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學佛?這是許多朋友都很關心,也很希望了解的問題。事實上,“在家居士如何學佛”,這個題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題目都是:“你要如何學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
如果問佛陀,也不會有在家、出家的問題。因為原始佛教的時代,在家居士和出家眾的不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抉擇,出家是一種比較貼近專心修行的生活型態,在家居士是選擇另外一種生活型態。出家的生活,幾乎整天都在專注修行,所以他門成就的機會比較大。
但是,大家想想,出家眾能專心修行,他們日常生活誰來照料供養和護持呢?是在家居士。
後來很多說法,把出家和在家劃分成兩種不同的階級,這是很奇怪的。其實,在法上並沒有在家眾、出家眾的差別。
雖然出家專修成就的機會比較大,但並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較慢,給孤獨長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佛陀住世的時候,給孤獨聽聞佛陀說法就證悟了,是成道的聖者。當時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財富的大居士,又善於弘法,各方外道都來爭取供養權,希望得到他的護持。
當時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帶著五百眷屬來訪,想說服給孤獨長者歸信耆那教。他們質疑佛陀的修行境界,並叫給孤獨長者不要相信佛陀,沒想到給孤獨長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
他說:“我並非信仰佛陀而來。”他更提出“信仰”與“智慧”的優先與殊勝的次第,並示現佛法自證、自悟的自在。換句話說,給孤獨長者是由於佛陀的教誨親證了法,所以沒有信不信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我現在問:“大家今天有沒有吃飯?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會吃飯才能吃飯?”所以給孤獨長者這樣回答的意思是:“我並沒信佛。是佛陀告訴我,如何修行就會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沒有信佛的問題,而是佛陀所說的,我親證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題,並不是“信佛”,而是“學佛”,是證量的問題。
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當然好,但這只是學佛的前行方便,重點是要學佛。學佛是什麼?是學習佛,跟佛陀一樣。
由於給孤獨長者是悟道的聖者,當時不論是在家眾、出家眾都向他學習。所以,在家出家並不是重點,佛法是以“法”為核心的,這才是重點所在。
各位,雖然我們在家眾,並沒有辦法像出家眾具足一心專修的福報,但是,只要願意,一樣可以證道,只要有正確方法,都可以證道,這是毫無疑問的。
“如何學佛?”這才是問題的重點。千萬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沒有持戒。”佛法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持戒,而是在於有沒有煩惱。
在家人沒有辦法像出家人一心專修,在家人的生活環境各種煩惱和挑戰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大家獲得的各種智慧會更具足,你所面對的問題越多,所必須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點在於我們什麼時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讓自己遠離煩惱。
快快樂樂成佛
佛法講的是“離苦得樂”,這是佛法的精義所在。很多人學佛學了半天,老是以為佛法都在講苦,就說佛教是“苦教”,其實這是對佛教最大的偏見和誤解,佛法如果是苦教,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誰?應該是苦教的教主─佛陀。
但是我們看看:佛陀是苦嗎?他被稱為“永遠的微笑者”,為什麼要微笑呢?因為他離苦得樂,離苦即得解脫。“解脫”是沒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樂是沒有痛苦、沒有負擔的自然喜樂。所以他永遠那麼安詳自在的微笑。
佛陀只是告訴我們,苦是什麼,讓我們不要墮入苦中,是教我們免於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離苦得樂,而不是故意要大家這個也苦,那個也苦。佛陀是說,如果我們不解脫,不管所行是樂或苦,結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谛,讓我們了解,我們的苦是來自煩惱。遠離煩惱,即得自在解脫。所以佛法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讓我們的心得到自在解脫。
一切的法門、一切的方法、我們每天的功課,都是讓我們離苦得樂、解決煩惱的。有一個簡單檢驗修行的方法,就是每一天臨睡前,可以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比昨天快樂?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自在?”
如果這幾個指標都是正面的,這才叫做好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們今天選擇一個法門,一天沒做功課就好緊張,反而造成身心壓力,這不是很奇怪嗎?我曾經教一個朋友放松禅法,他每天練習,每天都放松放松就是放松了。他有個朋友,去別的地方學放松,也是很努力練習,結果有一天,我們三個人在一塊聊天,他那個朋友忽然緊張的慘叫一聲:“糟了!我今天忘記放松了!”我很奇怪的問他:“你學放松怎麼學得那麼緊張呢?”結果放松反而變成他的壓力了。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其實,放松就是放松,千萬不要一想到放松就緊張。同樣的,學佛也是如此,學佛是來解決煩惱的,不是來增加自己壓力的。
精進是努力去用這個功夫,不是壓得你透不過氣來,我們當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進,但是用的方法、訂的目標,千萬不要變成生命中的負擔。
希望大家有個基本了解,不是出家人怎麼樣、在家人怎麼樣,就我看起來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問題的核心是在於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興興學佛,快快樂樂成佛”,這不是很好嗎?
很多人學佛之後,就感覺很不自在。如果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這樣愁眉苦臉,壓力很大,你會喜歡他、尊敬他嗎?如果我們不希望如此,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呢?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你看他的樣子,也是很歡喜、很放松。我講的放松禅法,放松其實是對世間人方便的說法。我教大家練習放松,其實是“放空”,沒有執著不就是“空”嗎?對一般人講放松,他很歡喜接受,於是不知不覺就空了,就解脫了。所以,佛法是要我們在生活中自在解脫的。
大家要努力精進,但是不要精進得痛苦;功課要做,但是功課不能成為生命的負擔。
有些學密法的朋友,一天沒持某個護法的咒,修這個護法的法,就很緊張,擔心護法晚上會來處罰他。怎麼會這樣呢?為了怕護法而修法。佛法是讓你解除煩惱,不是增加煩惱的。我們選擇的修行法門,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
和諸佛菩薩簽約
藥師佛在因地時曾經發了十二大願。願是什麼?就是一個菩薩發心,他很主動的去跟諸佛簽約,直到履行這個契約的時候,才能成佛。
我們早晚課時讀到的四弘誓願,就是一切菩薩的共願。菩薩的弘願基本上是兩個系統:一是莊嚴諸佛淨土,這是“圓滿淨土願”,二是圓滿眾生成佛,這是“眾生成佛願”。一個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這二個願,一個是要使這個世間成為淨土,一個是幫助眾生成佛。
四弘誓願的內容是:第一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緣於大悲心;因此,第二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也救我們自心,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要修習法門,對治自己的煩惱,也來幫助眾生對治煩惱;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是無上菩提心。
這邊我們所說的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因為菩提有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阿羅漢證道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證悟則是“緣覺菩提”,只有圓滿成佛是“無上菩提”。
菩薩的誓願本身有二個面向,一個是廣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然後要幫助建設世間圓滿成為淨土。“四弘誓願”就是我們在佛前,對佛發願,請佛陀為見證,這稱為“披大誓铠甲”。你的誓願就是你度化眾生的铠甲,菩薩就是生生世世穿著這寶甲,在人間游行,不為人間的雜染所迷惑。願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諸佛也是依誓願而行的。
在密教中,誓願叫做“三昧耶”,當如來發願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不是一般生死輪回的身,而是三昧耶身。
此後,我們的生命就是無上菩提的命,隨順願力而行,這樣的金剛心發起,就不斷了。因為諸佛會不斷的提醒你,菩薩也會策發你,所以你發了菩提心就是真的發了,這時候就如同穿上金剛铠甲,不會被煩惱所障礙。
“四弘誓願”是菩薩共同的基礎,稱為共願,特別的願則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藥師佛在過去是一位醫生,所以他就發願用醫藥來圓滿他的淨土,他不只醫眾生的身,還醫眾生的心,最後還讓大家圓滿成佛,這是藥師佛特別的願。這個願跟他的生命相應,跟他的生活相應,所以是極有力的,他每天在生活中實踐他的大悲誓願。所以醫生、醫護人員都可以以藥師佛為學習典范。像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說明了藥師佛是怎麼成就的,這是他圓滿眾生成佛,莊嚴淨土的基礎。
阿彌陀佛的法門,很多人念阿彌陀佛,卻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意義,阿彌陀佛發起四十八大願,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地方。
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發起四十八願,發願創造宇宙中最莊嚴美好、快樂的世界。他參考了兩百一十億個的佛土,經過五劫時間的思惟,把這兩百一十億佛土中最莊嚴、最美好的地方,全部總結出來,然後創造了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超級的宇宙法界學校,讓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能來這邊學習。這所學校在宇宙的名聲,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樣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學。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成佛保證班,來這裡的眾生一定要讓他圓滿成佛。如果有煩惱比較重的人,到了極樂世界,就先讓他在蓮花苞中居住修行。這蓮苞就像無菌室,完全沒有病毒染污,而且用身歷聲的教學,讓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裡面來教他,教到最後整個心的病毒都消除了,這時就“華開見佛悟無生”,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極樂世界寶池的水,可以隨我們的心而自動調節溫度,就算在池水中睡著了,水池也會調降到適當的高度,不會把人淹死。平常如果要上廁所,也不用廁所和抽水馬桶,地面會自動裂開,上好了就自動閉合,多好!
極樂世界連音樂都是精心設計的,水聲、鳥聲、樹聲都會讓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如果我們地球上也以這種建築觀念來設計,那就太好了!地球上也可以有“極樂社區”、“藥師社區”,依照阿彌陀經、藥師經來設計,讓住在裡面的人,自然而然觀想極樂世界、藥師淨土,這不是很好嗎?
這樣看來,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建築師佛”,是所有建築師的典范,他創造了整個法界最圓滿的生命環境。
一個佛陀,他從發願到成佛,他不一定出家或在家,重要的是,他的修行會跟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跟他的文化合在一起,用他的文化和生活來實踐,這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網路中的覺性
有的朋友從事網路資訊工作。網路上能不能修行?當然可以!
現代人的生活和網路幾乎密不可分,但是這樣深入每個家庭的網路,傳播的核心系統卻是無明、原始的。彼此都想:“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做什麼事都無所謂。”我有個朋友,有一次上網和國外的網友通信,談戀愛,談得很高興,對方自稱是位女士,在書信交流間也流露出文化氣質,結果兩人一見面,他才知道那個“女生”原來是個長滿絡腮胡的男人。他想起那些肉麻的e-mail,嘔吐了好久。
他直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告訴他,這是事實啊!因為網路是每一個人都隱藏身份,就像把臉蒙住,所以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網路就是這樣,所以整個網路是個無明系統。
一九九九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到台灣時,發表了一篇“數位神經系統”,我就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覺性在數位神經系統中的地位”來回應。文中提到:“現在的網路系統都是模仿人類的內在系統,因為它跟人類越類似,我們用起來越方便,所以是向我們內在系統學習的。但是網路系統是沒有智慧的,因為生命的內在系統是無明的,所以網路系統也如此。”
我一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擁有使用電腦的聰明,卻還未具足使用電腦的智慧與悲心。但是問題在於這個力量一旦被開啟,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無法再回到從前。既然這是無法反逆的潮流,我們就要在網路之流中,丟下覺悟、覺性的因子,讓它不斷的被復制。所以,許多好的、善的想法、事件,無我、空性的文字就把它丟到網路上去,讓它去發展。因為這個地方,有創造的東西,人家就會不斷的復制,那就讓大家復制,所以要盡量把覺性的種子丟到網路上去。
在《華嚴經.世界品》中,就記載著各種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是光聚成的,有些甚至是聲音形成的,有些是意念形成的。可見的意念上是有眾生、有世界的。網路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世界的因緣,比我們印象中的世界,復雜繁復得太多了,佛經裡都已經清楚的記載。
生活即修行
我們的生活、事業,都可以讓其安住在覺性發展。這不是叫大家不要做生意,否則整個公司的員工怎麼生活呢?相反的,這是讓你能賺更多的錢,但是更有智慧。換一句話說,這是讓你不只是想賺錢而已。
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你上班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場,你的辦公室就是你的道場,雖然你可能很討厭你的老板或某些同事,但是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碰到這種人要怎麼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也可利用一些小道具;譬如,學阿彌陀佛的人,身上除了帶一張佛卡之外,後面可以寫著:“阿彌陀佛碰到這種情形時會怎麼辦?”例如有人跟你吵架,當你氣得要死的時候,怎麼辦呢?就把佛卡拿出來“阿彌陀佛碰到這種情形怎麼辦?”你想想看阿彌陀佛會怎麼辦?因為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那你就請阿彌陀佛教你念這部經吧!
修觀世音菩薩的人也一樣,想想觀世音遇到這種情形時怎麼辦?有人說,這是不是太過貢高我慢?其實這不是說我們像阿彌陀佛、觀世音那麼偉大,我們是很渺小的,但是我們做他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千百萬分之一的化身也好,學佛就從這裡開始。當我們經常這樣思惟,事情一定會更好。
不管老板、同事對你好不好,問題是,我們還是要幫助他成佛。
上班時,我們可以想像自己的辦公室就是極樂世界,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甚至想像老板是阿彌陀佛。當我們真的這樣做時,人生完全不一樣了!
極樂世界那麼大,你就把公司當成其中的一塊淨土,忘了也沒關系,隨時可以再提起,這一念提起,力量就產生了。除了公司之外,家裡面當然是極樂世界了,從佛陀的立場來看,誰不是佛呢?佛印禅師和蘇東坡的故事就很有趣,蘇東坡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看他卻是一尊佛。所以我們不要把佛看成屎嘛,否則自己就是屎了。
所以先生們要把老婆看成佛,你看她越不順眼的話,你就是看自己不順眼。外境是我們心意識的顯現。不但公司家庭如此,這個講堂也是現成清淨淨土了。這樣,我們的生活就自然跟佛法完全結合在一起,跟修行結合在一起。
不論大家在生活上或修行上有各種各樣的因緣,我提出這樣的觀點,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增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受用。我一直認為“一生一會”,這不一定代表我是對的,但是我是很真誠的這樣想的。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居士,像《華嚴經述論纂要》的作者李通玄,就是一位唐代的在家居士。這部書是《華嚴經》最完整、最好的注解本。
李通玄是在家居士,為唐朝帝室之後,後來他開始研究華嚴,他的講法跟法藏、華嚴宗都不同,但是他的重要性卻是不可思議。
此外,李通玄也有許多玄奇,據說他要注解華嚴經的時候,有一次在山上碰到了老虎,他叫老虎幫他背經書,跟老虎一起步行。他晚上注寫注解,有時沒有亮光,他的口中還會自然放光。經常有天人去供養他,種種神異的事跡,說也說不完。
李通玄不僅對後代的中國佛教影響很深遠,對韓國佛教的影響也很大。在韓國最大的宗派是“曹溪宗”,曹溪宗的開宗祖師受到兩個很大的影響,一是禅宗的《六祖壇經》,另一個就是李通玄。甚至到了明代,佛教都還受到他的影響,他自己沒有收什麼弟子,但是他的著作影響深遠。
再講到近代的太虛大師,他甚至曾經想還俗,為什麼想還俗?他說不還俗不能弘揚佛法。可見他也認為在家居士是比較容易弘法的。
而偉大的譯師唐朝鸠摩羅什法師,他也是在家人。雖然他本來出家,但是由於國王認為他的基因太優秀了,而被強迫取了十個太太,務必要他留下後代。我曾寫過一首<歎羅什>:“慚愧此身虧妙德,但取蓮花莫染泥。忍將千載傳家業,一生苟活有誰知?”這應該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吧!
舉這些例子,不是在比較出家好或在家好,出家、在家是因緣不同而已,我比較擔心的是各位在家居士認為:“在家很難修行”,我們要想的是“在家怎麼修行”,而不是“在家很難修行”。無論出家、在家,都是因緣法,真正學佛的核心,是將心中的煩惱去掉了,就開悟就解脫了。我們把這個因緣法,好好運用在生活中,好好讓智慧升華,這是修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