斷,到底是凡夫還是法身大士?說他是凡夫,他又證得了三不退;說是法身大士,他連見思煩惱也沒有斷。說他不是凡夫不是法身大士也對,叫一切俱非;說他是凡夫或者是法身大士也不錯,叫一切俱是。所以我們講極樂世界確實不按常理出牌,我們要往生的極樂世界同居土不可思議,絕代圓融,一般的通途法門行人很難相信。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又是凡夫又是法身大士,又非凡夫又非法身大士,除了極樂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這種現象啊。也沒有這種一切皆是一切皆非的階位,見思煩惱未斷即圓證三不退,沒有這種階位。無此法門,除了極樂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眾生造了五逆十惡的罪,必墮阿鼻地獄,若往生極樂世界不但不墮地獄而且圓證三不退,同等覺菩薩的受用,太不可思議了。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大力用呢?大師講了三個原因:“心性之極致”就是講的能念之心不可思議。致是到達的意思,心性到達了極點,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不但能念之心不可思議,所念之佛也不可思議,就是“持名之奇勳”。我們所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前面多次講了這句名號蘊含了很深的深意,淨土法門難信,唯上智下愚兩種人能夠成就。下愚之人明白娑婆世界是苦,知道極樂世界之樂,欣樂離苦,人之常情。那怎樣到快樂的極樂世界去?老實執持一句阿彌陀佛。這種人聽話,沒有其它的念頭,就是信願具足一心要到極樂世界去,老實念佛,這樣的人可以得生。上智的人也可以得生,這個上智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通宗通教之人,宗門教下就是除了淨土法門者。上智的人不但知道一般通途法門的教理,而且真正能夠了解淨土法門不可思議深意。如果只知道通途教理他不會相信這個法門,哪裡一個業障凡夫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這個違背了教理的講法嘛。這是第二個原因,所念之佛不可思議。第三個原因“彌陀之大願”,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願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四十八願也兌現了,這個願不可思議,對我們淨業行人有無限的加持力。能念之心到了極致,所念之佛不可思議,再加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四十八願加持,就感召了帶業往生到同居土得到圓證三不退的位置,與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位置相同,不可思議。若不是這三種因的緣故,怎麼可能帶業往生得到圓證三不退的位置。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前面講過,極樂世界人民一生成就有兩層意思,一是這一生成佛,不待二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皆是無量壽,在這一生當中就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一生成就。第二層意思是,一旦生到極樂世界便成就了,哪怕五逆十惡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受用與等覺菩薩相同。“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極樂世界人民普遍是一生成佛,五逆十惡下品下生的也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人人必實證補處。”每個人都能實證到補處位。“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就是圓教的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的阿羅漢只能稱為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經過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皆得三不退,但是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實證到等覺菩薩的位置,這樣實證上善的人在極樂世界不可計數。--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釋迦牟尼佛一生講法四十九年,我們把他一生所講的法稱為一代時教,在一代時教當中除了淨土三經,一生成佛圓滿的就只有華嚴經。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所成是圓教的究竟佛。“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善財童子如何一生圓滿成就的?佛在華嚴經中講的很清楚,善財童子先於文殊菩薩座下成就根本智,再去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成就了差別智,其一生成佛之因,就是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叫他修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見「普賢菩薩行願品」)。善財童子在參訪摩耶夫人的時候已經是等覺菩薩,從摩耶夫人到普賢菩薩當中又經歷過十一位善知識,說明善財童子已經久居等覺的位置,到普賢菩薩這裡還是勸導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善財童子不是在華藏世界成佛的,而是在極樂世界成就的。“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不但勸導善財童子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勸導華藏世界一切眾生皆求歸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在之處,“四十一位”不是確實數目,而是指菩薩的修行次第,即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每個階位都有不可計數的菩薩。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修學通途法門往生到華藏世界的,都是同生性,破無明證法身的法身大士。華藏世界的教主是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帶頭求生極樂世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是勸導善財童子,而且勸導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極樂世界。有人會問,文殊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大弟子,他們都叫底下人全部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毗盧遮那佛會不會生氣啊?這又是以凡夫的心態揣摩諸佛菩薩的心境了。諸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目的就是要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能早一點脫離苦海是他的心願。為什麼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也要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因為在極樂世界成佛快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中就有不可計數的一生補處菩薩成就。像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這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希望我們早一點出離苦海,諸佛菩薩出世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眾生早點離苦得樂。

  【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嗟乎是感歎詞,藕益大師看到很多人遇此簡易便捷的淨土法門不能生起信心,而去修學其他的難行法門,大師感慨萬千。“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證三不退,用教理來講,三不退就是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藕益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五逆十惡的人到極樂世界處於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但是他的受用與補處佛的受用等同,這就是淨土法門很難使人相信的原因。五逆十惡的人憑著臨終時遇到善知識開示信願念佛法門,能夠生起信心發起願生極樂的心,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其受用居然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相同,這種說法真是奇倡極談,不但凡夫不能相信,連二乘與菩薩也很難憑自己的智慧相信,難以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王的華嚴經最後成就竟然在極樂世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藏世界的一切眾生都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這部彌陀經所闡述的道理,所介紹的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經的總結與歸宿,所以有人稱彌陀經為小本華嚴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是很少的意思,學佛人對信願念佛法門生起信心的人少,懷疑的人很多。“辭繁義蝕。”古來大德對佛教的著述很多,但很多都不能正解淨土法門的深意,能夠在這個法門成就的就是上智和下愚,而一般精通通途法門教理的人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前面我們提到李通玄長者,這位長者非常了不得,華嚴經的注疏共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清涼大師注釋的,另一種就是李通玄長者著述的。李長者就對淨土法門有誤解,他覺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權巧方便,華藏是真實。這位長者修行很精進,教理很懂,長者發心注釋華嚴經的時候,就出去尋一個清淨之地。走到路上迎面跑來一只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嚇也嚇死了趕緊跑了,但李長者沒有跑,他過去用拐杖敲敲老虎的頭,說你給我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我要注釋華嚴經。聽了他的話,老虎搖搖尾巴點點頭,就把李長者帶到了一個石窟。這石窟原是個老虎窩,住著一窩的老虎,李長者看到這個地方挺滿意,說就是這裡了,老虎便給他挪窩了。在他一心注釋華嚴經的兩年當中,有兩名年輕女子照顧他的起居,打掃衛生,給他燒飯,他沒問她們是什麼地方來的,也沒有正眼瞧一下。華嚴經注好了才想起來去問人家,剛動了這個念頭,兩名女子就不見了,他以為是山下的人,山底下卻說沒有這個人,這是天人供養。這樣一位大修持的人都對淨土法門有誤解,認為是權巧方便。所以我們講,真正能夠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這是佛的境界啊。我們能夠生起信心,大家的根機都不簡單。“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這是藕益大師慈悲心的表現。真正對這個法門生信的人少,懷疑的人多,為了讓大眾明白淨土法門的深意,藕益大師只有剖心以相見,滴血以證明,注釋這部要解讓更多的人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所以要解的字字句句皆是藕益大師的心血所成,我們淨土行人一定要依教奉行,決定不能辜負祖師的一番苦心。上面介紹了無上因緣,底下特勸發願往生西方極樂。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又告訴捨利弗尊者以及大眾,聽聞這樣殊勝的法門,殊勝的極樂世界,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我們就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不但有娑婆世界九法界的眾生,他方世界無量的眾生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諸上善人就是補處菩薩,能與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上善人的熏陶之下,哪有不快速成佛的道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大勢至菩薩是同參道友了。

  【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

  這裡解釋諸上善人。“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前面所講的羅漢與菩薩只能稱為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因位就是菩薩,菩薩至極就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要接佛的班了,叫候補佛。只有候補佛才能稱為上善,在補處以下的只能稱為善人。“其數甚多。故雲諸。”諸,形容數目很多,無法計數。印光大師曾贊歎即便是阿彌陀佛重來注釋彌陀經,也不會超越這部彌陀要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贊歎這部要解,可以想見藕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也是觀音菩薩再來,否則經不起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彌陀經所含的深意非常深廣,這部要解正可謂是阿彌陀經的展開。以前我們讀誦彌陀經的時候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熟背,但是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一學習要解全部能夠明了,不談絕對的明了,至少能知道個大概。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這段是解釋俱會一處的意思。通過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的對比,顯現出彼土與此土的勝劣差別。“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這是說明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凡聖同居土差不多,都是沒有斷除見思惑的。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由六凡和二聖組成,六凡是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二種聖人分別是實聖跟權聖。實聖是真實證到了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斷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見惑,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斷盡,他們由於過去的有漏業還要感召業報身,還必須住在我們這個世間繼續修行。初果須陀洹斷除了八十八使見惑,還要經過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才能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位,才能出離三界。所以實聖是由於有漏業感召的業報身,必須住在三界之內修行。權聖是大權示現者,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包括印光大師,這些聖人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但是他們有這樣的因緣來度化眾生,為度眾生故示現到這個世間,是隨順願力而來。所以我們講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是隨願而生,實聖是隨業所生,凡夫也是隨業所生,由業感召了業報身。聖人與凡夫同居一處就叫凡聖同居。“至實聖灰身。”已經真實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斷盡思惑,證得阿羅漢果位,出離三界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他在這個世間住世不長。“權聖機盡。”諸佛菩薩隨順願力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的任務完成了,有緣眾生度盡了,就要回到自己所在的上三土去了,所以在同居土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便升沉碩異。”聖人在凡聖同居土的因緣結束了,要生到上三土,是升;凡夫繼續沉淪六道苦海,是沉。碩異就是大不相同,羅漢聖人回到方便有余土享受涅槃寂靜之樂,菩薩受菩提覺法快樂;凡夫繼續原地待著,在六道之中受六道之苦,煩惱逼迫身心。聖人與凡夫的苦樂相差很大,情況大不相同,謂“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我們這個世間的凡聖同居土只是暫時的同居,因緣到了便各奔東西,凡夫沒有解脫原地待著,繼續受六道之苦,二乘聖人回到方便土,法身大士回到實報土,佛回到常寂光淨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天地之間,雖然有聖人居住,但是我們見到的機緣很少。像彌勒菩薩與他的弟子住在兜率內院,外面的人想去親近他老人家親近不了。初果二果三果聖人住在五不還天,其他諸天天王只聽到這個名字,但是沒有辦法親自去親近。在人間,我們看高僧傳裡面有一些大德,確實能夠見到諸佛菩薩,見到這些聖人,但也是鮮得一次,機緣很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即便見到了聖人,真正能夠追隨其後的就更少了,鳳毛麟角,幾乎不可能。高僧傳有載,法照法師在朝拜五台山的時候,見到了文殊菩薩在大聖竹林寺講法,他想著以後能再來見文殊菩薩,就在回程沿路留下很多記號,但回過頭來找記號都沒有了。所以親近聖人的機緣也是很少的。

  【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

  前面講的是佛前佛後沒有佛住世,找個聖人不容易。那佛在世,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讀彌陀經知道,佛的常隨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五人,雖然聖人很多,但是跟諸多的人民比起來,捨衛國十萬人,這個比起來懸殊很大。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佛在世的時候聖人與佛雖然在一起,但是他們所做的相差很遠,聖人都是在修無為法,出世解脫大法,凡夫在搞六道輪回,相差很大。就好比我們現在在寺院裡面修行,有些人到寺院裡面來,真發了生死之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在修無為法,出世大法。還有些人就是在念佛,但是沒有辦法生起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在造地獄因,這個也可以稱為凡聖同居嘛。上面介紹的是娑婆世界凡聖同居,下面介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

  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與十方一切諸佛凡聖同居土大不相同,十方一切諸佛凡聖同居土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差不多。西方凡聖同居土是以修無漏不思議業得生的,無漏不思議業就是淨業,我們現在信願念佛就是無漏不思議業。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個五逆十惡的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能夠生起信心發願念佛,一句乃至十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裡同修往往容易誤解,說我現在干嗎這麼辛苦念佛呢,到了臨終的時候,師父來給我助助念不就好了嗎?大家要知道,這些五逆十惡的人能夠在最後生起信心念佛,這是他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他有這個善根,臨終的時候成熟了,你說你到了臨終,是否具足這樣的福德因緣?有沒有旁人給你助念的因緣?生死無常,不知道死在哪裡。有沒有這樣的善根?有沒有這樣的福德?自己沒把握的話,還是當下信願具足老實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是無漏不思議業感召的,無漏不思議業就是前面講過的,心性極致,能念之心不可思議;名號奇勳,所念之佛也不可思議;再加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彌陀佛大願王”,這三種原因才能感召到極樂世界同居土的殊勝。

  【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學長,同參道友,在這些老師學長的關心幫助下,修學肯定很快。我們與這些等覺菩薩的關系是什麼?這裡比作如壎如篪,壎篪是古時的兩種樂器。詩經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我們和等覺菩薩的關系是情同手足,形影不離,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同盡無明就是圓斷五住煩惱,圓證三不退,這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置。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盡就成佛了,就是妙覺。這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情形描繪了一下,決定不像我們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迷惑顛倒,整天與惡友相處,造的是六道輪回的因。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是則,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一生到極樂世界竟然能夠圓證三不退,在念中能夠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同生性的,與佛用的一個真心,已經是破無明煩惱證法身的。想到等覺位置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要吃多少苦才能達到,一個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竟然能在念中超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可思議。好比從地下室坐電梯直接到了頂層,不要爬樓梯爬得那麼辛苦。

  【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

  這和前文“一切俱是一切俱非”差不多的意思。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若說是凡夫,他能夠一生成就不待二生,就是一生補處嘛,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二;若說是一生補處菩薩,他見思煩惱都沒有斷,還是凡夫,不能稱為等覺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同居土的下凡眾生,非凡非聖,也可以說是即凡即聖。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把如來一代時教比喻成網,去網沉淪在六道苦海之中的凡夫。在如來的一代時教當中,沒有此名相,沒有此階位,沒有此法門,不但在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當中沒有,在十方一切諸佛的教法當中都找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感召的?心性極致;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持。若非如此,道理說不通啊,但這些都是事實,從這些事實當中,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殊勝於一切諸佛剎土的凡聖同居土。所以極樂世界不是殊勝在上三土,正是殊勝在凡聖同居土。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部彌陀經就是針對我們而講的。所以一切佛剎,一切法門不能與其相媲美,這是把極樂世界的好處全部說盡了,我們再不生起信心,真是業障深重。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作為學佛的人,什麼是我們的大事因緣?結婚、生子、買房也是因緣,但是對學佛的人這個不是大事緣,真正的大事緣是了生脫死,圓滿佛道,最難的就是超越同居這一關。通途教理中超越同居土要斷見思煩惱,且不談見思煩惱,但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就不容易。現在是五濁惡世,有見濁,種種的邪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稱邪見。見思惑都不斷,怎麼超越凡聖同居土?現在有一個方法能夠超越這個凡聖同居土,就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相差很大。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藕益大師說了這麼多,到底為什麼呢?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發願啊。大師說得這麼清楚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要了解得清楚,他與十方世界有何差別,殊勝之處講給我們聽啊。

  就好比我們去買房子一樣,這麼大的一樁事情,不能草率決定啊,必須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決定買哪一套房子。同樣的道理啊,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生的大事啊,前面講的是大事因緣,來世要去的地方,你怎麼不把他考察清楚?知道了他的殊勝之處,那就要發大願,求生啊。

  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的殊勝,對上面所講的三種不思議,了解得清清楚楚,深信不疑,就會發願,所發之願,即是切願。還不能發切願,你還是有懷疑,要麼就是娑婆世界還沒有放下,還留戀。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菩提即是發菩提心,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發菩提心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觀經》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要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到,菩薩修道要發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都是講的發菩提心。

  一般我們講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這是三世一切諸佛成佛的總願。

  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具足深信切願,往生西方即是發無上菩提,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要四弘誓願來對比,就明了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去度化無量的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在娑婆世界我們連最基本的見思煩惱都很斷,就談不上斷塵沙無明我們到了西方,就能夠很快圓斷三惑。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我們講了,西方極樂世界具足四教道品,一切佛法,不但正報講法,依報也宣講妙法。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娑婆世界成佛相當困難,種種的障道因緣,而且要經過很長時間,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橫出三界,圓證三不退。一生成就。由此可見四弘誓願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圓滿成就。換句話說,就是具足信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了無上菩提道心。

  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前面講了信願二行如慧行

  大智度論講過,智目行足到清涼地。清涼地就是目的地。修學佛法就是需要兩種條件,一是智慧,二是行持。這兩個條件不能缺少,修學淨土法門,也是一樣的道理,信願就是慧行,念佛就是行行。信願即是淨土的指南針,具足了信願去執持名號,這是正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亦能往生。

  這句話講得很斬釘截鐵,如果具足信願,哪怕就是念一句乃至十句,也可以往生,,從這個地方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信願,信願是大智慧,往生最重要的也是需要大智慧啊。大師在前面也講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 在於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個不是很重要啊。為什麼,前面我們學過了,哪怕就是往生到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

  說得簡單點,具足了真信切願,所念的佛號,就是與佛相應了,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反之如果不具足信願念佛呢?藕益大師告訴我們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縱然將這句佛號念得功夫很深,但是沒有信願,也不能往生。所念之佛,好比一個人,身體很健壯,能夠走很遠的路,但是沒有雙眼瞎掉了,沒有方向了,雖然能走,但是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我們修學淨業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道理啊。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大本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也是講得同樣的道理,以發菩提心為主。

  未完待續

 

上一篇:淨空法師:夢告訴你將來去哪裡
下一篇: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