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中華文化就是仁、義、禮、智、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所以中華文化,用一個字,孔孟學說用一個字來概括,諸位學長,哪一個字?“孝”文化。“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眭,上下無怨。”講“仁”字也是對的,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愛的教育。而我們文化當中又把這個愛的原點、源頭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包含在我們的文字當中都體現得非常深刻。

    “孝”字啊,上邊一個老,下面一個子,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一體不可分,生命共同體。所以“父子有親”是愛的原點,是整個人與人關系的源頭。所以我們的文化就是讓父母子女這個親愛終身保持。我們感受一下那六七十歲的人一進門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這種赤子之心,對父母的孺慕之情。

    再把這一個親愛推展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裡鄉黨、對社會大眾,再推演到對國家民族。就像《弟子規》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還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須愛”。所以中華文化裡面強調“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萬物。那一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的萬物。這個不簡單啊,感謝山河大地對於我們的賜予。當初,佛經啊,這個佛門是教育啊,當時候的皇帝很珍惜,東漢明帝把這個經典從西域帶回來,其中是白馬馱回來的,後來這個馬因為長途跋涉太辛苦了,後來就去世了,所以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我們一聽到這個名字很感佩我們的古人,連一匹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記了,更何況是自己父母的恩德。所以“泛愛眾,而親仁”,這個“眾”那就包含動物、包含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所以在經典當中,春天的時候,萬物生發,人應該要愛護這些萬物。

    所以這麼一延伸開來,就從父子有親,延伸到五倫關系了,人與人的關系。而在人與人的關系相處當中就強調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概括來講,五常。怎麼相處呢?“仁、義、禮、智、信”五常。這個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維、八德,但不離開這個五常關系。我們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以至於君臣、朋友關系。我們來感受一下,其實都是守著這個五常的關系。

    仁者愛人,五倫關系裡面都是去愛護對方。

    義,我們說的合情、合理、合法,恩義、情意、道義。

    禮,禮讓、忍讓、謙讓,而且這個禮范圍很廣。“禮者,天地之序也”,包含生活的規律,這個都是守禮。一個人半夜不睡覺,大白天睡到中午十二點,這個叫無禮了,不守整個天地的秩序,老天爺就要來打屁股了,是吧?可能身體就要搞壞了,沒規矩了,“天地之序”啊。“禮者,敬而已矣”,一個人睡覺睡到中午十二點,敬不敬?他尊敬他自己嗎?他尊敬父母給他的生命嗎?他尊敬時光嗎?敬都沒有了。“禮者,敬而已矣。”

    我們看“智”。“知所先後”、“物有本末”,這個都是“智”涵攝的意義,包含“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有智慧的人考慮事情是非常深遠的,高瞻遠矚。甚至是看得遠也觀察得細,叫防微杜漸。當然了,他還來自於清淨心啊,他要有定慧就有智慧了,有定力。但定力要來自於守規矩,戒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我們看到的看得遠還要觀察得很細微,防微杜漸。

    包含在《中庸》裡面講到,“舜其大知也與”,舜很有智慧啊,“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其實懂得隱惡揚善就是考慮流弊的問題了,考慮人心的問題,這到底給人心好不好的影響。而且這個有智慧的人不過與不及,所以《中庸》裡面講,大舜是“擇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不過與不及,中道,這些都是智慧。

    我們現在在談的這些仁、義、禮、智、信裡面包含的心境、德行,用在五倫關系,統統適用。我們待會來從每一個倫常我們去感受看看,是不是只要守住了這五常,沒有不能和睦相處的關系了。

    包含信,我們守的信用,守的信義。守信的人很實在,甚至這個信當中還包含著我們值不值得人家信任。第一個,我們相不相信自己?第二個,我們值得人家信任嗎?一個人都做出自甘墮落的行為了,愛慕虛榮的行為了,那人家怎麼信任我們?贏得人家的信任不是好慕虛榮,因為贏得了人家的信任我們才能夠去盡本分,去利益他,沒有信任想幫也幫不上,人家還嫌我們啰嗦,所以這個信很重要。

    而我們看看《弟子規》裡面的“信”,“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一個人假如聽到人家談是非了,哎喲喲,趕緊興趣很濃,沖過去了,這樣的人你要不要信任他?包含“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個人真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個人的德行值得信任。假如一個人見人善即嫉妒,見人惡即批判,他就贏得不了人家的信任。

    我們現在談的,跟一個領導者用人選人有沒有關系?有啊,你用這五常去觀察就很明白了。包含《弟子規》後面又說的,“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其實人沒有這種態度啊,這個人就不實在了,好慕虛榮了,他怎麼會值得信任呢?他的價值觀已經偏掉了。所以我們在選棟梁之材,也要從這裡看,他是真正有使命感、實在的人,還是好慕虛榮的人?好慕虛榮就很容易貪婪了。包含《弟子規》又說道,“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一個人聞過就怒了,誰敢相信他?事情交給他,都不知道會出什麼狀況了。“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從這一些地方去體會“信”字,義理就更寬廣了。但更重要的,每一個道理首先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做到多少?我們沒做到,就不要再談去幫人或者是去勸人,因為人家也不服,“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你就勸不了了。

    所以這個“智”啊,仁、義、理、智、信,這個“智”當中,剛剛還想到一點,就是人要“兼聽則明”,方方面面了解狀況,不可以只聽片面之辭或者一個人的話而已,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都是我們在面對事情當中應有的理智。

    提到這個智呢,智慧在哪裡看到?在處世、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看到他的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應對、正確的分寸,這個人就是有智慧了。比方我們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有智慧的人。隨順煩惱習氣,那就是變成習氣的奴隸了,怎麼會有智慧呢?包含“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發脾氣了,事情更糟糕。他能時時看到真相,不看到幻相,他自始至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理智。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哎呀,他那個人就是怎樣怎樣了,他那個德行我太清楚啦”,講起來好像很厲害,事實上都沒看到人家的真正的本性,看到的是他虛妄、剎那變化的習氣,這個叫“認假為真、認真為假”。你說,“他能好,太陽都打西邊出來”。人家的真心都看不到了,認真為假了,就沒有智慧了。包含先後,都是智慧。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對,這就是理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會讓人家怨我們,那還是我們沒智慧,沒有正己化人,沒有知所先後。所以這一些都是理智的態度,當我們有這些心境啊,面對五倫關系,都能處理得合情理、處理得有分寸、處理得不會意氣用事。
 

上一篇:蔡禮旭:修身就是改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即使是菩薩,認識淨宗法門還是要靠緣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