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恩威並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再來,我們說要恩威並施、恩威並濟。恩,是愛護;威,是德行。道德之威,是講原則。其實這個“恩”,就是很自然流露父母對孩子的關心。

    我記得,我的姐姐一個大我三歲,一個大我兩歲,所以其實年齡差不多,都是一起讀書。有時候父親怕我們讀餓了,常常出去給我們買好吃的。都可以很深刻地感覺父母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包含媽媽怕我們讀晚了,累了,就每一次時間比較晚了,我媽就上樓梯,我們家住的是三樓,趕緊叫我們去睡覺了。結果每天都是這樣,常常我母親的腳步聲聽到了,人還沒到,我姐姐就學我媽講話,“去睡覺了,去睡覺了”,我們全家人就笑成一團。

    好像這幾天有討論到,就是不要長孩子的貪心,你今天去買芒果,去買水果,就買父母吃的,就在孩子面前吃給他看,讓他不要長貪心。大家想到那個情景沒有?就父母在那兒(吃),“嗯,不給你吃,嗯,不給你吃。”請問諸位父母,你做得出來嗎?所以大家要了解,很多都是很自然的人情,你不要做得很僵硬哦。是不?是父母在的時候,爺爺奶奶在的時候,首先是一定想到爺爺奶奶。自己都沒得吃了,還是給爺爺、奶奶,這個就把孝完全體現出來。今天假如爺爺奶奶有,我們的生活算寬裕,那當然都吃到好了。

    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讓我們感覺沒有匮乏,但是節儉,這一點很重要哦。沒有匮乏,讓我們時時都感覺父母對我們的關懷,可是沒有讓我們養成奢侈的習慣。所以我記得,那個飯粒掉下去,我父親都是把它撿起來吃掉。碗裡面是絕對不留其他的東西,都是干干淨淨的。節儉的風范還是要演出來。所以有這個經濟能力了,常常也是能夠表達對孩子的這一份關心。然後呢,“孩子你在長身體,多注意營養,多吃點。”都感覺到的是這個愛,而不是去增長他的欲求。你說都已經三餐吃好了,他要吃這個、吃那個,那是欲望的增長就不妥當了。所以我是跟大家交流到,不要為了不長孩子的貪心,做出那個讓人感覺好像比較苛刻的行為出來了,那也沒有必要。一切都很自然的,從真情的流露,就對了。好。

    那這個“威”,我們昨天講到的是“道德之威,成乎安強;暴察之威,成乎微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稍微再補充一下,比方說媽媽買東西回來了,一定先給爺爺奶奶,還有先給先生吃,就讓孩子養成只要有食物了,一定是長輩先吃的這個態度,這很重要。你什麼東西拿來都先給孩子,那就不妥當了。

    那我們看,是因為自己有德行,感動孩子,感動學生,感動員工,這個是道德之威。那在這個家庭裡面成長的孩子,他會覺得很安定、很安樂,這個家會越來越強盛。每一天都濡沐在父母的德行之中,哪有長不好的道理?

    我們大陸有一位導演,翟俊傑翟導演,您看他六十幾歲的人說到,他覺得他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一個六十幾歲的人走進門還能喊一聲娘。他覺得是他的幸福。而且他講,他對他兒子講:你今天推門可以喊一聲奶奶,是你的造化。因為他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

    而這個翟導演他非常地孝順,雖然這麼大年紀了,母親剪腳指甲都是他親手剪。我們那時候看到一張照片,一個六十幾歲的人在給他八十幾歲的老太太剪腳指甲,而且他還戴著老花眼鏡。那個神情非常地專注啊,很美。大家去感受感受,看到這個景象啊,讓人感動。所以,他的兒子就說了,說,每次看到他爸爸給他奶奶剪腳指甲,他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所以後來,這個兒子就主動給他父親講:父親,這個工作讓兒子來做就好了,你就別做了。兒子被他的德行感動,就把這個工作接過來了,而且還青出於藍勝於藍。

    這一次今年的,我們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欄目每一年舉辦的演藝圈十大孝子,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因為演藝圈的人對青少年、孩子的影響特別大。這一些孝子都能盡孝,就給這些孩子、給社會做一個很好的帶動。所以這個節目很值得。以後大家也可以隨喜功德,可以到現場去參加一下,假如有機會的話。而他的兒子——他父親是第一屆就當選,他的兒子這一屆當選。而且他的奶奶說:我這個孫子,在我整個腸胃不適、沒有辦法排洩的時候,每一次都是他親自幫我摳出來。都是非常認認真真體貼我、照顧我。真的啊,他父親的榜樣,他更是效法學習。所以我們說那個教育的“教”字,確確實實是上行下效。這個是“成乎安強”,他整個家族孝道、德行就振興起來了。

    而且我感覺翟導演真是用心良苦,他把他太太哺育孩子的乳汁把它封起來,結果過了應該是一、二十年之後,那個白色的乳汁變成紅色的血水。當下他體會很深啊,真的,母親都是用她的血來哺育孩子。從懷孕到三歲這一段時間,哺育我們的乳汁重量,超過一千公斤。所以為什麼女子她的骨頭會比較黑,她很多的、大量的鈣質、營養,都貢獻給了孩子。所以我們也可以感覺得到,翟導演他的人生的態度,知恩報恩,他非常地重視。不只把孝養父母他做得徹底,他也時時提醒自己的孩子,你們可不能忘了你母親的恩德。所以這一瓶乳汁,就成為了他的女兒出嫁的最重要的嫁妝。走上家庭了,為人妻、為人母,總要記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這個是我們看到父母的德行成就了家庭下一代的未來。

    再來,“暴察之威”,“暴”就是常常發脾氣,“察”就是刻薄,要求得很苛刻,常常像警察一樣在那裡盯,在那裡要求。所以大家感受一下,假如父母是這種“暴察”的態度,這個家庭氛圍一定很壓抑。而且,假如父母本身德行也不好,那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做壞事。可是只要父母不在了,他們一定跟在父母面前的行為是不一樣,陽奉陰違。為什麼?內心裡不佩服父母,甚至還怨父母,“自己都做不到,還這麼嚴格要求我。”這個是“暴察”,其實只會,這個家道會越來越式微,然後家道會越來越衰。這個其實我們看到這種暴察的態度出來,這個家跟這個團體其實危險了,而且也不可能旺,因為沒有人和了。

    而這個“暴”字是我們要特別警戒的。就是呢,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脾氣上來了,不管你講的話再有道理,孩子就記得你脾氣很大,孩子就想:今天真衰,被罵一頓,被打一頓,一筆勾消了。其他的道理也記不起來。其實哦,不只對小孩,對員工、對學生,甚至對朋友,只要我們跟他溝通帶有情緒,讓他感覺不舒服,你苦口婆心講了一個半小時,可能都沒聽進去。因為他的不舒服就鲠在那裡,只記得你(的)情緒了,你發脾氣了。哦,當我們聽到他們是這個響應,心裡覺不覺得冤枉?覺不覺得無奈?“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能怪他,還是我們的修養不夠,造成人家沒有辦法把這些好的勸告聽進去。

    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話講,“心平氣和則能言”。不能達到心平氣和,不要講話。所謂“盛怒中勿答人書”,生氣的時候不要寫信,也不要寫完後馬上沖動,“哼!啊!痛快”,你以後就麻煩了。“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你給人家罵得痛快,送出去了,這一輩子這個怨結就很難化了,“盛怒中勿答人書”是有道理的。所以,發脾氣的時候絕對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就別發脾氣。這個原則很重要。

    我自己的印象,我母親沒發過脾氣。我父親教訓我的時候,也不是那種氣急敗壞的,從來沒有。我父親教訓我的時候,很平靜,義正辭嚴給我分析清楚,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常常勸解我:一個人要懂得自愛,不要糟蹋自己。因為我母親,剛好我們聊到小的時候,我媽就說了:那個時候你爸爸在教訓你,我都在想說,你年紀這麼小聽懂不懂?而我媽做得很好就是,只要我爸教訓我,我媽從來沒有插過一句話,從來沒有去袒護我。這個是女子很重要的一個態度。

    不只女子要注意這一點,公公、婆婆、爺爺、奶奶這一點也要注意。父母在教孩子了,你不要去袒護孩子,不然會不好教。為什麼?你一去袒護,孩子心裡想,以後犯錯,找誰?就找那個會保護他的人。他就沒有去安住、面對自己的錯,接受教訓。所以一個家要教育好孩子,還真是要有合力,合在一起,大家都懂這教育的原則才行。

    我記得我犯錯的時候,都是我爺爺第一個喊打的,然後要處罰我了,我爺爺就把我奶奶帶上樓去了,“活該,該教訓”,然後就把我奶奶帶上去。因為我爺爺知道我奶奶會受不了,一定會忍不住,所以帶上去了。這樣就把我的援軍給斷掉了,把我的糧草都斷了,我就沒戲唱了,就全神貫注接受父親的教訓。

    我也給我母親講:爸爸的話我全聽進去了。為什麼?為什麼我這麼確定?因為我父母都說到:我們兩個人口才都不好,話都很少,怎麼生個兒子這麼會吹牛。我說:爸,這個你就有所不知了,雖然你平常話很少,可是你罵我的時候辯才無礙,我是在那個時候偷偷學起來的。真的,我父親在罵我的時候,我感覺真的太順了,那個道理一句接一句。但是,確實都是心平氣和。好,這個是不能情緒化,不能生氣、“暴察”,這樣不好。

    再來呢,“狂妄之威,成乎滅亡”。比方當父親的人,“你爸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這種話絕對不能講。“滿招損,謙受益”。而真的,人到狂妄的時候,他的大災難就要來了。在夏桀那個時候,其實身邊都有很多很有德行的大臣,都勸他:你要趕快體恤人民,不能再這樣暴虐了。結果這個夏桀聽了以後不以為然,大臣說:你假如再不聽,你就要滅亡啦。結果夏桀說:太陽哪有滅亡的。他把自己比喻是那個每天出來的太陽,怎麼會滅亡。結果這個話,傳到老百姓的耳裡了,結果老百姓說:太陽什麼時候滅啊,我跟他拼了。“我與汝偕亡”,我跟他拼了。你說人狂妄到底下的人氣得牙癢癢的,那個也就快滅亡了。好,所以這個是我們講到的“威”,是要用德行去建立威嚴。

    所以《論語》裡面說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除了穩重之外,這裡還有一點,看重自己、要成就自己。這個“重”,就是《論語》、《大學》開篇說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人父母者,能以這樣的價值觀為人生的方向,“我這一生就是要成聖成賢,希聖希賢”,那這個父母叫做自重。他舉手投足就會戰戰兢兢、要求自己,他表現出來就有威嚴。所以這個威還在自重,還在期許自己要向聖賢學習,這一生要做聖賢。有這樣心境的父母,在孩子心目當中一定有威嚴。假如當父母的得過且過,放縱習氣,那這個威嚴絕對不存在。甚至還可能讓孩子瞧不起,那就麻煩了。孩子假如瞧不起父母,那他的人格也會很有障礙,他也很難去瞧得起誰。

    而這個“威”還有要講原則,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講規則,孩子就會循著這個家規去遵守,他就不會為所欲為、放縱自己。我們看,在機場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想大叫就大叫,想去搞破壞就搞破壞,然後父母在旁邊都不覺得怎麼樣,不懂得在這一些地方教育孩子。

    我在家,在我們這一代我是長孫,我是獨子,又是長孫,而且還是長曾孫,所以等於是說在家族的地位還不錯,還可以。我是很有條件做敗家子的。可是為什麼沒做,我現在想起來感激太多人。第一個感激中華文化,慎終追遠。所以我們就有對家族的使命。因為我年紀很小,三四歲的時候去掃墓,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去掃,結果跪下去,頭一抬起來,看到我的名字在第一個位置,哦,我突然深呼吸,覺得走路的姿勢pose都不一樣。為什麼?你排在第一個,你要有樣子。所以我雖然在家是弟弟,可是我後面有五個堂弟,所以我從小也是被叫“哥”。為什麼長子、長孫看重,因為他在整個家庭的氛圍就要有責任。
再來是我的爺爺奶奶不寵我,還有我母親不寵我。都是要有這些條件,不然我們就很難不養成這些壞的習慣了。

    我記得有一次,我想要買一個東西,其實那東西不一定需要,小朋友買玩具,玩幾下又要買新的,就在那裡給我媽媽吵,吵吵吵,我媽什麼反應都沒有,繼續看她的書,連看我都不看我。可能是我母親以前看過《三國演義》,關公看《春秋》,動都不動。結果我看我這麼“嗯嗯——”,在那兒吵都沒用了,這個時候不使出一些絕招不行了。我就開始在地上滾了,“啊——”,在那兒哭了。滾滾滾,結果滾了十幾分鐘,我媽連動都沒有動,繼續看她的書。哦,那個要有定力的。結果十幾分鐘之後,我突然開悟了:冬天的地還是挺涼的。再來呢,其實打滾也蠻累的,還是起來休息一下。結果一爬起來,我媽還是不動,繼續看她的書。你不要孩子站起來了,你還看他一下,“怎麼樣,就是不答應你”,你還給他回這句話,孩子就“好,下次再見分曉,我再去想辦法跟你拼”,是吧。所以母親一點都不回應,讓我們這個當兒子的覺得自討沒趣。所以既然這麼累都沒有用,那就乖乖地,該怎麼干,還怎麼干好了。人又不是吃飽撐著,每天在那兒沒事干在那兒翻來覆去的。

    所以這個是只要是錯誤的,這個原則絕對守住,孩子以後就不會造次,不會亂胡鬧了。他不會用胡鬧的方式去威脅父母,他以後也不會這樣去對待別人。所以女孩子假如都對待先生胡攪蠻纏,一哭二鬧三上吊,根源在哪?根源就是小時候用這種手段在跟父母威脅了。所以現在很多爸爸、媽媽:哎呀,這個女兒脾氣這麼大,趕快把她嫁掉吧。這麼做是很沒有職業道德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把女兒教好之後再把她嫁出去,不然會傷陰德。所以現在不是急著要結婚,沒有好的德行,不要再去傷害任何的人。
 

上一篇:淨空法師:知道自己根性的重要
下一篇:蔡禮旭:正己化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