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解行要相應—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解行要相應。其實《弟子規》在“余力學文”當中,一開頭就強調了這一個重點。“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沒有僥幸的,只要學了不去做,無形當中就會增長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剛好有一位剛學習傳統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師長那時候人剛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請師長到她開的飯店,能夠讓她供養一下師長,師長也去了。她就給師父身邊負責的人說到,她很想親近師父。那這個負責安排的人點點頭,“好,沒問題”。結果當天師長就坐在她的旁邊,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師父旁邊。然後還沒坐下去,她就說了:你怎麼排這麼近啊?結果對方說:你不是要親近嗎?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給她了。就坐下來。結果坐下來以後,這位女士看到師父整個容光煥發,皮膚跟嬰兒的皮膚差不多。結果她就忍不住講了一句話:師父啊,你真是天生麗質。結果我們對面一位同修啊,同修都是學好多年的,馬上就接話了:什麼天生麗質,是法相莊嚴!
大家感受感受當時候的氣氛怎麼樣?氣氛就很僵啊。那這句話出來就是在訓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壓人啊。我們感覺一下,他說法相莊嚴不是天生麗質,講這句話的時候,第一個,能不能感覺到對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覺得到在場所有的人當下的尴尬?不見得能感覺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為傲慢,拿著道理去壓人,如入無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現在怎麼辦?現在好像整個氣氛像在冰庫裡面,有沒有人敢說話啊?結果這個時候師父就說了: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啊。又把這個氣氛大家哈哈笑,就給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別人。會給人難堪的、會給人壓力的、甚至人家會說“怎麼越學越傲慢”,都拿著道理壓人,就不好。而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是越把我的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這個才是學問。“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誠找回來。真誠被什麼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給障住了,虛偽給障住了。把平等找回來——被傲慢給障住了。把清淨的心找回來,因為貪著、染著了很多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欲望。
所以修學的路上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們背了多少書、看了多少碟,這個是形式。實質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執著、分別、習氣,這個才是實質的學問跟功夫。所以當下假如我們能感覺到對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這個執著,能感受對方當下說話的存心,所謂見性不著相,與人交往,見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執著在這個言語、或者是這個動作上。
比方,淳樸的父母拿著家裡的故鄉的香蕉、水果這些特產,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讀書的大學去看孩子。你看母親那種心多麼地可貴啊,多麼地真實啊,真誠。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媽媽,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哎呀,拿這個來干什麼!”是吧?“哎呀,穿這麼土干什麼!”有沒有看到媽媽的心?沒看到。為什麼?“我的面子都被你們給丟光了。”所以人這個虛榮啊,時時都會起作用,就感覺不到父母的心,感覺不到朋友的心。
比方說人家送我們東西,我們一看到,第一個念頭:這個東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時候,“我”的好惡、“我”喜歡不喜歡,這個念頭一起來,根本就感覺不到人家的善心。
所以要誠意正心,那得把好惡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我們看人有喜歡不喜歡,情緒就上來了。喜歡的就高興,不喜歡的就生氣。“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所以這一些經句還得要回到我們的心性去調整、去放下,《大學》這四句話才能真正利益我們。
所以,當下其實這一位女士她說“天生麗質”,我們不要著在她的文字上,從她的角度來看,她已經是把她的詞匯裡面最好的詞拿出來了,是不是?因為她又不知道“法相莊嚴”這四個字嘛。人家都還不知道,你就拿那個去壓別人、去要求別人,那這個就不妥當了。所以我們能不能感覺到她是用最高的贊歎了?“天生麗質”是她最高的贊歎了。所以我們處事不能傲慢,心要柔軟,能聽到別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這也是一個修學的誤區,容易拿著道理去要求別人,就不妥當了。
在經典當中也曾經提到,有一個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著油燈去供養佛陀。很有錢的他拿的油燈就特別地大、特別地豪華。大家都准備供養佛,聽佛講經說法。結果一位女士,她非常地貧窮,她根本身上一文錢都沒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然後去要求、請求,哀求這個賣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給她一些油。老板心裡想:我現在又不需要這個頭發。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實在很不忍心,動了憐憫心了,就給了她一點點油。她就拿了一個破碗,拿了那一點油就進去供養佛陀。而當她走進去的時候,在場的人看著她,當下起的念頭,想到:這麼簡陋,這麼一點油,還敢拿來供養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 其實我們為什麼瞧不起那個老太太?我們還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質在衡量別人的高下。那其實這個也是我們都是用虛榮在看事情。結果佛陀在講經的過程當中,剛好提婆達多,佛陀的一個堂弟就來搗亂。他卷了一陣很強的風,他看到人家供養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興。結果風一吹,所有的油燈就熄滅了,只剩下那個老太太,這位女士的燈還依然明亮,怎麼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講,因為這個女子供養他是真心的,不會熄滅的。
所以我們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語行為當中我們就去下定論。這是“見未真,勿輕言”。
我們今天生活在大都市裡面,鄉下老百姓那種淳樸,拿著他自己做的東西給我們吃的時候,我們還能不能體會到他那一份心呢?還是我們已經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質的標准在衡量這一切?那我們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覺到回到鄉下喝那豆漿特別香,那是用心做的東西。
所以在另一個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佛典故事》,這個動畫片特別好看,尤其從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師啊。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們本來在那裡玩耍,拿著石頭、土壤在那裡堆,結果看到佛陀來了,哇,佛陀讓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東西。他就馬上把這些石頭都把它聚集起來,然後看佛陀來了,就把石頭跟沙子就倒在佛陀的缽裡面。然後旁邊的侍者起一個念頭:搞什麼,那缽是裝飯的!是吧。小朋友搞什麼東西!正要罵人,佛陀馬上講:“今天收到好東西了。”佛陀就感覺到孩子那份真心呀,哇,“趕緊拿回去塗在我的牆上”。其實我們收到別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貼在牆上,不要忘記啊。
真心的東西要把它放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時時讓我們念這個恩,時時讓我們不忘別人的鼓勵,不要辜負了這些人對我們的愛心、對我們的期望。這個就是把這個心放在心上一輩子都不忘記它。
剛剛跟大家講到解行要相應。我們這個道理是“嚴以律己”,拿來要求自己,“寬以待人”,能寬恕別人的不知道、不了解,寬恕別人沒做到。但是“嚴以律己”。包含剛剛講到的,“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別的心、好惡的心要放下來,才能真正得這句話的利益。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夫妻相處四攝法
下一篇:蔡禮旭:見人惡 即內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