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你不要單單求學一些理論,如果你所學的佛法不能用來在你生活中間增長智慧,不能夠轉變你的煩惱,那沒有很大的用處,那是心沒有入道,心不能夠與法相應,所以我們一定要能用來轉煩惱為菩提。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要心中常生智慧,心中間要按照《金剛經》的開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你的心取相,你決定是心沒有入道,你看這四個字——心不入道,就是我們的病根。
在家居士心很執著於外相,執著於外相就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各有各的見解,見解不同就有是非。夫妻為什麼吵架?大家意見不同、想法不同,只看到其他人的缺點,看不到優點,這樣就各有各的意見分歧。
所以我們要能夠透過外相見到自己的真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好像一張白紙上面畫一個黑點,我們就會執著於紙上面的黑點。問你看到紙上面有什麼?你說:噢,我看到紙上面有一個黑點,有一滴墨水。其實你要知道,這紙上面除了這個黑點,除了一滴墨水之外,周圍還有很廣大的,都是白的。如果你只是執著於這黑點,你就生煩惱了;同樣的,你只是看到對方的小小的缺點,不能夠看到他許許多多優點的時候,你就生煩惱了。再一個方面,我們要能夠透過相見到性,知道這張紙也是什麼?也是我的心所顯現的。
所以我們的心要入道,心不能入道,不管你學什麼,都會成為一個知見,都會成為一個所知障,入道的基礎應該是輕現世重後世。如果你對於今生今世的事情很執著,我們現在的許多同修都是這樣,學佛可能皈依的時間有點長,但是心還是沒有入道,他誦經、做功課,不是真正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而是執著於有一個很神秘的功德。
他說:“哎呀,我病,我不舒服,就要誦《藥師經》,我發個願,一天念四十九遍《藥師經》,我病就會好。”那你沒有好,你怎麼辦?不要執著於這個,其實這裡面是有具體的修法,誦經,每一本經裡面他都應該能夠行持,口能誦、心能行。
漢傳佛教裡面,有三個單獨傳的大法:一個是藥師法門,七佛藥師法;一個是准提法;一個就是首楞嚴法。大家先把見地樹立好,我們將來傳首楞嚴法就很容易相應。否則的話,你單單求法:“師父,你告訴我怎麼實修就好。”你見地沒有樹立起來,實修不相應,你的心沒有入道,所以我們要能夠輕現世、重後世,要能夠真正地與法相應。出家人如果不好好精進,沒有真正了解佛法,怎麼去指導在家的信徒?你出家時間比較長,帶弟子怎麼指導呢?現在有一些他帶弟子不是傳法,他是傳寺院傳財產,說:“我老了,你也不要到處跑了,將來這個寺院是你的。”這樣說,很糟糕了。自己不能真正地與法相應,不能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