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六個【帶著母親上大學】的故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轉載)

【本文前言】
    看了以下六個【帶著母親上大學】的故事(詳見下文),我甚是深受感動,故而推薦給大家,尤其是現在正在上大學的莘莘學子以及已踏上社會卻為找工作而四處奔波的畢業生,相信看了一定會受益匪淺的,下文中的那六個大學生的生活情況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人生態度是一樣的——仁義孝道、堅忍自強、樂觀向上。雖然他們遭遇不幸和挫折,但是他們能夠堅強的承受,勇敢的用自己的行動——帶著母親上大學,將“感恩母愛”的真谛诠釋在眾人面前,他們對母親的那份深沉厚重的愛,給我上了一堂很有人生意義的課,唏噓感慨不已,我想起了的一句話——【因為有你生活才有意義,再難熬也要笑著活下去!】,我想借用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那份令人肅然起敬的仁義孝道。他們雖然是不幸的,但是他們卻是幸福的!帶著媽媽一起上大學,對他們本人來說是甜蜜的“負擔”!

下文中的那六個大學生是現代青年人的榜樣,值得大家學習,現在有錢的家庭很多,但能有如此孝心和上進心的子女卻廖如星辰,他們實屬難能可貴。

 

六個【帶著母親上大學】的故事之大串講


 故事一【大二男生帶病母讀大學 ,10歲起已成家中頂梁柱】

2009年8月30日,雖然距離開學還有幾天時間,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二男生許新華已從阜寧的家中提前回到學校,因為學院有100多名學生向他訂購了新學期的書本,所以他早早過來當起了“校園書商”。為了支撐起貧困欠債的家,小許想方設法“掙錢”還債,陸續做過20份兼職。因為對獨自在家、身體患病的媽媽不放心,他還通過努力,把媽媽接到自己身邊方便照顧,還幫她在校園裡找了份輕松的工作。


1.10歲當起家中“頂梁柱”

10歲那年,小許的父親得了肝癌,為了給父親看病,家裡借了很多債,最終許爸爸還是去世了。由於母親沒讀過書,家裡的錢財都交給小新華保管,財務支出也全由他打理。不像其他的同齡孩子,許新華的童年裡沒有動畫片、沒有變形金剛,沒有頑皮撒嬌,有的只是一堆堆復雜的數字和皺巴巴的鈔票。每到家中賣糧的時候,小新華都會踮起腳尖,仔細地觀看核對磅秤上的數字,然後用筆計算出價錢。從10歲起,懂事的小新華邊上學邊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空閒時幫母親干農活做家務,俨然成了家中的頂梁柱。

許新華明白,對於他和家庭而言,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從小學到中學,許新華始終是班上的“尖子生”。2004年,許新華參加中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阜寧縣最好的高中——江蘇省阜寧中學,2007年,成績優異的他又如願考進了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2.兩年為家裡還債2萬多

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許新華剛進大學時,便開始收集廢飲料瓶,換取零用錢。“每天從6樓撿到1樓,一個月下來大概能賺200多元錢,那些錢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小許告訴記者,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總共還不到200元。為了省錢,中午能吃上兩元錢的飯菜已經是很好的享受了。

學校了解到他的情況後,主動為他安排了圖書管理員的勤工助學崗位,又向他發放了3000元助學金,但這些還遠遠不能解決小許的困難。發傳單、貼廣告、賣台燈、端盤子、做家教……小許陸陸續續接下了不低於20個兼職工作。今年暑假,在小學老師的幫助下,許新華回家鄉阜寧縣陳集鎮開了一個小小的暑期補習班,招收了20多名小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他一個人教授。從7月7日開課至8月4日結束,許新華掙了2000多元。
“細細算下來,至今為止,除了自己的生活支出,已經幫家裡還了兩萬多元錢,家裡的債務只剩下1萬多元了。”說到這個,小許開心地笑了。

3.令人羨慕的“一對母子”

在學校,許新華非常掛念孤身一人在家的母親。“我媽媽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固定收入,身體又不好,她有面部神經麻痺症,發作起來經常半邊臉發麻,既不能吃飯又睡不好覺,我實在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帶著這樣的擔憂,剛進大學的第一天,小許就帶著自己的貧困證明主動找到了班主任,希望學校能為自己的母親介紹一份工作。由於當時學校沒有招工計劃,一時間小許不能將母親接到自己身邊。

機會終於來了。大一第一學期末,小許了解到學校食堂要招收勤雜工,主要負責收盤子和洗盤子,工作比較輕松,管吃管住,每月工資有900多元,寒暑假也有工資發放。得知這一情況後,小許在第一時間和食堂負責人取得聯系,希望能為母親爭取到這一崗位。食堂負責人被他的孝心感動,經過和學院核實情況,最終答應了他。很快,許媽媽成為揚州大學江陽路北校區食堂的一名員工。

在揚大校園,老師同學經常會看到許新華和媽媽走在一起,有時一起去打工,有時散步,許媽媽一臉自豪和幸福,讓大家非常羨慕。小許的老師告訴記者,肩扛家庭重擔的許新華,在自己困難的情況下,仍不忘奉獻愛心。一次,揚州大學“格桑花西部助學組織”在學院募捐,他捐出了自己剛拿到手的200元助學金;汶川地震後,許新華捐了150元,這對其他同學也許沒什麼,但對小許而言,則是他做一個星期兼職辛苦掙來的血汗錢


 故事二【18歲女孩帶著癱瘓母親上大學】

“我沒有覺得自己在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只是在盡做女兒的孝道,女兒對媽媽的愛怎麼會打折呢?”11月中旬,一個有著初冬暖陽的午後,在風景旖旎的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裡,王曉婷,這個因背著癱瘓的母親上大學而感動了幾十萬淮北市民的18歲女孩,用平緩的語調向記者描述著曾經的艱難生活和對母親永遠不會割捨的愛。


1.堅強女孩做出決定:我要帶著媽媽上大學

1998年,對10歲的女孩王曉婷來說,不啻於是人生最重大的轉折點。那一年,身為烈山區衛生系統職工的母親王萍患上運動神經元病。不久,父親和母親協議離婚,一直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王曉婷從此只能與重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後來,隨著王萍的肌肉萎縮症狀越來越嚴重,照顧母親的重擔就完全落在了曉婷柔嫩的肩膀上。

當同齡的小女孩還在媽媽懷抱裡撒嬌的時候,為了照顧母親,曉婷已經學會了買菜、洗衣、做飯、照料媽媽的飲食起居。為了把母親每月僅有的幾百元病退工資安排的恰倒好處,曉婷還學會了當家理財,凡事都精打細算。盡管家住烈山區離市區很遠,可每次到市裡幫母親買藥或是辦事,為了省下來回兩元的公交車費,她都是騎自行車來回。

貧寒的生活,艱難的家境,鑄造了曉婷堅韌的性格。今年8月高考分數揭曉,曉婷被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一向沉穩內斂的曉婷在心裡暗暗做了個決定——她要帶著已經癱瘓在床的母親一起去上大學!


2.婦聯伸出援手:女孩不會孤單

“其實,一直以來還要多謝婦聯阿姨的幫助和照顧。”敘述中,懂事的曉婷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念念不忘。“每次有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找到婦聯阿姨,她們肯定會熱情的伸出援手。離開淮北前往學校那天,一直關注著母女倆生活的烈山區婦聯主席朱素玲和區政府領導特意為曉婷送來3000元錢,並一再叮囑她有困難一定要及時和區婦聯聯系。

11月初,一直牽掛著曉婷生活狀況的朱素玲,第一時間把曉婷的故事告訴了從北京參加全國婦女十大回來的淮北市婦聯主席李社民。李主席當即決定給這個堅強孝順的女孩以最大的幫助。11月13日,市婦聯主席李社民、烈山區副區長孫正海和區婦聯主席朱素玲帶著4000元慰問金,專程趕到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3.心願飛翔:我想讓媽媽過快樂的日子

很快,在曉婷的引導下,在離學校不遠的一處出租房裡,我們見到了王曉婷的媽媽。
這個躺在床上瘦骨嶙峋的女人已經被病魔折磨得成了“皮包骨”,可看到這麼多人來看望她,王萍的臉上卻一直綻放著無比快樂的笑容。
曉婷開心的說,房子是好心的親戚提供給母女倆無償居住的,親戚說什麼也不願意要房租。自己每天早上做好流食喂媽媽吃下,才騎車去上學。中午有時候親戚會來照顧一下媽媽,晚上回家後,她會悉心照顧媽媽吃飯、洗臉、洗腳,給媽媽按摩全身後,才做作業。

“我沒有覺得自己在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只是在盡做女兒的孝道,女兒對媽媽的愛怎麼會打折呢?”談到今後冗長但可能仍會異常艱難的日子,王曉婷從容淡定:“在遇到問題時,我總是堅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我一定不會放松學習,要讓媽媽寬慰。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憑借良好的專業順利就業,以自己的能力給媽媽快樂,陪伴媽媽更長久一些!”


 故事三【美麗女孩背著尿毒症母親上大學】

1.節衣縮食照顧媽媽

一見面,劉霆就告訴我們:“剛才我媽媽還在為你們祈禱,希望你們快點找到路,外面很冷會被凍著。”昨天是上海比較暖和的一天,但一到臨安,夜晚的清冷,好似又回到了前幾天降溫的日子。上下打量劉霆,他自稱穿了很多衣服,但在四層褲子包裹下,他的腿仍顯得非常細弱,兩只休閒鞋的前面都開口了。“我的衣服是不買的,基本都是親戚們穿舊的,這雙鞋當時倒是別人送的新鞋,大概已經穿了4年了,現在穿著就感覺很冷。”

在一排教師宿捨中,最外面的一居室就是劉霆母女倆現在容身的地方,一進門就是兩張並排的床,余下的地方就只能容一個人經過。劉霆說,現在已經比從前好多了,開學剛背著媽媽到臨安住下時,身上已經沒什麼家底了,用150元租下房子,他們帶來的除了換洗衣物只有一張書桌和80元買的一張1.2米的木板床。“媽媽看到場景太淒涼,就忍不住哭了起來,我心裡也很難過,但是我告訴她,我會想辦法的。”後來,劉霆拿了塊很大的畫板擱在兩個紙箱上,算是廚房用具的擺架,母親開始安慰他:只要我們母子倆活得開心,就算在地上吃飯也不要緊。

嚴冬到來前,母女倆開始擔心,因為他們不僅御寒衣物不夠,甚至連暖和的被子都沒有,“這下怎麼過冬啊?”幸好,學校裡捐了一些衣物,並安排他們住進了教師宿捨。
由於劉霆看上去反常的瘦弱,記者詢問他飯量,他回答,每頓二兩:“上高中時我住校,媽媽生病要花錢,所以我每次飯卡都只用一點點,很多時候就是米飯和一點蔬菜,時間長了我就習慣吃這麼多了。”讀初一時,母親發病,他身高1.64米,6年後,他身高1.68米,體重才45公斤。


2.打工喂藥兩頭奔忙

早上7點起床,給母親熬粥、煮開水、洗衣服,然後趕去上課,中午放學去學校食堂勤工助學,然後打兩份飯菜,給媽媽送回家一份,先量血壓再喂母親吃飯,下午上課前再量一次血壓。晚上放學,再去食堂打掃衛生,然後帶飯回家,給母親打針、量血壓。這就是浙江林學院藝術學系大一學生劉霆一天的生活。

和同齡人相比,這是非常忙碌而有壓力的一天,但是劉霆不以為苦。因為母親生病而無錢就醫,他幾乎快自學成了半個醫生,在棉花、蘿卜上做過反復試驗後,現在他可以給母親電療、打針,而且在母親吃飯時,會准備一份開水,洗去菜上沾的鹽分,減少腎髒負擔。交談時,他還對情緒傷腎、飲食宜忌等說得頭頭是道,讓人刮目相看。劉霆說:“其實生活忙一點挺好的,這樣就可以忘記一些很傷心的事。”

劉霆的傷心,來自對自己支離破碎家庭的悲哀,對自己學習和前途的擔心,但最大的擔憂仍然是母親的病情。“媽媽一生都很不幸,我知道她內心一定覺得生活對她很不公平,她就像一艘搖搖晃晃的小船,其他經過的船已經開走了,所以我更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沉下去,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拉她一把,”劉霆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高中時他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希望!為另一個而活》,現在他認為,他和媽媽兩個人都應該活得堅強,照顧媽媽雖然很辛苦,但這是他情不自禁的選擇,“我們要相互支撐下去。”

所以,今年夏天,劉霆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光,當時,山東的醫院告訴他,母親的病情發展很快,再這樣下去,就只能活一兩年了。“那時候是覺得看不到希望了,心裡想著,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就會離我而去”。


3.父親離家劉霆無怨

記者問劉霆,看到同齡人輕松、舒適地生活,他有沒有感到命運不公平?劉霆笑了笑,露出兩只小虎牙:“每個家庭不一樣,我們家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父母總是父母。”對因為壓力大而離家出走的父親,劉霆也毫不怨怪:“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這也很難改變。我想一個人沒有能力,只能在外面打工,要他背負這個包袱也很難,只要他不再對媽媽凶,嫌棄媽媽,對我們和氣點,替媽媽考慮一點,我們肯定會接受他的。”

劉霆說,他知道父親為此承受了很大壓力,所以他盡量不責怪爸爸,“他也是比較要面子的人。我和爸爸說,可能我現在和媽媽比較好一點,但其實你們對於我都一樣,媽媽的病很嚴重需要人照顧,現在我來幫你承擔照顧她的事,你就安心工作,如果你生了這樣的病,我也會照顧你。”

劉霆告訴記者,在他和母親的事被報道後,很多人給他寫信、捐款,現在社會捐款近15萬元。“捐款數到10萬元的時候,我寫了感謝信交給學校,希望大家不要再寄錢了,畢竟都是辛苦錢,我想我們的難關、我媽媽的病,將來我工作後會來承擔的。”

 

 故事四【山西女孩張捷推著媽媽上大學的故事】

2007年的春天,繁花似錦。當浙江大學生劉霆背著身患尿毒症的媽媽上學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余溫未盡時,一個同樣因為愛而充滿力量的山西姑娘再度觸動了我們的心弦。在最近楊浦區首屆“楊浦好兒女”評選活動中,許多張選票投給了由定海街道選送的女大學生張捷。


1.陋室裡有個溫暖的家

上海電力學院南匯校區坐落在惠南鎮,鎮上勤豐村裡有一間臨河的土房,11平方米的陋室四面透風。房間裡除一張單人床、一張木板拼成的小桌、一台老式縫紉機外,別無他物。每天早晨,一個個子高高、略顯瘦弱的女孩都到井邊打水、洗衣,將她癱瘓的媽媽推出房間,曬曬太陽,然後,做完飯匆匆騎著自行車去上學。這個女孩是上海電力學院外語系二年級學生張捷。這間土房是她和媽媽到上海來後搬的第六個“家”。走進這間每月租金100元的小屋,記者看到,即使是巴掌大的地方,也收拾得井井有條:窗簾是用廣告橫幅改的,但掛得整整齊齊;床墊是用塑料泡沫拼起來的,可床單鋪得一絲不亂;雪白的牆壁,干淨的地面……這一切似乎在告訴每一個來訪者,這就是我們的“家”。


2.行乞女孩考上了大學

張捷4歲那年,媽媽江琳因為一場意外事故導致脊椎損傷,下肢癱瘓,失去了勞動能力,只能終日與輪椅為伴。此後不久父母離異,身為天津知青的爸爸回了老家,留下張捷母女相依為命。在張捷的老家山西陽泉,還有人記得多年前在天橋上行乞的母女倆。父親離開後,年幼的張捷與母親頓時無以為生,在同齡人還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齡,張捷已開始品嘗生活的艱辛。有好心人從礦上找來幾個滾珠和一塊舊課桌面,為張捷媽媽做了一個簡易木板車,從此,母女倆開始了天橋上乞討的日子。每天清晨,鄰居幫忙將江琳和她的木板車搬出門外,六七歲的小張捷便扯起拴在木板上的繩子,將坐在上面的媽媽一路拉到市裡的天橋上,向路人乞討。媽媽伏在地上一遍遍重復“大爺大娘叔叔阿姨,幫我拉扯拉扯孩子吧”,小張捷就一聲不吭靜靜坐在一旁。黃昏時分,母女兩人在回家路上,還要到菜市場撿菜葉。也許有人不信,眼前這個女孩就是吃著稀飯和別人不要的菜葉長大的,甚至當好心人給張捷吃雞蛋時,她還會因為腸胃不適應而嘔吐。這個在極端貧困中長大的女孩,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學習成績優秀。中考時,當地一所私立學校承諾對超過重點高中分數線的學生免收學費,她以高分被錄取了。前年,她高考時考出了557分,超過一本分數線10多分,但由於許多大學學費高昂,她選擇了學費較低的上海電力學院。


3.媽媽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張捷告訴我們,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帶著媽媽上學,高中的時候因為家離學校遠,怕媽媽一個人不能照顧自己,便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和媽媽一起生活。高三那年,學習壓力大,張捷每天睡不到5個小時,學習累了困了,就洗衣服來提神。這一次到上海來上大學,更要離家千裡,張捷無論如何都放心不下媽媽的生活起居。考慮再三,張捷鄭重向媽媽提出,准備帶著她一起來上海。對於女兒的想法,江琳堅決反對。開學的日子一天天臨近,這天晚上,江琳再次跟女兒說:“除了媽媽,你覺得和誰最親近,不管是老師還是舅舅,你選一個人送你上大學,媽媽去跟他說。”不等她把話說完,張捷竟一屁股坐在廚房濕漉漉的地上,放聲大哭。終於,媽媽點頭同意了。張捷含著眼淚笑了:“媽媽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4.推著媽媽來報到

2005年9月3日,上海電力學院的新生報到處接待了一位特殊學生,她就是推著輪椅上的媽媽來報到的張捷。學校了解到張捷的情況後,立即為她開出“綠色通道”,通過助學貸款的方式幫助張捷入學,為她申請了第一年的國家助學金,並提供了兩份勤工儉學的校內工作。當不少新生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的前呼後擁下來到學校時,張捷卻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自己和媽媽在上海的生活重擔。她每個月勤工儉學收入不到300元,加上母親當地的低保金160多元,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不夠支付媽媽的醫藥費。所幸社會上好人多,在校園內開奶茶店的夏女士每年資助她1000元生活費,楊浦區定海街道也給予她不少關心。因為媽媽截癱之後落下了很多毛病,肩膀、腰和手經常麻痺、疼痛,尤其怕陰怕濕,張捷總想找一間有陽光的房子給媽媽住。可是因為經濟條件等許多原因,總是找不到最合適的。天氣還熱的時候,她們甚至住過廢棄的電話亭。


5.“俺全靠了這個娃娃!”

媽媽不能動,張捷就是媽媽的腿,拿藥,倒水,甚至端尿盆。江琳雖然長期坐在輪椅上,可總是打扮得清清爽爽。當我們稱贊說家裡真干淨時,媽媽說:“張捷說了,干淨點媽媽少得病。”每天早上6時起床,打水掃地,幫媽媽做早飯、曬被子,然後張捷才能趕去學校早自習。中午不休息,下午放學後趕回家做晚飯,照顧完媽媽再回學校打工、上晚自習,直到深夜11時回到小屋。來回不停地奔波雖然累一點,可張捷非常樂觀。說到做飯,她笑呵呵地說:“每天去菜場撿一點菜,回來洗干淨切好,然後媽媽就用家裡唯一的一樣電器———電飯鍋,煮一煮,就像麻辣燙一樣。”前幾天突然降溫,媽媽的老毛病又犯了,身上一陣陣地麻,動也不能動,晚上肩膀疼得睡不著。張捷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只能用嘴朝媽媽的肩膀不停地呵氣,用自己的熱量來緩解媽媽的病痛,呵著呵著,直到實在撐不住了才迷糊睡去。說到女兒,江琳止不住流眼淚:“俺全靠了這個娃娃!”現在,張捷最大的心願是給母親徹底檢查一下身體,減輕她的病痛。


6.生活處處充滿陽光

張捷有兩份勤工儉學的工作。她每周4次到學生活動中心值班,每次兩個半小時;每天為宿捨樓送報紙,將90份文匯報一一送到每間寢室。照顧媽媽、勤工儉學占去了張捷大量時間,她便抓緊點滴時間學習。現在,她的成績在全年級260名同學中排在10名左右,還獲得了第一學年的一等獎學金。張捷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運動會、農村支教等等都少不了她。去年,張捷又擔任了特奧會上海國際邀請賽的志願者。去年,張捷被評為“感動陽泉十大人物”、陽泉市“三八”紅旗手。今年初,張捷又被上海電力學院評為“可愛電院人”。

張捷的心裡充滿著愛的力量,不僅對媽媽,對於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也飽含著感恩的心。她一直記得以前就讀的劉家垴小學一直幫助她們,光是媽媽坐的輪椅就捐助了兩輛。媽媽說,張捷從小沒有穿過新衣服,母女倆這些年來一直都是穿別人捐贈的衣服。有時候別人捐來新衣服,張捷會主動把新衣服再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張捷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的家庭雖然特別困難,但我從小生長在咱陽泉煤礦山充滿濃濃摯愛的大家庭裡,從小學、初中、高中至今,各級政府和社區領導、老師同學多次為我捐款、捐物,助我升學,並給了我吃苦耐勞、百折不屈、頑強生存的勇氣。這恩重如山的厚愛,這無比巨大的溫暖的親情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永遠激勵著我長大並做個好人,做個樂於奉獻、對社會有用的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女大學生張捷用自己的拳拳孝心,給了媽媽一個明媚的春天。


 故事五【女孩帶著重病母親上大學 ,稱只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2009年6月21日,記者去臨沂師范學院采訪孫莎莎時,費了不少的口舌。她的輔導員董勤嶺說,自從小孫被公布為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之後,這些天,不少媒體記者來采訪。"快要期末考試了,你們記者的采訪資料就不能通用嗎?"他替學生擋駕。


1.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病母

正在臨沂師范學院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8級本科班學習的孫莎莎,目前與母親租住在學校附近的一幢居民樓內。房屋滿打滿算有七八平方米,小孫每天課後都會回到身患嚴重風濕性關節炎的母親身邊。

小孫說,自己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沒想到引來這麼多的關注,對自己得到的榮譽感到有些不踏實。進入大一後,小孫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平時擔任班裡的生活委員,對學校組織的各項課外活動也很熱心。課後,她便回到這個小房,這裡有母親,就是自己的家。

據了解,早在小孫8歲時,母親就患重病,父親棄家而去。此後,小孫和母親相依為命,小小年紀就獨自挑起家庭重擔。念高中後,為能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她決定帶母上學。2008年,孫莎莎考入臨沂師范學院,時年18歲的她再次決定,帶著媽媽去求學。


2.18歲女孩感動一座城市

十多年來,為照顧母親,孫莎莎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辛苦。由於沒什麼經濟來源,平時娘兒倆吃得最多的,是別人扔掉的菜葉。一到冬天,家裡冷得像冰窟,母親病情加重,整夜無法入睡,小孫就把母親的腳放到懷裡暖和,一邊按摩一邊陪著她說話。在女兒的呵護下,母親身體大為好轉。

2005年6月,小孫以優異的成績被當地名校即墨一中提前錄取。學校離家30多裡路,母親一個人在家不能自理。她把家中的房子租出去,在學校附近租間房子,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母親。

高中三年,小孫每天清晨5點起床做飯,照顧母親穿衣、洗漱、吃飯之後,直奔學校。有時候,她利用課間操時間回家做饅頭。晚自習後通常已經接近晚上10點,小孫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兩個小時,幫母親按摩疼痛的關節,等母親睡下後再學習。逢寒暑假,她便起早貪黑地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真正的強者,不是流淚的人,而是含淚奔跑的人!”在日記本中,小孫給自己打氣。

小孫的輔導員董勤嶺回憶,2008年9月小孫入校時,她的“娘家”——即墨市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開車親自送她到校。因為此前她曾被評為“感動即墨”2008年度十大新聞人物,以及被青島市文明委授予“青島市文明市民”稱號,小孫曾收到一些愛心捐款,入校時比較順利。入校後,臨沂師范學院幾次補貼了小孫一些費用。她把這些關愛一一銘記,期待日後回報。

面對媒體,孫莎莎始終話不多,除了微笑和簡單的對話,再無更多的言語。她認為:我只是做了一名女兒應該做的事情,為什麼會感動別人,引來這麼多媒體的關注,還被列為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看著女兒每天勞累的樣子,孫莎莎的母親沒少偷偷地流淚:“我虧欠孩子的太多太多了……”但母親的歉疚,對小孫來說卻是多余。母親、孝道,是小孫生命中永遠不能繞過去的兩座高山。

 

 故事六【安徽女孩帶著盲母上大學 要給媽媽做一輩子眼睛】

“母親把我養大,我就是她的眼睛,再苦再難我也不會放棄她!”和雙目失明的母親相依為命18年,安徽18歲小姑娘呂達帶著母親一起上大學。《帶著盲母上南師大》一組圖片新聞引起讀者極大的反響。南京師范大學減免她7000元學雜費,而團省委領導讀到這個故事後,立刻決定捐助呂達4000元錢。昨天(7日)下午,記者趕赴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走近這個孝順、堅強的女孩。


一.相互攙扶著走過18年

1.貧困:沿街乞討度過童年

額前齊劉海,清爽的短發,眼前的呂達有一張比同齡人更稚嫩的娃娃臉。這樣一個小巧可愛的女孩卻已經當了12年的一家之主。從安徽到南京,娘倆的行裝是一個“蛇皮袋”。在呂達的宿捨,記者一眼看到那個藍色的包裹。兩床破棉被,一些舊衣物,一個電飯鍋,呂達說,這是她們所有的家當。

呂達降生在安徽太湖縣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在她8個月大時離家出走,母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導致視網膜脫落雙目失明。由於失去勞動能力,母親呂雪勤只得帶著女兒走街串巷乞討。小小年紀的呂達,跟著不見光明的媽媽,嘗遍了人間冷暖。呂達說:“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沒有住所,晚上我和媽媽就睡在屋檐下,夏天被蚊蟲叮咬,冬天被寒風鞭打。”呂達7歲時,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一個月280元的低保金讓母女倆的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呂達說,家裡最值錢的就是那個電飯鍋。為了省電,母親每次煮飯都要煮母女倆能吃兩三天的飯,以後幾餐只要熱一下就可以吃了。而她們每天的吃菜開支不超過兩元錢,只在過年時買點豬肉。母女倆穿的衣服大多是當地好心人捐贈的。


2.苦惱:為上學搬了6次家

盡管家裡時常窮得揭不開鍋,呂雪勤從沒有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讀書才能改變她的命啊。”呂雪勤說。小呂達6歲時,母親鼓起勇氣向當地政府求助。在希望工程的幫助下,呂達順利讀完小學、初中、高中,拿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刻母女倆抱頭痛哭。

古有“孟母三遷”,呂雪勤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搬過6次家。1999年,母女倆由當地民政部門安排住進了縣福利院。雖然吃住不用花錢,但環境十分嘈雜,呂達每天的正常學習和休息得不到保障。呂達高一暑假時,母親放棄“衣食無憂”的生活,開始在外租房。呂達說,母女倆只住得起6平方米左右的平房。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和居住環境太差,呂達患上慢性結腸炎,嚴重時連水都不能喝,同時還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但每當母親覺得租房周邊環境太吵影響學習,或是屋內潮濕對孩子的風濕性關節炎不利,她就堅持要搬到別處。就這樣,在兩年的高中生活中,她們總共搬了6次家。雖然生活艱難,呂達學習非常刻苦。母親告訴記者,呂達每天幫助母親上床後,才安下心挑燈夜讀,經常讀書到深夜2點。中學6年她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3.責任:媽媽一人在家放心不下

在采訪過程中,小姑娘一直重復著這樣一句話:媽媽把我拉扯大,我就是媽媽的眼睛。從上小學一年級起,呂達就開始充當母親雙眼的角色。買菜、打水甚至帶媽媽上廁所成了她每天的“功課”。呂雪勤說:“我閨女很懂事,很小的時候就會扶著我走路,遇到溝了,她就告訴我說‘有溝,要跨過去’。”呂達9歲時,母親的眼疾惡化,小呂達竟牽著媽媽的手一路摸索著把她送進北京一家醫院。在醫院裡,她們在掛號凳上躺了一夜。

自從接到錄取通知書,呂達開始思考母親未來的生活。她說:“對於母親來說,沒有了我就等於沒有了眼睛,她一個人怎麼生活?媽媽一個人在家,就算出了什麼事也沒有人知道,我肯定不放心。”於是,她決定牽起媽媽的手一起上大學。


二.我要照顧媽媽一輩子

9月6日,呂達提前到學校報到。南師大文學院的老師們得知她的困難,臨時在學生公寓為呂雪勤安排床鋪。母女倆終於在南京安家了。然而令呂達擔憂的是,不知道媽媽能不能適應南京的生活。開學後,她必須為母親重新找住所。“就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可能的話我想搬去和她同住。學習之余,我會出去打工,維持我和媽媽在南京的生計。”對於未來,呂達已考慮得十分周詳。呂達說:“18年來,我和母親相依為命,一起艱苦地生活著。媽媽生病時,我為她洗臉、洗腳。我身體不好,媽媽會帶著我到處求醫問藥。我們相互攙扶著,走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日子。”聽到女兒這番話,呂雪勤突然顫抖著拉著記者說:“其實,我真不想成為女兒的負擔,我也想工作。”

呂達說,媽媽的眼睛其實是可以治好的,但由於經濟原因被耽擱了下來。現在,呂達最大的心願就是畢業之後能掙錢,治好媽媽的眼睛。當記者問道:“等你以後畢業了,要成家了,還會把媽媽帶在身邊嗎?”呂達堅定地說:“照顧媽媽天經地義,媽媽辛辛苦苦把我養大,我要給媽媽做一輩子的眼睛,照顧媽媽一輩子。”


三.記者手記——相依相偎的身影強烈地震撼了我

記者采訪結束時,天色已晚。呂達像往常一樣給母親打來洗臉水,擰干毛巾,擦臉、洗手、整理頭發,一切是那樣熟練。呂達小心翼翼地牽起媽媽的手向飯堂慢慢走去。夕陽下,母女倆相依相偎的身影,讓我內心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雙眼禁不住濕潤了。這個可愛女孩的孝心、堅強深深地感染了我。

18歲,正是這個花季少女最美好的年齡。因為缺少父母的遮風擋雨,她柔弱的肩膀過早地承擔著整個家庭。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新生報到第一天,學校為前來送行的家長們開放體育館,數百名家長打著地鋪過夜。再看眼前的大學新生們,每一位天之驕子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忙碌,父母提著大包小包為孩子忙前忙後,孩子們顯得那樣理所當然。羊有跪乳之恩,在我眼裡呂達十幾年的孝遠遠超越了“跪乳”的境界。生活所迫,她不會打球、玩電腦、唱歌,失去少年的天真。然而在她的身上,卻洋溢著青年一代在成長中迫切需要的孝心、感恩心和責任感。

這是很多享受了太多愛的同齡青少年所缺少的東西,是那樣地寶貴。江蘇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周斌主任給記者打來電話,他說幫助這個孩子是因為她有一顆感恩的心,她對母親這份“反哺”之心感動著我們。希望她學有所成,並把這份感恩,這份孝心傳承下去,能呼喚起同齡人孝心和感恩心的回歸。(蔡蘊琦)

 

【本文尾聲】


生活其實很精彩,風雨之後是彩虹。如果喜、怒、哀、樂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我們為什麼不坦然接受呢?快樂是一種享受,而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刻骨銘心的體會。生活中不管缺少了它們中的哪一個,都是不完美的。路不是因為人而曲折,但人卻因有路才有了喜怒哀樂的情感和悲歡離合的體驗。也正因為是有了它們,才趕走了我們旅途中的寂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許人們總是覺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但是我們不能改變昨天,只能爭取未來。一路走來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的都已無法挽回,又何必悔恨;既然昨天已經錯過,惋惜也是枉然。努力奮斗才不會再和明天失之交臂。我們要做的是珍惜現在而不是惋惜昨天,更不是在一個為昨天而惋惜的今天又迎來一個為今天而惋惜的明天。


 

上一篇:蜈蚣聽經
下一篇:鐘茂森:道義救危機 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