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七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  (第七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04-07-07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昨天講到修學普賢行願的殊勝利益,這些都是普賢菩薩的真實語,我們往往疏忽了經典裡面關鍵的字眼,於是懷疑經典不靈,好像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得到這個效果,其實過失在我們自己沒有把經文看清楚,譬如普賢菩薩明明的叫著「是故善男子、善女人」,這就是關鍵的字眼。昨天我也特別提示出來,我們夠不夠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因為這部經是大乘圓教,大乘圓教必須把《觀經》上三福所講的三種淨業統統要做到圓滿,十一句全部都做到才是普賢菩薩叫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字眼,我們疏忽了,因為這個三福我們沒做到。何況做到了三福,這三種淨業都做到了,菩薩還講「以深信心」,他才能得這樣殊勝的利益。

  由此可知,學佛要從哪裡學起?這個很重要。從什麼地方起步?好像我們要蓋房子,我們要蓋這棟房子從什麼地方蓋起?一定是從打地基做起。《觀經》上給我們講的三福,所有一切修大乘者都要從這個基礎學起,不僅僅是對修淨土的人說的,因為佛講得很清楚,他說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知道三世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絕對不是修一個法門,而是修許多種種不同的法門,都能夠圓成佛道,所以不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統統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

  三福只是講的綱領,三福從哪裡做起?我跟諸位同修介紹一部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自始至終就是講三福。「地」是大地,「藏」是藏在底下,什麼東西藏在底下?地基藏在地底下,我們蓋這個房子是地基藏在地底下,你才曉得三福真正要修學的是《地藏經》,所以《地藏經》是基礎,是修學大乘人啟蒙的一本經典。這一本經典實在說也是不思議經,因為不思議的基礎才能成就不思議如來果地的圓滿證得。這是修學大乘同學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看經上所講的殊勝的功德利益,那當然是沒有問題,決定可以獲得。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

  菩薩接著又跟我們說,如果有人讀誦這一部經典,不必是全部,就是這十大願王,我們現在手上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是《普賢行願品》的四十分之一,《普賢行願品》全文有四十卷,這是最後一卷,只要你能夠讀誦這個。過去弘一大師就是用《普賢行願品》作為早晚課,大師念得很熟,《行願品》他能夠背誦。能夠讀誦這一卷經,能夠依照這一部經典的方法去修行,這個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障礙。諸位要是聽了這個話,你相不相信?是不是真的沒障礙?我們仔細想想應該是可以信得過,為什麼?他的智慧、福德可以說圓滿的顯露在生活當中,所以這是我們能相信的。不僅如此,這個人是:

  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

  佛菩薩稱揚你,贊歎你,這個也沒有問題,確實是有這回事情,這不是假的,但是『一切人天』當中是不是都尊敬你,對你都『禮敬』?未必。我們學佛,常常在社會上不但沒有人恭敬我們,還有許多人侮辱我們,這是什麼原因?如果諸位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會知道。你觀察不到,不知道,我也不告訴你,你慢慢去想。佛在此地說得很好,『皆應』,「應」是應該,都應該對你有禮貌,都應該尊敬你,這是應該。換句話說,天人當中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必然是尊敬你,對你很有禮貌,為什麼?他認得你是佛弟子,他認識你是修普賢行願的佛弟子,這是非常的希有,這個果報就相當殊勝。還不僅如此,你在六道之中:

  常居勝族。】

  你所居住的,你所往來的,一定都是最殊勝的種族。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這個利益實在太殊勝了,這是一個真正懂得修普賢行的人。縱然我們不是法身大士,我們沒有達到《華嚴經》所講的這個標准,我們還是凡夫,但是我們努力修學三福,不能說「太高了,我學不到」,不可以,學多少算多少,學一分有一分的功德,學兩分有兩分的功德,要努力去學,然後熟讀經文,讀經文不能誤會。今天下午有幾位同修來跟我說,他聽我講經發生了曲解,我就告訴他:「這個責任不在我,我在這裡所講的,我覺得我沒有講錯,你聽錯了那是你的事情,不關我的事情」,不但是這種情形常有,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會有一個字錯誤嗎?不可能,經典不可能錯誤,但是現代人讀經把意思錯解的人有多少!讀經文把經文意思錯解了,那釋迦牟尼佛要不要負責任?這個不要負責任的,這個錯過在你不是在佛。因此,看要仔細看,要看清楚,聽要認真聽,要專心的聽,才不至於把意思錯會了。我教同修們讀《無量壽經》,教你在三年當中或者五年當中專念這一本,作為修淨土的基礎,我這樣說過。有人聽錯了,他說我講《無量壽經》念三年就一定可以往生,我沒有講過這個話。我說讀三年作為修淨土的基礎,將來往生可能有把握,這個話我講過,「可能有把握」。

  要曉得三年到五年讀一部經,道理在哪裡?實在講大乘佛法修學的層次、順序,佛在「四弘誓願」裡面告訴我們。「四弘誓願」就是修學大乘的順序,首先教你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看到這個世界苦難的眾生這麼多,你要去發心救他們,教他們脫離輪回,脫離三界,脫離苦海,這了不起,這是救度一切眾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你想想看,哪一個人發這個心?發這個心的人希有,發這個心的人就是菩薩,是真的菩薩,絕對不是假菩薩。雖然心是發了,力量做不到,力量做不到他還是菩薩,你不能說他不是菩薩。就好像從前皇帝的兒子,王子,雖然很小,二、三歲,他沒有能力,你可以欺負他,他究竟是王子,他將來長大做皇帝,誰也不能改變他。所以你真正發這個心,沒有能力,像現在我是小孩,沒有成年,才二、三歲,當然沒有能力辦事,可是我的根性是菩薩,這個不假,所以發這個心了不起。這個心一發,你想想看,那個人自然就精進,他要不精進、不努力,這個願要落空了,那怎能度眾生?度眾生要有道德、學問,如果沒有圓滿的道德、學問,你怎能度得了這些眾生?你有什麼能力幫助他脫離苦海?脫離六道輪回?所以自己就要努力的修學。換句話說,我要教一切眾生離苦海,我自己要先脫離苦海;我沒有本事脫離苦海,我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脫離苦海。

  脫離苦海要怎麼修?你要曉得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輪回是事,理在哪裡?輪回是果報,因是什麼?佛在《十二因緣經》裡面給我們講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直到生緣老死,這就是給我們說明六道輪回的理論與原因。把十二因緣濃縮,講得更簡單一點,迷惑,無明就是迷惑;造業,行就是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受報了又迷惑,又造業,又受報,所以輪回永遠不停止,永遠不會斷,惑、業、苦變成一個圓環一樣,麻煩在此地。「惑」與「業」都叫做煩惱,由此可知,「苦」,苦海、六道是從煩惱生的。我們要想脫離六道輪回,永遠離開苦海,佛教我們「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要是斷了,輪回就沒有了。所以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回他就超越了,就沒有了。學佛要從這兒學起,先度自己,先斷煩惱。

  教你念一部經,或者教你念一個咒,或者教你念一尊佛,或是一尊菩薩的名號,用意在哪裡?就是斷煩惱。你看,你不念經,妄想就起來了,妄想就是煩惱。念經,妄想就不起來了。天天念經,念得愈多愈好,念得愈多,煩惱就少了,你念得少那煩惱還多,道理在此地。教你念三年經是教你斷煩惱,是幫助你斷煩惱。也許有同學問,「那我念這一句佛號不也一樣嗎?」對,念這句佛號也一樣,那為什麼教你念經?怕你不老實,怎麼不老實?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可以打妄想,妄想照打不誤。佛號裡頭摻雜妄想,這句佛號不起作用,不得力,所以你念幾十年還是老樣子,沒有感應,原因就是佛號裡頭摻雜著妄想,心不清淨。那讀經怎麼樣?讀經比念佛號好得多了,讀經,你一打妄想,這部經就念錯了,很容易檢查出來,這是讀經的好處。一發現有妄想,這部經要從頭念起,這一遍不算,從頭再念,這種方法是把妄想、執著念掉,妄想、執著是煩惱,所以念經的用意是斷煩惱,目的在此地。

  還有一個目的是教你念熟,把這個經文統統記住,記住有什麼好處?記住才好修行,如果記不住,你修什麼?你怎麼修法?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這是行為。行為錯了,怎麼知道錯?跟佛說的不一樣就錯了,假如佛經你要不熟,你怎麼知道你錯了?經很熟,一動念頭想到「佛在經上不是這樣講的,我這個想法錯了,我做法錯了」,你才肯馬上收斂,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因此經典裡面的教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這個標准記不住,你就沒法子修了。這是教你把一部經念得很熟的第二個目的。

  到自己有了三年、五年的基礎,心真的定了,得定,得清淨心,這個時候受持佛號就有力量,古人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佛心清淨,我心也清淨,清淨跟清淨相應;佛心慈悲,我心也慈悲,慈悲與慈悲就相應,否則的話,我們這句佛號念得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佛心清淨,我心不清淨;佛心慈悲,我心不慈悲,這樣念佛沒有感應。所以它是有一定程序的,有次第的。到自己煩惱輕,智慧一定增長,為什麼?因為智慧是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學來的。本有的智慧怎麼會沒有了?是被煩惱障礙了。煩惱去掉一分,光明就透一分,去掉兩分就透兩分,它自然就透出來,所以智慧不要去學的,學來的不是智慧,這樣子我們才曉得為什麼佛教我們先斷煩惱,先斷煩惱之後,智慧開了。

  心定了,智慧開了,而後再進一步「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法門,不要講很多,我們只說傳到中國來的這些經典,沒傳來的就不算,傳來的經典以及中國歷代祖師的著述,現在合在一起印出來,我們稱它作大藏經,現在日本縮小的本子,用五號字排版縮小的本子,這麼厚一本,十六開的本子一百本,問問你,你到什麼時候才能把它念完?「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部東西念完了還不管用,為什麼?你要度眾生,你懂得佛法不懂世間法,你度不了眾生,懂世間法不懂佛法也度不了眾生。

  世間的書比大藏經多得更多。中國過去在干隆時候將中國所有的古書做了一次整理、分類,稱之為《四庫全書》。干隆年間,中國所有的,從古到那個時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分量有多少?至少有十部大藏經。所以有人講,假設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會看書,他壽命很長,活一百歲,不要做別的事情,每天看八個小時,他一生都看不完,「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學法?現在的書籍加上外國的,比《四庫全書》超過十倍、二十倍都不止,你去看看圖書館,大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你怎麼念法?為什麼沒法子念?說老實話,沒智慧,如果要有智慧的話,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書,在我想大概三年你就全部念完了,你說「我不相信」,你不相信,我舉個例子給你聽。

  你們念過《壇經》,《壇經》上面法達禅師是念《法華經》的,他《法華經》念了三千部,到曹溪參拜六祖,參拜的時候很傲慢,他拜下去頭不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他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沒有著地是什麼?傲慢。所以他拜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否則的話,你來拜的時候不可能頭不著地」。法達就說:「我胸中有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三千部《法華經》,你們想想,《法華經》一天念一部,念三千部要十年。他這一部經念了十年,這個心也很定,但是傲慢習氣還有。經過六祖一問,把他問倒了,「你念了《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講些什麼?」他不知道,他答不出來,最後向祖師請教,祖師說:「這部經我沒有看過(六祖不認識字,當然沒看過),我也沒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他念到「方便品」(《法華經》有二十八品,「方便品」是第二品),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這經我全部都知道了」。你看看,心地不清淨的人念了十年他都不知道,心清淨的人,念幾句他全都知道了,下頭都不要念了,我統統知道了,所以我說三年把天下的書統統念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有智慧,人家那一本書你拿來幾分鐘翻翻,統統知道了,這書就看完了,不必翻完,翻幾頁就全曉得了。所以煩惱斷了之後才有本事「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才有這個能力。

  今天看到書籍這麼多,浩如煙海,不曉得從哪裡下手,這是由於你煩惱太重,沒有智慧,不要說那麼多書你無從下手,一本書你也沒辦法下手。那麼諸位想一想,斷煩惱重不重要?煩惱不斷,不但障礙你證果,連開悟都障礙住,連修學法門也障礙住,你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修學大乘佛法。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定是建立在「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基礎上,先斷煩惱,後學法門,這就是古人教學的「五年學戒」,很有道理。五年是干什麼事?我講經過去曾講過,五年是洗腦,是把你心裡面所有的染污,妄想、分別、執著,用讀經的方法把它洗干淨,恢復到你的清淨心,你才有能力接受無量無邊的佛法,是這個道理。煩惱斷盡了,法門都學完了,就成佛了,後面「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樣才成得了佛。絕對沒有煩惱沒斷就能成佛,沒有這個道理;法門還有幾個不知道的就能成佛,那也不可能。四弘誓願給我們指出修行的順序,修行的次第決定不能夠違背。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他前面兩條不要了,四弘誓願他只要後頭兩願,他從「法門無量誓願學」下手,他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度眾生。怎麼知道他不度眾生?因為他脾氣很大,這個眾生看不順眼,那個看到討厭,他要度他喜歡的,不喜歡的他都不度,所以他不是平等度眾生。所以我們曉得四弘誓願他要後頭兩條,不要前面兩條。前面兩條不要,後面兩條他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好像我們蓋房子,我們要蓋四層樓,底下兩層不要,那上面兩層能蓋得成嗎?決定不可能。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你的修持都在菩提正道上,在菩提正道自然能夠破壞一切惡趣,這是自然的,絕不需要勉強,自自然然遠離一切惡友,跟你志趣不相同的,你一定不會跟他往來,一定不會受他的障礙,這一定的道理。你有道德、有學問、有辯才一定能夠降伏一切外道,能夠解脫一切煩惱,所以這樣的菩薩住在世間,他能夠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為什麼?他是一切眾生的福田,眾生供養他是種福。他是眾生的福田,眾生應該供養,不供養他就不住世了,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了,他是生死自在,他的生活空間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生活空間很小。縱然今天我們有財富、有空閒的時間可以到全世界各個地方旅游,你的空間也不過是一個地球而已,地球之外,你還沒法子去,縱然現在科技發達,將來太空船可能送你到月亮去,但是很難超越太陽系,在整個太虛空當中,你的活動空間還是很小。這些諸佛菩薩的能力,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沒法子想像。所以遇到這種人,我們要不恭敬、不供養他,不好好的跟他學,他就走了,他就不在此地了。

  這個地方最重要的供養是「如說修行供養」,就是一定要接受他的教誨、指導,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一條,縱然物質上供養再豐厚,他也不會住在這個地方,為什麼?他不貪圖享受,沒有理由住在這個地方。住在這個地方只有一個理由,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真正的跟他學,那他就一定要住在那個地方。

  接著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一樁很重要的事情,這樁事情,古德講經、注解經典常常引用這一段經文,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很重要,我們念佛講求往生那尤其是重要,他說: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

  這是死生存亡關鍵的時候,最後這一剎那,我們講最後這一口氣,咽氣的這一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神識離開身體,中國人講靈魂離開了肉體,肉體就壞了,就腐化,這是告訴我們身體非常脆弱。新加坡這個地方天氣很熱,人如果死了,我看不到一天就臭了,三天就腐爛,這個地區看這個事情最明顯,身體太脆弱了,要知道。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

  你的家親眷屬,恩愛再重,這個時候也不能不分離,統統要告別、要分離,一離,給諸位說,永離了,來世還能見得到嗎?見不到,這個諸位要知道。縱然來世見到了,自己、別人都已經改頭換面,見面也不認識,所以對於世緣心裡要看淡不要太執著,但是對於一切眾生的照顧應當要很周到,這都是菩薩行,心地要清淨不能有染污。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勢』是勢力,『威』是威風。你在世的時候是英雄好漢,死了什麼也沒有,還是黃土一壞,再也不能逞英雄當好漢了,統統會失掉。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輔相大臣』,這是講在人世間做到帝王的,做帝王又怎麼樣?帝王也要死,死了的時候,他底下這些『大臣』也不會跟他走,他住的宮殿,住的紫禁城,古時候他的交通工具,『象馬車乘』,一樣也帶不走。他在生的時候收藏許多珍寶,金銀財寶,也一樣帶不走,這些統統都是事實。身體都要腐爛,何況身外之物?如果我們把這一樁事情看透了,你對於世間一切法就不會留戀,不會再有貪愛,你的心就清淨很多。剛才講了,心清淨就生智慧,就曉得我們在這個世間應該怎樣做人做事,你自然會跟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為什麼不為自己?自己是一場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實的功德是利益眾生,你做了真的好事。所以佛教給我們念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真有道理,真正是有大學問,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的。菩薩告訴我們: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你所修行的功德可以帶得走,不會『捨離』,為什麼?功德是真心修的,不是虛情假意修的。世間這些人情為什麼帶不走?虛情假意,不是真心。今天兩個好得不得了,結婚了,過了兩天要離婚,反目成仇,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要被人騙了。學佛的人頭腦很清醒不會被人騙,你說你對我怎麼好,點點頭,反正都是假的,你也不要當真,我也不當真,咱們兩個這才能處得很好。因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虛情假意,從沒有用真心的。什麼人用真心?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用真心。真心永遠不會變,妄心剎那在變。所以這個世間的東西你一樣都帶不去,因為是虛情假意在造的。你幫助一切眾生,誠心誠意做的,這個功德、福德統統都帶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是罪業、善業,罪業隨身,這個你能帶得去的,你帶的是善業,三善道受果報;你帶的是惡業,三惡道去受報,是這麼回事情。菩薩善、惡業都沒有,雖然斷一切惡,不著斷惡之相,雖然修一切善,不著修善之相,三輪體空,他天天作善,天天為大家,絕對不著相,因此他所修行的十大願王帶得走,不但帶走,而且是在『一切時』,願王永遠跟他不會離開,『引導』他: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會引導你到『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到了極樂世界立刻就見到『阿彌陀佛』。我們知道十大願王是菩薩修行的最上乘法,換句話說,是一般菩薩六度的圓滿行。這個十願裡頭,願願都圓滿含攝六度,所以它是菩薩的圓滿行。到那個地方就見到「阿彌陀佛」,同時也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又見到『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統統見到了。這些菩薩我們在沒往生的時候都很熟悉,我們要想找這些菩薩,這些菩薩在哪裡?有很多人說「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你要想見彌勒菩薩,你要到兜率天去親近他。「普賢菩薩」在此地明白的告訴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說他在兜率天有沒有錯?沒錯,兜率天是他的精捨,他住在兜率天,那怎麼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是學校,他每一天到那兒去上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大學,什麼人辦的?十方一切諸佛辦的,阿彌陀佛當校長,彌勒菩薩是教授,他教唯識學,他是唯識專家。所以我們要想學唯識,不要在這兒學,唯識是很傷腦筋的,很用腦,因為它太微細了,你要去分析它,所以自古以來真正學唯識的壽命都不長,為什麼?用腦過度。你看玄奘大師圓寂只有六十幾歲,用腦過度。所以你要學唯識,我就勸你先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到彌勒菩薩,你就跟他學,就沒錯了。

  在我們這個世間修彌勒淨土很不容易,他居住的地方雖然距離我們這裡不遠,要到他那裡去,他的條件很高,所以不容易。你不夠他的條件,你入不了他的門。他的條件是要修「唯心識定」,就是唯識學裡面講的「五重唯識觀」,你要把它修成功才有能力往生兜率內院。你的唯心識定修不成功,彌勒內院你就沒分,你去不了。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虛雲老和尚是求生彌勒淨土,他去了。他在《年譜》裡面講,他在定中到了兜率天的時候,內院見到彌勒菩薩,還看到幾位同參已經往生的,只有幾個人,他認識的人不多。所以這個法門不容易。真正要想見彌勒菩薩可以走後門抄近路,就是修西方淨土,到了西方淨土之後,見到彌勒菩薩,「老師,我很想到你的精捨去參觀」,老師說「沒問題,跟著我一道去」,你看,很快就去了。所以你們不知道彌陀淨土的好處,普賢菩薩在此地勸我們,好處太多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剎土,你統統都生到了,為什麼?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這些已成就的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兼課,他們都在那裡教學,那是一個真正了不起圓滿的大學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干什麼?去念書的,去留學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的,畢業之後,你出去了,就成佛了,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授記,我們娑婆世界有四萬億那由他眾生,這是講娑婆世界不是指我們這個地球,講釋迦牟尼佛這個大的教化區,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往生西方世界的眾生有多少?四萬億那由他,這麼多的數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那裡求學畢業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去度化眾生,「同名妙音如來」。將來到那裡去的時候,你們以後成佛,十方世界成佛度化眾生,你的佛號是「妙音」,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現在皈依統統用「妙音」這個法名,現在你是妙音居士,將來你成佛是妙音如來,所以《無量壽經》一打開,自己很親切,為什麼?自己名字在裡面,佛給你授記,你看看這個經本多親!

  這是我告訴諸位,你們要喜歡彌勒菩薩、親近彌勒菩薩,有捷徑,帶業也行,也能去,唯心識定修不成功也可以見到他,這是一個好方法。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見到這些『菩薩』,經上說這些「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菩薩在此地跟我們介紹的狀況,跟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一樣,到那個地方去,蓮花化生,花一開就『蒙佛授記』。因為他們這些人,修十大願王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立刻就開了,決定是上輩往生,不是中輩,不是下輩。他們是上輩往生,為什麼是上輩?諸位這幾天聽了之後,應該能夠理解得到,修普賢行願的人,心量就像虛空法界一樣,每一願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他所修行的永無止盡,你想想看這個心量多大!這是我一而再的向諸位同學們提醒,我們的心量太小,小心量,要學普賢行,那是大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法不包容,這樣大的心量念佛求生淨土當然上上品往生,所以修普賢行才是上上品往生,因此到那個地方就花開見佛,佛就給他授記。他得佛授記之後,在西方極樂世界努力精進求學,導師是阿彌陀佛,教授是十方諸佛如來與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這些是教授,同學是諸上善人,同學都是上善,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他求學成就就非常的快速,當然不退轉,這是一生圓滿成就。

  即使在還沒有畢業之前,這也是很多同學們關心的,有人來問我,他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乘願再來,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乘願再來?」問這個話的人大概心很急,希望早一點來,大概有這個意思在。這些事情其實都不應該問我,為什麼?《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你來問我干什麼?經上都有答覆,四十八願都有。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處,普賢菩薩尚且恆順眾生,阿彌陀佛怎麼會不恆順眾生?所以你想什麼時候離開,阿彌陀佛都答應,都點頭,絕對不會阻攔的,「你學的程度還不夠,你還不能去」,阿彌陀佛從來不阻攔。所以即使我們心很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阿彌陀佛磕三個頭就說,「阿彌陀佛,我現在就想去度眾生,乘願再來去度眾生,可不可以?」阿彌陀佛也點頭,「行,你可以去了」。那什麼都沒有學,怎麼就可以去?行,阿彌陀佛以本願功德威神加持你,你就可以倒駕慈航,你就可以去,你也會不退轉,不會墮惡道,為什麼?彌陀本願功德威神的加持,這個不可思議。

  這個事實十方很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菩薩聽到你到阿彌陀佛那裡磕三個頭,離開極樂世界就去當菩薩度眾生,菩薩聽了搖頭,沒有這個道理,他不相信,這是不知道彌陀本願功德威神之大,許多菩薩不知道,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難信有什麼希奇!有什麼了不起!而是十方菩薩不信,難信是講菩薩不相信,不是指別人。我們說老實話,《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這個難信是指菩薩,甚至於許多法身大士,沒有這個緣分,沒有聽過這個法門,沒有親近過、讀過這個法門,他們都不相信。

  所以到十方世界度眾生的能力就跟觀音菩薩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什麼身得度,自己就能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自己能不能示現佛身?能。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一樣,你也可以做得到,只要西方極樂世界踏進去了,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佛加持的,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不是假的,一切諸佛菩薩都幫助你,龍天善神都護持你。這些真正的好處到哪裡去找?你要真的知道了,你怎麼肯捨棄這個法門?你怎麼肯不努力、不認真的修學這個法門?說老實話,你不能夠認真努力修學,不能放下萬緣,是你對這個法門還是半信半疑,沒有完全相信,對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真搞清楚了,疑情就斷了,斷疑生信,信心建立了,這個法門好修,不難修。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報佛恩,真正報父母之恩,報眾生之恩,因為你有能力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對我們發願想學習十大願王這些人來說的。後面又有一段是對一般眾生而說的,那實在話就是對我們講的,普賢菩薩說: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善男子』是叫善財童子。這一段話很重要,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與獎勵。我們雖然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不但沒有斷,煩惱天天還在增長,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自己憂慮的一樁事情。煩惱天天增長,不但沒少,天天還增加,這怎麼得了!菩薩在此地說,假如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聽了之後能相信,不懷疑,能夠接受,接受就是照做,做到多少不管,反正我做就是。譬如「禮敬諸佛」我真的做了,我雖然做不圓滿,我認真做,認真的來學。我對人,不管對什麼人,我都存恭敬心,我都用真誠心、恭敬心來對人;我對事,無論大事、小事,我都會很認真、很負責任去做,把這個事情做得很好,這都是普賢行,這是禮敬;對物,我對這個桌子,要叫我擦的時候,我會把它擦得干干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物的尊敬,這就是我們真的受持。受持不是叫你天天把這個經文念一遍叫受持,那錯了,那是讀誦不是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是要照做。

  「稱贊如來」,人家有好的事情,真正好的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贊歎;人家有不好的事情,我們不說,看到人家的惡事,看到人家不善的事情,不說,隱惡揚善。隱惡揚善有很大的學問。這個世間人,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這麼亂?在中國、在外國,我們走了很多地方,社會都很混亂,亂的原因如果諸位很冷靜的仔細想一想,不難找到答案,那就是現在這個世間的人心變了,怎麼變了?喜歡說人的壞話,不喜歡說人的好話。看到好人好事他不說,看到人有一點點壞事,他把它渲染成很大的壞事,報紙、雜志、廣播統統都在搞,所以這個世間作惡的人就多了。他說「作善有什麼好處?誰知道?你看作惡,我的名氣多大!」還有的時候,還不知道怎麼作惡,他這麼一宣傳、一廣播,他都學會了。所以這個社會教育現在是教人斷善修惡,你說這怎麼得了!這個社會怎麼得了!你才曉得中國古人教給我們「隱惡揚善」有道理,可以能得到社會的安定。

  每個人都不說壞話,壞人做了壞事,他有慚愧心,他會很難過;他做一點點好事,人家贊歎他,做壞事,人家原諒都不說,內心慚愧,久而久之,他能改過自新,他會變成好人,潛移默化,這是身化的教育。古人實在講真的是有智慧,想得非常深遠,我們今人在這一層上比不上古人,這就是古人的心清淨,所以他想得很遠,想得很周到。所以「隱惡揚善」,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修,惡人自有惡報,用不著我們去宣揚。

  這是教我們要真正的相信、要受持、要讀誦,這是自修自行。除此之外,還要宣傳,宣傳就是『廣為人說』。經典要流通,這是宣傳,我們多多的印,印得非常精美到處送人。印經,大家不要害怕,怕什麼?怕造罪業,怎麼造罪業?怕人家拿到不把它當作經典看待,把它當作一本普通書來看,甚至於人家不相信的,把它丟到字紙簍裡,把它毀掉了,「這個造罪業了。」我們要有普賢菩薩的度量,我印一千本書,九百九十九本都被人家丟到字紙簍燒掉了,有一本有一個人看也值得了,那一個人就得度了,能這樣設想我們就不怕了。我們做好事,自有功德,自有善果,不要看到人家造罪業,我們就連善事都不敢做,這是因噎廢食,這是錯誤的。好像放生一樣,我們在上游放生,下面有人在釣魚,看到釣魚的人,我不放了,這是錯誤的。我放我的,他釣他的,我修我的福,他造他的罪,各人干各人的,不相干,要明白這個道理。放心大膽努力去修善,這才是對的。

  遇到人就勸人學佛,把佛法的精義,把佛法的精神,把佛法的教訓,把佛法的利益好處,隨時隨地說給別人聽,他聽,很好;他不聽,也好,不聽,他總聽幾句到阿賴耶識裡去了。所以學佛的同學,你們大家都要記住,無論在什麼地方,你接電話的時候,第一句話「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灌到他耳朵裡面去,你要有這個心,這就叫度眾生,這就是「廣為人說」。我沒有說別的,我說一句阿彌陀佛,你總聽進去了。隨時隨處都是這樣,久而久之,大家一看到你就會對你「阿彌陀佛」,他稱你作阿彌陀佛,他自自然然心裡就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很好,勸人念佛。何況能夠有機緣,所謂說話三句不離本行,寒暄完了之後就跟他講佛法,他以後再不來了,再不來,你樂得清淨,你免麻煩了;喜歡來,很好,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少說廢話,說廢話造業。廢話裡頭是非多,恩怨多,所謂是「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往往在言語不謹慎的時候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叫人懷恨在心,所以不要講廢話,沒有必要的話不要講,養精神,這個很重要,這也是長生長壽之道。言語少的人長壽,他的精神元氣飽滿,喜歡說話、喜歡聊天的人元氣傷。要說都說佛法,除佛法之外,不會說,這個最好了,為人演說,你這樣自行化他的功德,菩薩告訴我們,『除佛世尊,余無知者』,除了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都不曉得你那個功德之大大到什麼程度,這些話都是真實的。後面勸我們:

  是故汝等。】

  這是指我們大家,『汝等』是我們都包括在內。

  聞此願王。莫生疑念。】

  這一句很重要。你聽了這一部《普賢行願品》,這不是偶然的,這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你所種植的深厚善根,福德因緣今天具足,你才有機會聽到,福報不夠的聽不到,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輕看自己,大福德因緣。聽了之後要深信不疑,沒有一絲毫懷疑,知道普賢菩薩、毗盧遮那如來在經典裡面跟我們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語。

  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

  我們『應當谛受』,「谛」是仔細審慎,統統搞明白了,統統了解了、清楚了,我完全接受過來。接受過來的時候,『能讀』,第一步功夫要讀經,先要「能讀」,讀了之後要能背,這個很重要。中國古時候,古人背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你所念的書不能背,不行,統統都要背誦。現在人怕背書,這個很糟糕,要想趕上古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古人背書。背書的好處太多了,你小時候背的書,你活到八十歲、九十歲都不會忘掉,你說話,你作文章,隨口念來,不要去查,背得很熟,記得很牢。所以學佛的人,你所主修的經典不能背不行,一定要背誦。所以先教你讀,對著經本叫「讀」,「誦」是不要經本,就是可以背,能背誦之後要做到,因為你能夠背誦,你記得很熟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會想到。譬如我抹桌子就想到「禮敬諸佛」,桌子是佛,我要把它抹得干干淨淨,我要很恭敬、很認真的來做這個工作,它就起作用,就絕對不會草率馬虎去做,那就不恭敬。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都有誠心、有誠意,有敬心、有敬意,那這個事情怎麼會做不好?換句話說,不能背誦,修行就沒有標准,沒有一個原則。一定先要求背誦經典,誦了之後要把它做到,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做到了,後面一樁事情就是勸人。

  我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煩惱輕,智慧增長,一天到晚快樂無比,這是你得到的真正受用。你自己會感覺到,我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快樂的人,第一幸福的人,第一美滿的人,你自己會感受到,法喜充滿,這都是真實的,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不曉得;入這個境界,實實在在世間人講的真善美慧你統統都具足,你的生命,你的生活,真正的充實。我們世間人講生活充實,不見得,那看錯了。唯獨在佛法修持上真正有功夫的人,他是充實的,那是一點都不假。這個時候要流通佛法,要宣傳佛法,這兩樁事情是佛弟子的責任。

  我們能夠依照這個法門自行化他,盡心盡力去做,自己修行也要盡心盡力,流通、宣傳也要盡心盡力,那麼這些人,他在一念當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這是事實,這就是《大經》裡面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為什麼?因為你的心量是圓滿的,任何一行都是從真心圓滿心中生起的,圓滿心中生起的一念哪有不圓滿的道理?哪有不周遍的道理?這是華嚴境界,很難體會,很難懂,它是真正的事實。說到這個地方,剛才我舉能大師聽《法華經》,聽到「方便品」就叫他不要再念了,「我全部都知道了」,比那個功天還要深。那個還要聽一下才知道,這個不要聽都知道了,不要聽,不要念,統統都知道了,換句話說,惠能大師的本事還沒有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不要聽、不要念,只要你一問,沒有一樣不知道,統統都得到圓滿成就。

  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你所得的福報『無量無邊』。無邊勝福從哪裡求?從這個地方求,這是許多人不能理解,許多人不認識的。許多人不曉得修福應該要到哪裡去修,自己每天以金銀財寶做種種布施來求福,所求得的是小小福報,不是修究竟圓滿的大福。究竟圓滿的大福要靠普賢行才能夠達到,才能夠圓滿的成就。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煩惱苦海,苦海裡面所有一切眾生,你也有能力跟諸佛菩薩一樣幫助他們出離,幫助、引導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普賢的行願才能達到圓滿。在這一卷經裡面,長行文就說到此地。

  後面有很長的偈頌,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此地的偈頌是七言,就是每一句七個字,很整齊,也有押韻,但是它的押韻不像中國古詩那麼樣的嚴格,它不嚴格,也是四句是一首,每一首是七個字,這叫「七言頌」。總共有六十二首,六十二首前面一部分是屬於重頌,就是把前面講的十大願王重復說一遍。佛經裡面像這種體例很多,為什麼?因為佛一生講經,不是辦學校。辦學校招學生是固定的,每天到時候就要來上課,到時候下課,明天還要再來,不可以缺席的。佛講經就像我們這種形式一樣,聽眾是自由參加,你喜歡來就來,你不喜歡來可以不來,絕對不勉強,為什麼?恆順眾生,所以不勉強。因此聽眾當中就有先來後到,有的人從頭一直到現在都在聽,有的人今天才知道,他才來,今天來了,前面所講的他沒聽到,這很遺憾,因此佛很慈悲,你前面沒聽到的,我在這裡再說一遍,如果再要詳細說一遍,那前面聽到的人就厭煩了,「佛,前面我聽了,你又重新說了,算了,我不聽了」,他就不耐煩了,所以再說一遍就不能像前面那個說法,用偈頌的體裁來講。

  所以偈頌體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前面沒有聽到的,現在把它簡單扼要的說一說,使前面的意思,後來的人也把它彌補了,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前面說了,經文要背誦,怕有些根性鈍的人,長行文背誦困難,重新再說一遍,用偈頌背,偈頌可以譜在樂曲裡,可以唱的,唱歌大家都很喜歡,唱歌的歌詞很容易記得,所以他就用歌詞的方法給我們說一遍,使你容易記住。偈頌的體裁是這兩個目的。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大乘經典,佛在長行之後都有一段偈頌,這個偈頌無論是短是長,而且偈頌多半都是重復長行的意思,這就是他的用意,我們要知道,由此地能看出佛的慈悲真的是到了極處。前面兩首是重頌禮敬: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這是禮敬。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是說有『普賢行願』威力的加持,使我們凡夫做不到的也勉強可以做到,只要我們發願認真的來學習是可以成就幾分的,圓滿的不能成就,少分我們可以得到。但是千萬不能夠疏忽、不能看輕這少分的普賢行願,當我們念佛往生的時候會起很大的作用。因為你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底子,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本願加持,普賢菩薩威德來幫助你,這一下就把你提升到深位菩薩的階層。好像人家修行是爬樓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你老人家上樓是坐電梯,一下就上去了,所以我們在此地學一點「普賢行願」真的是有好處。

  第三、第四是重頌贊歎,就是第二願。贊歎,這個境界也跟前面相同,所不同的,前面跟各位說過,禮敬是從事上講的。一切諸佛是包含了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統統要禮敬,不可以有分別執著,要用平等心、清淨心來修。贊歎,那要看稱性不稱性,也就是要看是善與惡。諸位要知道,善惡是平等的,真妄也是平等的,邪正也是平等的,沒有一法不平等,那為什麼這個稱贊要分別?說平等是對的,對法身大士講是平等,對我們凡夫講是有差別。你看看佛在這部經上說法,善巧。長行裡面明明講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我們在偈頌裡面沒有看到,可見得「稱贊」這一法裡頭,你看偈頌第三首: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他不說「如來」了,這就是我剛才說的,在大菩薩的境界裡面是平等的,這叫一真法界。前面長行文講有揀別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心不平等,心不平等就有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我們對於惡法不贊歎,對於善法贊歎。偈頌裡面是平等法,長行裡面是有差別的,你看他這個說法多巧妙,互相一對的時候才知道佛說法的善巧。

  第五、第六、第七這個三首是講供養,「廣修供養」,真的,供養要廣修,所以經文也最長,長行文裡面也是最長,偈頌裡面也最長,它有三首十二句,可見得這個在菩薩行裡面非常重要。長行裡頭跟諸位報告過了,供養就是菩薩六度的布施,布施就是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凡夫為什麼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脫離六道?為什麼不能成佛作祖?原因就是放不下。什麼放不下?六道輪回放不下,那還有什麼辦法?你還能出去嗎?你要出去得把這個地方放下才能出去,所以永遠沒有辦法擺脫輪回。所以菩薩行把布施擺在第一,普賢行把供養放在最重要的一個課程當中,一定要修,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怎麼個放法?供養諸佛,供養眾生,供養法界,我一切都供養。以我的智慧,以我的勞力,以我的財富,以我的技能,用今天的話來說,貢獻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不要講求代價,不要講求報酬。現在社會上的人大家努力工作為的是什麼?報酬,沒有報酬就不干,就懈怠。佛法為什麼不講報酬?是大慈悲心推動。佛法講的,我們認真努力工作幫助一切眾生是我們的義務,是應該要做的,怎麼可以收報酬?他的功德,修布施供養是功,他得到的是斷除煩惱,悭吝、貪愛的心沒有了,憂慮的心沒有了,牽掛的心沒有了,你想想看那個人多自在!你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有錢不自在,有地位也不自在,不自在的原因是什麼?你心裡頭有牽掛,你有憂慮,你有煩惱,所以你不自在。佛教我們修布施就是教我們得大自在,大自在是真快樂、真幸福。

  也許你們會害怕,一切身心世界都捨掉了,這怎麼得了!我的日子怎麼過?對的,人的日子不要過了,六道的日子不要過了,過什麼日子?過佛菩薩的日子,佛菩薩的日子好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多清楚,極樂世界的人想吃東西,念頭才起來,想吃的東西已經擺滿在面前,不要去做,不要去經營。想穿什麼衣服,不要裁縫,心裡一想,衣服已經在身上了,那是佛菩薩的日子。想要住個房子,想什麼式樣的,人已經在房子裡面了,希望這個房子大一點,它就大一點;希望小一點,它就小一點,沒有一樣不隨人意。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自在?就是因為他沒有憂慮、牽掛、煩惱才得這麼自在。我們今天樣樣不自在是你有憂慮、有牽掛、有憂愁,所以搞得樣樣都不自在。因為這個法門很難相信,「難信之法」,普賢菩薩一再勸勉我們要深信不疑,這樣殊勝的利益我們才能夠得到。也許你說「法師,你舉的例子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現前就要吃飯,就要穿衣,我要吃飯,飯能夠自己到我面前嗎?」說這個話也不無道理,聽了也滿有道理的。其實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對於世間因緣果報也清楚明了,一個有福報的人,他不要操心,不要憂愁,還是想什麼就得什麼,雖沒有極樂世界那麼自在,但是他一定不會缺乏。

  因緣果報,你很難相信,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在學佛之前最好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為什麼要念三百遍?因為你才會相信。你不念三百遍,你雖然聽了一點,讀了一點,心裡頭的印象若有若無,你的信心不能建立。三百遍念下去,你相信了,你相信我們這個世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財布施決定得財富,而且這個財富是自然來的,不要操一點心。譬如你想做生意,你一動念頭做生意,那個生意就很好、很順利,就來了,不操一點心,錢就賺來了,為什麼?布施的果報。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間也是有求必應,不相信就多念《了凡四訓》,念了你就會相信,念了你就會真正修布施供養,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得無量福報,這一生當中就可以能夠修到有求必應,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就兌現。

  只要你認真努力去修,連壽命都能夠延長,何況病苦?這個世間說老實話最難得的是壽命,你只要真正好好的去修,不求也得到,何況求?袁了凡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他都得到了,命裡頭沒有的,他求到了,他沒有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了。算命的孔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他沒有求壽命,自然就延長,為什麼會長?福太多了,他到五十三歲享不完,享不完怎麼辦?繼續再享,享完了才能走。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修大福報,我壽命雖然是八十歲,八十歲還享不完,得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才享完。凡事都有個理,理真實,事就不假了。你把理參透了,事你才肯認真去做,誰得好處?自己得。你修的這些功德不是人家得好處,佛菩薩沒有得到,是你自己得到的好處,你得到的是有求必應。布施供養我們一定要非常認真把它搞清楚,理與事、因與果統統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我們這一生在修學上、在生活上會有真正的利益,許多同修對於這個事情疏忽了,這很可惜。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打七日記:一個重症憂郁症者的心聲
下一篇:打七日記:一位癌症患者“艱難”的學佛歷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