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三卷)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5-03
請掀開講義,從經文看起。經題大意前面介紹過,今天我們正式讀到經文,經文的第一段: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一段經文是敘述,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這是禮節。『大勢至』菩薩是一個代表,代表所有一切專修念佛法門的人,這一類的菩薩。大勢至,在此地先介紹名號的來由。這是《思益經》跟《觀經》,佛在一些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這位菩薩。《思益經》是《思益梵天所問經》,這裡省稱,稱《思益經》。這經上說:
【我投足之處。】
「我」就是大勢至菩薩自稱。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這個名號是由菩薩威勢而建立的。菩薩在西方三聖裡面,他表智慧。唯獨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威德,這個威德震動大千世界,震動魔王的宮殿,所以稱他為大勢至。《觀無量壽佛經》上面也有教我們觀想二菩薩,就是觀音、勢至。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意思跟《思益經》裡面所說的相彷佛,都是形容菩薩智慧威德的不可思議。這兩種說法,我們前面有個小標題,都是就自利方面來說的,完全從菩薩威德上來說他的名號。
【悲華經雲,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這是大勢至菩薩的願。
【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界故,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悲華經》上說的是他的大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有入般涅盤的時候。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入滅?諸位念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阿彌陀佛的壽命很長很長,佛在經上做了一個比喻,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證得辟支佛果,神通、能力都像大目犍連,統統來計算,算阿彌陀佛的歲數,盡萬億歲也計算不出來。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曉得,無量壽佛壽命真的是無量,但是它這個無量是我們算數數不出來的,數量太大太大了。有沒有終止的時候?有。阿彌陀佛將來壽命到了,入滅之後(就是入般涅盤之後),那個世界非常奇妙,沒有像法、末法、滅法,沒有。阿彌陀佛一入般涅盤,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接著就成佛。觀音菩薩成佛,壽命、世界的依正莊嚴,比阿彌陀佛現在極樂世界還要殊勝,壽命也非常的長久。將來觀世音菩薩入滅,大勢至菩薩成佛。西方世界那個佛是一個接一個的,沒有像法時期也沒有末法時期,更沒有滅法時期。
也許諸位聽到這些話之後就懷疑,西方極樂世界將來還要死,那我們去那裡干什麼?實在給你講,阿彌陀佛示現入滅是應身入滅,法身不生不滅,報身有生無滅。所以,講到入滅是說阿彌陀佛的應身。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見到的阿彌陀佛是應化身,實報莊嚴土你見到的是阿彌陀佛報身,常寂光土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這個總得要曉得。世尊在一切經裡頭常說,凡夫修成佛果需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要跟無量壽來比,實在講太短太短了。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你還著什麼急?阿彌陀佛應化身的生滅與自己毫不相干,這個要知道。不等阿彌陀佛應身入滅,你就早成佛道了,這是西方第一無比殊勝之處。所以不要害怕。
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古來中外的大德,真正修學有悟入的、有見地的,幾乎都公認這個法門是世尊救度一切眾生不可思議的第一法門,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如果有疑惑,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理論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斷疑生信,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所以,《悲華經》裡面是菩薩立願所建立的,寶藏佛給他印證,給他授記、給他證明。
【亦名無邊光。】
菩薩也叫無邊光,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相同。
【觀經雲。】
就是《觀無量壽佛經》。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觀經》上有此一說。「無上力」就是大勢至,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從慈悲利他這方面來說的。
【若依本文。】
本文是《楞嚴經》,是本經上所說的。
【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具此三大德,威勢之至,故名。】
《楞嚴經》上講這個名號,是上求、中修、下化,意思統統具足。前面一部經裡面往往偏重一個意思,《楞嚴經》這個說法面面都說到。「大勢佛」是什麼人?就是阿彌陀佛,他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能攝六根妄」,這一句是講他修行。他用什麼方法來都攝六根?經上說得很清楚,他用的是淨念相繼,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用念佛的方法來攝六根。「能接念佛人」,接是接引,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發願來接引。臨終的時候,他會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起來接引行人。這也是大勢至菩薩的本願,具這「三大德」。威德、勢力在菩薩眾當中達到頂點,所以稱為「至」,至,沒有比這個再高的。所以,稱他作大勢至菩薩。
『法王子』,是補處菩薩的稱號。好像世間國王的太子一樣,國王去世之後,太子就繼承王位,這是比喻。這是等覺菩薩,也是西方世界的後補佛。他這個補處是第二補處,第一個是觀世音,第二是大勢至,所以稱之為法王子。
這句名號裡面,含義非常之深。世出世法裡面,威德勢力達到登峰造極,是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才真正是大無畏,真正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大智慧的人,人心都震動了。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既然是本來具足的,應該每位菩薩都一樣,為什麼特別說大勢至?佛門裡常常說,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叫「性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也叫「性德」,本性裡頭本來有的功德。可是我們凡夫把自性迷失了,迷失之後,這種智慧能力透不出來,好像陰天,陰天有沒有太陽?有太陽,被雲層遮住了。光明雖然有,減弱了,不是圓滿的光明,而是它透出一部分的光明,這叫在迷。因此,性德一定要修德,才能夠將性德顯示出來。一切菩薩性德相同,不要說菩薩,連我們都相同,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性德顯示到真正究竟圓滿是成佛,所以阿彌陀佛叫大勢佛。現在我們最關心的,是大勢至菩薩用什麼方法修證性德顯露,這是我們最關心的,我們應當要知道的。菩薩的方法,真正是妙絕!就是念大勢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方法。由此可知,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在大勢至菩薩名號裡頭顯示出來。我們要成就智慧德能圓滿的大事,你老實念佛就成了。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同倫」,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所謂同志。但是世間所謂的同志是有其名無其實,到哪裡去找一個同志?古人對這個名詞下個簡單的定義,我們中國人常講朋友,朋友是五倫之一,同學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真正同志至少要做到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同。《華嚴經》上說「八十四同」,那說得太多、太費時間了。但是不管八十四、八十八,《新華嚴經》是講「八十八同」,這四條是大根大本。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除他老人家之外,十方世界,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凡是發心專門念佛求生淨土的,都跟大勢至菩薩屬於同倫,同一類的。大勢至菩薩是專修,他不是雜修。
「五十二菩薩」,是把專修念佛法門的這些人全部都包括盡了。五十二不是一個普通的數目,不是五十二個人,是五十二種的菩薩。哪五十二種?初信位菩薩、二信菩薩、三信菩薩,一直到十信。十信十個,十信再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就五十個位次。再上去是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總共五十二個位次。這說明一個什麼事實?說明這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需要改變。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念佛法門不是說念一個階段再去改修別的法門,不是的,一句佛號念到底。說實在話,參禅,到最後還要加一點念佛。學密,到最後還要求生淨土,這都有加東西進去。唯獨這個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不需要,可見這句佛號是真真實實的不可思議!我們讀這一句經文,如果真正能夠有幾分的體會,你的信心一定堅定,決定不會動搖。
所以,十方世界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都叫大勢至菩薩。可見得大勢至菩薩是個通名,不是一個人專稱的。如果一個人專稱,底下怎麼可以連到五十二菩薩?這五十二都是大勢至菩薩。凡是專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你現在就是初發心的大勢至菩薩。你跟大勢至菩薩同倫,大勢至菩薩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哪有不保佑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跟他屬於同一類的,專修專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是禮節。注解後面還有一段,我們看一看大致上意思就知道了。
【假此菩薩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
這是為什麼要以大勢至菩薩來代表發起念佛法門,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這些意思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記住。真正發願學佛的人,都是希望能夠超越六道輪回,都知道六道苦。六道是太苦了,用什麼方法能超越?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一切大乘法門不是不殊勝,「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而是我們自己的根性不行,所以那些法門不契我們自己的根機。換句話說,依照那些法門修行,我們一生當中得不到成就,得不到結果,這叫不契機。這個法門很適合現代人修學,而且它的方法簡單,不拘任何儀式,行住坐臥都能念。人人會念,人人能念,時時處處都能念,可以真正保持你的功夫不間斷,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之處,決定能幫助我們脫離三界輪回。「淨土樂」,淨土是自性淨土,這決定不是以貪心來證得的,而是以清淨光明智慧心所顯現出來的。這說明念佛法門是無上的智慧;不是真實的智慧,他就不會念佛。念佛念得愈專,顯示他的智慧愈是真實。所以以這位菩薩來代表發起淨宗法門。
【同倫,謂心願解行悉同也。華嚴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寄八地。】
這個「寄」是代表,代表「八地」菩薩。
【有八十四同。】
這就是《八十華嚴》裡面,有八十四同。
【新經有八十八同。】
新經是指貞元所翻的《行願品》,也就是我們通常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一品,《華嚴經》的一品經,裡面講「有八十八同」。雖然說得這麼多,心、願、解、行這四個是主,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
【五十二。】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裡有個簡單的解釋: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我們的「信」要建立在這個理論事實的基礎上。佛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有許多人:我不願意成佛,我雖然學佛,我也不喜歡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這些實在是不了解佛究竟是什麼,沒搞清楚!佛是什麼?佛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的本性。你不要成佛,「我不要真心,我不要本性」,這就嚴重,就顛倒了。換句話,我不要智慧,我糊裡糊塗就好了,意思就跟這個差不多。這叫自甘墮落,這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真的叫迷惑顛倒。成佛是什麼?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自性真心本體,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知道,要真正相信,佛就是心,佛就是真心流露的智慧,佛就是本性本來具足的萬德萬能,佛不是別的。怎樣把自己心裡的真佛找出來?信心就成佛了。誰作佛?「信心作佛」。《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作佛,信心一清淨了,你就成佛了。佛不是別的,佛就是清淨心。《大乘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莊嚴清淨平等覺」,清淨心是佛,平等心是佛,覺心是佛。你要相信這個,這是十信菩薩所修的。為什麼他有十個位次?十個位次,信心純度不相同,從這個地方分的。
【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什麼是正受?清淨心是正受,平等心是正受,覺心是正受。換句話說,「十住」菩薩他的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決定不會失掉。不像我們凡夫,凡夫短時間,有的時候一剎那真的清淨平等覺,可是保持不長久,再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妄想雜念就起來,清淨平等覺不能常住。到十住菩薩清淨平等覺就是常住真心,《楞嚴》上說的「常住真心」,他這個心是不會失掉,永遠保持住。所以他叫佛,真的是成佛了。
「觀佛實相」,這個佛諸位要記住,佛是心,觀佛實相就是看自心性體、性量、性具,具是具足,就是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他老人家後頭又說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要觀這個。盡虛空遍法界是自性在那裡變化,他見到這個,這叫「實相」,也是我們平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完全明了,親眼見到,不是聽說的。我們今天讀經是聽說的,自己沒見到。到這個時候他是親自見到的。十信、十住是自修,十信位是修德,十住位是性德透露出來。觀佛實相,性德透露出來了。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
這完全是本宗的講法,本宗的宗旨。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就是「念佛」,成了佛之後還念佛。用什麼方法度眾生?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他不用別的方法,一句佛號自行化他。這個方法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沒有比這個更高超,這是真實不虛。這個法門難信易行,雖然易行,可是有很多人不行,那就沒法子了。真正用功念佛,隨著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會體驗到這一樁事實,你念佛的功夫愈深,你對於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愈相信,愈有體驗,才真正領悟這法門之殊勝。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
「回念佛心」,這是把平常念佛(自己念佛,勸人念佛),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佛心」。通常佛在大經裡面教給我們回向三處:第一個「回向實際」。此地這個佛心就是實際,實際就是事實真相。換句話說,我修學一切功德,為什麼?就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佛心」。學佛就是為這個。第二個回向,「回向菩提」,菩提,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會了解、你怎麼會明白?第三個是「回向眾生」。自己成就了,智慧現前,事實真相完全明了,還有許許多多眾生在迷,迷失了自性,這些人可憐,一定要幫助他們。我覺悟了,希望一切眾生統統覺悟,這是回向眾生。
為什麼要修回向?不修回向,行嗎?不修回向決定不行。為什麼?你所修學的一切,裡面有一個障礙,回向能把這個障礙突破。這個障礙是什麼?「自私」這個念頭。我修學,我有功德,積功累德,是「我」在天天積功累德。「我」這個念頭就是障礙,我執。回向是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不要了,統統給一切眾生,把這個「我」解放出來,打破了。所以回向是破我執、破法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是破法執;回向眾生是破我執。這就說明回向的利益,是幫助你快速破二執,你才能夠證三空,前面講的越三空。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
這個「地」實在講就是佛地。可見得回向圓滿就入了佛地。入佛地,心願解行才真正同佛。前面「同」是相似的,不是真的;這個地方是真同,所以這稱大菩薩,跟佛的距離愈來愈近。「心地觀佛」跟前面講的「觀佛實相」,那是進步太多太多了!前面入得淺,這個地方入得深。「地如佛地」,「地」是講你親證的地位與佛的果地非常接近。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
就是這一章經文裡面所說的,「等」是等於圓滿佛,他雖然還沒有證得,可以等於圓滿佛了,他跟圓滿的果位只差一級。好像念書,五十二年級畢業,他現在五十一年級,再一年他就畢業了。我們看到這個句子,好像比前面還容易懂。「憶佛念佛」,我們現在也能夠憶佛念佛,等覺菩薩還是憶佛念佛,因果同時,大乘法裡面常說「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我們一開頭初發心就是憶佛念佛,就去佛不遠;到等覺還是憶佛念佛,「去佛不遠」。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憶佛念佛,去佛不遠,是我們的「信心成佛」,去這個佛不遠;等覺菩薩憶佛念佛,去佛不遠是指「果佛」。境界、果證不相同,方法是相同的。也就是功夫淺深不相同,所以他的境界、果證不一樣。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
我們看到最後、最高的,跟初心幾乎完全相同。這樣我們才真正相信古大德所說,這個法門完全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以果證做為我們初發心修行的因緣。我們發心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因,殊不知這個因就是無上的果覺,以果作因,因果同時,因果不二,這是在所有一切法門裡找不到的。一切法門裡頭,因就是因,果就是果,修因證果;不像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是一不是二,顯示出法門的殊勝。這個意思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多。
【是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
真正善根成熟的菩薩,這五十二同倫都是善根真正成熟,如果不是善根真正成熟,他就不可能死心踏地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真正念佛人,不能輕視!經上所謂「諸上善人」,誰是上善?念佛是上善。佛在經中有比喻,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芬陀利華是白色的蓮花,用這個來做比喻。菩薩代表盡虛空遍法界專修念佛的這些人,在楞嚴會上為我們開導,下面就是他說的話: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這段經文,菩薩敘述他這個法門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把這個根源告訴我們。要用俗話說,他把他的師承跟我們說明,我們才相信!這個法門不是他自己發明的,不是他自己隨便想像出來的,不是的。他是有老師傳授給他的,這個我們就可以相信。在什麼時候?這個時間就太遠了,「恆河沙劫」,意思就是無量劫之前。恆河沙是無量無邊,用這個來做比喻。無量無邊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佛名叫「無量光」。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這一劫是非常的殊勝,十二位如來相繼,最後一尊佛「名超日月光」。《楞嚴經》沒有把十二如來的名號列出來,但是《無量壽經》上有,《無量壽經》上有這十二尊佛的名號。我們看小注:
【無量光,大本光明遍照第十二雲。】
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本,這個經本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分為四十八品,這一段經文是在第十二,第十二它的標題叫光明遍照。這一章經非常重要,我們在介紹的時候,也特別提起大家的注意。經文上這樣說: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
「無量光」就說出來了。下面:
【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總共說了十二個名號。這段經文合《楞嚴經》經文來看,這兩部經文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尤其是大本裡面所說的「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善好兩個字贊歎到極處。「勝」是超勝,何況世尊親口宣說「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通常在理上講,佛佛道同,成了佛,佛是絕對平等,決定沒有高下。為什麼特別贊歎阿彌陀佛?「佛中之王」,這就有高下,「光中極尊」,那就不平等,阿彌陀佛跟一般的佛就不平等了。諸位要知道,理上是平等的,事上不平等。事上確實阿彌陀佛比一切諸佛要超勝很多,原因在哪裡?世尊在大經裡面給我們交代清楚,一切諸佛因地發心、發願不相同,成了佛,證了果,以行踐願,因為因地的願不相同,所以在兌現的時候,殊勝之處也就不相同。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願,那個願之偉大,確實很多諸佛在因地裡沒有發過那麼大的願,所以成佛之後,在相上講,那種果報莊嚴就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道理在此地。
佛心都是清淨的,清淨心裡頭沒有界限;佛心都是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想到這個事情了,諸佛一看阿彌陀佛,歡喜,沒有嫉妒,也沒有說「阿彌陀佛這樣做,我也這樣做」,沒有,沒有動這個念頭。有這一念,你好勝,要比賽了,不甘落後了,這個觀念,這是凡人的觀念,不是佛菩薩的觀念。佛菩薩觀念:阿彌陀佛這樣做,我們大家促進他,一樣的。彌陀所有一切成就、所有一切功德,就是一切諸佛的功德,就是一切諸佛的成就。所以,諸佛在十方世界招生就行了,勸告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自己不必再去搞一個極樂世界,用不著。阿彌陀佛已經搞了,別人還搞什麼?不需要了。這才真正體會到一尊佛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切諸佛所做的;一切諸佛心願想做的事情,一尊佛就替他完成了。這些地方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那個心才真正會得到清淨,會得到平等,會永斷煩惱,超越輪回。要跟諸佛菩薩的心相同!隨喜功德,功德是平等的,裡頭沒有差別。所以是一樣的殊勝。
『是故無量壽佛』,底下就舉出他的德號裡面完全用「光明」,光明是表智慧,這十二個名號代表究竟圓滿的智慧。『無量光佛』,第一個是表「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說不出的,不可思議,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名字叫無量光,光明無量。『亦號無邊光佛』,我這裡都用小注注在旁邊,幫助諸位了解名號功德的意思,「解脫平等一如」。邊是邊際,我們今天的心都有邊際,換句話說,都有范圍,而且這個范圍都不大,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所以這個圈子很小,這就是有我見、我執。假如能把這個見、執打破,你的心量就無量無邊。這剛才講的,為什麼一定要發願回向?回向的目的就是破兩種執著,使我們的心量能恢復無量無邊。起心動念不要想小圈圈,不要想個我,這才能得真正的解脫。把我執、法執這執著解開,超脫了,然後才能平等一如。
『無礙光佛』,取「無礙」的意思,礙是障礙,沒有障礙了,這一句是從性體,「體寂」,性體清淨寂滅,「用妙」,起作用是「妙自在」。體寂就是性空,用妙就是妙有。佛法裡面常常講「空」,凡是講空都是從性體上說的,自性本體一法不立,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是從性體上說的。「性體」就是心,就是真性,真心清淨沒有一物;它起作用,它能現一切萬法,六祖說「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這就是用妙。萬法是「有」,有叫「妙有」。為什麼說是妙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叫「真空」;有而非有叫「妙有」。這是事實真相,大家不知道。不知道這個真相叫迷,知道這個真相叫悟,開悟了。悟了你就自在,迷了你就不自在。悟了你得大自在,為什麼?如果這兩句話真正懂得,你什麼執著都沒有了,你妄想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你就成佛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分別執著、打妄想?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一語道破,一部《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就是講這句話,給你講的真空妙有。
「無礙」就是《華嚴》裡面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哪有障礙!念佛人要明理,不明理怕你有疑惑,疑惑會障礙你往生。你對於一切法都不疑惑了,你往生是決定靠得住,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這一章講完,講底下一章,下面選的一章是「四種清淨明誨」。那一章經文裡面就是告訴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裡聽一點,那裡聽一點,對念佛往生淨土處處都懷疑,處處生障礙,那麻煩大了,這都不是大勢至菩薩同類的。大勢至菩薩同類的人不聽一切閒話的,專修念佛法門的,他什麼也不聽、什麼也不看,那是大勢至菩薩一類的人。這是什麼障礙與他都沒有關系,都扯不上,所以是解脫自在。
『無等光佛』,這是從大悲心建立的。「大慈大悲,拔苦無對」,「對」是對待的意思,「無等光」也有的地方翻作「無對光」,就是對等的意思,無有對等,那就是超勝第一。大勢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是第一,跟觀世音菩薩一樣。通常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不知道大勢至菩薩也是大慈大悲。
『亦號智慧光』,小注說「除無明垢,惠真實利」,這是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能破無明。「無明」淺而言之就是迷惑,我們世間人常講糊塗,糊塗就是無明。如果你不迷惑,不迷惑的人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你看一個人有沒有覺悟,就從這個地方觀察。日常反省我自己是迷、是悟?也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我是不是時時刻刻都以種種善巧方便去幫助別人,希望別人覺悟,這就是真正有智慧,惠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真實當中的真實,第一真實,是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沒有比這個更真實。
因此,我們自己真的得到這個殊勝利益了,就應當要實行「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我們隨時隨地遇到一切小動物,有沒有跟它念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給它說個三皈依?看到小動物不管大的、小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阿彌陀佛」,這最低限度。勸一切人,我們《無量壽經》印成小冊子,小本的隨身攜帶,碰到有緣人就可以送他。現在這個錄音帶也很方便,特別是,實在講接引初機的,最方便的是講故事,講經他聽不懂,講故事他聽得懂。講什麼故事?念佛往生的故事。倓虛法師過去在香港佛七的開示,甘貴穗送給我這個錄音帶九十分鐘的,我是唯恐這個帶子將來會失傳。倓老往生到現在二十多年了,這個帶子轉過來轉過去音質都變了,再過幾年恐怕都聽不見了。所以我現在做成磁碟片,做了一千套,聽說這個能保存長久。希望用磁碟片再轉成錄音帶,大量流通,把這個磁碟片當作母帶,能夠存證。這個帶子身上隨時裝個一片、兩片,碰到人的時候:你回家去聽聽。不過倓老的話是天津口音很重,一般人聽的時候聽不懂,聽不懂要勸他多聽就懂了。我最初聽他老人家這個錄音帶,大概只能聽到五成,我很有耐心,一遍一遍的聽,聽了三十多遍,我完全聽懂了。
實在說他那個帶子就能度一切眾生,裡面講的完全是事實,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他那個帶子,我是常常聽。現在這個磁碟片已經從新加坡寄過來,寄兩個箱子我還沒有打開,不知道裡頭裝了多少片。這就是我們隨時身上都帶著,隨時都准備送人。如果你一天能夠介紹一個人,你一年已經度了三百六十五個人,那還得了!大慈菩薩講:你是真正的菩薩,一點都不假。大慈菩薩講,你能夠度兩個人,就比自己精進。你一年度三百六十五個人,還得了!所以這是真正有智慧,時時刻刻存心幫助人,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認識淨土法門,認識阿彌陀佛,對於淨土能生真正的信願,這是無量功德。我們今天雖說無明,無明最可怕的、最嚴重的,不相信淨土,這個無明是比什麼都嚴重,其他的事情不明了沒關系。對於淨土放一線光明,一往生之後,所有一切無明都破盡了,也是破無明最快速、最穩當、最根本的方法。這叫智慧光。
『常照光』,這是說佛的常光。「常照光」等於諸佛的放光一樣的,諸佛常光都不大,放光那跟阿彌陀佛一樣遍照法界。但是他要放光才能遍照法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不必放光,常光就遍照法界。你要問為什麼?是大智慧、大慈悲心現前,他念念都沒有分別,念念都普度法界一切眾生,他念念如是,所以「寂而常照」。寂是體,照是用;寂是清淨心,照是平等心、是大慈悲心。換句話說,他念念要普度一切眾生,念念自性清淨,他並不染著。如果我們存一個心,我度眾生,度眾生功德很大,我一天度一個,我一年度三百六十個。這個度眾生是不是有功德?有功德!但是心地不清淨,有染著,這是照而不寂。你有慈悲、有平等,但是不清淨。所以要知道,恆度一切眾生,這一心恆清淨,這就對了。
『清淨光』,就是「三業無染」,染是染著,決定不執著。如果有一絲毫執著,就著相,心就不清淨,把功德變成福德。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不著相是你真正有功夫,換句話說,你心地清淨是功夫。以清淨心修福,修福,心更清淨,這叫功德,大乘法裡面常講的「三輪體空」,就是這個道理。譬如修布施,剛才講的修布施,不執著我能施,不執著對方接受我布施,也不執著我布施些什麼,都不執著,你的心才真清淨。雖然心地清淨,事情做得非常積極,不是心地清淨就什麼事情不做了。清淨心是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慈慈心沒有了,還是不行,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清淨平等大慈悲是同時的,沒有先後的、沒有次第的,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