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仁、義、禮、智、信與人際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再去感受一下“父子關系”,要不要“仁”?時時設身處地啊。要不要“義”?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心境。侍奉父母要禮讓、要忍讓、要謙讓啊。要有智慧,怎麼樣去,比方對方有錯了,“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這個都是智慧,怎麼善巧地去協助。信,五倫關系當中,這個“信”裡面就是說的話一定要做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沒有守信了,連孩子都不相信父母,更何況其他的關系了。所以一定要“信”,而且這個“信”才能成就彼此更好的關系、更深的信任。而且這個“信”當中還包含著本分,自己心裡面的承諾。這沒有說出來了,要不要守信?要啊。而且很有意思,不說出來的人比較守信,說得很厲害的,反而不守信。是不?這個叫“大信不約”,真正發自內心的,他覺得講出來都沒味道了,叫“大恩不言謝”。表現在哪?行動上。常常都要去承諾,都要去激動地講,都還是屬於情緒部分,不是真正深深刻刻了解到“我做人本來就應該這樣”。信義、信義啊,人體會到應盡的道義的時候,他一定信守他內心曾經承諾過的事情。所以這個“信”是良知啊。

    在漢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朱晖先生,他有一個同學叫張堪,兩個人一起在太學讀書。結果這個張堪有一天就把著他的手,他們兩個不是很熟,結果這個張堪把著朱晖的手就對他講,“你這個人很值得信任,我想把我的妻兒付托給你。”這個朱晖覺得還不是很熟,但是這個張同學那個眼神非常的真誠,他有一點突如其來啊,也沒點頭,也沒說話,這個事就過去了。後來張堪去世了,消息傳到朱晖這裡,他趕緊張羅了很多東西,以前的人當親戚當朋友,去捐助的時候,都是多一點給人,自己留少一點。“與宜多,取宜少”,這古代人真正做到了。

    我們看林則徐先生他的回憶當中,他的大伯到他們家裡來,他們家已經開不了鍋了,還把剩余的都給他大伯。他母親交待他,“絕對不能給大伯知道啊。”這叫中國人啊!這叫炎黃子孫啊!捨己為人,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朋好友受苦,哪怕自己苦,他都覺得踏實啊。

    所以趕到了張堪的家裡,慰問他的妻兒,幫他安排很多事情。他的兒子跟著去,就很納悶了,說,“父親啊,我從沒聽過你提起這一位長者,他跟你應該沒什麼深交,為什麼你傾全力地來支持他,幫助他的遺孀呢?”結果朱晖就跟他兒子講了,“確實啊,我沒跟他有太多的交往,但是當時候在太學,當他跟我講到要把妻兒付托給我,我的心裡面起了一個念頭,『我要把他當朋友。』既然我已經把他當朋友了,我就應該盡這一份道義。”所以古代人守信用,不單是守在外在的關系上,他是對得起他的良心。

    所以整個五倫關系都是用“仁、義、禮、智、信”去力行、去落實。我們在體會如何經營好人與人的關系,五倫關系,都可以從這五個做人的態度去延伸,應該自己也能掌握做人的綱領,跟別人交流分享也應該不會偏頗到哪裡去。
 

上一篇:周泳杉老師:《弟子規》集中國家規之大成
下一篇:蔡禮旭:領導者要以身作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