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一0頁:
疏【問:見有一生念佛,臨終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繇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這一段非常重要,有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這種人非常多。我們常聽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個多少差距很大,可以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恐怕不到十個,原因在哪裡?就在這一段。由此可知,這一段所說的是我們念佛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這是關鍵的開示,我們不能不留意。
鈔【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
這是說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就在此地。要緊的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蓮池大師所說的這一類人?這是自己要認真去反省,認真的檢點,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所謂不懈怠,他天天念,他不是不念,一天念幾千聲,念一萬聲、二萬聲、三萬聲,他真念,也不精進。一天念這麼多佛號,怎麼說不精進?念是念了,心裡還是散亂。由此可知,什麼叫精進?念到真正一心,念到煩惱少了,一定從這裡看效果。確實我們妄想少了、煩惱少了,心清淨了,那叫精進,你得到效果。不要說在家人念幾十年,心裡還是亂成一團,出家人也不例外,是非人我、妄想執著有增無減,沒覺得減少,這個佛號念得就沒有用。這個佛號雖然念,沒有精進,沒有進步。『未能一心』,成績就是在一心上去考察,我們是不是念到一心?要真想念到一心,一定要萬緣放下,非必要的統統捨棄。不是必要看的,不必去看;不是必要聽的,不要去聽;不是必要要說的,也不必去說,你的心自然就清淨。在家同修個人有事業、有家庭,與我事業、家庭有密切關系的,這個我們要看、要聽、要說;與我事業、家庭沒有太大關系的,我們就可以不聞、不問、不說。換句話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減少到最低的程度,讓心定下來、心靜下來,那才有成績可言,這才能往生。所以首先把不能往生的這個因緣為我們說破了。
鈔【若果真實用心,而未純一,雖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於來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
真正用心,也很如法,但是沒有能達到『純一』,這兩個字重要!前面講未能一心,這是未能純一,果然到純一,這一生中決定得生。在這一大段裡面,你只記住一個「一心」、「純一」,你就得受用。未能純一,那往生的時候就看緣分,緣殊勝,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助念,善友開導提醒,這最後一念是念佛,這往生了。如果在臨終那一剎那沒有遇到善知識,家親眷屬又哭又鬧,牽腸掛肚,一念錯了就不能往生,那是關鍵的時刻。這是未能純一,就怕臨終有人擾亂。他也不是有意來害你,世間這是人情!可是在念佛人來說,那統統叫魔障,臨終這個時候來折磨你,來障礙你往生。《饬終須知》這個小冊子,是將文言文寫的《饬終津梁》翻成白話文,這就比較容易看得懂,我們應當多印,多多的幫助人,提醒他臨終的時候應該怎樣修學,這是非常的重要。自己要曉得,家親眷屬也要知道,才不至於造成障礙。一生是真念佛,沒到純一,臨終時候不能往生,但是他也種了很好的因,這個因可能在來生繼續念佛,就可以往生。因為一個真正念佛人,心地慈悲善良,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來生在人天得人天身,還會有這個機緣遇到這個法門接著再修。
鈔【如梵網雲: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這是舉例,我們也跟這個情形相彷佛。
演【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者,梵網雲:千裡內無能授戒師。】
千裡是相當遙遠了,在從前交通工具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都是步行,頂多是騎馬。千裡,一般講大概是十天的路程,這相當遙遠,古人常講不遠千裡而來。現在千裡的距離就很短,幾個小時就到達。
演【許佛菩薩像前受戒,要須忏悔得見好相,即便得戒。】
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說得很詳細,在家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沙彌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像面前發願受戒。有沒有得戒?如果見好相就得戒。相好是什麼?
演【見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花等。】
一定感應瑞相,這瑞相或者在定中,或者在夢中,那都是得戒。
演【若不見好相,雖忏無益。】
我們在佛菩薩面前虔誠恭敬發願受戒、持戒,但是沒有這個瑞相。
演【然雖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你得戒,可以說是真實的功德利益。雖然不得戒,也得功德利益,這叫得增益受戒。如果我們持戒的心堅定、清淨,久久一定有瑞相,時間長短不一樣。根利的,很短的時間就有瑞相,有的人幾個月,甚至二、三年,這都沒有關系,自己一定要持之以恆,那就對了,早晚從增益戒會真正得戒。在現代這個社會要發心受戒、真正得戒,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占察經》裡面講,縱然沒有瑞相,從占察輪相裡面來觀察,占察輪相裡面能占得我們自己是不是已經得戒。但是一定要依照方法去修,用一種很輕慢、草率的態度,那是不能得戒的,占察輪相也不會感應的。
鈔【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
這是第二個比喻,禅宗裡面講『才出頭來,一聞千悟』。什麼叫一聞千悟?我們看注解:
演【一聞千悟者,如脅下施拳,隔江招手,誦藥王而親見靈山,逢吹镫而頓傳心印,是也。】
這個地方大師連續舉了四個公案,這裡面關鍵,「才出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懂得,底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現在沒出頭,沒出頭是什麼情形?我們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你如何從無明煩惱裡面超越,那就出頭了,只要一超越,不怕不開悟。什麼樣的機緣都能幫助人開悟,我們在宗門、教下看到這些最初開悟的人,因緣都不一樣。大師所舉這四個人,三個是禅宗的,一個是教下的。「誦藥王而親見靈山」,這是智者大師,這教下的,他老人家念《法華經》,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了定。這一入定,定中,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那個場面他見到了。智者大師見到了,還聽了一座(聽了一次),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靈山一會到現在還沒散。智者大師跟釋迦牟尼佛相去一千年,一千年靈山那一會還沒散,他去參加了。禅宗這個頓悟,方法更是妙不可言,舉手擎拳,一個動作、一個表示、一個問答,他就開悟了。這個我們在禅宗語錄上見多了,問題是如果你不到出頭那一剎那,那做不到!禅宗語錄,我們看上一百遍也不開悟,人家當時在那裡一舉手、一咳嗽就開悟了,我們這是怎麼看也悟不了,原因在哪裡?他是才出頭,我們沒出頭,關鍵在這個地方。
所以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們的煩惱太重、妄想太多、習氣太深,怎麼辦?如果還這樣下去,決定墮落。墮落,諸位一定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我們來生決定沒有這一生好,所謂是每況愈下,走下坡,一世不如一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來世會比這一世好,不可能,太難得。在我看是沒辦法,一百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說是來生比今世好的,不可能的。你要問什麼原因?你要是了解原因,你就相信了。我們的煩惱、惡業、習氣一年比一年增加,一世比一世增加,你後來日子會變好,哪有這種道理?要變好的話,是我們的煩惱、妄想、習氣一年比一年少,從這個好的因來看,你將來底下一輩子一定比這一生好。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的心地被污染,這污染天天在加深。所以往後的日子不好!縱然這一生修大福報,福報你一定會去享的,不一定在人道。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畜生道,外國人養的寵物真享福。我們講是主人養寵物,其實顛倒了,寵物是主人,養寵物是僕人,對它伺候、孝順,照顧無微不至。寵物是主人,飼養的是僕人,就到那裡去享福去了。所以說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才曉得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的可貴,這個法門稀有難逢,一定要認真抓住,決定不能放松,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祖師大德苦口婆心開導我們,成功的因素在哪裡?不能往生的因素在哪裡?都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記住教訓,把我們的過失、毛病統統改正過來,這一生往生就有希望,讀經聽教目的就在此地。
鈔【慎毋藉口曰:某某念佛,徒勞無功,遂謗聖教為不足信。】
這是大師給我們一個警惕,你一定要了解往生成敗的真正因素,絕不可以隨隨便便看到念佛人不能往生,就說念佛是假的,往生不是真的,這個修法徒勞無功,這是謗佛、謗法,也毀謗一些真正往生的人,這就造謗三寶之罪,這種人愚癡!對於事理不明了,輕易毀謗,這個造的罪就很重。
疏【稱理,則自性無形,是不顛倒義;自性無垢,是生極樂義。】
這一句是大師在這一段的最後為我們稱性而說。『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哪來的顛倒?自性清淨,一塵不染,哪裡有穢垢?這就是真實的『不顛倒』,真實的『極樂義』。下面蓮池大師引用禅宗六祖大師的話來顯示這個意思:
鈔【六祖雲: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是則求於正相尚不可得,將以何物而名顛倒。】
前面三句是《六祖壇經》上說的,六祖大師在說法的時候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叫學生道一句來。「道一句來」,現在的話說,你們大家聽了之後,說給我聽聽。他出了一個題,這個題就是『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你們說給我聽聽。這就是形容真如本性,離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實在的。佛菩薩說法有方便、有善巧,說不出也能夠用言語來表達,像真如本性,這哪能說得出?說不出,六祖這三句話就是烘雲托月的方法,像畫畫,月亮畫不出來,四面畫雲彩當中漏一塊,那就是月亮,用這個方法把它烘托出來。禅宗裡面常常運用這種方法,讓你在這裡面去體會,確實沒有說出來,但是你從他這個言語意思去體會,能夠意會得到。像六祖這些話,『是則求於正相尚不可得』,正都得不到,哪還有顛倒?『將以何物而名顛倒』。正與倒,佛在《楞嚴經》裡面也說得很有趣味,其實都是眾生的妄想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哪有一法可得?佛說一切法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破一切眾生執著而已,所以佛沒有法可說。
諸位細細看《壇經》,六祖大師所傳的三十六對,你就知道。六祖教人說法,怎麼教?他說是,你就說非;他說長,你就說短;他說有,你就說空;他說空,你就說有,破他的執著而已。執著沒有了,真性就顯。可是凡夫麻煩可多了,他執著有,你說它空,好,他有不要了,他又執著空,這個糟糕不糟糕?空有都沒有,中道,他又執著中,總是要執著,他不曉得佛說一切法破執著而已,結果到最後把佛法都執著了。佛看這個樣子,怎麼能不流眼淚?這是不解如來真實義,把佛的意思完全錯會了。「有」沒有了,空也不能執著!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存」,中也沒有!那個時候自性就現前。用我們淨宗的話來說,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就是一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清淨心現前,那就一聞千悟,因為清淨心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佛法、世間法沒有一樣不知。可惜現在眾生不聽佛的教誨,為什麼不聽?不相信!所以信佛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不肯相信。不肯相信,怎麼樣?要去研究,要去廣學多聞,這就是不聽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一心、專精,我們偏偏不肯干,要去廣學多聞,那就沒有法子。廣學多聞什麼?增長邪見。你煩惱不能斷,妄想不能除,生死輪回不能除,你冤枉不冤枉?真正肯聽佛的話,照佛的話去做,中等以上的人,在教下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中等以下的人,在淨土宗裡面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關鍵是聽話;不聽話,佛菩薩來了也無可奈何,沒有法子。不是佛菩薩沒有方法教,是我們不肯接受,我們還要繼續不斷再去搞生死輪回,還要去造業受報,這就苦了。下面大師引《心經》的話:
鈔【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垢不淨。】
《心經》是我們常常念的,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是他老人家一生所講的中心,用的時間最長,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就占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的時間。如果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所教的課程,般若是他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占的學分最多,我們怎麼可以輕視?可是《般若經》難,部頭太大,分量太多。我們讀《華嚴》,八十卷就覺得已經太多了,《大般若經》六百卷。幾個人在一生當中把《大般若經》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真正不多。不能看全經,看《大般若經》的綱要,這也很好。《金剛經》確實是《大般若經》的綱要,《心經》那尤其是《大般若經》的精華,是《大般若經》的心要,再簡單不過了。玄奘大師所譯的二百六十個字,這是我們大家常常去讀誦的。雖然天天念,念得都能背,背得滾瓜爛熟,意思懂不懂?不懂,為什麼?你沒空,樣樣也不空,也不淨、也不空,《般若心經》就是一天到晚掛在口裡,「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得到受用。所以一定要明了它所講的道理,要真正得受用。
下一次我們在美國達拉斯要打一個佛七,春季的佛七,同學們有時間也歡迎去參加這一次的法會。這一次佛七當中,館長出個題目給我,要我在法會當中講《般若心經》。我說也好,《般若心經》怎麼講法?彭際清居士有一個《華嚴念佛論》,我們打佛七,總不能說是超越念佛法門以外的,那就文不對題了,《華嚴念佛論》,我們不敢講論,所以我就定一個題目,「般若心經念佛說」。在佛七當中,每天有一支香,我們就這個題目來討論念佛,如何提升念佛的境界,如何增長念佛的信願。佛門裡面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智就是般若,一切法門離不開般若,尤其是淨土法門。如果不是大智慧,他不會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看《彌陀經》,《彌陀經》佛對誰說?叫著捨利弗。捨利弗是聲聞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佛不跟他講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要跟智慧第一的人講,他才能聽得懂,他才會接受,菩薩眾中文殊菩薩當機。這就說明念佛與般若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沒有真實的智慧,很難相信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出了名的難信之法。
諸法空相,不但性空,相也不可得,那哪來的垢跟淨?當然沒有。垢跟淨從哪來的?從我們妄想執著裡頭來的,離開妄想執著,這些拉拉雜雜東西一樣也沒有。我們受害,無始劫以來就是妄想執著的害,而這個妄想執著還不斷在增長,不斷在加深,這個麻煩大了,從來沒有改善過。遇不到佛法,諸位想想,確確實實一天一天在加深,一年一年在加深。你看看社會上大眾,誰肯放棄?寧死,死都不放下,那有什麼法子?那來生就更苦,死都不肯放下。學佛的人真有智慧,真有善根,明了佛說的真實義,有體會、有受用,確實他放下了,他見性了;不學佛的人,難!我們放下這一點,減輕這一些,說實在話,在這一生當中想超越輪回還不夠,還沒辦法,但是要求往生淨土,行了,你能放下這麼多,夠了,叫帶業往生。
鈔【是則求於淨相尚不可得。】
哪有穢相可見?
鈔【將指何處而號娑婆。不顛倒處,全身坐極樂蓮台;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
『顛倒』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就是分別,這個念頭才一動,極樂世界去不了,還在娑婆世界,還搞六道輪回。這些話不能輕易聽過,這些話字字句句都非常重要,關系我們常說的生死大事,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鈔【即心即土,即土即心。】
『心』是性,『土』是相,相是性變現出來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鈔【西方去此不遠。】
找來去的相找不到,因為它只是境界的轉換,就是現在科學所說的空間的轉換。
◎四、結勸
第二大段到這邊要告一個結束。請看經文:
經【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實在是苦口婆心的在勸導我們,真正明了的人,對於佛這幾句話會生起無盡的感激,實在是慈悲到了極處。『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不是別人見的,別的人所見的未必正確,未必真實,佛是證到極果之人,如《金剛經》上所說,佛是「五眼圓明」,所見的決定真實。他看到利益,什麼利益?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佛看到這個利益。這個利益在世出世間法裡面,任何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諸位要知道,造作惡業的凡夫,造作極重惡業的凡夫,他能信願念佛,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利益到哪裡去找!說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度十法界一切眾生,包括十法界裡的佛法界。佛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嗎?是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都沒有圓滿菩提。別教佛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他怎麼不求往生?何況比他位次更低的藏教跟通教。所以這個法門圓滿普度十法界,查遍《大藏經》再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得一切諸佛贊歎。我們怎麼能夠小看它?小看了它,輕看了它,那就是業障深重,真的深重,沒有把這個法門瞧在眼裡。什麼人看得最重?文殊菩薩看得重,普賢菩薩看得重,他們發願要求生。他為什麼看得這麼重?他對這個法門的究理,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這要知道。真正明了的人、真正覺悟的人,每天念佛都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有時間打妄想嗎?還有時間說是非嗎?沒有了。換句話說,念佛人成天還打妄想,還搞是非人我,他的根性可想而知。釋迦佛在此地是代表十方一切諸佛,釋迦佛見到這個利益,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見到這個最殊勝的利益。『故說此言』,說什麼話?勸我們往生,沒有二話說,勸我們趕緊念佛到那裡去。
疏【是利者,指上見佛往生。】
前面所講的這些利益。
疏【此言者,見斯大利。】
世出世間利益沒有比這個更大的。
疏【故說此一心持名之言也。】
念佛要一心念,這個重要。《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是我們這個世界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到那裡去了之後,又回來的一位蓮友,一位善知識,他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念佛的秘訣就是「不夾雜」,就是淨念,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他跟我們說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哪些是夾雜?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把他那一段開示節錄出來,印在小佛像的背面,我們印的很多,諸位同修也都看了,看了還照樣夾雜,這就沒法子。我們身心確實有大病,那一段開示是藥方,我們拿到這個藥方不能治病,這很冤枉。
疏【不願往者,則孤佛說,是為第二重勸。】
《彌陀經》上佛是三次勸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第二次。
鈔【無利益語,佛所不談。】
這句話我們應當要學習,沒有益處的話,對自己沒有利益,對眾生沒有利益,這個話決定不說,沒有時間說。
鈔【持名即得往生,於諸眾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
佛號的功德利益無有倫比,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念佛人一開口阿彌陀佛,這句話自利利他,自己念佛求往生,別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自利利他,沒有第二句話。佛號才叫真實利益語,真實功德語,都說這些。「於諸眾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所以佛說其他經典,一生當中只講一次,講一遍沒有講第二遍,唯獨勸我們往生淨土,不但跟我們講了三部經,而且《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就多次宣講,什麼緣故?於諸眾生有大利益,其他一切經的利益沒有這部經的利益大,所以這部經要多講幾遍,道理就在此地。
鈔【良繇已得往生,是名自利。】
真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叫自利。
鈔【生彼國已,聞法得道,還能廣度無量眾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雲大利。】
有一等人,慈悲的悲願弘深,現在就要廣度眾生,不願生極樂世界,認為眾生太苦,我到極樂世界去,我怎麼對得起這些眾生?這個悲願可嘉。事實恰恰相反,說實在的話,既不能自度,也誤了眾生,這多可惜!這種思想顛倒錯亂。像我們今天看到社會這樣亂,立志想把這個社會治理好,為大眾造福,應該怎麼做法?先要上學去念書,學成一身的本事,你才能辦得到。從來沒有進過學校,沒有念過書,一個字不認識的,發願救這個社會、救這個國家,行嗎?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學念書,何況這個學校非常特殊,不必到畢業就有救度眾生的能力。一般其他諸佛國土,一定要到你自己畢業才行。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畢業,你到西方世界,縱然下品下生,蓮花當中見到的是化身佛,化身佛就行,你就可以跟佛說,「我看到眾生很可憐,我現在要去度他,好不好?」佛一定點頭,「好,你現在去吧!」佛以神力加持你,你立刻就可以倒駕慈航去普度眾生,沒有比這個更快。通常一般真正菩薩來度眾生,到什麼地位?九地菩薩,九地叫法師地。八地是不動地,不為一切境緣所動,九地可以作法師,可以去廣度眾生。你要到九地,佛在經上講一般諸佛剎土裡面要修滿兩個阿僧只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說實在話,幾天就圓滿了。我們這裡一往生,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見個面就可以立刻回來,四十八願裡頭有!四十八願裡,沒有說他一定在西方世界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沒有說的話,去了馬上就可以回來。還有比這個快的嗎?沒有!不相信,要在此地去打妄想,去廣學多聞,不肯往生,那叫真正莫名其妙。
所以叫「大利」,無論是為自己、是為眾生,都要趕快到西方,早一天見阿彌陀佛,決定正確。古德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話是勸參禅人的,勸參禅人念佛求生淨土。參禅目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一見阿彌陀佛就明心見性,學教的人見阿彌陀佛就大開圓解,還用得著這麼麻煩、這麼辛苦嗎?這一定要曉得、要明了。學密也不例外,見了阿彌陀佛,密教也是圓滿通達,何況密教從哪來的?普賢菩薩傳的。佛門裡面密宗,龍樹菩薩傳的,龍樹菩薩跟金剛首菩薩學的,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普賢菩薩傳的。普賢菩薩本人在哪裡?在極樂世界。你看《華嚴經》,他老人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找普賢菩薩,到極樂世界去馬上就見到他。密宗的始祖,老祖宗!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麼話好說?大利,千萬不可以錯過。
鈔【第二勸者,初言眾生聞者,止是得聞彼國莊嚴勝妙,故起願樂,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繇。】
前面說過『眾生聞者』,前面說了西方世界依正的莊嚴,見到西方世界的殊勝,所以發願求生。『願』是發願,『樂』是喜歡,喜歡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不曉得怎樣才能得生,佛在這一段把往生的方法教給我們。
鈔【言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故雲二勸。】
我們自己只要做到「一心、專精」,只要做到這四個字,臨終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在這個時候,我們的願比前面更真切。這是第二次勸,我們的願是更真切。到第三次勸的時候,那真是入了這個境界,非去不可,什麼力量也擋不住。《彌陀經》就有這麼大的效果,有這麼大的威力。我們從頭到尾念一遍,信心從來沒有生,這叫白念,經的意思完全不了解,完全沒有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疏【又言利者,反顯不願往生之害,示欣厭也。】
從反面來看也非常有道理。
鈔【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脫。】
我們常講進退,進得少、退得多,升得少,沈沒的時間多,不成比例,所以修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實際上要不了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為退轉的時間太久,退轉的次數太多,進步很少。「多劫升沈,不能解脫」。不能解脫,簡單的講,出不了三界,沒有辦法脫離輪回,這叫真苦!苦不堪言。
鈔【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
這裡頭利害得失,佛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讀《彌陀經》,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怕我們懵懵懂懂,視而不見,為我們詳細寫了這本注解,讓我們把《彌陀經》的經義看清楚、看明白,不要辜負佛對我們的教誨。
鈔【利即諸樂,害即眾苦,故當欣厭。】
往生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能往生就是迷惑顛倒,繼續沈淪。
疏【又我說者,正明無問自說故。】
佛說經有十二種方式,我們通常稱「十二分教」。這十二種方式裡面,有一種叫『無問自說』。佛說經,大多數是有人啟請,有人問,佛才說,沒有人問,佛不說。唯獨念佛往生這個事情,沒有人問,佛自己說了。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淨土法門實實在在太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如果得不到諸佛加持,他對這個法門也搞不清楚,也無可奈何。誰能問得出?沒有人能問。第二個原因,是佛看眾生根機成熟了。什麼根機?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無始劫以來所種的善根、福德,這個時候成熟,沒有人問,佛也要說,佛提供他因緣。他有善根,佛說這個經,他能信、他能解,就是他聽得懂,他肯相信,懂什麼?懂裡面的利害得失,往生有大利益,不往生是大損害,他明白這個,他信心生起來,這是善根。他有福德,福德是什麼?他願意去,他肯發願,他肯念佛,肯發願、肯念佛是第一等的福報,沒有任何福報能跟這個福報相比。諸位要曉得,我們念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哪兩樣?福慧,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福圓滿、慧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去作佛的,你的福慧不圓滿,你怎麼能作佛?你懂這個道理。這個福報不是人天的富貴,人天這個福報叫有漏福報,不管用的。這個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福報是叫你這一生去作佛。所以我們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願能念,這是福德。你的善根福德具足,佛給你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樣具足,那恭喜你,你這一生成佛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所以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的人不信、不解,就是對於利害得失確實沒有真的搞清楚,沒有真的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智慧就圓滿。為什麼?其他統統放下,不再搞了。像蓮池大師晚年的時候真正圓滿了,所以他老人家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從今之後再不碰經本,一生當中就一卷《彌陀經》、一句佛號到底,這是慧圓滿了;還要搞其他東西,這個人智慧有限。真正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念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是福圓滿,福德圓滿。換句話說,其他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心裡只有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福慧二足就差一個「尊」。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尊了,二足尊了,你說這個利益多大?還有哪個利益比這個利益大?「一失足成千古恨」,你遇到這個法門不發願往生,那不止千古恨,後悔一萬劫,這是實在的話。這種機緣不容易遇到,很難遇到,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諸位在講堂,你今天能聽到這段經文,你有福報!沒有來的都有業障,沒福。
鈔【見斯大利,急為指陳,恐諸眾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問也。】
佛是唯恐這麼殊勝的大利益,怕大家當面錯過,不必等我們問,趕緊宣說。好,我們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