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教育要慎於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再來,防微杜漸。我們有一些俚語,像我們有一句閩南話,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閩南話應該是唐朝的國語,唐詩用閩南話可以念出來,用北京話念不出來,因為它有押韻,叫“平、上、去、入”。所以現在可以念唐詩的,客家話、閩南話,可以念唐詩的最起碼都是幾千年了。這句俚語叫,小的時候偷葫蘆瓜,大的時候偷牽牛。翻作一般講叫: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閩南話:小時候去摘人家的那個葫蘆瓜,你長大了就是偷牽人家的牛了。這個都是防微杜漸的態度了。

    所以,有一個孩子剛好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結果剛好被他爸爸看到了。這個父親可能看孩子年齡也不小了,馬上給他教訓,旁邊還有人,他很難堪,就沒當場指責他。回到家,拿了一本書,《華盛頓傳》,就把華盛頓砍斷父親的這個櫻桃樹,那一頁翻出來,放在孩子的床邊,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來認錯。結果當天吃完晚飯,他兒子沒有任何動靜。這個父親一看,他好像不承認他的錯,又寫了一張紙條,說:孩子,你今天有做什麼錯事嗎?放在床頭邊。還是沒動靜。

    隔天,看他沒反應了,當然,這個教育孩子還要抓住時機,這個父親就過來跟這個大男孩談話了。“兒子,今天啊”,(因為他的父親也是當老師的)他說,“今天有一個老師跟我講,說他看到有那個孩子,爬牆過去摘人家的水果吃。”然後他的兒子就很緊張,他說:“那那個老師有沒有看清楚是誰?”他說:“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然後他看他兒子就松了一口氣。結果他接著說:“該不會是你吧?”他兒子就矢口否認:“不是我。”結果他父親接了一句話說:“他們都說是你,我就說不是你嘛,我看我的看法沒有錯。”先不給他難堪,然後接著父親講了,他說:“兒子啊,這個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親,假如知道了這一件事情,這個父親會非常非常地擔憂跟後悔。”孩子就問了:“他擔憂什麼?”“因為他爬牆不小心摔下來了,身體會受嚴重的傷害,他父親會很擔憂。而且他的父親會擔憂,小時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後怎麼辦呢?他以後又犯更大的錯就麻煩了。所以這個父親會既擔憂又後悔,後悔沒有買蘋果給孩子吃。假如我是那個孩子的父親,我會買一箱蘋果給孩子,讓他不要去偷人家的東西。”結果這父親一講完,就去把他准備好的那一箱蘋果拿來,就放在兒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這個是屬於年齡大的孩子了,他要面子,你給他難堪了,反而形成情緒的對立了,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讓孩子能夠去體會他父親的心。這個才能達到什麼?父子之間有真正交心啊,不是指責,不是情緒沖突了。

    結果後來這個兒子還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然後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記就寫到,他說,本來他還瞧不起他爸爸,因為他爸爸是個教書的,又賺不了多少錢,可是經過這件事,他爸爸是這麼樣的用心良苦去引導他,他很感激他爸爸。

    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個動力:我不能給我父母丟臉。所以這個父親他抓住了慎於始,防微杜漸來引導他的孩子。他有沒有用教訓的?有沒有用道理壓下去?沒有。“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個用《禮記·學記》來講,他父親教的方法,“當其可之謂時”,剛好發生這一件事,及時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親是循循善誘,“導而弗牽”,引導他,並不是填壓他,然後這個就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而這個防微杜漸,其實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就可以深刻體會到。“斗鬧場,絕勿近”,“非聖書,屏勿視”,包含其實每一句都是防微杜漸。“父母呼,應勿緩”,他不可以長傲慢,不可以長不耐煩;“置冠服,有定位”,不長他隨便、散漫,要整潔,甚至於對物品要恭敬。這個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學壞的,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天“已有能,勿自私”,你不教他,他就不幫別人,是吧。甚至於他還覺得:我考得高,我比他厲害。長傲慢,長冷漠。我們有沒有防微杜漸到他的心性的發展?

    有一個故事大家不知道熟不熟悉?有兩個姐妹,那個姐姐今天在學校有同學問她問題,結果回來之後,她就跟她妹講:今天我同學問我一題數學,我不告訴她。可能這個姐姐還覺得好像這麼做了,心裡怪怪的,問問她妹妹的意見。結果她妹妹說:姐姐,假如是我,我會告訴她,我會把錯的告訴她。現在孩子真的心胸狹窄會這麼干哦。我以前讀高中的時候,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我們班那個前幾名的人,到學校都“哎呀,我都沒念書,然後都一直玩”。然後我們就跟著他玩,結果一考出來,他成績都比我們好很多。不過告訴大家,這樣的同學,那個相貌都很沒有福報,臉都是凹下去的。

    所以呀,“修小禮,行小義,飾小廉,謹小恥,禁微邪”,這個是管子治國的一段教誨。此是“勵民之道”,“治之本也”。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治理家庭,治理社會跟中醫一樣,不治已病治未病,要禁於未發,防微杜漸,深謀遠慮。

    所以我們看這“小禮”,任何一個小的動作它不符合恭敬的態度,父母馬上要導正。哪怕只是跟長輩打一個招呼,都不能夠是隨隨便便。你說現在那個家長都講,連起來都沒起來,就是頭,這樣,笑一下,又回來。大人覺得很好玩啊,他慢慢的那個恭敬就不見了。我們這一個時代,長輩來了,都不起來打招呼了,只是轉個頭笑一笑,請問下一代是什麼?再下一代會怎麼樣?再下一代就是長輩要過來:“小朋友好,吃飽沒有?”就倒過來了。

    “行小義。”人的這種道義就是什麼,從這很多細微之處,他有沒有一種本分?有沒有一種承擔?你說,為什麼那個長子都特別有擔當?小時候在很多細節處,爸爸媽媽就,“你當大哥的人要怎樣怎樣,當大姐的人要怎樣怎樣”,他就從這很多的生活細節他就提起道義了。甚至包含我們對自己的小區有沒有道義?小區髒亂了,我們有沒有責任?你說,一個人在自己住的小區裡面,底下的垃圾從來視而不見,你說這個人會有道義呀?打死我,我都不相信。“行小義。”甚至於帶著孩子坐公交車,讓座給老人,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生活的細節,都在長孩子的義。今天坐在車上,就讓這六七十歲的老人站在孩子前面,你說他有道義呀?他怎麼培養?

    “飾小廉。”這個“飾”其實就是懂得在很多細節之處避嫌。你哪怕是一張紙,公家的東西都不可以拿。所以師長曾經講到,好像是周邦道老先生,非常廉潔,公家的電話都不用,私事不用公家電話,自己出去公共電話打。然後只要是公家的車,自己私人的事情不坐,搭公交車。我們光聽這個故事就非常感動,我們今天真正遇到了周老,那真的他那種德風就感染我們了。包含儉以養廉,所以要讓孩子以後是廉潔的,首先他一定要是很知足,很儉樸。甚至於我們沒有貪污,沒有這種行為,可是這個動作還會造成人家誤會,都要避嫌,這個就是“飾小廉”。就好像陶侃,他當一個漁業的官員,他哪怕是自己買的那個魚罐頭寄回家裡去,他媽媽可能都會叫他不要這麼做。是不是?避嫌啊。這個不知道李老師講《常禮舉要》有沒有講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個都是很多細節處就懂得去避嫌。

    最後,“謹小恥。”一個動作不妥當了,都會覺得恥辱,這樣人他就不會放縱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注重自己的德行。就像好像《德育故事》裡面,比方說女子,於婦德、婦言、婦功、婦容,是吧,做得不妥了,都覺得是恥辱;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都覺得是恥辱。甚至於做出來的動作都覺得會給父母丟臉,哇,這個人就“謹小恥”了。

    你比方說這個孩子到國際機場,在那裡吵吵鬧鬧的,那個多丟臉啊,把華人的臉都丟光了。我們出來就是代表父母,代表單位,甚至代表學習傳統文化,所以這個舉止都要妥當。你比方說打呵欠的時候這個手要捂一下,不然我們那個打呵欠、挖鼻孔,都如入無人之境。真的,我們這個學,學到最後,這些細節都關注不到,全部都是記問之學。真的,為什麼?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假如學了老半天,幾年了,這些細節統統根本就觀照不到了,那全部都是紙上談兵的東西了。變化氣質,心性一轉,言行自自然然就變了。

    “禁微邪。”一開始的,很細微的都懂得要去調整、去對治,去引導孩子改過來。這是勸民之道,治理家庭,治理國家、社會,應該從這些地方下手,防微杜漸,從人心不要起邪念下手。
 

上一篇:淨空法師:牽掛阿彌陀佛,你就對了
下一篇:蔡禮旭:教育的根本:長善救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