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怎樣更好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2)十念計數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印光法師文鈔上卷——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佛號不斷:

  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今之在家讀佛經者,皆犯此病。故於有緣者前,每諄諄言之。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摘自《與徐福賢女士書》)

  (4)在家居士早晚課: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北繞,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正)與陳錫周書、見正編復馬契西書五)

  (5)念佛不必觀想: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飏,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四帖疏錯訛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約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觀音庵妙蓮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當可出書,祈為請閱。《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復崇明黃玉如書”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

  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6)念佛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諸大乘經,經經皆令諸眾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誠心念誦,致不得其全益耳。楞嚴五卷末,大勢至菩薩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豈有文長之畏哉。君子之學為己,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夢覺一如,唯功夫到家者方能。但於覺時操持,久之夢中自能無大走作矣。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7) 念佛注意事項:

  甲: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乙: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

  丙: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丁: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戊: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 復沈彌生居士書、《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上一篇:淨空法師:成佛作祖就扎這個根
下一篇:信願法師:助念的殊勝利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