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注解。大師稱贊此注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此注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注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推薦本源法師用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釋的開講,將分若干期登載,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三)

  【第四明力用。】

  力用,就是功德,我們得到什麼功德。佛講法,他不是說空話,全部是要為了利益眾生而講的。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大家,“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就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不可能再退轉到娑婆世界來,也不可能再搞六道輪回了。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四土之分,還有九品之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啊。你念佛功夫的勤惰,念佛功夫的深淺決定你品位的高下。看到寺院裡面打佛七了,都逃回去了,跟大家在一起這樣發心念佛肯定是有差別的。你的煩惱斷得怎麼樣,決定你得生哪一個淨土。往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土當中又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九品就是在於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所以你不要覺得“得生與否全在信願”,那我只要信願心具足就好了,因為你念佛功夫的深淺,那就決定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你煩惱斷得越多,把見思煩惱斷盡了,那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了。所以我們一聽這個消息太高興了,接下來拼命地念佛。所以我底下要給每個人發一個念佛計數器,你空下來了就把你的身口意三業跟阿彌陀佛相應,越念越法喜,越念越開心,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你是品位越來越高了,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了這個九品會增加我們大家的信心。你看那些人懈怠了,他看到佛七逃回去了,跟你在這邊發心,肯定是有差別的。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我們大家在娑婆世界,你要出離六道輪回,如果不修學這個殊勝的特別法門,而修一般的通途法門,你首先要把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小乘的初果,須陀洹。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八十八使,對常樂我淨四顛倒想的邪見全部要斷盡,你才能初入聖果。你把見思二惑,思想上的貪嗔癡慢疑斷盡了,那你才能證得小乘的阿羅漢果,入住偏證涅槃,脫離輪回。但是我們大家要知道,你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見思惑一點點沒有斷盡,你已經超越了六道輪回,不會退轉了。未斷見思,那就生到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有本質的差別。我們有三惡道,六道輪回,還有嗔心大的阿修羅。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人天道,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道。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很多都是大菩薩,等覺菩薩,所以我們到了那個地方,你整天都跟一些大菩薩在一起,長期熏修,必然不會退轉。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淨土;】

  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惑斷盡。達到了事一心不亂,那我們就生方便有余土。雖然見思惑斷盡了,但是還有塵沙、還有無明,沒有見到佛性,所以說它是方便。塵沙、無明還沒有斷盡,所以還有余,余在那裡還要慢慢地去斷,所以叫方便有余土。我們斷了見思惑,證得了事一心不亂,就生方便有余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我們把見思斷了,把塵沙斷了,底下開始斷無明惑了。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品無明,分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我們就在實報莊嚴土。真實見到了佛性,所以叫實報。莊嚴,就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清淨莊嚴顯現出來了。破了四十一品無明呢,那就開始分證常寂光淨土。常,就是佛的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變。寂,就是佛的解脫德,一切塵惱徹底永寂。光,就是佛的般若德,能夠恆照一切。這三德都是佛的真性所變現出來的,他的性德所變現出來的。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那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還有一品金剛無明斷盡了,法身徹底顯現,這個時候就究竟涅槃,證得上上實報莊嚴土,也就是這裡講的究竟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佛的佛果所安置處,是佛的土(法身是身)。以上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你要到極樂世界哪一土,哪一品,就在於你當下念佛功夫之深淺,你的煩惱斷了多少。你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哪怕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的,你也會得不退轉。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念不退,就是念頭不退。我們有些同修說,“我的念頭也沒有退。”你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清淨過,怎麼會退呢?!這個念不退,是根本無明破了,我們的本具佛性就顯現出來了,就是性德顯現,這是法身大士啊,直接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所以念不退,是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淨土。

  行不退,就是見思煩惱要斷盡,塵沙煩惱也要破。這時就不會退轉到小乘,利生之心不改變,要去度化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菩提心,常時發起,趨向解脫菩提。

  位不退,在娑婆世界要斷見惑,要斷八十八使見惑。但是,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斷見思惑,只要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就永遠不會退到娑婆世界的六道中來了。那有些人會擔心啊,“我這個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再退下來”。帶業,你這個業因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分來成就你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嫉妒,沒有誹謗,沒有是非。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就遠離種種的惡緣,業因不會再生根發芽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

  本來只有三不退,但是蕅益大師,他為了特顯這句佛號的殊勝,就講了四不退。不管我們是至誠心或是散亂心去稱這句佛號,或者有心或者無心,理解與不理解這句佛號的意思,就是隨口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已經在我們八識田中種下了種子。雖然我們這一世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無始劫以後,必定成為得度的因緣。我們昨天不是講過了,《法華經》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所以對那些不信佛的人,我們一定要鼓勵他多念佛。為什麼我們外面要寫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在寺院裡放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是讓那些不學佛法的人到了寺院裡面來,他也跟在後面念。“阿彌陀佛”,他一念,好了,管他理解不理解,管他有心還是無心,他只要念了這句阿彌陀佛,得度的因緣種下去了,這句佛號就像金剛種子一樣,吃進去了就永遠不會消化,遇到了緣分成熟了他會念佛,會求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還舉了個例子,在古印度有一種鼓,鼓面上塗了很多毒藥,然後敲擊這個鼓的時候,毒藥就散發出去,聞到這個味道的人全部喪命。這是一個比喻啦,比喻你聽了這句佛號以後呢,永遠不會忘記了,記在那兒了,你的因緣成熟了你就會念這句佛號,得解脫。

  【復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

  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只要我們信願具足,執持名號,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不會退轉到娑婆世界來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阿修羅道,只有天道人道,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了位不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們在一起的好多都是補處位的菩薩,等覺菩薩,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大勢至,這些大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對我們是非常有益的。我們自己到了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就,一生補處,一生必定作佛。

  【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諸上善人,就是剛才講等覺位置的菩薩,觀音、文殊等清淨大海眾。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是帶業往生,其實呢,我們已經橫超了上三土,就是方便有余、實報莊嚴、常寂光,已經成為了一生補處佛。不但是位不退,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了,因為什麼,你這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跟大菩薩所享受的這些待遇是一樣的。我們在娑婆世界想也不敢想,我們修其他一些法門就是證得了明心見性,但是還會退轉的,所以你看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啊!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你去找找看,把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經律論,你翻開來找找看,有沒有找到這麼殊勝的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橫超三界,橫超四土,圓證三不退。哪裡有這麼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大家都是有大福報的啊,能夠來修持這樣的信願念佛法門,一定要成就,一定要用功,念佛的心不能退。

  【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這是和禅宗做比較了。禅宗的頓悟佛性是正因,見性成佛,他參。但是也只能入名字位,僅為出塵階漸,如果沒有證得分證位他還會退失。但是我們念佛法門是橫超娑婆三界,橫超極樂世界淨土,圓證三不退,不可相提並論。所以我們講,修學這樣一個念佛法門,是第一。藕公上人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在勸導我們,一定要在這個法門上面生起信心,非常適合我們大眾修學。宗教之士,宗門教下。宗,就是禅宗。教下,就是研究教理的,像天台、賢首、華嚴。修禅宗的跟研究教理的,一定要三思,一定要認真地去對待這樣一個信願念佛法門,不能放逸。我們看好多天台宗的大德啊,而且是祖師,包括一些禅宗的大德,都是以淨土法門作為他們最後的歸宿。所以我們修學這樣一個法門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大家聽了以後會信心百倍啊,以後就不敢懈怠了,佛號是不斷啊。你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決定你往生西方品位之高下,這是跟那些不念佛的人有很大差別的,所以一定要保證我們每天跟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以上是力用。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三)

  【第四明力用。】

  力用,就是功德,我們得到什麼功德。佛講法,他不是說空話,全部是要為了利益眾生而講的。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大家,“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就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不可能再退轉到娑婆世界來,也不可能再搞六道輪回了。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四土之分,還有九品之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啊。你念佛功夫的勤惰,念佛功夫的深淺決定你品位的高下。看到寺院裡面打佛七了,都逃回去了,跟大家在一起這樣發心念佛肯定是有差別的。你的煩惱斷得怎麼樣,決定你得生哪一個淨土。往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土當中又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九品就是在於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所以你不要覺得“得生與否全在信願”,那我只要信願心具足就好了,因為你念佛功夫的深淺,那就決定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你煩惱斷得越多,把見思煩惱斷盡了,那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了。所以我們一聽這個消息太高興了,接下來拼命地念佛。所以我底下要給每個人發一個念佛計數器,你空下來了就把你的身口意三業跟阿彌陀佛相應,越念越法喜,越念越開心,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你是品位越來越高了,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了這個九品會增加我們大家的信心。你看那些人懈怠了,他看到佛七逃回去了,跟你在這邊發心,肯定是有差別的。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我們大家在娑婆世界,你要出離六道輪回,如果不修學這個殊勝的特別法門,而修一般的通途法門,你首先要把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小乘的初果,須陀洹。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八十八使,對常樂我淨四顛倒想的邪見全部要斷盡,你才能初入聖果。你把見思二惑,思想上的貪嗔癡慢疑斷盡了,那你才能證得小乘的阿羅漢果,入住偏證涅槃,脫離輪回。但是我們大家要知道,你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見思惑一點點沒有斷盡,你已經超越了六道輪回,不會退轉了。未斷見思,那就生到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有本質的差別。我們有三惡道,六道輪回,還有嗔心大的阿修羅。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人天道,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道。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很多都是大菩薩,等覺菩薩,所以我們到了那個地方,你整天都跟一些大菩薩在一起,長期熏修,必然不會退轉。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淨土;】

  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惑斷盡。達到了事一心不亂,那我們就生方便有余土。雖然見思惑斷盡了,但是還有塵沙、還有無明,沒有見到佛性,所以說它是方便。塵沙、無明還沒有斷盡,所以還有余,余在那裡還要慢慢地去斷,所以叫方便有余土。我們斷了見思惑,證得了事一心不亂,就生方便有余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我們把見思斷了,把塵沙斷了,底下開始斷無明惑了。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品無明,分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我們就在實報莊嚴土。真實見到了佛性,所以叫實報。莊嚴,就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清淨莊嚴顯現出來了。破了四十一品無明呢,那就開始分證常寂光淨土。常,就是佛的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變。寂,就是佛的解脫德,一切塵惱徹底永寂。光,就是佛的般若德,能夠恆照一切。這三德都是佛的真性所變現出來的,他的性德所變現出來的。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那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還有一品金剛無明斷盡了,法身徹底顯現,這個時候就究竟涅槃,證得上上實報莊嚴土,也就是這裡講的究竟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佛的佛果所安置處,是佛的土(法身是身)。以上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你要到極樂世界哪一土,哪一品,就在於你當下念佛功夫之深淺,你的煩惱斷了多少。你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哪怕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的,你也會得不退轉。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念不退,就是念頭不退。我們有些同修說,“我的念頭也沒有退。”你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清淨過,怎麼會退呢?!這個念不退,是根本無明破了,我們的本具佛性就顯現出來了,就是性德顯現,這是法身大士啊,直接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所以念不退,是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淨土。

  行不退,就是見思煩惱要斷盡,塵沙煩惱也要破。這時就不會退轉到小乘,利生之心不改變,要去度化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菩提心,常時發起,趨向解脫菩提。

  位不退,在娑婆世界要斷見惑,要斷八十八使見惑。但是,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斷見思惑,只要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就永遠不會退到娑婆世界的六道中來了。那有些人會擔心啊,“我這個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再退下來”。帶業,你這個業因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分來成就你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嫉妒,沒有誹謗,沒有是非。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就遠離種種的惡緣,業因不會再生根發芽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

  本來只有三不退,但是蕅益大師,他為了特顯這句佛號的殊勝,就講了四不退。不管我們是至誠心或是散亂心去稱這句佛號,或者有心或者無心,理解與不理解這句佛號的意思,就是隨口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已經在我們八識田中種下了種子。雖然我們這一世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無始劫以後,必定成為得度的因緣。我們昨天不是講過了,《法華經》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所以對那些不信佛的人,我們一定要鼓勵他多念佛。為什麼我們外面要寫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在寺院裡放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是讓那些不學佛法的人到了寺院裡面來,他也跟在後面念。“阿彌陀佛”,他一念,好了,管他理解不理解,管他有心還是無心,他只要念了這句阿彌陀佛,得度的因緣種下去了,這句佛號就像金剛種子一樣,吃進去了就永遠不會消化,遇到了緣分成熟了他會念佛,會求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還舉了個例子,在古印度有一種鼓,鼓面上塗了很多毒藥,然後敲擊這個鼓的時候,毒藥就散發出去,聞到這個味道的人全部喪命。這是一個比喻啦,比喻你聽了這句佛號以後呢,永遠不會忘記了,記在那兒了,你的因緣成熟了你就會念這句佛號,得解脫。

  【復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

  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只要我們信願具足,執持名號,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不會退轉到娑婆世界來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阿修羅道,只有天道人道,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了位不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們在一起的好多都是補處位的菩薩,等覺菩薩,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大勢至,這些大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對我們是非常有益的。我們自己到了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就,一生補處,一生必定作佛。

  【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諸上善人,就是剛才講等覺位置的菩薩,觀音、文殊等清淨大海眾。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是帶業往生,其實呢,我們已經橫超了上三土,就是方便有余、實報莊嚴、常寂光,已經成為了一生補處佛。不但是位不退,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了,因為什麼,你這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跟大菩薩所享受的這些待遇是一樣的。我們在娑婆世界想也不敢想,我們修其他一些法門就是證得了明心見性,但是還會退轉的,所以你看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啊!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你去找找看,把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經律論,你翻開來找找看,有沒有找到這麼殊勝的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橫超三界,橫超四土,圓證三不退。哪裡有這麼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大家都是有大福報的啊,能夠來修持這樣的信願念佛法門,一定要成就,一定要用功,念佛的心不能退。

  【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這是和禅宗做比較了。禅宗的頓悟佛性是正因,見性成佛,他參。但是也只能入名字位,僅為出塵階漸,如果沒有證得分證位他還會退失。但是我們念佛法門是橫超娑婆三界,橫超極樂世界淨土,圓證三不退,不可相提並論。所以我們講,修學這樣一個念佛法門,是第一。藕公上人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在勸導我們,一定要在這個法門上面生起信心,非常適合我們大眾修學。宗教之士,宗門教下。宗,就是禅宗。教下,就是研究教理的,像天台、賢首、華嚴。修禅宗的跟研究教理的,一定要三思,一定要認真地去對待這樣一個信願念佛法門,不能放逸。我們看好多天台宗的大德啊,而且是祖師,包括一些禅宗的大德,都是以淨土法門作為他們最後的歸宿。所以我們修學這樣一個法門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大家聽了以後會信心百倍啊,以後就不敢懈怠了,佛號是不斷啊。你現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決定你往生西方品位之高下,這是跟那些不念佛的人有很大差別的,所以一定要保證我們每天跟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以上是力用。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

  佛教的教相,不出兩種,一種對小乘根機的人講的,聲聞藏,叫半字教。小乘人不知道還有佛,他斷了見思惑就證入偏證涅槃,不想出來發心救度眾生,這是小乘根機的人。菩薩藏呢,是對大乘根機的人講,是圓滿教,稱為滿字教。我們這部彌陀經,它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一生成就。它屬於大乘教,屬於菩薩藏。

  【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無問自說,是十二分教當中的一種形式。釋迦牟尼佛講法,都是由底下弟子發起提問,釋迦牟尼佛再做解釋。但是我們看彌陀經裡面,沒有弟子出來講,都是釋迦牟尼佛徹底的大慈悲心,無問自說,跟眾生講。佛是大慈大悲,哀憐我們這些眾生,障深慧淺,迷惑顛倒,整天昏沉。佛是徹底的大慈悲心,來救度這些眾生,但是眾生還是不明理啊,整天不知道在干什麼。“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你看,這就是講的我們末法眾生。有情,我們有什麼情啊,感情,親情,友情,愛情,色情,言情,不夠了還要偷情,情感泛濫。這就是“有情”,對眾生的講法。你看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好多人在家裡面沒事情做了,說我來修學佛法。但到了佛門裡面來,我們要徹底的斷情。有些人空虛無聊,到了佛門裡面來還是要多情,要認個干兒子啊,干弟弟啊,你看,這是情感泛濫啊。“情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到了這個時候徹底要把我們所有的情全部斷掉了。情都是假的,你不要把這個情看得太重了,看得太重,你也陷得深,給你帶來很多痛苦。所以有情,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這些眾生的解釋。有情呢又多障,你看我們這些人,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好不容易來學習了佛法,還有很多障礙,為什麼?所知障。這個不能聽,那個不能學,成為修學佛法的障礙啦,這就不對了。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末法一萬年。末法眾生啊,福報淺、智慧淺、障礙多,好不容易在這邊聽經,還要睡覺,打哈欠,提不起精神來。你障礙多不要緊,你的情執重不要緊,現在把它放下,以這個信願念佛法門,具足真信切願,那你會徑登不退啊。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將來,第一部滅的是哪一部經啊?楞嚴經。所有的經典都滅後了,最後留下來這一部經,住世百年。有些人說不是留無量壽經嗎?無量壽經就是彌陀經,彌陀經就是小版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大版的彌陀經。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含識是誰,還是有情眾生啊。所以留此經度化我們,只要我們相信,我們念這個佛號,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了。阿伽陀藥是什麼,靈丹妙藥,不死藥,吃了以後就不死,萬病總持,就是比喻我們這個信願念佛法門,能夠普被三根利益一切眾生。不管你是什麼根機的人,利根、頓根的人,只要你修學這個法門,信願具足,必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絕待,就是沒有對待,沒有相待,沒有一個法門可以跟它相提並論,所以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華嚴跟法華,都是一乘大法。但是華嚴經最後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我們這部彌陀經呢,也是要教我們導歸極樂,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經講到“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那我們淨土法門,這個信願法門也是要圓證三不退。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圓證三不退了,一生成佛,那跟法華也是一樣的,所以稱為法華秘密之髓。諸佛的心要是什麼,就是教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示現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要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我們要明白呀,諸佛之心要。司南,指南針。一切菩薩萬行所指歸的方向是哪裡,極樂世界啊。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啊。

  【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你們這些有智慧的人,應當要知道,這麼殊勝的法門。不要再昏沉了,覺悟吧。老老實實,信願具足修學這個法門,早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還沒有受夠這個娑婆世界的苦嗎?都是一些年紀大的老菩薩,你看這個世界多苦啊,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你到醫院裡面去看看。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很有自尊,很了不起,能夠走動,但是到了醫院裡面你去看看那些病苦的人啊,太痛苦啦。我們看看在這兒送往生的,這位小蔡,苦不苦啊。你們不要覺得是跟你沒有關系,都是在示現給你看的。他們能夠來到這裡,都是給我們大家看的。你臨終的時候不一定有他這樣的大福報啊,有人陪著他旁邊在念佛啊,幫助他,關心他,不一定有這麼大福報。所以我們呢,一定要把這個心定下來,特別遇到這樣的精進佛七,一定要都來參加。我們這是拋磚引玉啊,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克期取證,但是還是要讓你在生活當中呢,始終佛不離口,佛不離心。能夠做到這樣,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有份了。所以你看祖師大德,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苦口婆心,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都是在勸導你修這樣一個念佛法門,我們不要再執迷不悟啦。

  我們接下來學習正文。在講解正文之前,首先把翻譯這部經典的人題跟大家做一個介紹。

  經題,是一部經典的修學綱要。人題,講的這部經典翻譯的時代與翻譯的人,能夠啟發讀誦者的信心。佛經,是對釋迦佛所闡釋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文字記載。當初集結的經典,皆是梵文。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就需要把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們現在的經典。所以翻譯者的德行與學識非常重要。我們要考察一部經典的真偽,首先要從它所闡述的義理,以及它的宗旨去衡量。還可以從它的表相上,以人題作為考察的依據,看它翻譯的年代,及其譯者的德行與學識如何。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這是本經的人題,也就是譯題。我們把它分為五個部分依次介紹。

  “姚秦”,是經典翻譯的時代。中國歷史上,秦朝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贏秦,第二個是符堅當政的前秦,第三個時期就是姚興在位的後秦。這部《彌陀經》就是後秦時期翻譯過來的,所以稱為姚秦。在姚秦時期,有很多佛教的典故,特別是關於鸠摩羅什法師。因為跟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很大關聯,這裡就不作詳細介紹了,大家需要了解的話,可以去看看中國佛教史。

  “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藏。經藏,是闡述明心诠性的定學妙理。律藏,是規范我們身口意三業的,屬於戒學。論藏,是讓我們分辨正邪,啟發我們智慧的,屬於慧學。所以經律論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無漏學就是出世法。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用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對治我們的貪、嗔、癡三毒,所以這是修學佛法的綱要。

  “法師”,是弘揚佛法之人。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都通稱法師,其實法師不是隨隨便便叫的,是要真正懂法、學法、修法的人,才可以稱為法師。法師細分有四種:

  第一、聞慧法師——就是能夠聽聞、見聞經教而得其大意,來向別人宣說者。

  第二、思慧法師——以正思維研究經典的義理,自己得到心得體會,而來傳播大眾者。

  第三、修慧法師——能夠解行並進,不但理解佛法,而且通過自己的行持去領會了佛法的精神,真正有了修學的心得體會,把自己所修的所理解的來向大眾弘揚,從而利益眾生者。

  第四、實證法師——真正見到了佛性,開始斷無明煩惱,證佛性的法身大士。

  所以說,法師不是隨便叫的,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從這裡可以知道,鸠摩羅什法師是一位通曉三藏、實修實證的大法師,不是一般的人。

  “鸠摩羅什”。我們平時誦讀的很多經典,都是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像大家熟知的《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鸠摩羅什法師與真谛法師、玄奘法師並稱為中國佛教的三大譯經家。梵語鸠摩羅什,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叟。大師以少年老成而得名。他的父親鸠摩羅炎,是印度中天竺國的宰相,發起了生死之心,辭相出家。之後四處參學,至東印度龜茲國,龜茲國的國王非常欣賞他的學識,就將妹妹許配給他。皇命難違,鸠摩羅炎於是和國王的妹妹結婚了,生下了鸠摩羅什法師。法師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隨母到佛寺去,看到寺院的鐵缽,就隨手舉至頭頂,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動了一個念頭:我這小小年紀怎麼會舉起這麼重的缽呢?當這個分別念頭一起,就覺得缽有千金之重,再也沒辦法舉起來了。大師就從此地悟出了萬法唯心的道理。大師九歲隨母去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學習小乘經論,後來又隨須利蘇摩研究大乘經典。因知小乘是不了義教,而弘揚大乘,流通正法才是究竟。畢生以弘揚大乘佛法與翻譯經典為主要要務。

  大師在姚興在位的時候,被封為國師,主持龐大的譯經場,譯出了大量的佛經。我們現在看到這裡署名鸠摩羅什,其實這部經典並不是他一個人所翻譯的。參加譯經的人,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這麼多人在一起翻譯佛經。佛經翻譯是很嚴謹的,有主譯、副譯、潤色、審查、鑒定,最後大家一致通過了,這個佛經才能流通出去。所以這個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的。最後,誰負責的,就把誰的名字寫在上面。所以經典,我們千萬不能隨便地去改動,不能去會集。姚興把鸠摩羅什法師當作奇才與聖種,他看到羅什法師年歲很大,近六十歲的人了,就和大師講道:“法師才學超眾,海內無雙,年歲已大,卻無子嗣,難道欲令法種斷絕?我有宮妃數百,想以其中二人贈送與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大師知道聖命難違,為了譯經大業只能順從,忍辱負重。從此大師也就不住僧房,住到外面去了。這件事情在當時僧界,影響很大,引起轟動。很多僧人開始對鸠摩羅什法師產生了輕慢心,也有很多人羨慕他。法師知道了這個情況隨即召集大眾開會。他拿了一只缽,裡面盛滿了縫衣針,對眾僧說道:“你們如果能像我一樣把一缽針全部吃下去,就可以娶妻生子”說完這句話,鸠摩羅什法師就像吃飯一樣,把一缽針全部吃進肚中,然後從毛孔中,又將針一一拔出。眾僧見此情景,知道鸠摩羅什法師不是一般人,此後又對法師生起無比的恭敬心。法師仍然不放心,每次升座講經的時候,又對大眾解釋道:“我是被逼無奈,才娶妻生子。雖然行為如同俗人,但我的精神已經超越。譬如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你們要像采蓮花一樣,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我的戒行有污,但是我翻譯的佛經是絕對不會錯的。如果我翻譯的佛經有違背佛意,我將來就死墮無間地獄。如果我翻譯的是真實不虛的,那我將來色身火化,舌頭不爛。後來大師圓寂,火化之後,真的得到了舌頭捨利。舌頭捨利現在就供奉在甘肅武威市的鸠摩羅什寺,寺中建有羅什大師舌捨利塔,真實不虛的事情。我們近代也有一位法師火化之後,舌頭不爛,就是蘇州靈巖山的法因法師,證明這個人不講假話不打妄語。你如果一輩子不打妄語,往生之後舌頭也會不爛。三寸不爛之舌大概就是出自這裡。

  “譯”,就是翻譯的意思。

  底下我們正式進入正文。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一般的經典,我們把它分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六成就及經典的發起因緣。正宗分,真正顯示經典的宗旨義趣,是核心部分。流通分,是講如何能使一部經典流傳後世,通達十方。上古講經,是隨文釋義,沒有科判。把佛經分成這三分,是東晉道安法師所為。道安法師也是一位著名的譯經家。我們佛弟子出家人姓釋,就是道安法師判定的。當初法師把佛經分成這三分,很多人不贊同,認為這是在分割佛經,況且當時沒有大菩薩為他做驗證,存在很多異議。直到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親光菩薩所著的《佛地經論》,才發現在印度早已把佛經分成三分:初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名異義同。這時大家方知道道安法師不是一般人,能夠有這種先見之明把佛經分成這三分,決定是一個高人。後人尊稱他為“彌天高判釋道安”。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別稱為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這是把序分比作人的面部。我們通常看一個人的面相,就能夠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港督(上海話傻瓜)還是一個聰明的人,是個善良的人還是凶惡的人,是一個念佛精進的人還是一個是非的人,從他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說相由心生。同樣,我們一看經典的序分,就知道這部經典是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是圓頓之教還是偏真之教,是頓教還是漸教。“正宗如身,髒腑無阙。”身體部分在人身當中非常重要,我們的五髒六腑都在其中。把正宗分比作人的身體部分,就是為了顯現它的重要性,是佛經的核心部分。比如《彌陀經》,它的正宗分闡述了本經的核心思想——信、願、行三資糧,也是闡述了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首先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眾鳥說法、無有眾苦等等,讓眾生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然後再勸導大眾發願,“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知道了有這麼好的地方,就要離開這個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娑婆世界。最後導行,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的正宗分就是講的信願行三資糧,教你相信、教你發願、教你行持,到極樂世界去。“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人因為有手足,方可能夠行走十方。流通分就如人的手足,要讓經典流傳千古,通達十方,無所障礙。這是以一人來比喻一部經典的三分。

  【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這是引用《法華經》的三分來印證初、中、後三善是按照實際內容來劃分的,並非隨意為之。

  智者大師,號稱“東土小釋迦”,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是天台宗的祖師。十八歲出家,以誦持《法華經》作為他的主要修行功課。有一次去光州的大蘇山,拜訪慧思大師。慧思大師就和智者大師講,當初我們一起在靈山會上共聽法華,今天又遇到了實是因緣殊勝。我們看這兩位大師不是一般的人啊,都是佛菩薩再來啊。慧思大師即示現普賢道場,智者大師即於此地行法華三昧,誦讀法華經。當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當中,“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就入定了。在定中看到了釋迦佛還在靈山會上講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所以說真正得定了,時間空間是沒有障礙的了。大師隨後就創立了天台宗,把如來的一代時教劃分為五時八教。把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釋迦佛的經典分門別類,分成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個時期。又講了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這八教。根據眾生的根機分為藏通別圓四種根性,頓漸秘密不定是度眾生的方式。所以大師非常了不起,這就便於我們後學來修學佛法。他創立三止三觀,一生宏揚法華,著天台三大部。享壽六十七歲,後坐脫於石城寺。

  智者大師當初把《法華經》先分為三分。第一序品為序分。從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以助無上心”處),為正宗分。其後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後來大師隨著證悟與講經的深入,又將法華經分為跡、本二門,各具序正流通三分。什麼是跡門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啊,他好像是一個歷史人物。從他出生世間,八相成道,示現成佛,度化眾生,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跡門。他在跡門當中,以一乘大法,特開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權巧方便度眾生,最後又導歸一乘。三乘法不是圓滿究竟的,佛法沒有三乘法,最終就是一乘大法。第一序品,全為跡門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共八品為跡門正宗分。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為跡門流通分。本門,本的意思就是釋迦佛其實早已成佛,他只是與這個世間的眾生有緣,他的應化身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度眾生,來顯示釋迦佛本門的功德。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前半,至彌勒菩薩“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乃本門發起序。其後“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門正宗分。從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盡經,有十一品,皆為本門流通分。

  【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系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這個地方,是蕅益大師指出一些人對經典三分劃分的不圓滿之處。一般的人對經典科判,只要稍有涉及義理的地方,都把它劃分到正宗分當中去。而序分與流通分就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了,形同虛設,如何能稱得上初善與後善呢?一般人給彌陀經注科判,將發起序劃分到正宗分當中,通序作為序分。但是蕅益大師把發起因緣也放在序分,“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增加了序分的含金量。

  ┊             (序分之科目)               ┊

  ┊           ┌丙初、標法會時處       ┌戊初、明類標數┊

  ┊     ┌乙初、通序┤        ┌丁初、聲聞眾┤戊二、表位歎德┊

  ┊甲初、序分┤     └丙二、引大眾同聞┤丁二、菩薩眾└戊三、列上首名┊

  ┊     └乙二、別序         └丁三、天人眾        ┊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序分當中分為通序與別序。通序,就是跟其它經典一樣的地方,也叫證信序。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示雲,如是我聞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種,法會方得成就故。六成就也是佛法與其它外道法的區別。具足這六種條件的是佛說的,不具足的就是外道講的。六成就分別是信、聞、時、主、處、眾,缺一不可,缺了一個經典都沒辦法開講。

  別序,也稱發起序,每部經典的發起序皆不相同。比如《楞嚴經》的別序,是以阿難尊者示現墮入摩登伽女的YIN室作為發起序。本經以佛無問自說,向捨利弗等諸大眾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作為發起序。

  【(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

  通序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信、聞、時、主、處這前五成就。二是眾成就,介紹與會大眾。

  【(丙)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捨衛等,標說經處也。】

  如是標信順,這是信成就。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故信成就居首。我聞標師承,這是聞成就,表明這部經典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所說,不是輾轉道聽過來的。一時標機感,這是時成就。機,就是指眾生的根機,他的根機成熟了,就能感召佛來為之說此殊勝的信願念佛法門。佛標教主,指的說法之主——釋迦摩尼佛,這是主成就。捨衛等標說經處,這是處成就,就是講這部經典的地方——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詳釋如下。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如,即是真如。實相妙理,是諸佛菩薩證得真實之理,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並不是創造了這個真理,他是發現了這個真理。

  佛講這部彌陀經啊,他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自性即是實相。我們依此實相妙理信願念佛,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會走錯路的。故曰是。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實相無相,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這是破凡夫的我執思想。凡夫覺得有一個“我”,所以有我見、我慢、我貪等等顛倒夢想。實相非無我,這是破二乘執著於無我。二乘斷了見思,破了我執,覺得諸法無我,但不知道佛性當中還是有一個真我的存在。阿難尊者他是古佛再來啊,他在這個地方示現的是二乘的聖人,其實他是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他來到這個世間,也要隨順俗谛,妄稱假我來度化眾生。但是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他這個假我,決定不同於我們所認為的這個“我”。他沒有我見、我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凡夫,沒有證得實相,什麼事情都是以我為中心,搞自私自利。我們真正學習佛菩薩,就是要學習他這種無我的精神。雖然有這個假相的身體,這個我,我們要借助這個假相來為你解脫,為你成就菩提而服務。

  耳根,就是六根之一。根,有浮塵根與聖義根之分。浮塵根就是我們看到的四大和合的耳朵,這個耳朵的形狀。聖義根的作用是把外境傳導到識去分別,根無分別,識有分別。親聆,阿難是佛的侍者,常侍奉於佛的身邊,這部經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所說。圓音,就是比喻佛講法圓融無礙,佛以一音說妙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講人身難得,得了人身,但值佛世難啊!所以現在聽經聞法障礙很多,就是我們的福報不夠啊。如果佛在世的時候講法,他有妙觀察智,知道你能夠聽何法得度。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會——阿彌陀佛在西方現在在說法。所以你們發信願心求生極樂世界,到了那個地方,阿彌陀佛就在身邊,聽阿彌陀佛給你講法。如空印空,能說與所聽的法皆是實相,實相無相,故名空。能說所聽皆是空相,故如空印空。這是聞的意思。

  最早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後來是五百羅漢一起開始集結經典,由阿難尊者誦出佛的經典。當初阿難尊者升座的時候,他的樣子就跟佛差不多,一樣圓滿。大眾就出現了三個疑問:一是覺得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回來了?第二,是不是阿難尊者已經成佛了?第三,是不是他方佛來講法了?阿難尊者驚堂木一拍,“如是我聞”,全疑皆消。所以在台上講經的法師只要至誠心,必然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相貌會變得莊嚴。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這是詳解一時。時間不是真實法。佛講經的時間不是指具體的某年,某月,某日。佛是三界導師,他講法有時在天上,有時在龍宮,有時在人間。所以這個時間沒辦法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來界定,只能用一時來代表因緣和合之時。就是眾生聞法的根機成熟,以及感應說法的人來講法。聽下這部經的全部過程稱為一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這是解釋佛的意思。自覺,是對於凡夫而講。凡夫不覺,迷惑顛倒,所以在六道之中不斷輪回。覺他,是對於二乘聖人講的。二乘聖人執著於空,執著於苦,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就住於偏證涅槃,不肯發心回來救度眾生。覺行圓滿,是對菩薩而講。菩薩雖然能夠自覺,也能夠覺他,但是覺行不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俱,福報與智慧最圓滿的聖人,是人天導師。這是主成就。

  【捨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余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捨衛,是北憍薩羅國的都城。因為在古印度還有一個南憍薩羅國,所以為了區別,北憍薩羅國就以它的都城捨衛來命名。捨衛中文翻譯成多聞,就是這個國家知識分子很多,知識淵博。也可以翻譯成多有,這個國家經濟很發達,有很多寶物。又翻譯成豐德,這個國家的人道德品質非常好,素質很高。又翻好道,這個國家的人都有解脫之心,都想出離六道。捨衛國特別是這個都城,是那個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這個國家是中印度大國,國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勝軍,可以想象波斯匿王打仗肯定是非常厲害的,常勝將軍。他有個兒子叫只陀,就是我們講的祇陀。只陀翻譯成中文是戰勝,太子是一次波斯匿王打完勝仗回來所生,故名只陀太子。在這個國家有一位大臣叫須達多,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大富長者,樂善好施,喜歡去救濟那些孤寡貧苦之人,所以大家又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鄰國珊檀那長者的女兒要嫁給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有一天,須達多長者就到王捨城,珊檀那長者家去為兒子下聘禮,看到了親家家裡面在裝修打掃房子,他就問珊檀那長者,你家裡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啊?珊檀那長者告訴他,我要迎接福德智慧最圓滿的佛陀到這裡來弘揚佛法。須達多長者感到很奇怪,是什麼樣的人值得你這樣用心啊,我倒要去拜見拜見。珊檀那長者就告訴他,佛陀在竹園精捨講經說法度眾生。須達多長者聽了以後就決定不回家了,住在親家家裡面,第二天要到竹園精捨去拜訪佛陀。他這一晚上徹夜未眠,早上天一亮就起來了,來到佛陀所在的竹園精捨。因為他不知道禮佛的儀規,天人就示現了一位信徒來帶他繞佛三匝,禮佛三拜。佛陀為須達多長者講了四谛法,須達多長者一聽四谛法就證入了初果。他非常歡喜,就邀請佛陀到捨衛國去講經說法。佛陀跟他講,今年沒空,明年也接受了瓶沙王的邀請,後年可以答應你,但是你回去要找一個場地,能夠容納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常隨弟子,並且要清靜。須達多長者回到捨衛國就開始尋找,找來找去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園合乎佛陀的要求。須達多長者就去找祇陀太子購買他的花園。太子又不是商人,不缺錢,就不同意賣給他,並拿須達多長者開玩笑說到:“聽說您家的黃金很多,你用你家的黃金把我這個花園都鋪滿了,我就把它賣給你”。須達多長者回去以後把倉庫的黃金拖過來就把花園開始鋪起來了,把自己的財產也變賣了買來黃金鋪地。當要鋪滿的時候,底下的人就告訴了太子,須達多長者真的用黃金把花園鋪滿了。太子感到很奇怪,就來問須達多長者:“你為什麼要買這個花園啊?”須達多長者說,我要迎請智慧福報第一的佛陀來講經弘法度眾生。太子聽了長者對佛陀的介紹,說這個功德我跟你一起做吧。須達多長者不同意。太子就跟他講,我答應把花園賣給你,但沒答應把樹木賣給你,只把花園給你,我把樹木砍掉。況且樹木砍倒了,樹根這些地方還有少許的地沒鋪金磚。須達多長者一聽,心想沒有樹木那還叫花園嗎?沒辦法只好答應他一起供養佛陀了。於是祇陀太子出樹,須達多長者出地。太子當然尊貴排在前面,所以這個花園就叫祇樹給孤獨園,成為佛陀的講經處,在這裡講了很多經典。我看我們現在為什麼做功德要留名啊,大概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這是處成就。

  未完待續

 

上一篇: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忍耐
下一篇: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