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繼續分享,上節課我們分享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一句經句。而長養一個人待人處事接物恭敬的人生態度,我們想,當一個孩子、一個學生,他有了恭敬的心,他會不會不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會不會?一定不會。所以今天在教育界,我們聽到從西方傳來的,說孩子有叛逆的心,是吧?逆反,叛逆。在我們孩子為什麼叛逆?在我們老祖宗的教誨當中,有沒有叛逆這一詞?有沒有?也有,但是我們老祖宗不叫叛逆,叫“犯上作亂”。我們看《論語》在“學而”,第一篇的第二章就講出了,學生,一個人犯上作亂,就是叛逆的根在哪裡?我們來找一找。有子是老夫子的學生,他說,“其為人也孝弟”,一個人做人既孝又悌,《弟子規》上說的“首孝弟”,其實孝就是一個孝道,悌是師道,孝親尊師,一個人做人是這樣的話,“而好犯上者鮮矣”。我們看好犯上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不孝悌。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好作亂又是個結果,原因是什麼?好犯上,對不對?所以我們這麼推下去,不孝悌然後才犯上,犯上才怎麼樣?才作亂。我們說學生、下一代,不跟我們父母頂嘴或者說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的話,我們要抓住“君子務本”,本在哪裡?教孩子孝、教孩子悌,就找到根本。所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教育到底在教什麼?要是說得很簡單的話,就是在教孝、教悌。堯舜之道無他,孝悌而已矣。古代聖賢明王,他們治理一個國家,都是教孝、教悌。教育其實很簡單,難在哪裡?難在是我們自己要做孝悌的榜樣。我們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能聽話,能成為一個孝子、尊敬老師的人,我們首先就要做一個孝子、一個敬師的人。所以我們說立志有根,根在哪?根從孝道教起。一個人真有了孝心,他自然生出仁愛之心,為仁之本與,那個仁應該是仁愛的仁,為仁愛的根本,是孝。
今天我們教孩子說愛國,我在中國的時候,我發現一個現象,中國我們教育,每個周一早上有個升旗儀式,我們這有嗎?也有是吧?然後我發現學生,你跟他講怎麼愛國家,他好像感受不深,很空洞。結果後來學了《弟子規》之後,他孝心開了,你再跟他講國家的恩德,再升旗,我做老師的也一樣,我們看著我們中國那個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國家對我們那種護持的恩德,我們站在那落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孝心開了一些。一個人懂得愛父母,他一定是一個忠臣,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所以原點一定是先愛父母,把人的愛心喚醒。《弟子規》首先就是“首孝弟”,首是本,然後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接下來到“泛愛眾”,原點是孝。所以在我的教學當中,我始終沒有離開孝道。
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她學了《弟子規》之後,孝心打開了。打開之後,她是從下面縣城送到海口市讀書的,一個女孩子,她每個月回家一次,第一個月回家,一進門就把她母親抱住了。她母親說:“一個月沒有回來,就懂得撒嬌了。”她說:“媽媽,我不是撒嬌,我覺得對不起您。”她媽媽說:“為什麼?”她說:“您當初把我送到海口讀書的時候,我恨您。”為什麼恨?她說:“您把弟弟留在身邊,把我送出去。”海南有一個,就是有一點重男輕女的習慣。她說:“我覺得您偏心,我怨您。但是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弟子規》、學了孝道,媽媽,我理解您了,您把我送到海口市,是讓我接受最好的教育,是為我的人生前途著想,我誤會您了,媽媽,我向您道歉。”她媽媽一聽非常歡喜,並且告訴孩子,讓孩子轉達,向王老師表達,要感謝王老師把中國文化帶進了我們孩子的生命當中。
其實不是感謝我,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代代把這種智慧,五千年的智慧代代傳給了我們。可見老祖宗這顆念念為子孫著想的心,我們要能夠感受。我們手捧每一本經書的時候,那裡面凝聚了我們祖宗多少的那種愛心、那種恩德,沒法計算。所以我們必然要以感恩的心,以至誠恭敬的心,真正去力行,才能對得起祖宗這分恩德。這個孩子每個月回家一次,她都會教她弟弟一句《弟子規》,而且跟她的母親講:“媽媽,你一定要對姥姥、爺爺、奶奶要孝順。”你看,當一個孩子孝心開了,他也會養父母之智,智慧的智,他也會去勸父母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當中有一句話說,“天堂就在母親的腳下”,這句話很有味道,人要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一定要孝順父母,當下就活在天堂。假如有天堂的話,將來升天堂,一定也要從孝道做起。這句話很好。
所以當這個孩子孝心一開,這個孩子送到我們海口市是因為學習不好,數學不及格,語文六十分左右。送去三個月之後成績,數學、語文都達到九十分左右,當我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從來沒有退過。而且這個孩子學習,我給她留作業,她覺得不夠,她說王老師,你要多給我留。所以當一個孩子孝心開的時候,學習不用我們在那老看著,那多累!我們班學習的整體狀態,學得確實體會到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真的。態度端正,孝心開了,“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他自己就發憤了。我們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沒有發現說哪個讀書人“厭學”,有這個字嗎?為什麼五千年的教育都沒有提到厭學,今天我們才教了多少年,學生就厭學了?我們要深思。教對東西,不會厭學的。人愈學愈有智慧,煩惱愈來愈少,怎麼可能厭學?我學中國文化是學得欲罷不能,不是厭學。讀起古書來,跟古人對話,真的是,有的時候讀得興奮的時候,站起來走幾圈,太好了!一拍桌子,太好了!其實我們學對了東西。
有的老師可能擔心,抓德育,成績都沒時間抓了,有沒有這分擔心?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從德行根本入手,孩子的成績會愈來愈好。我們班學習最後達到什麼狀態?我上課叫資源共享,我是教語文的,每篇課文,學生自己回家他自己查資料預習,預習的數據查得都非常精辟,還知道篩選。然後來了之後,我屬於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在課堂上,學生談他自己預學的感悟心得,對課文進行分析,談得非常深刻。今天孩子寫作文,我們看到非常蒼白無力,哪景色美,“啊!這景色真美”,就光啊,都沒有真情實感;一寫做好事,就“扶老大娘過街”,對人生毫無感悟。為什麼古人的文章,千古道德文章,行雲流水,讀起來是氣勢磅礡?那是“真感情,好文章”,不是坐在那憋著腦子疼,爬格子寫出來的,他是真有那種德行、有那種感悟,下筆如神。所以當孩子學了這些孝道,有了人生感悟的時候,他寫出的文章,我們看了會吃驚,對人生有很深的感悟。
所以我們從孝道上入手。剛才談到學習,班級上課每個同學發言,很快就下課了,一節課。結果同學學快樂的時候,你看,時間是假的,當人很快樂去做一件事,覺得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美好的時光永遠是短暫的。只有人覺得活著痛苦,才會覺得度日如年,一種感覺而已。一節課一晃過去了,學生說:“老師,下課了嗎?再等,我還有一個問題。”我說:“不行,不能延課。”下課之後,一些學生就把我圍上了,我一直是寸步難行,往辦公室移動。“老師,你看我這樣分析對不對?”“老師,你看我這樣想對不對?”有的學生跟我還說:“王老師,我都這麼用心准備,您要再不叫我,我可生氣了。”到辦公室門口,我說:停!我進到辦公室,他們算回去了,才止步。學習樂,不是苦。所以這種學習狀態,我們班的成績始終在平行班當中是第一名的。
所以給大家保證,從德行抓起來,我們看到最起碼是立足於孩子一生的幸福,這是為人師的一分使命、為人師的一分良知,成績一定會好。後來總結出來一點,有孝心的孩子,他的成績跟他自己不斷的比起來,一定會愈來愈好,這是肯定的。范仲淹先生為什麼五年大通六經之旨?他父母在身邊看著他了嗎?沒有,志向和孝心推動著他,他讀書的動力不是金錢。我聽一個老師跟我講到,有個中學生,這個中學生不願意學習,這個老師感到束手無策,最後沒辦法,想出一招,把他找來說:“你要不好好學,將來你就不能像你父親一樣賺大錢。”結果這個孩子一聽,說:“那我就不用讀書了。”老師說:為什麼?“我父親把我一生的錢都給我賺出來了,我還讀什麼書?”讀書不是在賺錢,那人生價值觀完全偏頗掉了。苦為什麼苦?就在這,讀書是為了欲望,欲望是深淵。
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把我們的下一代在引向何方?我們自己又在走向何方?人生要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步踏出去都踏踏實實,不能舉棋不定。老祖宗的教誨是“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不是像今天的教育,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自己都不知道這樣走下去,將來是什麼樣結果,都不知道。老祖宗的教誨不是,三歲,七年,三年、七年之間把人一生的根基就扎穩了。其實在胎教都扎下去了,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從胎教就開始了。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者,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絕對不是錢。用錢培養出來的,我們去看,幾乎都是不孝子孫,敗家子。老祖宗五千年,沒有用錢去培養孩子的,用什麼?用德,留給孩子最好的德行風范,我們要深思。
我在山東慶雲,有位母親從東北黑龍江,領著她十五歲的兒子到我們山東。一進門,給我們就跪下去,說王老師,您救救我的孩子。她這個孩子是個網吧少年,當他一進我房門的時候,目光呆滯,面無表情,就是機器人那種感覺。我們坐下來聊的時候,我們聊做一個人要行孝什麼的,他都毫無感覺,目光呆滯,他的思惟全停在那種游戲當中,那叫精神鴉片。後來在這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一點一點的好一些了,有一天,這個孩子跟他母親說,“媽媽,我想找王老師,我有話要跟王老師說。”他母親很高興,領著他到我們家來,坐下來之後,孩子沉默不語。我說:“你既然找我有話說,沒有關系,有啥心裡話,你跟王老師說。”結果孩子說出的第一句話,讓我們在場的人震驚,他說:“王老師,我不想孝順我媽。”為人父母者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是什麼心情?當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沒有看到他哭過,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淚奪眶而出。我說:“為什麼你不要孝順你媽?”他說:“因為在我三歲的印象當中,我母親對我奶奶就不孝,從來沒有叫我奶奶一聲媽。”
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孩子的眼睛就是攝像機,孩子的耳朵就是錄音機,孩子的眼睛就是攝像機。我們從他小,在他面前表現的言談舉止,我們的每個舉動、每個眼神、每句話、每分心境,都已經深深的刻在了孩子的心裡,那就是人生的根基,那就是教育。然後他母親說:“兒子,我可以改!”他母親也很不簡單,“我可以改,你相信媽。”她孩子又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你。”他現在媽媽不叫了,他說我不相信你,為什麼?“因為你對你媽媽都不孝。”為人父母對於公公婆婆、對父母不孝的時候,把孩子的心傷透了,把孩子人性本善都給傷了。因為孩子跟爺爺奶奶之間是天然的親情,為人父母不孝,那是我們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幸福。還有一個人也痛苦,先生也痛苦。所以今天我們說忙忙碌碌,為了孩子在賺錢,其實我們真正為了孩子,真正給孩子的,不需要多少錢,是什麼?就是這分孝道、這分德行,家庭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當我們忙碌在賺錢當中,忽略了孩子、下一代的培養的時候,得不償失。我們要看得長遠,因為人一到中年,兒孫都賢孝,這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我們要會算這筆賬,要順道而教孩子,所以我們要抓到一個根本。
所以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笑,哭笑的笑;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效果,學習一定有好效果,一定聽話。我們有孝心,經營家庭、經營事業,一定都有效果,會經營很成功,一個孝道,全家安。所以今天我們不要在枝末上累得半死,回到根本,好好以身作則,我們會事半而功倍。所以我在班級引導孩子,教孝,首先我要告訴孩子,我們為人師者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們的父母有多偉大,讓孩子要知道父母和他們親人的恩德。因為人是需要提醒的,不提醒,恩德就忘了,對父母的付出都是視而不見,覺得理所應當。做人的態度,《弟子規》上說是什麼?“恩欲報,怨欲忘”,這是做人的態度,恩義、道義的態度。父母不能說,“你要孝順我”,說不出口,老師要跟孩子引導。有個孩子跟母親鬧了矛盾,跑出去了,在外面繞了一天,很餓,然後在一個馄饨攤,一位老奶奶坐在馄饨攤旁邊看。老奶奶說:“你是不是餓了?”她說是。她說:“我給你做一碗馄饨。”她說:“我沒錢。”她說:“沒關系,奶奶送給你,不要錢。”
結果做好端到她面前,她就開始吃,剛一吃,眼淚就落下來了。老奶奶說:“你為什麼哭?”她說:“你對我比我媽對我都好。”你看,我們往往對別人給我們一頓飯的救濟,我們覺得別人是如此的好,甚至在車上,別人給我們讓個座,我們都覺得很感恩人家。這位老奶奶說:“你有沒有想到,你母親在這十五、六年當中,給你做了多少頓飯?”這個孩子一聽,馬上放下馄饨,說:“奶奶,我要回家。”回家到門口,她的母親在巷子口已經在盼著她,一看女兒回來了,說:“來,媽媽把晚飯已經給你做好了,走,咱們去吃飯。”女兒趴在母親的懷裡哭。父母從小到大,我們來的時候不帶一個布條絲,來是一身光,我們擁有了工作,長這麼大,父母付出多少!懷抱三年,哺乳之恩,這種恩德,我們都忘了嗎?但是父母從來沒給我們講過條件,父母對我們是一片至誠,我們回報給父母的是什麼?有父母對我們的那分心嗎?
我跟學生講,我父母對我的恩德,我之所以學習,我沒有讓我父母操過心,為什麼?我在我印象當中,我父親是名老中醫,我父親只要沒有病人的時候,在我印象當中,就是坐在那一張用紅松木做的椅子上,那張椅子坐了幾十年都沒有動,一直坐到發黑、發亮,沒事坐在那就是讀中醫書。而這種身教,我想我父親絕對沒有刻意做給我看,而是自然而然。但是往往自然而然的這種身教,對孩子教育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我們很自然的就去讀書,不用父母操心。我們老王家是個大家族,我們一家是三代同堂,我父母、爺爺奶奶,下面是我們兄弟四人,八口人。每次吃飯,一定先請爺爺奶奶上座,然後我父親、我母親,我們再上座。每一次我看到我父親都是把用熱水燙好的酒,給我爺爺倒上一盅。鹹鴨蛋,小的時候那不是隨便吃的,有一個鹹鴨蛋,切成兩半,這一半吃了,下一半還給爺爺留著,“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來客人了,爺爺和父親陪著客人,母親和我們在廚房裡吃飯。現在我明白了,那就是做人的根基,孝道。我父母對我爺爺奶奶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埋怨的話,父母之間也沒有打過仗、吵過嘴。我小的時候童年是非常幸福的,我就是在我父母這種愛的呵護當中成長,我的心是安的,我放學第一件事就想回家,因為有父母慈愛的呵護。今天我們都忙碌上班掙錢,孩子為什麼有的不願意回家?為什麼迷上網吧、迷上電視?他人生的根沒了,那個根就是父母的慈愛。我記得我母親,當我二姨媽生病得肺結核,那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她女兒都不敢去照顧,我母親去照顧一個月,很自然那種兄友弟恭,那種天然的手足之情。這些事我沒有刻意去記,但是經常會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所以我覺得兄弟姐妹之間,為了一點財產還能去爭,我覺得太不可以想象,兄弟姐妹就是應該和樂的。
有一次我下午放學,我小學的時候,我蹦蹦跳跳回家,一到家,因為每次都有母親做的好吃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們讀書不像現在孩子壓力這麼大,語文、數學學好就好。結果我回家是三、四點鐘,到家,東北坐的是那種火炕,桌子放在火炕上,我們東北吃飯都盤腿。我剛坐在炕上,我母親從鍋裡面,端出來一碗熱乎乎的荷包蛋面。剛要吃,然後外面來了一位乞討的叔叔,冬天。我母親趕快把這位叔叔就讓到家裡,坐在我的對面,當時我的小名叫小子,說小子,你先等一下,這碗面先給叔叔吃,媽等一下再給你做一碗。我親眼看到我母親做的這一幕,然後看著叔叔在我對面把這碗面吃下去,叔叔那種感激、那種感恩,和母親那種自然的去幫助人的心境,我內心感到有一種非常的幸福和喜悅。所以老祖宗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真的,這些都深深的種在我的內心。今天我能聽聞聖教,我想與我父母的為人都有關系,這就是教育。
無論我們給孩子種下去是好的和不好的種子,它都會生根發芽,教育沒有絲毫僥幸,絕對沒有,我們做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在中國大陸有一首歌叫什麼?“長大我就成了你”,真的,我們看我們帶出的孩子,他的音容笑貌、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調,都會非常像我們,大家有沒有注意觀察?就像模子似的,刻字的模子,我們在克隆下一代,刻得很像,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談舉止,全部種在孩子的心裡,所以我們今天要非常的謹慎。講到我們給孩子要留下的是這種孝道、這種德行的風范,講到我父母對我的這一分恩德,點點滴滴的恩德,這是最大的一個財富。我父親是名老中醫,半夜來人敲窗戶,正睡得很香,來人敲窗戶,我父親冒著大雪,膝蓋深的雪,背起藥箱就去。年三十剛要吃餃子,馬上來病人,我父親放下,趕快就去,給人針灸不收錢。這些一講起來,全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自然而然為之教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自然而然。所以我們今天學了《弟子規》,要深深的把它落在自己的身上,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孫。
我們孩子,我們引導孩子認識他父母的好處,一提,其實孩子全知道,我們不要覺得孩子不知道。有的孩子說,我的母親如果要評“十佳孝子”的話,我母親可以當選,他說為什麼?照顧我奶奶,照顧得非常孝順,非常孝順我奶奶。一看奶奶下地,馬上就給拿鞋,然後把鞋輕輕給提好,扶著奶奶。奶奶牙口不好,做奶奶喜歡吃的東西,吃蘋果,有些硬,煮軟了給奶奶吃。奶奶的內衣褲,因為奶奶有點大小便失禁,奶奶不好意思讓兒媳婦洗,藏起來,他母親一定給找出來洗,並且說,為人父母的有沒有嫌我們?養我們子女的時候,有沒有嫌我們髒?我相信,為人父母從來沒有嫌自己孩子髒過。正吃飯,孩子在旁邊大便,你看那為人母親者,很快就放下去照顧孩子,照顧完回來洗洗手,照樣吃飯,一點髒的意思都沒有。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心境,所以我們對老人也要用同樣的心境。
甚至我父親要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自己給自己把脈,因為我父親是一名老中醫,一把脈是絕脈,我老父親跟我母親就說,給我准備吧,就這幾天的事。然後臨走之前,我父親自己刮了胡子,自己洗的澡,第二天就走了,大年正月十六的半夜十二點。走之前跟我母親說了幾句話,我的大名叫貴清,說貴清結婚的錢也不用擔心,也夠了。你看為人父母,他連自己要走了,他不是想到自己的生或死,他還想著他的兒子,這分恩德如何回報?我們一家八口人點點滴滴一年四季的衣服,全是母親一個人一針一線做出來的,那個時候沒有錢買。我們穿的鞋,甚至我的書包,全是母親做出來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無法報答。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想到自己父母的恩德,因為人感恩的心一提起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然而然他就能做到,他就會知恩報恩,他學習不用人催。所以這個孩子,你看,都知道他母親,只要做出來,孩子全知道。
有個孩子提到,這是孩子共同的心聲,他們對母親的一個希望,都是希望一個好母親的標准,一定要孝順爺爺和奶奶,這是孩子的心聲。有個孩子提到,他說我母親對我爺爺奶奶都很孝順,家裡料理得也井井有條,他說:“我可不可以給我母親提個建議?”我說:“什麼建議?”他說:“我母親對我爸爸說話聲音大一點。”我說:“說話聲音大一點怎麼樣?”他說:“不太恭敬,讓人感覺。”結果他母親聽到了,我把這個話傳給他母親,他母親當著孩子的面,給他先生跪下去,向他先生道歉,說:“我以前說話聲音大,對您不敬,以後我改。”家長真落實《弟子規》,真干!我們想,當這一幕下去,會給孩子什麼樣的觸動?所以教育孩子,確實是父母跟老師共同要為孩子做榜樣。孩子,我們引導這些,包括他十幾年的成長,父母做了哪些,孩子全能講得很清楚。孩子知道了,他就開始去回報,怎麼回報?有的孩子說,我要把學業學好,不讓父母操心;有的回家自己事自己做,房間自己料理,然後有時幫母親洗點菜,做點飯,我們這個都教。有些能力絕對不是在課堂上讀書能讀出來的,仁愛、恭敬、責任、謹慎,讀不出來,是在生活當中歷練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為人父母的那一代人,他們做事能力那樣強?他們那種使命感我們遠遠不及,一輩子為這個家付出,去任勞任怨,是一分為父母、為爺爺奶奶、為這個家的那種愛,那種使命感的推動。我們這裡很多為人父母者,有些長者,我想會有同感。今天孩子有什麼能力?今天孩子不是幸福的一代,他們是痛苦的一代,從小欲望的心,從小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沒有能力去抵擋風雨、搏擊藍天,沒有能力,注定他們會苦一輩子。當我們明白,我們看清楚了,我們趕快從自身給孩子做榜樣,給孩子種下正確的人生態度。同時歷練他、磨煉他,“自古英雄多磨難”,“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德行無法彰顯。一定要讓他們磨煉,該做家務做家務,不要怕心疼孩子。古人五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學灑掃、應對、進退,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奉事師長,在這個做事過程當中,他的心志不斷在成長。今天的社會,我們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豈不知是愛之足以害之!
所以我們那些孩子,都領著他去干什麼?種地,栽棉花,冒著烈日去栽棉花,翻地、除草。結果這些孩子干完之後,再讀起那首詩,“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他就不是讀了,他真正感受到每碗白米飯端到桌子上,是多麼的不容易,經歷多少的程序、多少人的付出。所以他掉到地下一顆飯粒,有的孩子馬上就撿起來吃掉,他知道粒粒皆辛苦,這不是坐在教室讀出來的。有的孩子做完之後說,原來糧食到收成之後要經歷這麼多,又除土、又翻地的,太不容易了,我要珍惜糧食。從而他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習勞就知感恩,這些教育我們今天都缺失了。從小多磨煉,那才是叫“吃苦就是吃補”,積福;長大了有能力,有能力又為社會服務,繼續積福,到老了才能享福,這個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有的孩子他孝心一開,比如說有的孩子,有一天我們有位媽媽,早晨被一種聲音吵醒了,什麼聲音?切菜的聲音。她以為是她先生起來做飯,一看不是先生,是她的兒子,把早餐都給做好了。晚上下班,孩子親自到院子裡去接他父母,把晚餐給做好。
我們想想我們的孩子如果是這樣,我們高不高興?這樣的孩子學習還用催嗎?有個母親有一次去接孩子,你看,那孩子孝心一開,他就能看到父母的需要,他一看,“媽媽,您的臉色怎麼這麼不好?”母親說:“我肚子疼。”然後母親說:“走,咱們回家。”結果母親騎著車子在前面走,突然覺得孩子好像沒在車上,她回頭一看,看孩子在車下跑。她說:“你為什麼跑?”孩子說:“我怕坐上去增加分量,讓你肚子更疼。”然後母親說:“你這樣跑,我騎得更慢,回家不時間長嗎?你坐上來,我早點到家,媽媽好休息。”孩子聽媽媽這樣一說,坐上車子。到家之後,給母親扶在床上,蓋上被,然後自己到廚房給母親做飯。實實在在講,不是孩子不好教,是我們沒有教他正確的人生態度,是我們自己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者不好教,這倒是真的。孩子很單純,他只要見到真正對的榜樣,他就去學。
所以古代我們看到,家家都有祠堂、有家譜。這一次我來吉隆坡,到一個“萬姓宗祠紀念堂”去看,當我們看到老祖宗這些姓氏、這些牌位,我們生起一種感恩、恭敬,同時更重要的,一種使命感,我們要把文化傳承下去,要傳承下去。所以祠堂是什麼?那是孝道的根,古人每頓飯一定先要拿出來,沒吃之前,拿出來要奉養自己的祖宗和父母,那就是教育,讓人不忘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老祖宗太明了教育、太明了人性了。我們要有信心,要跟著老祖宗走,這是一條康莊大路,要非常堅定的走下去。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家譜,自己祖宗歷代的名字,你看,裝在心中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一個不孝的人,他絕對不敢跪在祖宗面前,像秦桧一樣,他敢跪在祖宗面前說,我是一個奸臣,我殘害忠良,禍亂國家,向祖宗匯報,他敢嗎?不敢。古人都是子孫發達,建功立業了,然後跪在祖宗靈牌面前向祖宗匯報,以慰祖宗在天之靈,所以那是對孩子最好的護身符。今天我們都怕孩子出這個事、出那個事,那個擔心保護不了孩子,而這個孝道是最好的護身符。孝心一開,“事雖小,勿擅為”,對不對?他不需要我們提醒。
所以我在教學當中,處處抓住“以孝為根本”。《孝經》上有一句話,昨天梁先生,還是丹斯裡先生,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根本,教育的原點、起點。我利用,比如說,我們這有沒有開家長會的習慣?有沒有開家長會?我們每次開家長會,我不會跟家長說太多什麼分數怎麼樣,我不會說這個;我開家長會會給家長講什麼?如何落實德行教育,我會給家長分析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因為教育是一個合力,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非常希望家長能配合。因為我們跟家長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成就孩子,目標一樣,自然能達成一致,用我們真誠的愛去喚醒家長。今天有的朋友說,家長不配合怎麼辦?“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好好干,孩子真的有變化了,以孩子帶動家長。先自己做,能做多少,盡力而為,會做得很歡喜。
還有,我有時候利用,比如說在德育課上,我的德育教材就是《弟子規》,我每一句跟學生細講,但是必須要自己努力去做,講出來的才有感受,才能讓孩子有那種心靈的撞擊。如果沒有做,光講,說出來的話沒有力量的,自己都沒體會到那種幸福。毛主席說過一句話,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要怎麼樣?親口嘗一嘗,然後我們才能告訴孩子,這個梨是酸的、是甜的。還有,譬如說利用我們的課文,在中國我在教語文,我發現我們每一篇課文都沒有離開八德,有的是寫愛自然的、愛父母的、愛朋友的,然後做事的態度要講信用,全圍繞一個“愛”字。課文,我們備教案的時候,第一個目標是德育目標,放在第一位。教課文,課文的實質是什麼?文以載道,教課文是把文章當中表達的一個道理教給孩子,然後以德載文,德文並進,這是根本。所以每篇課文,比如說講到李時珍,我會跟孩子講李時珍如何立志,成為一代濟世利人的醫生,我不用講太多,一個態度,深入給他講明白,去做。其實每篇課文也都是我們非常好的德育教材。
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也很重要。我們有一次,消防員到我們學校做消防教育這種安全工作,結果他就講到,一個六層高的樓失火,他們去救。結果在最高第六層,有一家是四口人,奶奶,然後父母和一個孩子,奶奶六十多歲,癱瘓在床,手可以動,腳不方便。結果在大火燒上來的時候,夫妻兩個人放棄老奶奶,帶著自己孩子往樓下沖,能不能沖出去?結果他們三口人活活嗆死在樓梯上,老奶奶爬著,居然爬出去了。我們孩子一聽這個故事,你看,孩子他有是非善惡的觀念,他很清楚,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想,當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他的父母做出這種決擇,那一念放棄自己的母親,那是偶然決擇的嗎?那一念的決擇,就是他父母平時對待他老母親的那種態度,他平時對他母親一定不孝,關鍵時刻來了,所以他才放棄他的老母親。當這個父母做出放棄老母親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將來他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人生遇到危急存亡的時候,一定也放棄他的父母,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當下他真正給孩子表演的是,“寧可我死掉,我都要讓老母親救出去”,我們想一想,也許他們真的不會死,一念有時候就決定了人的生死存亡。而且他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寧可自己死,都要救自己的奶奶,學到的是仁愛和孝道,他也會用同樣的心孝敬他的父母。我孝親,子才能孝我,孝是一體的,來不得半點僥幸。這是一個因果,這些教育也很重要。
還要利用一些德育故事,請聖賢人來幫助我們教孩子。我們講到春秋戰國時期,“黔婁嘗糞”,他剛當官十天左右,突然身冒冷汗,他就知道肯定父親得病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心真誠了,跟父母是通的。結果他要回家,黔婁上面寫“辭官而歸”。古人他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當多大官,當宰相也好,父母需要了,毫無猶疑,都沒有一點思考,一定是辭官回到父母身邊照顧父母。“事孰為大?事親為大”,都把孝順父母放在第一位,這是一定的,沒有絲毫考慮,“我去照顧父母,我前途怎麼辦?”沒有這個想法,根深蒂固是這樣。回到家看父親得病了,醫生說需要嘗父親的糞便,甜,父親病就重;如果苦,父親還有救。四個字,“黔婁嘗之”,沒有想,連一個說髒不髒的念頭都沒動。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心,今天孩子知道父母的恩德,反過來用父母對孩子的心去對父母,那個就是孝。
結果講完這個故事,我們有個學生,有一天他父親得病了,他父親上完衛生間,他馬上過去拿起一大塊,放到嘴裡就嘗。他母親說:“你嘗個小塊就行了。”他:“說不行,我要嘗個大塊。”他一點那個說髒的念頭都沒有,那種至誠的孝心,老實!孩子確實不是不好教,我們教學相長,孩子這個做法讓我們汗顏,我們可能還會猶疑,那髒、臭。動這個念,那分孝心就不純了。父母會不會?如果當我們孩子有生命危險,需要比如說換腎,我們父母毫不猶豫會把自己的腎給孩子,天下父母之心!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一分父母對孩子的心,孝道,都要傳承下去,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互相關愛,這個世界每個家庭才會真正走向和諧。老夫子的理念,“大同世界”,根在孝道。
還有,比如說我們利用音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個力量都很強。我有一次在唱“兒行千裡”,我們有個學生沒有回家,他給我按摩。我在那唱那首歌,我想起我母親,每次我放假回家,要離開家的幾天,我母親就開始為我打點行裝,准備。離家的那個時候,我母親送我,從巷子裡一直送我出來,然後,背有點兒彎。什麼時候彎的,我不知道;母親頭發什麼時候花白的,我也不知道,人不學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母親步履蹒跚的,不知道。母親在後面送我,然後還伴著咳嗽,冬天,手插在棉襖裡。結果送完,我說:“母親,您回去吧!”然後母親說:“不用擔心我,我沒事。”當我走了一段路,回頭一看,母親還在那望著我,兒子走了,母親的心隨著兒子走了。但是為人父母者,寧可自己忍受,一切都可以忍在心裡,不要耽誤自己孩子的前程,就是這樣的心。
所以我唱著唱著,當時就哭了。結果給我按摩的這個孩子,在後面也哭了,他說:“老師,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十三年來太傷我母親的心了。我母親想進我房間,沒有敲門進去,我會指著我母親說,你給我出去,憑什麼進我的房間?”母親筷子掉在地上,母親說:“兒子你給媽媽撿一下筷子。”他會說:“我憑什麼給你撿筷子?”他說:“我把我母親傷透了。”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二百多人在一個禮堂裡開聯歡,這個兒子當著二百多人的面,給他母親跪下去,送他母親一枝,那叫什麼花?百合花,然後跟他母親說:“媽媽,您真是我的好媽!”這首歌,等一下如果有時間,我可以跟大家唱一下。
孝親必尊師,這是一定的,所以我們班有一次在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都忘了,我們班長提醒我,他說老師,明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們每個同學帶一枝花,全校挨各班給女老師送。我一聽,這太好了,我就在後面,我鼓掌,我鼓勵他,我說這個事就交給你負責。第二天,我們班學生帶來像小山一樣的花,擺在我的講桌上。早自習的時候,我們學生挨各班給老師送,結果每位老師收到我們學生送的花都很感動。然後送給我們的校長,每人一束鮮花。回來,我們班長跟我說:“王老師,我有個感受。”我說:“什麼感受?”他說:“王老師,施比受更快樂。”這種感受,不去做是無法體會的。我們校長從一樓爬到四樓來,到我們班感謝我們的孩子,校長說著說著哭了,我們孩子熱烈鼓掌。喚醒人性的本善,人才會真正有幸福可言;活在欲望當中,不可能幸福。人性本善的原點一定是從孝道喚醒,“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人說不孝順父母,孩子沒有扎下孝道的根,說我能活得幸福,那叫自欺,不可能。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做出孝親尊師的榜樣。
我們有一位,後來我在山東教學,我們有一個月的“幸福人生講座”,有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家參加,一個月,自始至終,每天上午都三個小時,老人家坐在那聽得非常歡喜,給我們在場的人做出了好學的榜樣。這位老人家原先是學基督教的,我聽說學基督教的朋友,好像一般很少能給祖宗鞠躬,而且不輕易會學其它的東西。當他孫女兒把他接過來的時候,外孫女兒跟他說,我們現在學什麼什麼,學老祖宗的教誨。她這個姥爺就說:“不要跟我提,我是學基督教的。”然後跟我們一起學的這位朋友,她就不說了,天天做,晨昏定省。她們家四代同堂,姥爺,還有這位姥爺的兒子,然後就是這位外孫女兒,接著外孫女兒的女兒。舅舅每天領著他們三代人干什麼?早晨給姥爺請安,跪下磕頭,晚上也是給請安,也跪下磕頭。她姥爺說:“你們就學這個?這個我要學”,結果第二天就跟著去聽課。聽課去之前,齋戒沐浴,他說:“我的身上不能帶著味去,我要穿好新衣服,我對老師要恭敬。”到底誰有學問?這才是真實的學問,敬師。
結果每天坐在那,聽完上午的課,一下課,向老師感謝,他就是一句樸素的話,“祝老師長命百歲!”他就是這一句話。老人家多麼希望有更多學聖賢教誨的老師,把傳統文化承傳下來,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的日子。他從小不識字,七十八歲了才學到聖賢文化,他哭,下課跪在老夫子面前磕頭。他有一天,他把我拉在身邊說:“王老師,我今天兜裡揣滿了金子。”我說:“揣滿了金子?”他說:“中國文化我揣滿了,我不僅自己要學,我還要帶給與我有緣的人去學。”這是一個七十八歲老人的肺腑之言,我們聽了感動。後來在結束的時候,家長送花,我們把這束花獻給了老人家,在場,都被這位老人家所感動。其中有一次,早晨早餐做完了,他們家包餃子,離聽課時間來不及了,結果老人家飯都沒吃,自己從六樓走下來去聽課。他說:“我不能夠遲到於老師去,這樣對老師是不敬。”當我們為人父母這樣做出恭敬的態度,我們的孩子哪能不敬師?這叫師道。親師的配合,給孩子一個是扎孝道,一個是扎師道,這兩條根扎下去,我們的孩子才會有成就。
我們給孩子什麼?就是給他一生成就的根,孝親尊師的根。我們不能陪他一輩子,我們終究一天要離開他,但是我們把他人生的根基扎好了,那個才能抵御今天社會強烈的污染和誘惑。我們要清楚,明白人吃苦一陣子,我們把他正確的態度給孩子,我們一輩子會輕松;不明白人會苦一輩子,老是擔心孩子會出什麼事,老在枝末上打轉,甚至閉上眼睛那一天,他還擔心自己的孩子,我們這筆帳都要會算。還有,比如說我們有舉行祭祖、拜師的儀式,這就不是我們要求,當時是家長要求,家長領著孩子三跪九叩跪拜孔老夫子,然後請老師們上座,教他孩子的老師,給老師又三跪九叩。當家長給我們三跪九叩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情?我們坐在那真的如坐針氈,我們在場老師落淚、家長落淚,孩子也哭。才體會到老祖宗為什麼有這些禮,制禮作樂,那個會把人的本善喚醒,會把老師那種使命感喚醒,就一個態度,要對得起人家家長,要對得起孩子,要教好他。我們不能要求家長說恭敬我們,我們不可能,我們要做出來,我們真正做出德行的風范,真正是一分成就孩子的心,家長自然就恭敬了。這樣親師配合,來成就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培養出真正國家的棟梁。
在這個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夫妻,親師之間,不能給孩子種毒,什麼叫種毒?老師可能有時候埋怨家長怎麼樣,家長當著孩子面埋怨老師,這叫給孩子心裡種毒。教育就是把孩子的孝心保持一輩子不變,這就是教育的功能。保持一輩子不變的孝心再擴大,就是泛愛眾,這是什麼?這個孩子才會幸福。其實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把孩子心給污染了,帶孩子出去,遇到乞討的,孩子要給一塊錢,我們可能馬上會說:“他是騙子”,我們往往就見到這點小利。其實我們這個動作一做下去,我們教給孩子一個什麼態度?把社會的陰暗面,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相信全給破壞掉了。孩子甚至看到我們為人夫妻的都不和睦,孩子一看,這麼親近的人都彼此的不和諧,還有什麼人可以相信?把孩子本善的心全給毀掉了。當他這樣念念去覺得社會都沒有值得可信的人,他對人一輩子都是懷疑、都是猜忌、都是怨恨的心,他還會有幸福嗎?每個動作都是教育。
所以當我們讓孩子給這位乞討的人一塊錢的時候,恭恭敬敬送過去,我們給孩子長養一種仁愛。我們老祖宗有一句話叫“吃虧是福”,好像吃虧了,送點錢,吃虧了嗎?長養的是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還有一句話,貪小便宜會怎麼樣?吃大虧。有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不能吃虧。吃大虧了,孩子這樣的打回去,最後他的拳頭一定先打誰?打父母,一定是這樣的。他不可能對別人是這樣爭斗的態度,反過來對父母就不爭,不可能的。人算不如天算,一定要順道而教,不要自作聰明。當我們老年的時候,我遇到一些朋友,老年了,埋怨兒子不孝,甚至得病了,沖兒子要錢,躺在病床,兒子都不給,最後寫借條才能給。我們一聽,可能覺得這個兒子禽獸不如,對不對?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回到幾十年前,孩子之所以這樣的跟父親都談利,去爭,我們有沒有想到,那也許就是小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過去;你吃蘋果,吃水果餐的時候,你就要找大的吃,別吃虧。也許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給他種下去的人生態度,最後它開花結果,然後它在我們身上起作用了。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教育不要存在絲毫僥幸。
還有,就像有的父母之間也不能給孩子種毒。有的母親說,你就像你那個懶爸,成天就知道睡覺。這樣下去,孩子慢慢對父親就不尊敬了,而且父親慢慢也覺得,這麼親近的人,孩子對我都不尊敬了,他會愈來愈墮落。所以有個孩子,他老師跟他講:“你要把你寫作業慢的這個習慣改一改。”他說:“我改不了,老師。”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媽媽說,我就像我那個懶爸。”教育一定要非常謹慎,處處要有智慧。沒智慧,不懂得怎麼教,他心是好的,有的時候做出的行為,已經把孩子引向背道而馳。所以最根本的,我們要先學,要先落實。
《弟子規》上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正所謂家和才能萬事興。所以我帶班的時候,我跟我們專科老師,我們數學老師是龍老師,我姓王,學生說兩位老師正好是龍王。每次我都在我們同學面前,我非常尊敬這個龍老師,他長我十五歲。我跟我的學生說,龍老師有這深厚的教學經驗,我都要向龍老師學習,你們一定要像老師一樣聽龍老師的話。我們想一想,孩子最崇拜的是誰?班主任,對不對?他覺得班主任都向專科老師學習,那他能不向老師學習嗎?而且每次,比如說龍老師站在前面講話,我會很快的端過一杯水給龍老師,我會搬張椅子請龍老師坐。我們專科老師之間這種和諧,其實就在潛移默化,在教孩子“兄道友,弟道恭”,這個不需要說的。我們跟專科老師貌合神離,那也教孩子貌合神離,兄弟姐妹之間不和諧。
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是一分心境,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境,從而提升孩子的心境。其它教英語、數學,還有音樂這些老師,我跟他們講,我說只要發現我們班有什麼問題,你就跟我提出來,我非常感謝您。而且我每次從家裡到辦公室,我們家冰箱裡經常准備一些水果,我一開冰箱,如果沒有了,那肯定被仉老師帶到她學校去了;她開冰箱,沒有,就被我帶走了。我帶到學校讓大家,有的時候在一個辦公室裡,同仁,有時候吃點東西,要和諧。如果這個單位都不和諧,那到單位還有什麼意思?打電話,往往公用電話有時候都不願意接,每次我就去接,辦公室衛生我也經常搞,結果跟大家處得非常和諧。那都在教孩子,教育可不是單單自己一個人的問題,是整體的和諧。
然後我們班,學生給自己起了一個班級的名字,叫“愛心班級”,而且還自己自發組成愛心小組,去幫助一些學習成績,或者是思想上有困難的孩子。我們班有個孩子,考期末試的時候要串班,考期末試的時候分班,把班級都打亂。結果考完試回來,我們班學生說了一句話,他說:“老師,咱們班這個磁場太好了,我一到其它班,感覺到心裡面都亂,咱們班這個磁場好”,這是真的。而且我們班那種境教,前面是老夫子的像,左右牆上,前面的牆是班訓,“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最後“做好人”,謝謝;然後左右牆,“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後面牆上是“知恥近乎勇”,讓孩子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全是提升正念的東西。圖書角上擺的全是我挑選的非常好的書,《感悟母愛》、《感悟父愛》,一些歷史上這些故事。不好的書不能讀,“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然後我們班,當我們有這個孝心的時候,我們老師跟孩子應對,不用刻意去找方法,很自然的,我們那分愛過去了,然後方法就有了,我們要君子務本。我們班有一個孩子,他是他嬸娘收養的,他父親在他二、三歲就走了,然後他母親又改嫁了,把她孩子丟棄。他嬸娘看他可憐,收養了他。收養之後,嬸娘覺得這孩子可憐,對他的愛超過對自己孩子的愛,當然這種愛,溺愛了。結果這個孩子後來被寵壞了,但是他嬸娘卻感到很委曲。這個孩子,我有一次引導他,我跟他講,做人要“恩欲報,怨欲忘”,我跟他講他嬸娘點點滴滴收養他、照顧他的恩德,講著講著,把我講得哭了。當我在那哭的時候,這個孩子給我鞠躬,然後跟我說:“王老師,您不要哭,我改。”其實我們這種真誠的愛心,才能去喚醒孩子的愛,從而讓孩子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向在走,因為他覺得,我不能對不起愛我的老師,讓他從內心裡生出一種慚愧,“知恥近乎勇”。教育就是保護孩子這種好善好德的心、慚愧的心,還有對人生的信心,而不是打擊、指責,那只能適得其反。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回頭,扶持他、提升他人生正確的態度,從而沖破他自己習氣的慣性,讓他自己上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老師的責任。
好,這個還有很多,時間關系,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此。這樣,占用大家幾分鐘,給大家唱一首“兒行千裡”,好,謝謝大家!我們會唱的,可以咱們大家一起唱。謝謝大家!“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想起的話兒,塞進兒的兜。如今呀,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裡母擔憂。千裡路的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替兒再擦擦鞋,為兒再縫縫口,兒行千裡,揪著媽媽的心頭肉。一會兒忙忙前,一會兒忙忙後,一會兒又把想起的事,塞進兒的兜。如今呀,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裡母擔憂。千裡路的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