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足之
淨土念佛法門,雖說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什麼人都能修,也是公認的可以“無師自通”的善巧法門,但最近讀淨土祖師徹悟大師的著作,特別留意大師開示的“修淨業者當知八件事”,頓然覺得“有師更通達”的好處。徹悟大師說的修淨業要注意的八件事,真乃導師之言,受益匪淺,大師殷重地告誡弟子們要“痛講”這八件事。痛講,這個詞分量不輕。痛講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大力宣揚,不痛講不得了。
徹悟大師,清朝人,離今天的學佛人很近。大師使用了“痛講”這個詞,可見大師所見的,周圍的,聽說的,念佛人弊病非常多,不是顧此失彼,就是偏執一端,令圓滿的如來大法不圓滿。這很值得今天學佛念佛人汲取教訓。《徹悟禅師遺稿》收錄了徹悟大師的論文、開示、雜文、隨筆和著名的念佛伽陀教義詩百首。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師,剛好在印光大師之前。徹悟大師生於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於嘉慶十五年十二月七日往生。書名稱“徹悟禅師”,是因為大師也是由禅修大師轉而專修淨業,成淨土宗師的。
據徹悟大師的傳略記載,大師原是禅宗臨濟宗的三十六世,在北京地區弘法,“聲馳南北,宗風大振”,在大師聲譽日隆的時候,大師常常想到,永明延壽禅師當年身為禅宗宗師,尚歸心淨土,日課念佛十萬聲。徹悟禅師於是更想到,今處末法時代,更應遵承祖師遺風,便也毫不猶豫地一心歸命淨土,大力主張宣揚蓮宗。徹悟大師弘揚淨土的根據地,即是今北京市懷柔區的紅螺寺。印光大師二十六歲那年(光緒十二年),聽說紅螺寺是專修淨土道場,特往參拜紅螺寺,入堂念佛,沐浴徹悟大師的遺澤,而淨業大進。
徹悟大師關於修淨業當知的八件事,應當痛講的八件事,《徹悟禅師遺稿》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驗證。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徹悟大師上面的教誨,文字簡約,字字珠玑。第一條是說,不管修什麼法門,禅宗也好,淨宗也好,教宗也好,密宗也好,都要發大心,不能只求自利,要有普度心行;要真為生死,如果“真為生死”的心不發,則一切的言語開示都是兒戲之論。真為生死,即了脫生死,這個目標宏大艱難,正因為很難,才特別攝服人心。修淨土的菩提心是什麼呢?淨空法師指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淨土宗學人發的菩提心。蕅益大師說,求到極處(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無所求。道證法師認為,求生淨土,是個價值取向問題。學佛弘法求往生的人,看一切世間事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很不值得計較,這才為真修行提供了心理環境。
第二條說到淨土宗門的正與偏,用“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的方法修行,是為淨土正宗。徹悟大師指出,念佛法門有十六字綱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持佛名號,是淨土修行的下手處,但讀經念佛不能間斷。正是因為很難做到不間斷,這時就需要好的老師和好的同修。信願行,三資糧,為首的是一個“信”字。徹悟大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
第三條顯然不否認其他念佛方法,如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而特地標明“專注而念”,即力倡攝耳谛聽念佛,最有成效和把握。這也正好是觀音菩薩耳根法門在淨修中的應用。佛法宗門派別,都是佛滅度後的祖師所創,依據佛經,擇其精要行門而成,歷經百年千年而得驗證為切實可行的。好的法門,即是修行生活捷徑。以吃飯為例,人不吃飯就會餓死,這是佛理天道。但怎麼吃法,歐美人多用刀叉,有些民族還用手抓,中國人用木制筷子。最經濟最環保最安全的,當屬漢人發明的“筷子法門”吃法。
第四條談“市場需求”的推動,人人都有各種莫名煩惱,這正是修心的市場需求動力。就像經濟學裡講的“消費刺激生產”,人沒有煩惱就不會修行,富貴學道難,講的就是這回事。所以,這第四條,往返互用:因為有煩惱,所以要修心;修心的成效,考察標准在於能否折服煩惱。念佛人不能只顧念口頭佛,要有修行的功夫降伏煩惱,認得煩惱的寶貴價值,善於利用煩惱,看能否用念佛制服煩惱,判斷念佛功夫深淺,進而推動念佛。
第五條說“殺盜YIN妄”四條根本戒。根本戒律,不受時空限制,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白天、晚上,不論中國、外國、人道、鬼道,一律適用。佛法中,戒有多種,三歸五戒,八關齋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徹悟大師強調的四重戒是:殺生戒,不殺生,殺生念頭也不能有;盜戒,不經主人同意而取用;YIN戒,出家人斷YIN,在家人不邪YIN;妄語戒,非指一般口業,而指未證道說證道了,妄言是菩薩再來的,洩露天機的。佛法之所以是佛法,與世間科學和別的宗教不同,就是這四條戒律顯示的“出世法”特征。人們做不到這四條,佛法不會藐視,但這個根本戒的標准不會降低。就像考大學,上清華北大,必須高分高才,但沒有高分高才的,清華北大不會藐視之;世間很多學子上不了北大清華,但清華北大也不會因此降低自己的標准要求。
第六條強調要修苦行,以苦為師,歷事煉心。苦行不是故意找苦吃,更不是自殘行為。佛法中的頭陀行就是苦行。就是不能總坐著參禅或發呆,要做事,要參學,要盡心盡力弘揚佛法。沒有苦行,不經歷各種世事,心就煉不出來。儒家說,不經一番徹骨寒,哪有撲鼻梅花香。煉什麼心?經歷種種事,仍能制心一處,如如不動,心總是佛心,永遠保持一顆不變的真心。閉門修行,養尊處優,就像溫室的苗稼,離開溫室就蔫了,沒有生命力了。小和尚不出廟,知道女人是老虎,心暫時是靜的;等出廟了,心就動了,覺得老虎很可愛。小和尚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心中只有理論言教,而沒有歷事煉心。
第七條談淨土修行的歸宿,一心不亂。這裡的歸宿不是靈魂的歸宿,是修行境界的頂點。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就是難以達到終能達到的頂峰。淨修人得知道兩點:其一有那麼個頂峰可以到達;其二,這個頂峰很不容易到達。知道這兩點,才會付出終身努力去追求;知道這兩點,才會常懷慚愧,不敢狂妄自大。
第八條說的是念佛修行的感應。徹悟大師使用“靈瑞”這個概念。感應有可見的,有無形的。靈而有瑞,瑞是瑞象,醒著的時候,或在清醒的夢中,看到了佛菩薩示現的景象。修行人絕不能執著瑞象,但可以視為佛菩薩的鼓勵。念佛人看到的最好瑞象是阿彌陀佛顯相,這多被看作將來臨終時的“彩排”,靈瑞能給人巨大的信心和鼓勵。然而,有點瑞象就念念不忘,而且四處炫耀張揚,這就已經著魔了;相反,修行了許多年月,什麼感應都沒有,這就是業障沒有消除,修行不得力的警策。(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