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三集) 1999/6/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033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再談談了凡先生所說的善有半、滿,滿是圓滿,凡是不能圓滿的,達不到圓滿的標准,就叫做半。他舉《易經》上兩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總而言之,不積就不能滿,就達不到圓滿,所以教我們要積德累功。德行必須是念念不忘,時時刻刻存一個利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心,必須把自利捨棄。一般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是沒有讀過聖賢書,許多讀聖賢書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私欲沒能放下來。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種種愛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世間福報也被它障礙住了。眾生為什麼會墮三途?這裡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理解。佛經上對於三途地獄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讀了、聽了依舊不能夠提起警覺,這正所謂的是麻木不仁,只重視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來有大害。所以善惡利害、事實真理,幾個人能夠認識得清楚?幾個人能夠圓滿的做到?現代人他們做不到,說實在的話也不能責備他們,也不能怪他們,為什麼?沒人教他。
這些大道理必須從小教起,所謂「少成若天性」,這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這個社會染缸裡面已經被嚴重染污了,雖然聽到覺得是有理,也會點點頭,但是境緣現前依舊是迷惑顛倒,依舊放不下。原因就是認知不夠透徹,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由此可知,教學多麼重要。中國在古代,把教學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國家,所以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到今天,它不會滅亡。我們再看西方過去新興的帝國,時間都不能維持長久就衰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觀察興衰的因素是什麼?它是什麼道理興旺的?什麼道理又衰退?中國是衰了一陣子,又何以能夠再復興?這個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雖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謂洋槍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可是中國畢竟還有一些老人,他們心裡明白、心裡清楚,維系著民族文化的命脈,等待機緣發揚光大。什麼叫機緣?大家省悟過來,能夠再接受,這就是機緣成熟。在中國這個大環境裡,幾千年的薰陶,說實在話容易覺悟,覺醒過來,這是中國人的福報。中國人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聖先賢的教誨跟西方人的觀念確實不相同,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天下為公」,就講「仁民愛物,推己及人」,這個胸襟多麼廣大,成就圓滿的功德。所以縱然一時迷惑,短時間有災難,畢竟能夠恢復。
講到半滿,實在講都是在存心,這個注解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信徒上廟裡面去燒香,供養兩文錢。兩文,現在人不懂了,什麼叫兩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錢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曉得,兩文錢是很少的。這是一個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養的心真誠,所以寺院裡面住持老和尚親自給她消災。到後來這個女施主發達了,再到寺廟裡面來燒香還願,這一次是供養千金,帶來很大的供養,老和尚只派了一個出家人給她消災。佛事做完之後,她就問老和尚,她說,「我過去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替我消災;現在我供養這麼多,你為什麼隨便派個出家人,好像來敷衍我?」老和尚就說,「過去你布施的雖然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消災,對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養雖然多,你心地的誠敬不如往年,這隨便一個出家人給你消災就夠了。」半滿,我們在這裡看到,不在供養錢多少,不在這個,在心地的真誠。這個說法好,不是有錢、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圓滿功德,貧賤人就沒有機會修。明白這個道理,貧賤人往往能修圓滿的功德,而富貴人往往修積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通達事實真相,富貴人不會生生世世都富貴,貧賤人也不會生生世世都貧賤,貧賤人來生得富貴,富貴人來生轉貧賤。你問問,這是什麼個道理?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在一個平常現象裡面,富貴人多驕慢,貧賤人多半謙虛恭敬,哪裡曉得謙敬是德,驕慢把福折了。所以怎麼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圓滿。
他還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呂洞賓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在早年遇到鐘離,那也是八仙之一。鐘離教呂洞賓一個法術,點鐵成金,你要布施救濟一些窮苦人,你有這本事就方便了。呂洞賓就問鐘離先生,他說,「我點鐵成金,這金會不會再變成鐵?」鐘離告訴他,「五百年之後它才會變成鐵。」呂洞賓一想,我這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後的那些人嗎?「這個法術不要,我不學了。」鐘離贊歎他,他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你這一念心,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圓滿了。」我想現代人沒有這個心,別說五百年後的人害他,他不負責任,眼前的人他都害。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體會到一樁事情,諸佛菩薩、神仙都是以愛心對人,千百年之後的眾生,都決定沒有一個傷害的念頭,何況現前!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末後有個結論說得很好,要緊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錢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捨的多少,在心念,真誠心。如果心地不真誠,雖然黃金萬镒,這是講多,我們今天講,億萬的財富拿去布施供養,福只有一半,不圓滿。這個道理佛法講得清楚,真誠、清淨、慈悲,不著相,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境隨心轉」,他的心量大,他心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個功德就圓滿。如果心裡面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心量窄小,所以說布施億萬金銀財寶,沒有辦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報不圓滿,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的去思惟,細細的去觀察。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財施、法施,一切施為都隨著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圓滿,念念大圓滿,事事大圓滿。我們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怎麼個修法?所以學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講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誠之間來分辨。一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行就大;一念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這個善福也是小。《匯編》裡面引用了一個公案,宋朝的衛仲達,這一條公案我們在許多典籍、古人筆記裡面見到,可見得衛仲達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很多。這個人官也做得很大,這是遇到這麼一個因緣,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王,閻王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搬出來,檔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是惡,一部分是善。惡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善只有一點點,善的檔案裡面只有一卷。閻王看到這個樣子就很不高興,吩咐判官拿秤來秤秤。結果他惡的檔案雖然多,真是太多太多,善的檔案只有一張紙,它那一張紙比它那個惡重。閻羅王看到這個現象,馬上笑容就露出來,他說,「你不錯。」
他就問判官,他說,「我現在還不滿四十歲,我怎麼會造這麼多惡?」判官告訴他,「惡不一定是造的事,動一個惡念,陰曹地府裡頭都有記錄。」他說,「我那個善是什麼事情?」他說,「這個善是朝廷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你寫了一個奏章,勸勉皇帝不要做這個工程。」他就說,「皇帝沒有聽。」判官講,「雖然沒有聽,你這一念心是為群眾著想的,不是為個人的利益,是為黎民百姓著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誠心去關懷他,這一念功德超過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惡念再多,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改過遷善,積德累功,我們就有信心,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曉得忏悔不難。衛仲達他不過是四十年累積的惡業,我們今天講無量劫積集的這些惡業,一念之間可以悔改。這條公案對於我們改過自新,忏罪求福,帶來了很大的信心。諸佛菩薩、天地神明所見的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希望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