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瘂。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濁世惡苦」這一品經裡面幾乎完全是給我們說出因果報應,真的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一段經文是講的惡。我們冷靜細心觀察這個社會,這個社會上像經上講的人不少,果報我們看到了。為什麼他遭這種果報?過去生中造不善業,這一生當中果報現前。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不知為善,乃至不肯為善」,這一段經文,「皆表造惡之過失。以廣為不善,復殺害生命,故受「窮乞、孤獨、聾盲、瘖瘂、癡惡、尪狂」,受這個果報。「窮者貧窮。乞者乞丐,討飯度日者也」。諺語有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一生的行業是緣,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是因。過去生中造的有善惡,我這一生努力行善,斷惡修善,雖然有惡因,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過去生中造作不善,現在又造不善,因緣具足,果報現前。
中國五千年傳統文明,非常重視教育。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教育有四大類:第一大類,倫理的教育。古時候從小就教。一個人,一定要懂得人與人的關系,我跟父母的關系,跟兄弟的關系,跟妻子、兒女的關系,跟親戚朋友的關系,跟社會大眾的關系,要懂,一定要信守道德、倫常道德的規范,像一個人。所以中國教育一般歸納,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聖賢的教育,終極的目標是聖賢,前面都是聖賢教育不能缺少的基礎。現在學校多,政府辦的,可是古時候這些教育的內容不講究了,問題出來了,在我們這個社會普遍的接觸到,看到的,聽到的,這是什麼?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