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信願法師:何故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得見如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諸有疑惑,請乞除斷,故《般若》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者。何以故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得見如來?

  答:《般若》遮不見如來者,為所有相貌及以音聲,皆求人我,不求往生及無上菩提故,只行邪道,不見如來。《觀經》、《阿彌陀經》等,應當起想念,及專稱名號,不求人我,唯求擬生淨土,速證無上菩提,名正道,得見如來。

  若望法身,無相為正,色相音聲,以得為邪,此對十地以上菩薩。《觀經》及《阿彌陀經》,觀佛相好,及以聞名,見報身如來,此對凡夫、二乘、諸小菩薩。若望報身,觀佛稱名,以相為正,無相為邪。若對法身,所有即論無相。

  又復說《般若經》時,世尊先向忉利諸天為母說法。當時世尊初從天來至閻浮提,須菩提憶念世尊,入定觀佛,遂在先來。於時有一天女,不知所以,先見世尊,既見佛已,女即問佛言:我最在先見佛否?世尊言:汝在後見。天女曰雲:我初來到,無一人來見佛者,何故在後?世尊語言:有須菩提,在先入定,除去人我,觀見法身,在天女前,故在先見。女為起人我心,觀我色身,故在後見。世尊為對彼天女故說頌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頌即對外道益當時,不忤未來世事,不同《觀經》。又復《般若》為遮外道,計四大五蘊是常,計色為我,計聲為我,所以《般若經》遮彼外道,不見如來。今依《觀經》等,說厭患門,願離生死,速生淨土,早證菩提,不觀我相,遂見如來,不同《般若》。」

  第十五個問答,是善道與道鏡這兩位法師,將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說空說有的道理,對照融會貫通之後,讓大家明白真空妙有,理事不二的道理。這個問答,懷感大師在《釋淨土群疑論》也有設問。一般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行者,根據淨土經論修學,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著相修持。可是禅宗行者,根據般若經典修學,是以破相修持為主。所以在還沒有探討第十五個問答之前,師父簡要向諸位說明,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真空妙有的道理,這樣探討第十五個問答,才容易體會法義。

  般若經典如《金剛經》、《六祖壇經》、《心經》,是說空性的道理。淨土經典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是說妙有的道理。般若經典說空,淨土經典說有,真空妙有是一體不二。般若經典是說理體,淨土經典是說事相,理事不二。般若經典是說性,淨土經典是說相。

  譬如說明諸位比較能了解,譬如我們人道的眾生,有佛性與色身,佛性就是心法,色身就是色法,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的佛性就是心法,我們的肉體就是色法,就我們的佛性而言,你我是無二無別,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就理體而言,我們的佛性是一樣的,但是就相而言,你我之相有男眾相、有女眾相、有出家相、有在家相。內在佛性是一體不二同樣的,但是外相是千差萬別各人不同。譬如男眾相與女眾相外貌不同,譬如出家相與在家相外貌也不同。

  所以般若經典是在說真如本性,淨土經典在說外貌身相,內外一如,理事不二,性相一體。所以研究般若經典,一定在起修強調無著、無住、放下。若根據淨土經典的修持,一定是強調執持名號住心立相。所以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修行的目的都是一樣,為了要成就菩提,雖然宗旨不同,起修的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樣。所以研究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要將說空、說有、說理、說事的宗旨清楚明白了,才不會產生誤解。

  般若經典是教導無著、無所執著,《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下面還有而生其心。如果以淨土經典而言,就是生出念佛心。般若經典教導無著,淨土經典教導執持。《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般若經典教導放下,淨土經典教導提起,放下執著,是般若經典教導的宗旨,淨土經典強調提起,提起佛號的正念,所以理事無礙、性相一如。

  你我是凡夫,如果要根據般若經典修學空性,放下煩惱、無明、執著,若是下劣的根性眾生,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是根機猛利的人,就沒問題。但是下劣的凡夫,根據淨土的經典,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法無高下,無論是禅宗或是淨土宗,只要是佛陀所說的正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在契機。般若經典是契應上根眾生,淨土經典是契應三根眾生。

  印光大師在《文鈔》所說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無論上根、中根、下根的眾生,都可以念佛修行。但是要參禅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下根機的人是難以做到,上根機的人就沒問題。法要契機方能機以法行,得到法益,如果法不契機再如何的修行,都是白費心機不能成就。所以先了解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說空說有的道理,我們來探討第十五個問答,就容易明白法義。先看問的部份:

  『何以故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得見如來?

  「諸有疑惑,請乞除斷」』

  有很多疑惑,請求你為我解答斷除疑心,下面就說出疑惑的地方。

  《般若》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者。

  《般若》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就是《金剛經》。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引用經題與經文,都非常的簡略,或者是取意,所以「般若」兩字是指《金剛經》,具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者。」是《金剛經》的原文。這首偈頌法語,是世尊教導佛弟子,根據《金剛經》修行要破相。如果著相修行就不能見性,因為般若經典在說真如本體,說自性空理,般若經典,都在教導行者破相,破除執著。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就是著相修行,如果以色、聲、香、味、觸、法求佛道,這樣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剛經》舉出色與聲代表六塵,以六塵聲色著相修行,這樣的人是行邪道。因為般若經典說空性的道理,無所執著,內心必須是無住,如果執相那不能見自本性。所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樣的人非是行正道,是行邪道,所以不能見如來。不能見自性如來,執著外相修道,不能見自真如本性,所以不可以執著。

  因此無論《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參禅悟道的行者,根據般若經典修學,一定是以無著為主要修行的宗旨,不可以執著。執著就和本性不相應,因為在真如本性之中一法不立,在我們的自性法身當中,一法不立,就是《六祖壇經》慧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的菩提自性一法不立,本來就沒有塵埃,所以何處惹塵埃。這首見性的偈頌法語,是禅宗慧能大師說真如本性,清清淨淨寂靜的道理,本性本來清淨無染的道理。但是我們現在是在凡夫因地,我們的本性已經沾染了很多的煩惱無明,猶如一面原本清淨的鏡子,鏡面沾滿了污塵。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就是拿一塊抹布將這一面鏡子,鏡面的污垢擦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用阿彌陀佛的正念,來停止心中的妄念,以念止念。

  禅宗的修行方法不是,是體悟自性本來一法不立、清淨無染,體悟之後開悟了,然後進入修道斷惑證真,這是禅宗的修行。淨土宗的修行,是和禅宗不一樣的修行宗旨與方法,為要成就佛道,了辦生死的目的是一樣的。繼續看問的部份:

  「何以故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得見如來?」

  既然《金剛經》說著相修行不能見自性如來,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往生西方淨土可以得見如來?這就是疑問所在!淨土的經典觀佛的相好光明,觀想成就之後,可以滅罪得生。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進入七寶講堂,親見阿彌陀佛真身妙相,聆聽阿彌陀佛的說法,當然是得見如來。所以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殊途同歸的道理一定要了解,才不會產生疑問。我們來看答的部份:

  答:《般若》遮不見如來者,為所有相貌及以音聲,皆求人我,不求往生及無上菩提故,只行邪道,不見如來。」

  遮就是遮止,《金剛經》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因為修學《金剛經》的行者,著相修行不能見自法身如來,不能見自真如本性,所以「如來」這兩字,是指真如本性,指自性如來,指真如本體,也就是禅宗所說的原來的真面目。你我雖然是凡夫,但是你我原來真面目,佛性和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在說真如佛性本來的面目。

  「《觀經》、《阿彌陀經》等,應當起想念,及專稱名號,不求人我,唯求擬生淨土,速證無上菩提,名正道,得見如來。」

  《觀經》或《阿彌陀經》是世尊教導佛弟子,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或是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求生淨土速證菩提。所以念佛的名號、觀想西方依正莊嚴,根據《觀經》或《阿彌陀經》修學,這樣是正道。如果觀想成就了就一心念佛,受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見如來。

  所以《金剛經》說空,《觀經》、《阿彌陀經》說有,真空妙有。《金剛經》說理,《阿彌陀經》、《觀經》說事,理事不二。《金剛經》說性,《阿彌陀經》、《觀經》說相,性相一體。《金剛經》說離相,《阿彌陀經》、《觀經》說住相,所以淨土經典在說妙有,說住相修行,和般若經典說真空、說離相修行是一體不二的。

  「若望法身,無相為正,色相音聲,以得為邪,此對十地以上菩薩。」

  《金剛經》因為是說理體的道理,說佛的法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無形無相。所以根據般若經典修學一定要離相,也就是不可以著相,就是一定要放下執著外相,這樣才能與般若經典相應。所以若望法身無相為正,若著相就為邪,這是對十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教法。所以叫我們無著,叫我們離相,叫我們參悟,叫我們見性。

  對凡夫而言不容易做到,因為這是菩薩法,非是凡夫法,菩薩可以做到,凡夫很難做到。諸位我們看《金剛經》,能夠看到很多很好的道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即非菩薩,菩薩若有四相就不是菩薩。諸位,別的不說只說我相,你能夠破掉嗎?我執你能夠破掉嗎?沒有辦法你就是有我相。所以《金剛經》是契應上根性的眾生,你縱然將《金剛經》讀誦的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你若執相修行沒開悟,或者是開悟之後沒有斷除見思二惑,你雖然明白道理,照常在六道裡輪回。不是明白道理了,就已經解脫生死了,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對不對?

  所以凡夫適合淨土的修行,聖人或者上根機的人,任何法門的修持都沒問題。這樣的道理了解了,這樣就不會產生疑惑了,若對法身而言,所有一切即論無相,若對報身而言,觀佛的外相、觀佛的色身,或者觀西方的依報,這都是正。若報身是對凡夫或對二乘人、對諸小菩薩而言,是可以修行而親見。譬如我們第十八願的行者,一心聆聽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建立對阿彌陀佛本願的真實信心,而將來臨終念佛,親見阿彌陀佛報身佛現前。

  所以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有可能在臨終,親眼目睹佛的報身相。報身佛有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佛陀在因地,修諸菩薩行斷惑證真,智慧圓滿了,成就報身如來,所以報身如來是有相,法身如來是無相。《金剛經》在說法身如來,淨土經典在說報身如來,或是應化身如來,不相違背、不相矛盾。見報身如來是對凡夫、二乘人與諸小菩薩,若以報身而言,觀佛的依正莊嚴,或者稱念佛的名號,是以相為正,若法身如來是以無相為正,就是如此。下面是舉例,舉出事例來佐證前面所說的道理,說理舉事。

  「又復說《般若經》時,世尊先向忉利諸天為母說法。當時世尊初從天來至閻浮提,須菩提憶念世尊,入定觀佛,遂在先來。」

  《念佛鏡》作者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所舉的這個事例,是將《金剛經》與《大乘造像功德經》,兩本經的經意說出,而且是融合在一起。因為要說的這個事例是出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故事和《念佛鏡》道鏡與善道這兩位大師,所說的是有所出入。先看原文,再來看《念佛鏡》之文,也許你會感覺《念佛鏡》說的有一點不正確,就是因為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將《金剛經》與《大乘造像功德經》,融合在一起說出這個故事。

  世尊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這在《地藏經》,在《大乘造像功德經》都有說到。世尊是一位最注重孝道的人,感念母親摩耶夫人生身之恩,所以世尊以神通道力,到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宮,報答母親的恩德,演說《地藏經》,為母親說法報答母恩。在忉利天宮一夏三個月,當世尊在忉利天宮說法完畢,要下降到人間的時候,當時人間傳說,世尊在天上回來的時候,第一個見到世尊的人福德無量。所以當時有一位比丘尼,就是蓮華色比丘尼,為了要先見到世尊,化作轉輪聖王,率領四種兵七寶前導,從虛空來下來到了佛前,迎接世尊從忉利天宮下降人間。

  當時有印度大小諸國的國王,看見轉輪聖王這麼殊勝,心中思惟:這位轉輪聖王從何而來?當時須菩提在自己的寮房之中,以神通道眼看見世尊,從忉利天宮下來人間,所以須菩提即整理衣服,遙向世尊頂禮示敬。當時蓮華色比丘尼,捨了轉輪聖王之化身,回復本來比丘尼的形貌,立即頂禮世尊。

  爾時世尊呵責蓮華色比丘尼言:你如今知道嗎?須菩提已經先禮拜我,你得到誰的教導化作轉輪聖王?你以女眾身能夠出家受具足戒,已經超過身分了,你的智慧微少谄媚無邊,慈悲報恩如露水一滴,豈能於我法中而為上首?

  世尊這番話是對蓮華色比丘尼的喝責,因為人間流傳世尊在忉利天宮,回到人間第一個拜見世尊的人,能夠得到大福報。所以蓮華色比丘尼,才會化作轉輪聖王,從虛空而下頂禮世尊,而受到世尊的喝責。

  七眾佛弟子以比丘為首,三世諸佛如來不許女眾出家,所以女眾能夠出家成為比丘尼,已經是非常的難能可貴了。還要在佛弟子之中做上首弟子,這是世尊不允許的,所以世尊才會如此的喝責。當時蓮華色比丘尼,受到世尊的教誨生出慚愧心,就向世尊白言:世尊,我現在知道自己的過失不小,從現在以後我不敢再變現神通。當時閻浮提之內的國王大臣,並且四眾弟子,持用各種的供具供養世尊,這個公案記載在《大乘造像功德經》。

  第十五個問答,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將《大乘造像功德經》這個公案,與《金剛經》的意思融合在一起,再說出這個事例。所以在《念佛鏡》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說,世尊在忉利諸天為母親說法,當時世尊從忉利天宮回到閻浮提,須菩提憶念世尊入定觀佛了,所以是先來。當時有一位天女,事實上不是天女,是蓮華色比丘尼先見世尊,既見世尊之後問世尊說:我是不是第一個見佛的?世尊回答:不是,是須菩提入定先見到我。事實上在《大乘造像功德經》,須菩提在他的寮房之中遙禮世尊。

  這個故事就是在說《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古來有很多批注,批注的諸師,幾乎都是引用這個故事,來解釋《金剛經》這首偈頌法語的意思。

  所以我們認真修行一心念佛,縱然阿彌陀佛遠在西方佛國,我們在娑婆人間,你的心中有阿彌陀佛,你和阿彌陀佛距離是非常的近。縱然你已經投生到欲界天,或色界天甚至四空天,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和阿彌陀佛的距離也非常的遙遠,對不對?對!意思是如此。

  世尊對彼天女說這首偈頌,事實上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並非是世尊對天女說這首。《金剛經》的偈頌法語,這是道鏡與善道這兩位大師,將《金剛經》與《大乘造像功德經》,融合一起說出。這樣你才不會認為,《念佛鏡》第十五個問答,這段文有所錯誤。

  師父經常向諸位報告,古德引用佛經祖論,大部分是取意。現代人煩惱較重,所以師父在編寫數據或者是寫書,我一定摘錄佛經祖論的原文,一個字我都不敢改,要讓人家相信我所說的,就是出自佛經與祖論。古來的祖師大德,當時根性猛利的眾生很多,末法時代根性猛利的眾生很少,根性驽鈍的眾生很多,所以我們要對人說法,引用哪一部經哪一部論,一定引用原文,一字都不可以改,這樣才容易使人對佛法的相信,對不對?是!

  世尊對彼天女說這首偈頌法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首偈頌法語,就是為了要對治外道的邪見,所以說這首偈頌法語就是要破相,因為外道通常是著相修行。那《金剛經》的這首偈頌法語,是不同《觀經》,因為《觀經》是在教導觀佛的相好光明,或者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要觀想佛的相貌,或者是觀想依報的相貌,然後能觀之心進入禅定,觀見所觀之境,定境相應而觀想成就,得到滅罪得生的利益。所以般若經典與淨土經典,是不互相矛盾的。

  「又復《般若》為遮外道,計四大五蘊是常,計色為我,計聲為我,所以《般若經》遮彼外道,不見如來。」

  般若經典為了要遮止外道,認為四大五蘊是常,這是常見。常見與斷見都是邪見,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我,這是邪見、這是邪道。所以般若經典,為了遮止外道的邪見,因此不見如來,就是要破相、要放下、要無著,才能見自如來。

  「今依《觀經》等,說厭患門,願離生死,速生淨土,早證菩提,不觀我相,遂見如來,不同《般若》。」

  《觀經》所說的是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說欣厭之心,欣求西方淨土,厭離娑婆世界,願生西方淨土早證菩提。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能夠見到彌陀如來。所以《觀經》不同《金剛經》,第十五個問答,就是在說這樣的道理。下面請看第十六個問答:

  「問:《往生論》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觀經》何故說,韋提希並五百侍女同得往生,中品三人二乘往生?

  答:准《往生論》說,女人、二乘不往生者,為無決定往生者性。女人唯愛女身,不求淨土,不肯念佛,論遮不生。二乘、根缺,亦復如是,唯住小果,不生淨土,不解念佛,所以不生。《觀經》及《阿彌陀經》等說往生者,二乘、根缺及女人,回心念佛,厭惡女身。」

  第十六個問答,與智者大師所著作的《淨土十疑論》,第九個問答完全一樣,是要解釋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所說的這首偈頌法語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這首偈頌法語,古來也被不少的人誤解,所以在淨土的祖論著作之中,不少的著作有這個問答,就是要解開眾生容易對《往生論》,這首偈頌法語的錯解。大乘善根界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的境界,「等無譏嫌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譏嫌惡名。「女人及根缺」就是指女人以及六根有缺陷的人。「二乘種不生」就是指二乘人的小乘心,不會生起。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原來的本意天親菩薩就是在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涅槃的境界,沒有任何惡名。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女人,西方極樂世界也無根缺之人,西方極樂世界也無聲聞、緣覺、小乘心之人,是在說這個意思。

  《觀經》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同得往生,而且在中品三人二乘人往生,這都記載在《觀經》。這樣是不是有矛盾?並沒有矛盾。在答之中,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是就在此地的二乘人、根缺之人與女人來論會往生與不會往生。事實上《往生論》這首偈頌法語的真意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根缺之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之人,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答之中善道與道鏡說,女人、二乘人不能往生,就是因為沒有決定往生者性,這段話就是在說為何二乘人、為何女人不能往生?就是二乘人與女人不想要往生,沒有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所以不能往生。

  「女人唯愛女身,不求淨土,不肯念佛,論遮不生。」

  這段話就在說,女人很愛惜女人身,不要求生淨土不肯念佛,當然就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二乘、根缺亦復如是,二乘人、根缺之人也是如此,不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唯住小果」,想要安住在小果不生淨土,就是只求自利不求利他,只求自己能夠解脫生死,只要能夠證悟小果阿羅漢就好,不想要往生淨土,不想要了解念佛法門,所以不能往生。

  「《觀經》及《阿彌陀經》等說往生者,二乘、根缺及女人,回心念佛,厭惡女身。」

  所以《觀經》說往生第十六個問答,意思是很容易明白,我們從阿彌陀佛的誓願,就會知道女人能往生,二乘人也能往生,根缺之人也能往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三十五願女人往生願,就是以名號要廣度女人,所以女人念佛當然能往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四十一願具足諸根願,就是阿彌陀佛要以名號,救度六根有缺陷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六根缺陷的人念佛,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四願聲聞無數願,就是阿彌陀佛要以本願名號,救度二乘人聲聞、緣覺,所以無論二乘人或者是女人,或者是根缺的人,只要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成為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同樣的三十二大人相。

  女人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為大丈夫相,三十二大人相就是大丈夫相,就不是女眾身。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每一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會像阿彌陀佛,具有同樣的三十二大人相,所以六根一定是齊全,不會說有六根任何的缺陷。每一位二乘人,不管是阿羅漢或辟支佛,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種小乘的心就放下,生出大乘心。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涅盤界,也就是善導大師在《法事贊》所說的,「極樂無為涅槃界」,不生不滅清淨涅槃的大乘世界,不可能有小乘心。雖然隨順他方的稱呼,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眾,但是事實上都是菩薩,在名相的稱乎順他方故稱為聲聞,其實就是大乘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小乘心,小乘阿羅漢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會回小向大,有大乘的菩薩心。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就是在說這樣的道理。

  時間已經到了,原本要向諸位報告女人往生的實例,但是因為時間不夠用,我們等待下回再來探討,晚上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選自《念佛鏡摘要》)

 

上一篇: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現代人的浩然正氣?
下一篇:大安法師: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