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孝悌傳家遠 福德自綿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黃威南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
                                              ~印光法師

人生多苦難。每一翻開報紙,天災、人禍此起彼落,慘烈的車禍、暴戾的凶殺、致命的掠奪、前所未聞的“新”疫病,以及各種已經越來越“普遍”地發生在我們身邊親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重病…近在眼前;水災、風災、地震、海嘯、暴雨、空氣污染…也似乎開始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頻密。真叫人憂懼、惶恐,難得心安。

雖然聽說佛法可以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也聽說過不少人學佛、念佛後不可思議的感應,轉變了自己命運的事跡。可是為什麼在我們自己身上卻似乎沒有甚麼見效呢?為了揭開心裡的迷惑,找到獲得佛法真實利益的鑰匙,我打開了《印光法師文鈔》,看到了以下這段開示:

印光祖師說:“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決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風吹地震等災。而時和年豐,人樂其業。加以慈和仁讓,相習成風。縱有一二愚頑,亦當化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絕竊賊。赒匿室之偷兒,此後遂成善士。古人仁慈為政,真誠愛民,尚能感化異類。如虎不入境,魚徙他方等瑞征。載諸史冊,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斷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禍。”(見《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以“孝悌”為起點,一直到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這個完整的程序,我注意到了嗎?萬丈高樓由地起-我是否有打好基礎?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開始,漸漸擴大自己的仁愛之心,己立立人,德風所及,漸漸感化,形成風氣,人人都以仁慈和善之心互相對待、互相提攜,自然形成一個愛心社會。社會治安也就由“惡”化而成為改“善”-小由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互相指責、爭吵的“惡”性循環轉變而成互喚良知、互換關懷的“善”的激勵,大而如漣漪般漸漸放射出的影響所及,一波接一波,彼此互相含攝,互相包容,越來越擴大自己所關心的、服務的范圍,如此影響逐漸普及-那是自我心量的提升與自己道德修養的成長,也是社會群體的共同進步與福利增長。關鍵在“我”是否願意用心去學、認真去做?

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嘗試去做了,但是做得灰心、失望,力不從心…”我也確有這種埋怨和迷惑,但是當我回問自己一句:“為什麼我會灰心、頹喪呢?”答案很顯然的,就是因為自己都在要求別人,責問別人為何不理解、為何不接受,為何不配合我?而我自己有認真地替別人設身處地過嗎?我對他們的困惑是否感同身受?對他們所面對的瓶頸是否認識、體會?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只關心我自己的感受,因為“我”要學佛了,“我”要行孝悌了,大家就得配合著“我”,來成就我的善願、圓滿我的善行-你們怎麼能夠忤逆我呢?我就是太陽,你們都得像九大行星般繞著我轉!現在我可是要幫助你們,怎麼你們都不領情?你們得就著我、好好聽我說啊…這可不就是我一向來的想法嗎?這才發現:原來,這正是我會退縮,“沒有辦法”真正實踐佛陀和聖賢人教誨的原因!因為我都在等著大家來成就我,等著別人為我付出,等著別人來替我“真干”!若要問我自己為何會束手無策?那是因為自己總是“束手”,所以無策!於是覺了:只要我肯“動手”收拾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世界就有希望!

大師告訴我們:“人以善感,天以福應。”這是毫無疑義的,因為這是宇宙的規律,大自然的定律。問題是:我-“善”嗎?我問自己:我-是一個“善人”嗎?世間還有災難,家庭還有煩惱,我責無旁貸,就是我的責任沒有盡到,我沒有把屬於我自己的這一塊工作做好。生而為人,我卻愧對於人。

首先,我必須確定我自己是否符合做人的資格-我問自己:我有人“格”嗎?大師告訴我們:“人生世間,固宜各盡其倫。否則名雖為人,實與橫行之異類,有何區別?”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一生教人“敦倫盡份”,教導我們做人要懂倫理、有道德,《弟子規》上言簡意赅地用短短幾句話為我們做了提綱:“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和父母、兄弟處不好,我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所有的才華、技術,都是浮華;所得的贊譽,盡是虛名!有何實質利益?我們培養能力、發展技術,是為了甚麼?不就是為了更好地孝養父母,為父母分勞、分憂,為了友愛兄弟、敬愛親朋,為了照顧妻兒、教育後人-承先啟後,創造家庭,進而人類乃至一切生靈的共同幸福嗎?而我們現在卻在吃喝玩樂,飲食男女中消耗我們的生命,破壞自己的健康,折損自己的福報,濫用地球的資源-讓我們靜下心來扪心自問:誰是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的罪魁禍首?誰是眼前那許多天災人禍的共謀幫凶?

我們日夜期待佛菩薩的降臨,祈求佛菩薩的垂憐加佑,卻無視佛菩薩的大聲疾呼-佛和聖賢人一樣,畢生講學,諄諄善誘,以身作則,現身說法,對眾生進行教育、引導:將善、惡,苦、樂的因果為我們詳細地說明,為我們制訂了可以依循的生活指南,而我卻不願聽話,不肯腳踏實地認真去做-我不禁反問自己:是誰把佛菩薩和聖賢人接引、救度我的手推開?是誰任性地拒絕了佛菩薩的慈悲救助?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是我無情無義,忍心不顧父母兄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當然也就忍心坐視妻子兒女、街坊鄰人乃至一切生靈終生生活在斗爭堅固的痛苦之中而無動於衷,不肯接受佛菩薩和聖賢人的教誨,不肯真正發心念佛、改過自新!我愛的只有自己,我設想的只是自己,所以我孤單、我無助,我寂寞、我孤獨,我生活在一個冷漠而又時常自相殘殺的世界裡!

印光祖師在《文鈔》中提示我們:“孟子雲:人皆可以為堯舜。佛經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其為堯舜、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悌,與夫返妄歸真而已。其資之以成始成終者,在於克己復禮,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見《蔡伯倫居士嘤鳴集序》)當夫子眼見人民受苦,感歎禮樂崩壞的時候,他沒有憤世嫉俗,更沒有指責別人,因為一顆仁愛之心的推動,他立志勤學,改造自己-“克己”才能“復禮”,只要自己“閒邪”、“存誠”世間就少一分污染,人間就多一分感動,能多引起一分善意的回應,這分真誠的付出、懇切的努力,一定可以感動所有有心、有情的人,我們的父母、兄弟,我們的家庭和朋友一定感受得到!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匯小善成大善,只要我們肯不懈努力,只要我們肯不怕辛勞,有耐心,能堅持,假以時日,我們的這份至誠關懷一定可以傳達到他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對他們的美好祝福將會因此成真,我們的關心和付出終究不會落空!

對自己,這是一個自求覺悟,解脫自己苦難的學習過程-在佛菩薩和聖賢教誨的指導下,就在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事中逐步認清、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言語、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明白形成自己煩惱、痛苦的因素,進而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知道如何循序漸進地往自己所向往的目標:人生的健康、快樂和幸福穩步前進。

難怪印光大師要告訴我們:“有父母可以盡孝,有兄弟可以盡悌,有兒女可以教訓,有詩書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為政之道。此時不學,真是時過難學矣。縱令文章蓋世,官居一品,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因聞佛語,遂持長齋,可知宿因深厚。廢棄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很多有家庭的學佛人常將自己的父母形容為“業障深重”,把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親朋等視為自己修行道上的“障緣”-印祖告訴我們:那是因為我自己“道眼昏朦”才會把助緣看成障緣,不知道最業障深重人的其實就是自己-貢高我慢,自以為是,不敬父母、不愛親人,獨斷獨行,還要強人所難,逼迫人家接受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想法,完全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不知道體諒別人的難處;把霸道的控制當作“普度”,將自私的強求誤會為“慈悲為您著想”…就沖著我自己這副德性,誰能相信佛法會為人生帶來好處?扪心自問:其實自己的信心何嘗不是即將崩潰?自己不會游泳,怎能救度溺水之人?自己不能放下自私,無法養成定慧,如何去幫助別人學會控制情緒、克制欲望?“無能”何以“為力”?連自己都不能“感化”自己,還談甚麼感化別人?

西諺有雲:“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古德亦勸勉我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孝悌是終生奉行的事,是時時處處都念念在心的天職,是融入骨髓、透徹心肺,用整個生命來實踐、來體現的事,並非只是一朝一夕,更不可以少為足,自以為是。印祖為我們開示道:“孝悌修而闾裡感化。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淨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法師《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儒佛同心,世法、佛法本不互相妨礙-佛法的修行在那裡落實?修行人的慈悲在那裡體現?“即家庭便是道場”。印光大師給了我們清楚、明確的答案。我們要“普度眾生”-“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就是我們要普度的眾生-佛法說:“一切男人為我父,一切女人為我母”。古人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養成孝悌之心,善盡孝悌之責,力行孝悌之事,天天檢討改過,時時刻刻求進步,克制自己、成全他人,人生的幸福美滿盡在其中。“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真正力行實踐者才會嘗到個中苦盡甘來的甜美滋味。

印光法師說:“即家庭便是道場。”引申開來,即辦公室便是道場,即道路上便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皆是道場,皆是我們對一切眾生行孝悌之處。

印祖又說:“夫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能於平實庸常之事而實行之,行之及極,其高深玄妙之理,豈待別求。否則高深玄妙,但屬口頭活計,生死到來,一毫也用不著,願閱者悉注意焉。”(見《嘉言錄題詞並序》)祖師將“孝悌”與“戒定慧”相提並論,勉勵我們要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恭敬、善待一切人,腳踏實地,千萬不要好高骛遠。

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乃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他告訴我們:“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修學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都不會成為障礙。但是,應當注意的是,祖師告誡我們必須履行自己為人的責任,印祖說:“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而已。”如果我們沒有把這些責任做好,那才真是障礙-我們的心理有障礙、行為有障礙,是我們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給自己造成了障礙!“汝在家中,正好修行。”印祖提示我們在家中與家人相處時正是修行淨土法門的大好時機!面對他們,我的心是否清淨?或是煩惱重重?起的是貪念?老愛發脾氣?面色很難看?說話不客氣?冷靜想想:這一切不實實在在是自己的問題嗎?“常存除暴安良之心,”何謂除暴安良?除自己的暴戾之氣,安住於自己的良知-所謂“凡事存天理,寬懷得眾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到因果報應就不敢胡作非為;認清自己的業障習氣很重,誠如《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自然就不敢對人傲慢、囂張,慚愧之心油然而生,態度自然就會恭敬、感恩。化解自己內心貪嗔癡慢的煩惱,才是真正化解障礙。推而廣之,印祖教導我們:“對人民,作自己家人想,對兵士,作自己弟兄想,必期於弟兄護持家人。凡所到處,切誡兵士,存忠恕心,不可稍有擄掠奸YIN之事。縱人不知,天地鬼神為記其功過。或於現生,或於後世,決定要受善惡之報,決定不會有因無果。”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見到別人造作惡業時就想到他將來必定要受痛苦的果報,因此不忍之心生起,極思勸阻他、引導他回頭是岸,以免將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悔恨。為了讓他能夠深信,為了讓他有所依循,讓我自己首先做出樣子,用自己來做實驗,為他做示范、證明。我們早一天成就,對方的痛苦就早一天得道解救,我們的實踐引導何其重要!怎能夠再苟且拖延?我怎能忍心見死不救?我怎能不為所愛的一切生靈勇猛精進?我怎能不奮勇改過?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們的心胸自然寬廣,我們的慈悲自然流露,我們的傲慢自然收斂,我們的自私自然無蹤。這樣的心胸,這樣的寬宏,自己的身心能不愉快嗎?這樣的豁達、從容,人生能不舒暢嗎?這樣的尊重、體諒,家庭能不歡聚嗎?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一切只在自己一念之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此大善,只要自己肯認錯,只要自己願意改過,就能修成-聞之能不欣喜若狂而勇猛力行嗎?

為了增長我們的信心,印祖還舉了一個實例:“一軍士楊某,人極忠厚好善。在陝鎮嵩軍中,作營官,吃長素,能背誦《金剛經》,日念數遍。在軍十年,打仗四百余次,通身大小未帶一傷。初欲告退,以劉鎮華,憨玉琨,皆屬同鄉,不許彼退。一年開往河南打趙倜,彼遂私遁。從茲朝五台,峨眉,九華,普陀。至普陀,住法雨寺,與光言及彼之心行。惜無學問,未能闡揚大法,隨機利人也。”(見《復姚維一居士書》)這位楊居士從軍十年,身經四百多場戰役,竟然毫發無傷,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名符其實的逢凶化吉,化險為夷,實在很令人羨慕!印祖告訴我們楊居士的為人非常忠厚、好善,他吃長素,會背《金剛經》,每天都要念幾遍。可見一個人的吉凶禍福與他的存心有關系。楊居士雖然不會高談闊論地講說佛法,但是他的真實經歷已經是最有效力的現身說法。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德蔭所庇,他的家人能不見賢思齊嗎?彼此生活在一起,潛移默化,必然帶動家風,影響鄰裡。常念《金剛經》,了知人生如夢、幻、泡、影,而在這如夢人生中,熄滅了個人的得失之心,常駐心頭的只有孝悌之心,一份關懷、幫助一切人,護念一切生靈的熱情澎湃-我的心平靜從容,我的身充滿無限活力-這不正是我朝思暮想,日夜向往的境界嗎?如今知道:這一切都能通過自己的改過自新,日新又新來實現,內心無限歡喜。內心響起的是袁了凡居士的諄諄教誡:“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才明白:改過是終身奉行的功課-唯有知錯、認錯,自己才能保持清醒,唯有永不止懈的改過自新才能在人生路上一路前行。於是明白:孝悌之道就是在父母面前永遠不可自以為孝順,在兄弟面前永遠不敢自以為友愛-做到的是應該,沒有甚麼,也不是用來為自己換取甚麼利益或稱贊的條件;若做不好是罪過,是自己懶散、疏忽了,一定要改正調整過來-永遠知道自己總有欠缺,永遠保留自己無限進步的空間!這樣的人生海闊天空,這樣的心情萬裡無雲!

 

上一篇:實拍觀世音地藏王眾菩薩九華山顯聖
下一篇:護生即護心·慈悲可養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