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夢參老和尚:放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就像是一次長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歷經許許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過去看過去的都背在身上,就會給自己增加太多額外的負擔,閱歷越豐富,壓力就越大,還不如一路走來一路放下,永遠保持輕裝上陣的狀態。即使是那些曾經讓我們難過的、痛苦的事情,也不妨讓它們消失在回憶中,不必耿耿於懷。佛說“放下,就會自在”,人生中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煩惱、怨恨、情仇,歸根結底就是學不會放下。懂得放下身上的包袱,懂得人生就是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說悟道三階段 “勘破、放下、自在。”

  佛說懂得放下執著與煩惱

  放下才能自在

  星雲大師:人生就是放下

  夢參老和尚:懂得放下執著

  佛說悟道三階段 “ 勘破、放下、自在。”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說懂得放下執著與煩惱

  人的心本來是平靜如水的,因為有了外境界的緣與自身貪嗔癡等無明,才會在心中生起感受,也就是我們說的“著於外境而起生滅心”,這才是執著,是無明思維的影響下產生錯誤迷戀和貪取,所以實際上是用“妄執”這個詞。

  而所謂“信念”,在佛經中使用的是“正思維”“正精進”等概念,意思是為了正確的行為而約束自己、為了正確的方向而要求自己。

  佛法講執著,是自己對“無常”、“無我”的五蘊、四大認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為真、以虛為實,念念不斷,產生種種幻想和牽掛,放下就是解脫。

  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迷戀於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就是妄執,比如,對於欲望的追求,從眼耳鼻舌身體意念各根源尋找快樂、迷惑,叫欲取;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叫見取;對於錯誤的出發點、沒有意義的行為約束產生的知見上的迷惑,叫禁戒取;執著一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的事實,產生種種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的追求、種種對自我利益的固執、前途的憂慮,叫我取。

  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所以,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松,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

  佛說: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靈寄居的家園,佛的世界是詩意地棲居,佛的世界是忍讓與超脫,佛的世界是領悟萬法自然,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讀完該書你會明白本性來自自我修佛,超凡來自勵志成佛,逍遙來自出世修佛,善心來自自我成佛。

  有一種忍讓叫做佛,有一種自然叫做佛,有一種自我叫做佛,有一種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煩惱,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濃縮在自身修佛發掘一種本性,勵志成佛折射一種超凡,出世修佛隱喻一種逍遙。

  自己謂佛浸潤一顆善心。只要心釋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釋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還開,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佛是超脫,佛是自由,佛是蘊藏真理的中國智慧。

  自身修佛發掘一種本性,勵志成佛折射一種超凡,出世修佛隱喻一種逍遙,自己謂佛侵潤一顆善心。只要心釋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釋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還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

  佛教所說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間聰明也是智慧。只是兩者層次不同。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舉個管理學的例子來說明吧,管理學中有關於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確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確的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對企業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們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去考慮把正確的事做好。從哲學的角度講一個是世界觀,一個是方法論。

  般若就好比世界觀,是戰略層面,有般若就能找對方向,去做正確的事;世間聰明就好比方法論,是戰術層面,讓我們有效率地把選擇好的、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做好。

  因此般若、世間聰明都是必須的。當然般若比世間聰明更重要。不然,你不會知道依現下的因緣,你該出世還是入世,抑或是進入類似薛定谔貓態的第三種境地,如果這個世都不用入,你還用得著世間聰明嗎?

  放下才能自在

  人生就像是一次長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歷經許許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過去看過去的都背在身上,就會給自己增加太多額外的負擔,閱歷越豐富,壓力就越大,還不如一路走來一路放下,永遠保持輕裝上陣的狀態。即使是那些曾經讓我們難過的、痛苦的事情,也不妨讓它們消失在回憶中,不必耿耿於懷。佛說“放下,就會自在”,人生中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煩惱、怨恨、情仇,歸根結底就是學不會放下。於是,人們負累前行,使原本可以輕松的步履變得沉重,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辛苦奔波。其實,只要懂得放下身上的包袱,我們就可以活得自在灑脫。

  很多時候,你追求的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一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與其背負重擔疲於奔命,何不選擇放下,輕松啟程,享受路上悅目的風景,體會平靜祥和的人生。

  放下就會快樂。原來,只要你適時放下,快樂就會來到你身邊,但有多少人肯放下呢?只有真正放下的人,才能步履輕盈,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行得更遠。所以,放下不是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擁有。

  “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人生要放下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敢於放下不必要的牽絆,永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想要身心得到自由,就要在生活中學會放下。心靈不為外境所轉,才能在當下的工作、生活中體味人生,才能感悟到快樂自適才是生命的本質。

  選擇總在放棄之後。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放棄,我們都有難以割捨的東西,放棄了,也許就是一種勝利,一種收獲。

  生活給我們的余地不會那麼小,別往回看,後面其實什麼都沒有。你以為不可失去的人,原來並非不可。你流干了眼淚,自有另一個人逗你歡笑。

  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緊緊握住雙手以為把想要的抓住了,其實,手心裡握住的不過是更深的傷害。倒不如放開手去,讓那些傷害隨風飄散,雙手,還可以接到溫暖的陽光。

  懂得放下的人,才能活得輕松快樂。

  星雲大師:人生就是放下

  佛說,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心若放下,風輕雲淡;負累太多,苦在心頭。

  很多人執念於擁有,覺得不管是什麼,只要擁有了,就是快樂的。其實不然,你想要的,你擁有了是快樂,如果不是你想要的,那麼擁有了反而是負擔。因為它不僅對你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占用你的精力,需要你花費時間和力氣去打理照顧它。而在它們身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困難就越大。因為你只有那麼多的時間,在這裡耽擱了,在另外一方面就不夠了。對這些並不是很重要的東西就要捨棄,然後將心思用在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上。這時候你會明白,前面的捨,其實是為了後面的得。

  這是一本讓我們放下、讓我們快樂、讓我們幸福的書,高僧大德、一代宗師星雲大師寥寥數語,為你點破現實中的種種迷茫與困惑。書中講了很多佛教中解決各種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們持之以恆,所有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輕而易舉得到快樂。無論是事業、家庭、愛情,全都變得一帆風順。

  信徒到寺裡禮佛上香以後,由一位年輕知客師引導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後,知客師對肅立一旁的無德禅師說:“老師,請您上茶。”

  無德禅師趕快去倒茶來。

  一會兒,知客師又說:“請老師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塵拂拭一下。”

  無德禅師依言做了。

  知客師又叫道:“今天還沒有替瓶花換水。”

  無德禅師又趕快為瓶花換水。

  之後,知客師又說:“老師,一會兒別忘了引導信徒到餐廳用飯。”

  無德禅師仍然唯唯答應。

  知客師離去後,信徒對無德老禅師說:

  “剛才那位年輕知客師這般指使您做這做那,我實在是看不過去。請問那位知客師究竟和您是什麼關系?”

  老禅師非常得意地答:“是我的徒弟。”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為什麼對您那麼沒禮貌?”

  老禅師欣慰地說:“有這麼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氣。我只要倒茶、擦拭灰塵、留信徒吃飯,寺內其他的雜事都由他計劃安排。這給我很大的幫助,否則我會忙得很辛苦。”

  信徒聽罷,仍然滿臉疑惑:“真不知道你們究竟是老的大呢?還是小的大?”

  無德禅師說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較有用。佛教裡有一句話: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一般人都以為老的尊貴,其實,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

  “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無德禅師可謂識人、識世。在有些人眼中,對於沙彌,待其成為法王後再尊重就可以了,何必現在。但無德禅師用他的行為昭告了世人,即使一個人現在很普通,甚至地位低微,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凡人總是會無意間看人下菜,一個人現在落魄,便對他冷眼相向,待那人某日成了功名,又湊上前去。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說成是人情,但其實自己內心也知道,這多少還是有些世故的。

  真正的尊者,就是能擺脫這種世故,做到對事不對人,不管那人如今地位如何,只要他幫了你,亦或是做了善事,你就應該對他另眼相看,給予嘉獎。不要等人成了功名再湊上前去,憑空落得一個世故的稱號。你對人平等,人也會對你平等。你尊重弱者,比你強的自然也會尊重你。如果心內有一把衡量別人的尺,那麼,你總有一天也會被人量。放下這把尺,用平等心對待每一個人,你才能夠得到每一個人的愛。

  夢參老和尚:懂得放下執著

  咱們拜佛也好,禮忏、念經也好,一天當中上殿過堂的,裡頭夾著毒素。所謂毒素,就是還有貪瞋癡,起心動念,不清淨的地方太多了。吃飯的時候,今天很合口味,不知不覺就多吃兩口;那不好吃的,勉強哪,差不多就算了,這裡面都有愛憎。有時候發脾氣,不敢跟人家發,在心裡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事明明不曉得,根本不會,在很多人面前,怕失掉面子,勉強裝會;不會的卻裝會,不懂裝懂。因為在沒得到清淨的梵行之前,你的三業不會清淨的。雖然也接受法,接受佛,接受僧,也皈依三寶,但這裡頭有毒素;毒素就是不純,裡頭夾雜著愛染、愛見。為什麼經過很多劫數都不能成道?成分不純,不是清淨行。

  如果你能夠放下,這樣觀察,“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再思念。沒有一個人不留戀過去的,因為做個夢,他會想起很多事,也許會想好幾天;做個壞夢,也會恐懼好幾天。為什麼?過去的不能消滅掉。過去就過去了,還是不能截斷;未來呢?沒有一個人不會想未來的,將來我會怎麼樣等等,這也包括我們修道者在內。

  一下想住住茅蓬,一下又想清淨清淨,人多了,煩亂修不成。那你就去住茅蓬去修吧! 一個人去修又害怕,三兩個人又打閒岔,那怎麼辦呢? 就這樣,反反復復,多生累劫都這樣。大家共住吧,嫌著約束,一個人靜住吧,又懈怠,又恐怖;一年又一年,一輩子又一輩子,無量劫就這麼過來了。如果你執著,於法樂住,喜歡的,就專持哪一法,不喜歡的就排斥。這些執著,每個修道者都有,還不用說到不修道者。

  《梵行品》是專門為出家人說的。為什麼?去除你的執著,你執著的不得了,就不能夠隨緣,一隨緣就變了。達到隨緣不變,那你必須觀,觀身無所取,那身業就沒有了;觀修無所著是意業,意業也沒有了。對於一切法無所住,無所住就不執著,一切法都不執著。佛說一切法,就是要你不執著;可是我們學哪一法就執著在哪一法上,不能梵行。梵行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動,專門落於空寂,那成斷滅了,不是那樣的意思。

  梵行清淨是指什麼? 是把你那個心洗干淨。相信你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那就非得用梵行,一切無著。當你面對持戒犯戒,修與不修,會有另一種看法。

  以前有一位師父,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大徒弟,已經深入修行了,可是外表沒有顯現出來,外相就是睡大覺。另外一個小徒弟非常精明,看不起不聰明的師兄,“這個家伙,出家干什麼?一天懶惰得要死!”不過他師父是知道的,非常重視大徒弟。這個小徒弟自以為很聰明,就很不滿。

  有一次他的師父就試驗這個小徒弟,拿個夜壺,老年人夜間尿尿用品,那個夜壺是瓷的,他師父就讓他小徒弟洗。洗一遍,他師父說不干淨,再洗,洗兩遍,還是不干淨,再洗。洗了好多遍了,拿來總是不干淨,他就沒辦法了,“師父,我洗不好了。”“你洗不好,找你師兄去洗。”

  嘿,他就煩惱了,“我洗這麼多遍都洗不好,他一天睡大覺,他會洗得好?我看他怎麼洗?”他就拿那瓷的夜壺給他的師兄洗。他師兄在那膝蓋上一頂,把這瓷夜壺翻過來了,再去洗,一洗就干淨了,翻過來還不干淨嗎?這時候他才知道他的師兄是真正有德行的,真人不現相,現相就不是真人了。

  你從外相看,你看不出來哪個好哪個壞,得從本質上看。你看這位師兄對什麼事都糊裡糊塗的,因為他什麼都不執著。這個小徒弟很精靈的,就是因為他太執著了,他才精靈。懂得這個道理嗎? 你以為他在睡大覺,其實是在觀心呢!

  不要在相上執著。看看自己的念頭,一天都起什麼念;念頭要是什麼都不執著,就是清淨的。你要是看什麼執著什麼,一句話也放不下。看著一點事,牽涉你的放不下,那還可以,因為涉及你的自利。不干你的事,你也跟著攪亂,放不下,你說你不是糊裡糊塗,麻煩嗎?

  這不只是說話,而是檢查你的行為,身所做的,有時候都不是真切的,心所想的才是真切的。身口是被指揮者,它有個識,指揮它的是識,你把識降伏住了,雖然不行,還是得降伏這個心。識是被心所指揮的,心的層次太多了,共有四十二個。咱們現在從十住、十行開始,乃至於到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不是那麼容易成就的。

  念誦《梵行品》,不用五分鐘就可以念完了,要是去做,你要從凡夫地證到成佛。咱們講的都是佛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一發心就成正覺了,這樣的菩薩境界,能示現百劫作佛;可是我們的心,還沒有完全梵行,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梵行,不要把這個問題看簡單了。

  我們怎麼辦呢? 咱們從淨行達到梵行,先修持文殊菩薩所教授的一百四十一願,再達到法慧菩薩所說的,一切無所著,這個時候功德就大了。是什麼功德呢? 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成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讀讀《梵行品》就知道了。

  要是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執著,那就像一個癡呆似的,像傻子似的,其實並不傻。中國有句話,大智若愚,智能越大的,你看他像傻子一樣。他就是傻,小事不注意,大事不糊塗;越大的事,清楚得很,小事他根本不在意,要這樣去修行。

  我們一天當中就執著穿衣、吃飯、人我關系,要是把心放在這個上頭,怎麼能修道呢?怎麼能清淨呢?貪瞋癡放下了,戒定慧才能生起;戒定慧能生起了,你才能夠一切無著。這並不是不持戒,而是他持戒達到這種程度了,不持而持,不再作意了,他不會犯戒的。

  咱們心裡天天嘀咕在不持銀錢戒上。遞個東西,你先擱到這兒,我再拿。不過,我們現在拿的是紙幣,並不是錢;“不執著金銀財寶!”這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人民幣。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因緣把過去的業消了,就好了,就清淨了,別再犯新的錯誤。已經出了家了,心裡別再想男女感情,否則如何修道? 如何能清淨? 如何行梵行? 連淨行都沒有呢!要放下! 看破!

  說的是深的,行的要淺的。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你做一尺,比那說的一丈還好得多。

  源自:夢參老和尚講解《華嚴經·梵行品》

 

上一篇:藥師經是一部冥陽兩利的佛經
下一篇:寫給仍在努力戒除邪YIN的兄弟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