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大寂法師:成佛必經之路 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成佛必經之路 —圓滿布施之道
大寂法師著
引言 一、布施入門願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淨土 二、布施圓滿願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三)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歷程 (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
引言
布施,是成佛必經之路。在六度波羅蜜中,乃至於整體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眾生的,就是布施波羅蜜。筆者以彌陀四十八願中的四十三願—‘生尊貴家願’及二十四願—‘供具如意願’來發揮學習布施入門至獲得布施圓滿的內證境界。目的在表達彌陀的度生行願,本來就是以布施波羅蜜為前導,依此而引進菩薩修行次第的修學,開發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資糧。
因菩薩宿世學習布施法門的完成,才有諸佛果地隨菩薩聽聞佛名而生尊貴之家及因眾生稱念彌陀而往生淨土,獲得往返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報圓滿顯相。故而用‘布施入門的意義’及‘布施圓滿的整體意義’來開顯前述二願的修行內涵。
一般人對布施波羅蜜的認識,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對行持布施的深入過程,沒有細心研究過。所以有必要循序漸進的來加以分辨布施波羅蜜的整體修學意義。
當知諸佛願行的基礎,絕對離不開六度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更是進入開發成佛悲願,莊嚴淨土世界,創造淨土佛國的重要修行根本。
筆者有鑒於此,故盡心誠意地在‘淨土探究’的續篇—菩薩修行次第,由淺入深的發揮‘六度波羅蜜’的修證重點,首先用布施波羅蜜來引證淨土成佛之道的入門,祈能對闡揚彌陀的因地行願有所助益,讓初學者清楚的認識,修學淨土,絕對不可忽視‘淨土成佛之路的整體面’。
因有南部蓮友集資欲印‘淨土探究’續集—菩薩修行次第(或稱六度波羅蜜,大乘淨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蓮友見布施整體內容,平易近人,具有啟發性,又不失佛法深義,實有助於廣大的佛教徒認識、學習布施法門的修證意義。故經南部蓮友同意,並由中、北部蓮友一齊募款倡印六度波羅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釋大寂志於北縣靜居 佛歷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一、布施入門願
由‘聞佛名生尊貴家’引進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波羅蜜的學習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他方世界已經發出菩薩心、修菩薩行的眾生,聽到我成佛的名號,壽終之後,而不能投生尊貴家的話,(按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譯為‘生豪貴家’),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一個聽聞佛名,一心持念的眾生,所生之處,必得尊貴之位,這是無可置疑的事。
如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說:‘若有眾生得聞諸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命終之後,投生之處,當得世間最尊之位,為天龍鬼押所敬仰。’
但是從古至今,凡夫眾生真正因聽聞佛號,憶持佛號,而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者,並不多見。甚至大部份的人間眾生都沒有聽聞過諸佛聖號,這是什麼因素呢?
按法華經卷一所記:‘凡夫眾生因:我慢自矜高,咨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在這個世界上,聞憶佛名的眾生都不可多得,何況是在聽聞佛名時,就能獲得來世的尊貴果報呢?
這便說明了本願所述的一個在聽到佛名間,就能獲得來世尊貴、豪貴、富貴果報的眾生,更可以肯定,他已經不是泛泛的凡夫眾生。誠如本願所說,必定是宿世久發菩薩心,久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生。
而為何本願說這位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時,不求往生淨土,親近彌陀,而願獲得來世尊貴的果報呢?是否在鼓勵念佛者聽聞佛名時,不必持名念佛,學這位菩薩行者發願來世投生富貴之家呢?
當知這是站在大菩薩行者行菩薩道的立場而言。也就是說明了這位菩薩必然經過往生淨土,供養諸佛,往返十方世界,廣修福慧,普渡眾生的過程,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受到佛力加被,依聞名功德所感,投生尊貴家中,運用其富貴資糧,行菩薩道。
由此而更加證明本願所說這位聽聞佛名,來世轉生尊貴家的菩薩行者,一定是‘宿福牽引’,才能有此福德顯報。
而凡夫眾生,從初發心學佛時,要如何修菩薩行,才能達到本願所說—由聽聞佛名間,就能依聞名功德,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不斷菩薩行業果報呢?
依般若經論說,凡夫修菩薩行,首先必須由布施波羅蜜下手入門。而且從本願所說這位發菩薩心的聽聞佛名者,獲得尊貴果報的觀點來看,已經是步入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度的修學領域,並且深入布施波羅蜜的行持,所以本願可說是彌陀成佛行願中的入門重心基礎。本願將依此成佛初門—布施度的立場,分成幾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淨土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1.什麼是布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音,中譯為‘到彼岸’之義。‘彼岸’則是指成佛之岸。依此釋義,當知布施波羅蜜的原意,便是指一個菩薩行者必須依與成佛之理相應的布施法來修學布施之行,才能渡布施河到彼岸,與究竟佛道的彼岸相應,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成就。而要如何行布施,才能到達成佛的彼岸,完成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呢?這是一個非常深入、深廣的問題(待後說明)
2.重視本願的修行問題
所以一個初發心求佛道的凡夫眾生,如何掌握今生稀有的學法因緣,認識、分辨、抉擇與成佛之法相應的初步入門基礎—布施波羅蜜,關系著你從今生開始,是否能真正地正確走向與諸佛成佛行願相應的基本修行法,而逐漸與本願菩薩修行者的學法程度相應—在聽聞佛名間,便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這對行菩薩道來說,是一個非常需要了解、反省、學習的問題。
一個菩薩修行者,若不能生生世世把握尊貴的人天果報,就不能適時地應機度眾;不能適時應機度眾,便會錯過宿緣現前的應化因緣,延緩成佛的時間。
再以現在末法眾生的根器來說,雖然佛弟子廣行布施之法,但多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就是與佛道不相應;與佛道不相應,即代表我們‘學佛’還沒有入門。原因使出在一般學佛者對佛道的修證次第與內容不認識,對入門的基礎—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心態,沒有用心去學習過。因為對修法的次第與內容認識不深,便對自己現在學佛的程度停留在什麼階段不了解;對自己現在學佛的程度不了解,就是對自己的‘根器’不清楚。由此種種原因,而誤認自己是大根器,其實是世智辯聰、好高骛遠、崇尚空談。依般若經論說,離佛道遠矣!
3.如何選擇今生學佛的方同與‘初發心’?
所以我們如果今生欲痛下決心往佛道前進,便應首先來反省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心,究竟停留在什麼樣的修學階段。
(1)為得人天果報?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入佛知見?
(4)為了脫生死?
(5)為往生淨土—求佛知見?
4.確立自己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
了解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心,再來明白因‘我們自己選擇的現在學佛方向與發心而需要的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有多長’。
(1)為得人天果報,生生世世輪回六道,與解脫及成佛毫不相應,遙遙無期。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廣修福德,世智辯聰,偶行禅慧,成佛時間—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依六度法,相攝齊修,入佛知見,與佛道相應,成佛有期。
(4)為了脫生死—有多生解脫、有經劫解脫或無量劫了生脫死之別。但無論得證四果中的任何果位,只要不入無余涅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必與佛道相應,成佛有期。
(5)為往生淨土,求佛知見。只要能‘一世超生’,便是踏上最穩當的成佛之路,成佛有期。
5.修菩薩行有兩條路
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往生淨土—欲入佛知見,或者是做一個出世菩薩行者—求佛知見,便應從現在開始認識—應當如何學佛修行才能入佛知見,而與入佛知見的第一步修行法—布施波羅蜜相應。
前述說修菩薩行有兩條路,一是入世菩薩行,一是出世菩薩行。什麼是入世菩薩行?什麼是出世菩薩行?這是站在修行者的‘發心’上來做分野。
依大智度論說,與佛道相應的修行心態,就叫做‘出世菩薩行’;與佛道不相應的修行心態,縱然發出學做菩薩的發心,但是所作所為,落人‘入世塵欲心’的業行范圍,受三界善果,輪回不息,遠離佛道,就稱為‘入世菩薩行者’。行,便是指心行、業行而言。以下就依布施度的觀點,來說明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1.世間人發心布施的次第
布施通一切世間眾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發心,一定先從飲食下手,進而布施衣服、臥具、房捨……等,由少至多,從輕至重,量力而為的惠施。這樣的行施,這顆布施心才能夠持久(智度論卷三十),才不會起大苦惱。能夠這樣一點一滴的‘常施’,對世間人而言,已相當不易。布施雖不是一般的‘投資’交易行為,但卻是絕對不會賠錢,又是最為穩當的‘投資’。你布施的‘發心’有多少,未來必會隨著我們的‘發心’而獲得同等、甚至捨一得萬倍的回報。最起碼能改善來世的生活品質,投生到富貴家中。然而‘來世’是誰都看不到的事。難道布施全都為來世做准備嗎?當然不是。因布施獲得現世報的例子,環顧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罷了!
2.如何學布施才能獲得現世報?
任何人學習不需要本錢的布施,便能獲得現世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相信嗎?
首先必須對‘現世報’的定義加以說明,再來肯定布施絕對能獲得現世報的道理,你便會無話可說!
所謂現世報的獲得,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深可淺;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後獲得大富大貴的事實,才叫做現世報。相對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財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發心’越重及所施捨出去的財物越多,所獲得的布施果報,當然越深遠,能夠延伸到遙遠的未來去。相對的,你布施的‘發心’,能夠讓周遭的人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與你引起‘共鳴’的人們會用同等的‘發心’來回應你,這就是因布施獲得現世報的一種。
(1)面施的現世報
舉例來說,如果你平常脾氣不好,不得人緣,何不從現在開始,學著經常用發自內心的真誠,面帶微笑,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們,你的‘人緣’一定會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轉,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們同樣以‘微笑’及和藹可親的態度回敬你,立即獲得現世報的一種。來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圓滿。這種不需要本錢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轉,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現實的因果報應,就等著我們去印證。自稱是佛弟子的我們,難道就如此吝施嗎?
(2)眼施的現世報
俗話說:‘忠奸善惡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對人好,明眼人從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覽無遺(除受過特別訓練及心機深重者之外)。你經常為了一點點小事情,對人惡眼相向,凡事見識短淺,勢利眼,見不得別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見,處處以眼紅之心,嫉妒別人,挖苦別人,目光如豆;認識你的人,會對你有什麼看法及反應呢?相對的,用慈祥的眼神表達內心對朋友真誠的交往,用溫和的眼神去關懷、幫助一切人們,又會獲得什麼樣立即回應的現世報呢!?
(3)言施的現世報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說話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今天的社會,如果你認識一個習慣挑撥離間,說話尖酸刻薄、兩舌斗亂,對你花言巧語,甚至經常指桑罵槐、信口雌黃、強詞奪理、聳人聽聞、冷言冷語的人,你會親近他或是疏遠他?還是教訓他?如果又遇著與你有利害沖突時,你又會如何對付他?以你向他回應的心術與舉動,就是他以惡言相向獲得現世報最好的說明。
相對的,你認識一個說話誠實,言談婉轉柔和、有條不紊,處處關心人家,贊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見、議論風生、要言不煩、娓娓動聽的人,你會以什麼看法及態度回應他呢?或許你會說,這種人在世界上已經少見,但卻確確實實表現在一個徹底實踐‘言施’的學佛者身上。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學習,從現在開始,多說一句贊美及關心人的話,你便會感受到言施的現世報,立即回應的溫馨!試著印證言施的現實利益吧!
(4)身施的現世報
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說得再多文過其實的話,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安份守己。一有機會,便裝腔作勢,嘩眾取寵;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潔身自好。剛開始時,人家或許被你裝腔作勢的精神感召所誘騙,但時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現寶的因果報應,就在‘身施’的正與反之表現上展露無余。你願意做一個品格玉潔冰清,如光風霁月,俯仰無愧的學佛者,還是成為一個言不顧行,欺下罔上,嘩眾取寵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
(5)座施的現世報
在聽經的時候,齋僧的時候,乃至於任何公共場合,或者在家居之時,見有僧眾到來,迎請僧眾就座,讓座與僧寶聽經……,或者於任何公共場合及家居之時,讓座予老弱婦孺,那是座施的一種。在恭敬讓座、迎座的當下,受到對方的微笑、致謝,使自己內心增添一分禮敬僧寶及‘末來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現世報。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
(6)房施的現世報
如何增長自己的學佛智慧?除了看書、聞法外,與三兩朋友在家中聚會,互相交換心得,當然足使自己增長見聞智慧的一種。甚至發心在家內,挪出空房間,布置一個小佛堂,或在外面與眾人合作租借場所,設立講堂、念佛會、禅坐班……等,定朋聚會,請法師說法開示,乃至提供房捨供養僧眾靜修、弘法。其中大眾聞法受惠的熱烈回響,致使佛法綿延不絕的利益眾生,安定社會,就是‘房施’最好的現世報。
(7)耳施的現世報
當你有機緣碰到周遭認識的人們,甚至不認識的人們,有痛苦、煩惱時,能誠心傾聽他訴說苦惱而心不煩躁,就是耳施的一種,進一步說,能在面對他人毀謗,甚至聽到周遭傳答任何不順耳的話,而能耐心的傾聽,不排斥、不反彈、不報復,亦是其施的一種。因耳施而幫助人家減輕內心的痛苦,因耳施而減輕自己及他人的無妄之災,因耳施—恭聽法師說法而獲得智慧、辯才……,就是耳施最實際的現世報。
(8)心施的現世報
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動力,在於‘心施’的推動。沒有一顆真誠施捨的心,以上七種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對的,所獲得的現世利益,自然減低。
為什麼一個人會待人虛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現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遜、唯我獨尊的態度?這正是‘相由心生’的寫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狹小,心浮氣躁,沒有自知之明。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真正虛懷若谷、寬宏大量、信實不欺的謙謙君子,一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個虛憍恃氣、虛有其表,僅有井蛙之見的偽君子,也一定會在時間的驗證下,暴露其短。這都是現世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果報應。
少爭一時之氣,便減少一分煩惱,凡事以誠待人,別人自然以誠回應,這是從古至今,最高的謀略。
當你發現心中正在默默散發出為人關懷、祝幅、寬恕、感恩的真與善時,你已經點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種下布施的福種。
菩薩的悲心與願力,就是從‘心施’的發心而延展開布施的修學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獲得的富貴福德果報。一個凡夫俗子,欲踏上彌陀本願所說菩薩因地修學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從以上所述七種不要本錢的布施開始學習。如果連不需要本錢的布施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布施深入修學的次第呢?而且這僅是‘布施入門’的開端。不論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從布施法門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門的重心。
唯有從‘心施’下手學習,才能真正打開布施的大門,獲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議的福德果報,進而走向菩薩利益眾生的菩提之道。
任何人都不願來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窮困潦倒的人家,不願來世貧窮,又不敞開布施的雙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種,這正是現代人貪財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寫照。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1.本篇說明的意義
福德深厚的菩薩,能對諸佛的聖名,生起敬信稱念之心,因稱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行菩薩道。甚至能於一念聽聞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來的人天尊貴果報。
凡夫眾生宿福淺薄,聽聞佛名,不能對諸佛聖德之名,生起強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淺信’的稱名下,無論往生淨土成發願生生世世以人間尊貴之身,行菩薩道,都難能如願。
本願‘四十三願’,一方面是在啟示聞憶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眾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一方面是在說明一位悲願心重的菩薩行者能夠僅在‘聽聞佛名間’,便招感來世的人天尊貴果報,一定是宿世修學‘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薩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說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棄內心的貪嗔癡(內布施),施捨外在的財物(外布施),供養三寶,廣集淨業資糧、求生淨土。當從淨土回入娑婆度眾生時,必能在聞憶佛名間,達到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行菩薩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資糧間,應該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態,是否有違彌陀因地度生行願布施的發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應承認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淺薄’,不能因薄福、淺信稱名而往生淨土。
應該在了解了不願所說的這位菩薩行者為什麼能夠因為‘宿福牽引’—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的果報後,更應積極念佛求生淨土,並加強對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學習大菩薩行者在因地念佛間,以‘布施行’為輔,積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資糧,為自己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貴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與本願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貴的果報相應。
前篇談及凡夫學佛者修學布施的次第,是從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內容下手入門,進而就要認識布施法門許多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習心態。
不論初機念佛者與初機佛教徒,或者自稱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發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門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積淨業資糧的布施心態來講,基本觀念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萬萬不可輕忽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
我們應該深刻地體認,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學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為入門的基礎沒有扎穩,才會似是而非地自稱是老居士成老參學者,而卻仍然是個‘初學者’猶不自知。故有必要將本願所說大菩薩聽聞佛名前的因地入門修持問題—布施行,來為初學者分辨‘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以正視聽。
2.你願意走那一條布施路線?
我們看現在的初機念佛者及大多數的佛弟子在布施時,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線,而與佛道毫不相應。原因就出在對‘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意義’不了解。首先就來說明什麼是“入世布施相”?同樣與前兩篇所說是站在布施者‘發心’的觀點而言。即是指‘塵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圍,是與本願所說菩薩布施的因地發心不相應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報’而往生淨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義,又可區分出兩種布施發心。
(1)布施有兩種人
一種是布施者對受施者以財、物等布施,而對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捨心,歡喜布施,無有悭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捨、破貪’等與布施善心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便稱為清淨布施行為。反過來說,不與以上‘敬信、福田、施捨、破貪’等四種心態相應的布施行為,就叫做不清淨布施,即是不淨施之意(智度論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說三十二種不淨施心態中的幾種?
大乘經論將不淨施的種種心態區分出來,正顯示出現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布施心態。身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淨土,或者想發願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點不清淨布施發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後,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統布施,而結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淨施心態做反省)。
《2》你會為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為而布施嗎?
《3》你會因為愧對他人,為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為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為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你會因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為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災)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為自恃富貴多財應該廣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為看見朋友布施,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為在布施後,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為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為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為了在三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婚姻幸福等視願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為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為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為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為了吸引、拉攏信眾、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為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賤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為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為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為身邊有閒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為被受施者以惡口诃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為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為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為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為事先預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後,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為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秀才華,超勝於你,而在布施後,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為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賤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為結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為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為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為力行布施,名噪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捨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仍有上述種種不淨施的心態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淨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或者有人自認已經發菩薩心,已在廣積淨業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種不淨施心態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淨之福,不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願相應。
依般若經論說,任何欲往佛道前進的佛弟子,在布施時,皆應去除以上所說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心態,修學、觀照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法’,才能從今生起,真正踏上學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貧窮或富有的原因嗎?
為什麼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有的人會生長在富貴人家?有的人雖然辛勞工作,卻賺錢有限;有的人工作輕松,卻進財不難?有的人……。當然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沒有種植布施功德,卻對今世的貧賤富貴有著直接的影響力。
佛在世時,曾經有一個叫做阿那邠邸的長者,就自己家庭貧窮的現況,請問佛說:‘佛!我雖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應當經常隨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使我今世貧窮苦命。為什麼我經常行布施,而我現在的飲食卻仍然粗糙不堪,沒有獲得改善呢?’
佛回答長者說:‘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積蓄來世的福德資糧,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須明白,布施的福報,不是在於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於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於你布施時候的‘發心’。你應該經常檢討自己:在你布施時,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沒有將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當你布施時,是用不誠意、不恭敬、不發願、不回向、沒有信心的輕蔑態度行布施,來世雖然會有福報,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卻看似窮人;雖有僕從奴婢隨身,但僕從、下人都對你有口無心,不忠於你。又由於自己勤儉成性,三餐飲食,卻仍然像窮人一樣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錢的奴隸,從來沒有享福過……。
‘長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種布施因緣及布施時沒有信願心的布施行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時,仍然用輕率心、不敬心布施,來世縱然財富無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從現在開始,你應當要用恭敬心、誠意心、欺善心來行布施,發願求福,來世你的生活,一定會像大富人家一樣的家財萬貫,享用不盡……。’(增一阿含經)
從佛開示長者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廣大福報,是建立在堅固的信願心上,而不是在於布施財物的多寡!大家可記得佛在世時,貧窮老婦點燈供佛的故事?如果我們在布施時,能夠像那位貧窮老婦一樣的用一顆虔誠供佛求福的心來布施三寶,未來所得的福德果報,就能像那位老婦供佛的油燈一樣,長明不滅,受用無窮!終能與不願所說的菩薩因地的布施‘發心’相應。凡是欲在佛門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時的發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說的具備誠敬、歡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淨施’的階段呢?
4.你知佛為何不因說法而接受人供養嗎?
雜阿含經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論卷二十二曾載,佛在世時,有一次,於印度的拘薩羅國游行至那羅聚落托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走來求乞,心生不敬。俟佛為其開導後,認為佛所說法言之有理,便以滿缽香美飲食,供養世尊。佛為其開示說:‘我不因說法,接受此食,但為利益眾生而說法。’
如是為婆羅門廣說淨施之道。又說:‘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於是教婆羅門手持此食放在無蟲水中及少長雜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剛倒入無蟲水內,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啾啾作聲,宛如熟鐵丸投入冷水中,隆聲大作,煙氣四起一般(這代表受者不淨之報,猶如遭受大火燒身一樣的難以消受。)
婆羅門自思: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飲食做如是神變,真是奇特!自從見佛食缽顯現瑞應後,婆羅門對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隨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說法,有求於人而受人供養。這個例子亦是暗示當時及後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為貪得眾生財物,有求於人而為眾生說法,有違說法度眾的‘本意’。
5.你有聽法後才布施的習慣嗎?
相對的,供養者在聞法當中考量過出家眾的程度,符合自己供養標准,才發心布施,內心先有‘睥睨、試探’的心態,就是不淨施。
尤其現在的信眾到佛寺參加法會、聽法、掛單……等,皆有‘臨走之前’才布施的習慣,無形之間形成一種與出家眾‘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覺。有交易的心態,就是不淨施。這種布施行為,來世所獲福德果報,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說現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淨心惠施的時刻。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現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稱為‘投資’,而不是布施。投資之後,內心就等著現實利益的回收。於是設立種種名目、頭銜來監督出家眾或受施者如何調度財物的去向……。
現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時‘心不清淨’,或者受施者甚至說法者在度眾生時‘心不清淨’,這本是雙方面因名利的牽纏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乃是末法眾生共業所成,不可抗拒,也無法改變。雖然共業不可轉,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進的佛弟子,卻一定能在初發心布施時,便學習在聞法前及到佛寺時,即先以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供養說法者及常住僧眾。革除聞法後才以‘不淨心’布施的行為,及與僧眾交易的布施心態。以此清淨布施發心,念念持續,終生不斷,回向淨土,一定能創造共業中的別業果報,超脫五濁惡世,到淨土世界去,隨佛修行。
6.你有布施後悔施的情形嗎?
(1)布施後又悔施的實例
佛曾開示布施後又悔施所獲得的果報問題。佛說,過去在印度的捨衛城中,有一位婆提長者,財富無量;染疾命終後,因無有子嗣,生前所有財寶,全數充公。當時波斯匿王就其生前雖擁有無數財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卻極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這種有財不能享用的怪異現象,請示於佛。
佛回答說:‘這是悭貪之人,以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獲得的果報。這位婆提長者死後已墮啼哭大地獄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惡之報。’
佛於是為波斯匿王說其宿世所修福業,生此富貴之家的宿因說:過去此長者曾經生逢迦葉佛出世,投生捨衛城中,為田家之子。當時迦葉佛涅槃後,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證果之人),路經長者家托缽。長者看見辟支佛在門外站立,便以歡喜心施食與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後,立即以神足通飛升虛空而去。
當時長者見到辟支佛現神變,心生景仰,發誓願說:願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財富具足。
後來長者遇一機緣,又生悔心,咒罵辟支佛說,寧可布施予奴僕,也不應布施給禿頭道人飲食!
因為長者施食時曾發願,願獲無量財寶,所生之處,不墮惡道,便應願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貴之家,無虞匮乏。但後來又生悔心,故雖擁有極富之位,卻生而不樂於財富五樂之中享用,飲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錢不願供給父母、尊長、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等享用,也不願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貴,賞與貧人無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這個例子正反映現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廣大事實。你是否有布施後又悔施的經驗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忏悔,不可再犯。否則佛道與你永遠無緣。
而要如何證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後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別人或自己是否有擁有財富而又悭貪吝施,擁有錢財而生活卻似窮人、一毛不拔的習氣,便可證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個宿有布施後又悔施經驗,甚至習慣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為什麼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後,為什麼會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貪著心布施的發心上。
我們看現代人那一個不是以‘貪著心’布施的?只是‘貪染之心’有輕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後,因為於腦海裡一直有:‘我做過很多布施功德。’‘這個人曾經接受過我的供養’的念頭,於是遇到與受施者有不稱心的事情發生,便會加重嗔怒對方,認為:‘我對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於我,跟我作對。’於是雙方由恩人變為‘怨家’。嚴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兩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養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於他,只要他有一次對你‘算不准’,你一定譏嫌他,乃至後悔供養他。(智度論卷九十四)
凡此種種因‘著心’布施後,悔施的現象,都是布施者為自己制造來世獲得‘富中貧人’或墮落惡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見,故教導眾生於布施時,要以‘無惜、無悔’的心行布施,千萬不可將布施的善因,轉為墮落惡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難斷難改,因今生的榮華富貴成為來世自掘惡業果報的墳場,這種短暫的富貴之樂,又何足恃呢!?
7.有許多人廣做布施卻墮落惡道之中,你相信嗎?
雖然現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布施,但不一定就會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甚至因此而墮落惡道,你相信嗎?
般若經論上依不淨施的種種心態所獲得的果報,歸納成七種,正說明現代廣大的布施者,墮落惡道的原因:
(1)有許多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來廣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閉系、綁票、枉法……等戕害眾生的方式搾取錢財,而以此‘貪心、嗔心、黑心’騙取來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命終之後,並不因此而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反而墮落畜生道中,‘形負重鞭’,受人鞭策、羁絆、乘騎。但是仍然當得‘好屋、好食’,供給豐富,受人尊重。
(2)有許多人在平常做人時,便多懷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時仍然將此當作一種投機事業;若是布施(投資)的對象與自己發生利害沖突時,便會心懷嗔恨,怒罵受施者。以這種意圖不軌,嗔怒在心的心態布施,雖然自認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墮落惡道龍中,不過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龍宮七寶宮殿的尊貴住處。
(3)有許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為是,雖然廣作布施,但是自诩:‘我是大財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處,人人逢迎巴結,無形中卻增長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輕慢於己,便怒火中燒,後悔布施。命終之後,墮落惡道中的金翅鳥中,常得飛行自在,又有如意寶珠作為身上的璎珞裝飾,種種所需,無不變化萬端,稱心隨意。
(4)有許多官場之人,用自己貪污、賄賂……以及種種違背法治、濫取民膏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卻墜入鬼神道中,成為鸠槃荼鬼,常能變化種種五塵幻境,賞心自娛。
(5)有許多人平時狠戾凶暴,好食酒肉,雖然也有廣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時、布施後,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終之後,墜入惡道之中,為地行夜叉鬼類,依然獲得種種歡欣之樂自娛與上好飲食。
(6)有許多人生性強蠻橫行,剛愎自用,雖然亦能布施車馬及財物等解決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問題;但是強梁之性難改;命終之後,墮入惡道中的虛空夜叉鬼類,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飛行,所至如風過境。
(7)有許多人妒嫉心重,貪借財物,又好诤訟是非,雖然用種種上好房捨、臥具、衣服、飲食等物,廣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時、施後,心有不甘,吝惜財物,後悔布施,是非不斷……。死後墜入惡道中的宮觀飛行夜叉類,依舊擁有種種歡樂自娛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樂之果。(大智度論卷十二)
8.重視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種布施果報及種種布施行為,正反映出末法時代無論外道與佛教中,各式各類的眾生,以千差萬別的布施心態,所獲得無量差異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顯示現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時,要想積集未來人天尊貴果報的佛道資糧,恐怕要多下一點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應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有無本篇所說不淨施心態的潛伏、延續、震蕩!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陰影,產生墮入黑暗業網的傾向……,難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雖是一個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門基礎,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階梯穩固,才能平平穩穩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堅穩扎實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地布施發心相應。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學布施’的‘初發心’,就‘不小心’、‘錯用心’、‘走錯路’、‘投錯胎’!那麼請問什麼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礎’呢?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1.布施有三種學習層次
任何人學布施,一定從三種次第開始學習:一是物施,二是供養恭敬施,三是法施。
(1)什麼是物施?
包括用珍寶、衣食、頭目腦髓等一切內外所有身物,盡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麼是供養恭敬施?
凡是對三寶發出希欲、迎請、恭送、敬仰、贊歎、繞佛、供養等信心清淨、虔敬禮拜的行為,就叫做供養恭敬施。
(3)什麼是法施?
凡是有關傳授佛道的語言、論議、誦讀、講說、除疑、問答、授人戒法等種種施捨行為,就稱為法施。
每一個人欲行布施,皆是從最易做到的‘物施’開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與‘衣物施’又稱為‘外布施’。頭目、腦髓、身軀等雖亦稱為‘物施’,但是屬於眾生的‘身內之物’,遠比身外之物布施為難,所以又稱‘內布施’。(本文先說明外布施,後續‘布施圓滿願’將對‘內布施’有詳細說明。)(智度論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與‘衣物施’是世間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養恭敬施’就必須是皈依入門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三的‘法施’則是必須明了佛理的‘善知識’才能實踐。當這三種布施,都能做到圓滿的程度,便稱為布施波羅蜜滿足。因布施波羅蜜滿足,而渡布施河到達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證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學習,確實顯發‘布施圓滿相’,抵達成佛的彼岸呢?這是下一個願(二十四—布施圓滿願)所要表達的內容。本篇旨在說明與世間的布施法門善報相應的學習次第(但並不與佛道相應)。
2.與布施福德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
而凡夫眾生要如何發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稱為布施的福德果報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呢?一定要三種因緣具足,才能稱為布施因緣成就。
(1)當你對布施的發心產生清淨信心的時候。
(2)當你有財物而不貪執財物的時候。
(3)當對方是‘清淨福田者’,而你亦認定對方能讓你培植清淨福田的時候。
任何人在布施時,這三種因緣具備,才能令我們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報。
由此想見,現在絕大多數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門,與布施的福德之門毫不相應。
3.世間人布施發心的引進次第
當我們布施時,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的發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態,大體上可區分為三種引進次第:
(1)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貧窮、下賤之人及惡道畜生時,一定會生出憐愍之心行施捨。而此惠施貧賤者,亦是世間人認為最有意義,最歡喜行施的對象。
(2)恭敬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衰老或貧病的阿羅漢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時,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憐愍與恭敬交加,所以稱為恭敬憐愍施。這是世間人及佛弟子發心布施時共有的現象。
(3)恭敬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薩等聖人及二乘修行人時,一定會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養。此是佛弟子才肯發心及把握機會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時的心態受影響,而產生三種布施我心的引進次第:因布施時的心態隨人而異,所以雖然是布施同樣一個人,而使得布施的果報產生千差萬別的不同。
(4)父母親人應該以何種心情供養已出家的兒女?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曾載,在過去印度有一個蜜絺羅國,其國太子發心出家學道,得證辟支佛果。證果後,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國王宮,住在父王造立的園館中,受父王供養。辟支佛太子涅槃後,父王將其屍身荼毗,重新建築一座大神祠供養捨利,又將太子故居園館重新整修,紀念太子。由此供養辟支佛因緣,國王死後數百千生投生為轉輪聖王及轉生為欲界帝釋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當時國王不知其兒已證辟支佛果,乃是以愛兒心供養辟支佛。若其父知兒子已證辟支佛果,發恭敬心供養,其福德果報更是不可限量。
這是將聖人當作愛子,發愛兒心供養的特殊例於。由此可知,供養者‘一念發心’不同,便會形成相當差距的福德果報。亦正是警惕現代的布施者,應該相當注意自己供養三寶的‘發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憐愍心?抑是恭敬又憐愍的‘復雜情緒’供養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親人出家,絕對不可再將他當作俗家親眷般的態度來供養他,這是有損自己來世福德及制造與出家子女來世再結情緣的機會,致使雙方在親情的糾纏中,不得解脫。你願意制造令自己的出家親人來世再次淪為塵世俗人的業報嗎?這是一個學佛者最好調整以‘俗心’供養出家親人的考驗時刻!
(5)供養修行人時為何不可發願與他結為夫妻?
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在供養修行人時,發願要與受施者生生世世結為夫婦,這亦是‘恭敬又憐愛’的布施發心之一種。
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一曾載,釋迦牟尼佛自述,過去修行時,曾出生在錠光佛出世的時代,投生為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發心供養佛,但當時國王有令:凡販賣香華者,定以重罰處之。梵志苦無鮮花供佛,偶然看見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羅門女,手上拿著五枚香華,正要插入水瓶中,於是向善味買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花為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紹錠光如來的無量功德修證之理。
善味女反問:‘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願以供佛功德,來世如錠光如來一樣的獲得定慧具足的果報。’
善味於是對梵志生出愛幕之意說:‘如果你願意與我生生世世結為夫婦,我便將這五枚鮮花送給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強調說:‘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來世與你結為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說:‘我是修離欲行的菩薩行者,當知菩薩所行,無有愛惜,你若發願做我妻子,必壞我菩薩行願。’
善味堅定地說:‘雖然我發願做你的妻子,但絕封不會毀壞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將我施與他人,我也不會恨你。’
說完此話,梵志默許。於是以五百金錢向善味買了五枚鮮花。就在與其共同發願,結為夫婦後,各自離去。
這是布施者供養修行人時,另一種特殊的發願情形。這種咒願,以現在的凡夫眾生來說,萬萬使不得。因為我們宿世已經與無數眾生結下牽扯不清的情種纏緣,未來都會一一現前、報應,牽纏不休。何況是現在及未來再發願、再纏結的父母、兒女、夫妻情緣,更是不可計數,甚難了斷。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養修行人,更不可發願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兒女十父母……去糾纏他,擾亂他修行。因為現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時修道人般的堅定、清淨,施主只能發願將此布施供養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淨土,從此超脫女人身、煩惱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脫之路,才是凡夫學布施發心的正途,而進入‘本願’菩薩因地學布施的正門。
若是布施者發心供養時,內心存有絲毫的愛幕、憐惜受施者的念頭,都已經與受施者未來結下不清淨的‘凡夫情緣’。可不慎哉!(按大菩薩證無生法忍時,無量有善根的眾生,皆發願做菩薩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那是另當別論,後續願中將有說明,見大般若經卷四。)
4.凡夫學菩薩布施對象的先後次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惠施對象的先後次序,首先依獲福的深淺而發心修學,這是任何人發心學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論卷八十七說:‘初學菩薩布施一定先供養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聖人;若是生無逢遇聖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進、禅定,具有智慧、離欲、清淨的聖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聖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為對象;若是生無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門的弟子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惡人及所有畜生為對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眾生在世間,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間斷學習菩薩用布施攝受一切眾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願。’
5.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
過去佛陀住在印度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時,曾經有一位名叫屍利掘的長者前來皈依佛陀。皈依之時,在聞法當下,即證初果。於是禀白佛說:‘我從今以後,不再轉信外道異學所說言教,不再供養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這種想法,長者雖然依佛門得度,但對有德的外道行者,仍應供養,難道你未曾聽過布施畜生,福報難量,何況布施人類?’(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領僧眾居住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外道見佛多受供養,嫉妒在心,到處散播謠言,誹謗佛說:‘沙門瞿昙(佛的名字),為了多得供養,诋誹外教修行者,常常為他的在家弟子及當地人民作不實說法:認為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沒有德行,教導人民應該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無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獲福。’
波斯匿王聽到尼干子外道散布的謠言,始終不信其言。因為他深知佛陀從來不用傲慢心稱譽自己,也不诋毀他人。於是來到佛陀住所,請佛辟謠。
佛陀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將缽裡吃剩的殘食,以清淨心,倒入淨水中,作這樣的祝願:願此處淨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殘食,獲得溫飽……即獲福無量。如果有人學習佛弟子,以這種清淨布施蟲類殘食之心,利益惡道眾生,便能得福甚多,何況是布施需要濟助的人類?乃至正在修持清淨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獲福不淺。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獲福無邊。”這是我曾經說過的話。就像一個種田的農夫,如果在經過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種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豐碩的米糧,這是同樣的道理……。’
波斯匿王轉佛釋疑後,心解意開,贊歎佛說:‘干尼子外道誹謗佛陀,佛猶歎譽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淨的梵行者,應該布施植福。誠如佛所說:布施蟲蟻、貧人、外道行者猶獲福無數,何況是布施依佛律法、精進修行的佛弟子?從今以後,無論外道淨行者、佛門修行者、貧人……來我住處求索,皆當遵佛所教,隨時依乞者所需,施給衣被、飲食、床鋪、臥具……,不逆其意,以廣結善緣……。說罷,波斯匿王因有國事待辦,頂禮佛足,歡喜而去。(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的多寡
雖然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但卻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多寡的問題。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說:佛曾經開示過,若布施畜生飲食,獲福不少(以百倍為喻);布施犯戒人食物,獲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飲食,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獲福億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飲食,獲福不可稱計,何況布施證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三果者,得三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來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獲功德更是層層轉進,不可思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而佛依布施對象說明得福多寡進一層的意義何在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篇‘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來做說明。
7.凡夫學布施不能平等發心的原因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凡夫行者發心布施之所以會從佛、菩薩、阿羅漢等有修有證的聖者先行供養,正說明其‘分別心重’的現象,內心貪著諸佛有無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獲得廣大福德果報。其心量雖因貪著佛身而狹小,但的確可因有無上定慧功德聖者的回向力量,使其獲得無量的富貴果報。
又有一類初學菩薩因多生累劫以來,發大慈悲心度眾生,學布施時,自然先以貧者、惡人為對象。這種因憐憫眾生,而先利益貧人的發心,雖然布施的對象不是良福田,但卻可因其廣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獲得未來無邊的富貴果報。
而現代人布施的發心,也絕對不出這兩種,不是書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減弱,就是跑道場太多後,變得‘分別心重’。再則真正能發慈悲心惠施貧者的施主,又對佛菩薩無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證過程少有認識,一直停留在‘佛門外’觀望、徘徊,不能進步!
就因為凡夫學布施不是分別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縱然經過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進入菩薩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獲證‘無生法忍’。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在未證無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強或分別心重偏向一邊的布施發心,離佛道遠矣。
凡夫行者為何要學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糾正我們無始以來這顆太濁太重的‘分別心’與固執一邊的‘憐憫心’。而當凡夫行者因學布施而使自己這顆妄動的分別心與憐愛心,逐漸趨向平等、無分別的大慈悲心量時,就證明你已經能在任何布施的情況下,不著布施相,視一切受施者如‘未來佛’,心得無邊自在,進入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貴果報是什麼?
智度論卷四十六說:‘眾生因布施、持戒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輪聖王,余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薩。’
轉輪聖王是人中廣行布施者所獲得的最大福報。人間眾生雖行布施,但在布施時,心不恭敬,或者這顆清淨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來世續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貴人家。若是布施的發心,念念虔誠、淨潔,一生持續下去,臨終這顆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憶念起來,回向天上,死後便可轉生天界。若是只為布施而行布施,別無作願,生生世世布施不斷,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積,在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獲得人中最大的輪王善報,七寶具足,眷屬眾多,以十善法統領四天下。(長阿含經卷六)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從初發願學布施因緣以來,因發心正確,終不墮三惡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報所感,常作轉輪聖王。以輪王身份,化導眾生令入佛道(智度論卷九十一)。因此累積了無邊的福德善報,逢遇無量千萬尊佛出世,皆作轉輪聖王,對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縱然菩薩布施時不發願得輪王之報,亦因福德因緣牽引,常得輪王善報,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眾生。(智度論卷三十九)
反觀現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雜心布施’,投生人間富貴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貴卻不知布施,這種富貴又何足恃呢!正顯露出是因不淨施獲得富貴果報,轉生即失。一個欲學菩薩布施的學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現實利益,而忽略未來的因果報應,還有資格自稱為三寶弟子嗎?
9.布施果報為何有種種不同?
(1)布施福報有四種區別
據諸法要集經卷十所載,布施的果報,因布施發心與布施對象的不同,形成四種不同受報情形。是那四種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們經常看到一般人多以飲酒、歌舞等俗事互相應酬、取樂(布施)於人,花費既多,又無福報,只能換取一時的解悶、享樂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們,絕大多數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見外道者。若是用悭貪之心布施邪見外道之人,布施財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現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養有德行之人,使其精進學道,布施的財物雖少,但福報彌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個了悟世間無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發心施捨錢財,造立塔寺,供養三寶,真是不容易呀!這種情形,施物既多,所獲福報亦如恆河流沙那麼多!
布施的發心,是依吾人知見的正確與否而漸進正軌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樂受報情形。扪心自問:‘我真的已經脫離施多得福少的果報嗎?’
可以肯定的,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階段。而且對布施的果報問題,沒有深入去研究,猶以為自己已經培植了不少福德果報。
當知我們用善心布施時,因施物不同,對象不同,獲得的果報,必然有異。現在就來為讀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報問題。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種果報
依智度論說,凡夫善心惠施的果報,不勝枚舉,茲略舉六種為代表:
甲、布施飲食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飲食後,能令身色強健,樂觀進取,奮發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來便能獲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樂觀向上之回報。
乙、布施衣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後,生出慚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奮勉自強,修善向道;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慚愧有德,身心威嚴的安樂果報。
丙、布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漿後(古時用語),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無饑無渴,五欲具全的安樂果報。
丁、布施橋船、履屣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後,小心愛護,益己善人,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生具種種車馬的富足果報。
戊、布施園林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後,種瓜種果,接濟貧民,從善如流;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受身端正,心樂無憂,應有盡有的富豪尊貴之報。
己、布施房捨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捨後,辦道修行,慈善濟世;布施者未來便能上升天界,獲得種種七寶宮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娛的天樂果報。
只要我們用一顆善良的心布施,必能獲得福德善報,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報,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牽涉布施者的心態,受施者的心態與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來源、大小、多寡、優劣……,因時、因地、因人、因物種種不同,而形成不可預知與層層改變及層層轉進的無量差別果報,不是凡夫智識所能辨知的。
(3)為何布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果報增多?
佛說,世間人能發至誠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種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報便會相對增加。什麼是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呢?現在加以說明:
甲、什麼是得時?
當你正逢遠游之人、遠來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處遭遇風寒、饑餓、痛苦、危險眾難之時,若能適時給予所需,安其苦難,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報答心重及自己憐憫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報增加。
乙、什麼是得地?
當你正逢當地建設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橋、鋪路……等,因人群的銘記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貧人、修行者必經的路旁,隨時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廣結善緣,必然使布施者福報增加。
丙、什麼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種種恭敬、迎送之禮,供養有德聖者,必然使施者未來福報增加。
丁、什麼是得物?
,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賺得的種種財、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覺今生貧窮,乃是前世, 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將自己以畢生精力換取來多年累積的難得財物,無有悭吝地經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來世福田。以此難得之物,用最誠意恭敬的布施心供養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寶,得福最多。乃至將身家所有之物,盡用布施,絕不貪惜,以此功德,果報無量。
現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窩蜂地供養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獲得無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這個道理,你是否對你布施的發心有所反省呢?
(4)三種因緣具足罷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來說,若是三種因緣具足,能令我們在布施時,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這是繼前述所說布施福德由淺入深的受報情形,進一步進入獲得廣大福報的修學領域,需要探討的問題。是那三種呢?
甲、大福從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個修行人,平素已經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者已證念佛三昧,甚至已經了脫生死;以這種平素修行的心態來布施,一定會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但不一定與佛道相應;因四無量心通外道,念佛三昧依其所證程度而定。大體來說,修得愈好,布施時所獲福報愈大。
如佛在世時,有一次捨利弗用一缽飯供養佛,佛立即將這缽飯布施狗,問捨利弗:‘你用飯布施我,我同樣用飯回施狗,你與我誰得福比較多?’
捨利弗答:‘以我解佛所說的深入法義,當然是佛布施狗比我布施佛得福多。’(智度論卷三十二)
這是說明捨利弗的道心行願去佛甚遠,縱然發千萬億倍的供佛心,都不及佛以清淨心布施狗的功德大。由此解答了‘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的力量大’之義。
乙、大福從良田生
倘若布施之人有修有證,布施對象又是佛或已證法身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及辟支佛,仗著聖人不可思議的祝願力,能令施者獲得無量的福德果報。
(甲)臨終供佛轉地獄火成生天福報
如佛在羅閱城迦蘭竹園時,有一位叫做毗捨羅先的長者,生平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熾心,崇敬邪神,認為布施或為惡沒有善惡果報,沒有三世因果,無有修證之事。優頭槃比丘以宿命通獲知此長者壽命將盡,死後當生啼哭地獄,心生悲憫,欲度長者,便以種種神通之力善方便引渡長者,令其發至誠心以香湯供養佛……。經過五日,長者果然死去。因臨終強有力的供佛功德力所感,上升四天王天,再依次轉生他化自在天,又重生四天王天,於六十劫中,不墮三惡道。最後下生人間,剃除須發,出家學道,證辟支佛果。(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
(乙)供佛捨利福德無盡
又過去劫中,有一名叫做億耳的阿羅漢,他於宿世曾經用一朵鮮花發至誠心供養佛的捨利塔,死後九十一劫中往返人間、天上,受樂不盡。又以此剩余福德因緣,在發心修道時,衣食無慮,得證阿羅漢果(智度論卷三十二)。由供佛捨利,而做所得福德力,令施者證阿羅漢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此亦明示‘大福從良田生’的道理。(又以恭敬心供養阿羅漢、辟支佛等聖人捨利,命終之後,亦可往返天上、人間,愛樂匪淺,此例繁多,不錄,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雜寶藏經處處記載)。
丙、大福從妙物生
妙物即施物清淨之義。所施之物,不是搶奪而來,也不是偷竊而來,也不是詐騙、貪污、枉法、拾遺、賭博……等等不正當行為而來,並且要適時而施,施得其所,不求勝名,不求利養,如此行施,符合‘妙物施’的原理,必獲人天尊貴富樂善果。
如果布施者、受惠者、所施物皆如以上所說三種因緣清淨成就,自能招感廣大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然而現在的人布施,不是布施者心不淨,就是惠施者意不淨,否則便是施物不淨,甚少有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具足清淨的時候,因此現代人布施的果報,大多大起大落,易得易失,處處可見。
而以上所述種種施者、受者獲福情形,乃是與人天果報相應的現象,尚未進入布施波羅蜜的修學階段,也就是說與佛道並未相應。縱然獲得多生多世的人天尊貴果報;然而一旦福樂享盡,依然隨業受生,沉淪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亦與本願所說的,正在步入成佛之路,具備布施波羅蜜修因的菩薩行者,因聽聞佛名所獲得的尊貴富庶果報毫不相應。那麼究竟應當發什麼心態‘學布施’,才能真正的與佛道相應,走向成佛之路呢?以下首先來約略說明布施者的發心有八個引進次第,做為步入成佛之路之前導,俟進入後續‘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單元再做詳細說明。
10·布施者的發心有八個引進次第
每一個人學布施,一定是先由自己發心布施開始起步,發心深入了,才會鼓勵人家也學習布施之樂。自己因為行持布施,而在‘修心’間,使貪吝、嫉妒、狹小的心量逐漸打開了,親身體會到布施的現實功德利益,才會向人贊歎布施的功德益處;而當我們在‘修心’間,進一步啟開菩薩自利、利人的隨喜功德心時,便會發自內心的真誠,歡喜地贊歎周遭一切正在學習布施的向善者。
而當一個施者的發心,已經達到由贊譽周遭的布施者,擴充至隨喜贊歎一切正在行施的眾生時,就證明你已經因學布施而深入地拔除悭貪的劣根性,從此一心契入布施的領域。你將會發現:平等、慈悲的幼苗,逐漸在你布施的深廣心田中顯現、成長……。
這是啟示布施者的發心,有一定的循序漸進的層次,千萬不可‘錯用心’,偏離正道的布施,否則便會事倍功半,遠離佛道。也就是說明了佛弟子學布施,若不能從1.自行施2.教人行施3.贊歎施功德4.歡喜贊歎行施者5.拔除悭貪根6.深愛布施7.慈悲眾生,這七個發心次第,引導而進,便絕不能與成佛的布施法門相應;不能與布施波羅蜜相應,就不能達到布施的最終目的—8.通達諸法實相,徹底正見佛道的彼岸。佛弟子唯有遵循這八個發心循序而進,才能真正踏上佛道布施之路的正途。
11·現在人布施為何遠離佛道布施之路?
現代的人學布施,離以上所述的八個發心次第遠矣。你是否有好好反省過,自己布施的發心,到底停留在什麼程度呢?是經常親自布施,但卻沒有進一步發心鼓勵人家也行布施嗎?或者偶而發心布施一次?是什麼原因不能讓我們量力而為地歡喜布施呢?如果找到自己不肯發心布施及不鼓勵、不贊歎別人布施的‘原因’,你願意痛下決心去改嗎?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的人自己不願發心布施,但卻在人家向他化緣時,四處開口教人出錢或出力,為什麼自己不肯布施,卻會歡喜教人布施呢?
有的人會對人贊歎布施有大功德,勸人布施,自己卻不發心布施,為什麼?
有的人會自動發心布施,也會教人布施,對人稱贊布施功德,但真正見到人家布施時,卻不會歡喜贊歎;或者雖然贊歎,卻言不由衷,為什麼?
有的人雖然肯親手布施,卻對布施之事不會歡喜、贊歎……,為什麼?
布施的發心,雖然有百千種不同,但絕對有其循序漸進的脈絡可尋。發心的進展次第,也絕對不會因人而異。無論勸人布施,贊歎人布施,自己卻不發心布施,或者自己發心布施,看見別人布施,卻不喜見聞……,這種‘怪現象’,不是現代人‘悭貪心、嫉妒心深重’的表相嗎?我們不承認嗎?(按由禮忏法門先學菩薩發隨喜功德心,再進入布施法門的學習,乃是另一種修行引進之路。請參閱‘從禮忏法門開啟—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之單元)。
如果您願敞開悭貪的心,從此學習與佛道相應的‘布施發心’。就從今天開始,仔細體會本文所說布施發心的八個由淺入深的修學次第,試著去做吧!
|
|
|
|
|
|
上一篇:大醒法師:供佛開智慧
下一篇:大寂法師:成佛必經之路 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