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四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5/8/10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8-09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老師好!
昨天我們看了「牽手人生」,昨天晚上我們看了「孔子傳」,這樣將近有三個小時的學習,諸位朋友,你有什麼深刻的收獲?因為會學的人得一句善言可以終身奉行,利益自己,成就他人,這叫「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它得到一滴清水可以把它消化吸收,把它轉化變成可以利益世界的甘露。「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但是「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
在這幾天的課程我們一定要重視到一個根本問題,其實態度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這些話我們一定都耳熟能詳,但這些話到底對我們的人生起了什麼作用?態度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態度。那到底我們看的這些影片中的人物,不管是古人或者是今人,他成就的根源態度在哪我們要把它找出來,這叫會學。一個人真正會學習,直截了當學這些聖哲人的存心、用心,這是最快的方法。孟子在他的教誨當中提醒我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根源在他的存心跟一般人不一樣,其實他也吃飯,他也掃地,他也工作,跟各行各業感覺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差就差在他的心地狀態不一樣。而福田靠心耕,人的福分就在一個動念之間在消在長。
你看我們平常走路,腦子裡還有一堆煩惱,還很急躁,一不小心,尤其下雨天,嚇了一跳,腳抬起來,一只蝸牛被你踩死了,這種情況很多。不只會踩死生命,因為你急躁了,有時候又撞東撞西,又撞得這裡黑青那裡又瘀青,當然這樣也不對,因為「身有傷,贻親憂」,都在損自己的德,因為太急躁。走路的時候,聖哲人、賢人不一樣,他腳抬起來,心很清淨,他舉步常看蟲蟻,他念念這一份仁慈之心不只對人,對一切萬物,很多用品他也恭敬,這是我在跟老和尚相處的過程特別注意到的一點。桌子有一二滴水用濕了,師長都會很自然的把它擦干,非常愛惜每一樣東西,那是時時皆恭敬,不是對人恭敬而已,對一切物品都恭敬。什麼是道?恭敬心是道,清淨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誠心是道。一個人對食物對米飯會糟蹋,對人會真誠,你相信嗎?所以道在哪?道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這叫會修。
佛家有一句話說「一真一切真」,這「一真一切真」,這個「一」是什麼?一是心,一切是萬行,心真誠了對一切人事物都真誠,心清淨了對一切人事物都清淨,心恭敬了對一切萬物都恭敬。很多人說不拘小節,那叫給自己台階下,那叫掩過飾非。不拘小節是對別人不要太嚴格,要寬以待人,不是犯了錯以後不拘小節,錯了。要時時觀自己的心,在那裡說自己不拘小節的時候,其實那個心又是什麼心?妄心。要以苛治自己,對自己要嚴格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學問,不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這個念頭寬恕自己了,馬上就退好幾步了,走兩步又退三步那怎麼進步?
我們要教孩子就要教從這個存心教起,這樣的孩子跟其他的小孩截然不同,而我們古代本來都是用這樣子來教。你看《朱子治家格言》說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學校老師就講,諸位小朋友,你們同樣在吃飯,但是每個人修的福報不一樣,學生一聽就很驚訝,洗耳恭聽。你在吃飯的時候念念都想著感謝爸爸媽媽的付出,辛勤努力,我才有飯吃,感謝農夫辛勤的耕作,他吃這一碗飯的時候充滿了感恩心,那他在修福報。假如他在吃的時候嫌東嫌西的,難吃死了,還在那裡起貪瞋癡,那他在墮落。我們這樣去引導學生,他就了解到原來學問就在他的起心動念,在他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像這兩天都有幾位朋友幫我擦黑板,那剛好有一個小孩下課的時候看黑板寫了一些字,剛剛老師上課寫的,他就主動去幫老師擦黑板。擦完黑板以後,下一節課開始,老師看看黑板,學生主動來幫忙,這就是一個好的什麼?機會教育點,不然你「稱贊如來」什麼時候用?不是小孩要鼓勵、要肯定哦,現在是大人都一樣。因為做人做事我們都失學太多了,不只沒有養成做人做事態度,還長養浮華好面子,都需要人家常常鼓勵才行,那我們人情不可拂,還是要隨順人情,該鼓勵不要吝啬。但是你可不要執著鼓勵哦,你一執著鼓勵,沒有別人的肯定,你就全身軟趴趴,做不起事來。
諸位朋友,有沒有感覺到對己對人是門大學問?但是最高指導原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再把它延伸那就是太多的理都在诠釋這兩句話。比方說盧叔叔曾經跟我講過一句,他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這句話我一聽就記起來了。諸位朋友,我們聽到聖賢人、聽到善知識的教誨可不是用筆記,用什麼?當場把它隨文入觀放在你的心中,因為你只要放在你的心中,你的行為就接上了,心行本來就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行為出不來?因為這一句教誨沒有放心上,只有放紙上。諸位朋友,你不要聽完這句話以後,以後都不抄筆記了,你看講課容不容易?你叫他不要落空他就落有,你叫他不要落有他就落空,世間的問題只在過與不及之中。筆記還是要抄,但是在抄當中是用心去領受。我聽老和尚的經教沒有抄過一本筆記本,沒有,當然每個人的學習狀態不一樣,你不要說蔡老師不抄筆記那我們都不抄筆記了。看每個人,有些人是聽特別厲害,耳朵比較利,有些人是眼睛比較利,當然最好是心比較利,比較敏銳,當場去感受老和尚講這一句、講這一段的用心在哪,佛陀講這一句經文的用心在哪,能從心上去學這叫善學。
我到楊淑芬老師家住了七個月。我先把這一句寫完,「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君子最重要的,時時仁慈待人,時時恭謙處世,這是他的心,你學到了他的心,那所有的行為就不用一條一條去學了。有一個孩子很尊重他的老師,剛好他的老師在看VCD,在聽課,這個孩子要經過電視機前面,他很自然的彎下他的腰,然後匍匐過去,沒有擋到老師的視線。諸位朋友,這一個動作老師有沒有教他?那他為什麼會?確實沒教過他這個動作,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只要他對老師有這分恭敬,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恭敬,不管他那個動作是不是符合禮儀,但是他本質抓到了,縱使他做出來不符合當下的禮儀,旁邊的人會不會覺得不好?不會,他會覺得感受到他那一份恭敬。現在常常有很多朋友剛好有機會一起見面,到他的地方坐了一下,他們都常說「蔡老師,這個禮儀我們都不大懂,你就多多包涵」,其實他那一份盛情、那一份恭敬我們感受不感受得到?感受得到,怎麼可能會去計較這些繁文缛節。孩子的仁心、敬心真正養成了,他所有的行為都會循著道而去走。
因為我在澳洲那一段時間是我比較真實的面貌,就是沉默寡言、剛毅木讷,你們怎麼露出很詭異的微笑?我在幾個學校任教,像我到海口來以前那半年在台中縣塗城國小教書,教了一個學期辦公室去不到十次,手指頭都算得出來,為什麼辦公室去不到十次?因為我帶這個學生只剩四個多月了,再不多一些機會跟他們接觸你如何了解他們?你不了解他們怎麼可以匆忙出手?第一個,信任不夠;第二個,了解不夠,常常效果不彰。因材施教你也要知道他的材,他的才性也要透過你多關心、多注意才行,倉忙出手往往得不到好效果,不只對大人,小孩亦如是。現在的六年級小孩那心思可復雜了,電視看太多了,都看那些愛恨情愁。
我都是在教室裡坐下來,然後在那裡改作業,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把我的順風耳放出去,開始搜集情報,幾乎沒有到辦公室去跟同事聊過天,都沒有。學生送完了比較放松,早上把學生送出去,當天下午我們整個年級的老師聚餐,我吃素,也有個三四個同事同桌一起吃。一坐下來,有一個班的老師就對我講,他說蔡老師,你真是很聽你老師的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你就知道我在他們的心目當中基本上是一句話都沒有的。突然旁邊有一位老師,我教十班,她教十一班,她馬上插一句話說,「哪有的話,他的話可多了」,當面給我吐槽。為什麼這隔壁班的老師說我話可多了?她是一位年輕的女老師,你們聽話要聽完全,不要亂想。她不是正式老師,她還沒有教師資格,是來代課,我是有教師資格又帶過班,是辭掉以後又回來代課,在經驗上長她幾年。因為她帶這六年級的大男孩那很不好帶,站在她前面都多她一個頭,你的威嚴要怎麼出來?那很辛苦。我看她每天精疲力竭,過去給她打打氣,用非常真誠的眼神看著她,國家、社會就是有你這麼付出的老師,下一代才有希望,她本來已經洩氣了,這叫「稱贊如來」。諸位朋友,「普賢菩薩」在哪裡做?稱贊完如來,禮敬完諸佛,再來要「廣修供養」,把我們一些好的方法告訴她,她就覺得我的話很多。
我都跟她開玩笑說,我們兩個是雙響炮,因為那兩個班是兩位老師帶不下去了,帶了三、四十年沒帶過這麼難帶的班,提早退休,連最後那半年都沒帶了,我們兩個代課老師才被派去。我這邊罵完學生,稍微停了幾秒鐘,那邊又碰碰碰碰,她休息一下換我碰碰碰,所以我說我們兩個叫雙響炮。那是因為跟她有緣,看她有這個需要我們才說話,假如沒有需要說話那叫廢話,而且說話很累的,講多了又傷氣,又吃不胖。
我在澳洲淨宗學院也是這樣,話非常非常的少,就專心聽課,在那一段歲月裡面很多的朋友、同修都覺得我不大會說話,突然在一年之後,一二年之後,回到澳洲淨宗學院,我居然跳到講台上去講話,讓他們很不習慣。有一位長者在那幾天的課程把我叫到旁邊去,他說蔡老師,你在楊老師家七個月是不是有傳什麼好的方法?他們金庸的武俠小說看太多了,一個人掉到山谷底下拿了一本《九陰真經》,然後學完之後再跳上懸崖就不一樣了,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只有在小說裡面才有。我現在就把七個月的密法傳給大家,在那七個月當中確確實實我跟楊老師談話的時間可能不比這六天的課程還長,相當的少。我所見到的是一個不疲不厭的菩薩,楊老師是早睡早起,不是到北京才早睡早起,在我跟她相處的歲月都是如是,叫早上二三點睡,早上六七點起床,這叫早睡早起,不過這個習慣後面要加一個括號,(請勿輕易嘗試),因為境界不到,硬撐,後面還要睡好幾天補回來,這樣不劃算。要慢慢你的願心愈來愈提升,自自然然這些財色名食睡的欲望也會放淡。你看楊老師每天睡那麼少,臉色怎麼樣?都是紅紅粉粉的。我假如一天沒睡好看起來就很蒼白,前幾天有一點睡不好,早上一起來都騙不了人,整桌的長輩都在問我,「你昨天沒睡好嗎?」所以我母親從小告訴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逞強,慢慢再去克服睡魔。克服睡魔有一個好方法:拜佛,想睡覺的時候趕快拜佛,把筋骨拉開血液循環就好了,睡蟲就趕掉了。
楊老師只要回到家裡她就開始做很多佛門正法弘傳的工作。我在北京常常楊老師要出去處理很多的事務,她要常常跑廬江、跑山東,跑各個地方,一回來以後,出去個三四天,坐飛機到了,進辦公室是十點、十一點,進辦公室連行李都還沒有放房間,一放在旁邊馬上「來,過來」,各個網站的工作人員開始跟她報告工作狀況,她就開始上線工作,因為一出去又有好幾天的事情要處理。楊老師每一次從外地回來當天都是三、四點以至於天亮才睡,因為楊老師她要坐飛機以前,前一天晚上幾乎也不睡,她一上飛機坐下來,飛機還沒飛,她已經睡著了,我陪老師坐飛機每一次都是這樣,然後飛機飛到了,著地了,她就醒過來了,她把這坐飛機的時間完全運用來睡覺,然後坐飛機前就捨不得睡就趕快工作。楊老師把那一份不疲不厭,那一份念念為眾生的存心演給我看,我要會看。
楊老師在教學中國文化的過程相當用心,不只要輔導小孩,還要輔導家長,尤其是女性同胞。老師常常跟我講女人很苦,我們要多多對她們關懷、幫助。常常學生寫毛筆字寫到十點多,學生都走了,接下來是家長掛號,一個一個把家裡的教育問題、夫妻問題跟老師請教,有時候談完話都已經一二點。楊老師回家的時候都披了一件長外套,讓後面的人看不出來她是男的還是女的,然後在長外套的裡面再藏一只雨傘以備不時之需,這樣的日子不是過一天,也不是過兩天,是好多年這樣走過來。
我在澳洲淨宗學院那一段時間,其中有兩個多月跟盧叔叔住在一個寢室裡面,我看到這一位長者面對所有的同學都是盡心盡力要成就他,把他的問題善巧方便的點出來,我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當事者沒有這一份謙恭受教的心,這麼好的機緣都當面錯過。當初幾十個年輕人都出現在這一位長者的眼前,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要堅信一點,他沒有分別心,你相信嗎?人就是看到形相上,他對他比較好,對我比較不好,都沒有了解到是我們自己受教的態度不夠,不是他不願幫你,他真幫你了你還生煩惱,覺得他很煩,真是這樣。
我那時候在淨宗學院講課的時候,有幾位朋友在課後跟我聊了幾句,他們就說到「我們認識盧叔叔比你還要早好幾年」。他們都已經認識五六年了,還有更久的。接著他就說了,「你跟盧叔叔的緣比較殊勝,我們跟他的緣比較沒有這麼深厚」。諸位朋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他認識在前,我認識在後,後來我得了一些利益他又說「你跟盧叔叔緣比較深,我們比較淺」。你看人都不往根本找答案,都把責任推出去,是我們受教的態度不夠。
楊老師有十八個甥侄輩,外甥、侄子、侄女有十八個人,也是很龐大的家族,我排行二十一名,老師另外收了三個,現在北京又多收兩個,現在變二十三個。老師的侄女很多住在台中附近,我都認識,她們也很照顧我,那時候我回高雄考試的時候她們都幫我念佛念經回向,所以我考試沒有考上自己沒有很難過,不過唯一很遺憾的是她們幫我念佛念經結果我沒考上,不過她們念佛念經的威力把我推到海口去了,也是很厲害。連老師的侄子都對我講,他說阿姨,或姑姑,所有的晚輩最疼的就是你。你看我跟老師沒血緣關系,那血緣關系的外甥、侄子都覺得老師比較疼我。當然他們講這個話的時候完全沒有嫉妒,他們也自己體會到了,因為我的心境跟楊老師的心境最接近,凡事要從存心學起,這才叫根本修。
我們在思考,自己的老師,老和尚,他一生演出了為佛法、為眾生,演得如此的徹底,只要我們時時能把這一份為佛法、為眾生的心提起來,我們跟老和尚的心就沒有距離了。常常有人說「你真幸運,都可以跟在老和尚身邊,都可以跟在楊老師身邊」,這都是假相。我跟老和尚相聚的日子手指頭都可以算得出來,太少太少了,而我們要從這短暫的相聚當中去體會到一個聖哲的存心。記得有一天晚上講課回來,我們坐的是九人座的車子,我坐在司機座的旁邊,老人家是坐後座,到了家裡,我心裡想讓老和尚先出來,不然我一下車怕會擋到老和尚的去路,我很自然的先在車上等一會兒,等老和尚走過我再下車。當老人家下了車,經過前座看到我還沒下車,瞬間的一個反應,幫我開門,非常非常的自然。諸位朋友,你從這個動作當中你學到什麼?一個已經成為世界人導師的長者,他不著名、不著相,他那一顆時時關心別人的存心當場就看到。
老和尚有這麼多的弟子,北京來了一個客人,老和尚自己當主人從頭接待到尾,把那一份好客、那一份敬人演給我們看。這一個北京的朋友是一個導演,是一個女眾,在十來天的相聚當中,老人家還親自帶她去參觀萬姓宗祠,在淨宗學院,老人家那一份存心跟一個赤子沒什麼兩樣,不然你可以吩咐誰去招呼就好了,還很仔細的帶著她去參觀,給她解釋,給她說明。到了最後一天,這一位居士很感動,說「我可不可以皈依?」老人家拿了一本《三皈傳授》,順便把三皈的意義告訴了她,接著親自披上袈裟拿起引磬幫她皈依。楊老師說跟了老和尚那麼久時間沒看過他拿引磬幫人家皈依。那一位朋友看到老人家親自幫她皈依,她在整個皈依過程從頭哭到尾,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一份真誠的心境,老人家那一份每一個人來到他生命當中,他都希望他圓成佛道的用心。假如您可以體會個少分,您就可以聽出四十多年那一份苦口婆心,「不信眾生喚不回」。
以七十九歲的高齡還在全世界飛來飛去,因為現在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沖突,而消弭沖突的方法老人家是一清二楚,當仁不讓,縱使年紀這麼大也要帶頭來做。我看在眼裡,其實我在辭掉教師工作的那一個剎那,我的一個念頭就是能為佛法、能為師長分擔些什麼事情。其實我是很簡單的人,我也不是在一個高官或者在一個顯要的家庭成長,我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公務員家庭長大,思想也不復雜。起了一個能為佛法、能為師長做些什麼事的念頭,我到了澳洲去。在澳洲的幾個月當中我只跟老和尚講過一句話,那一句話叫「師父好」,因為我剛好在那裡剪草,結果師父剛好走過去,我說「師父好」,師父說「好」,幾個月就講一句話。因為我們也沒有任何人認識老和尚,也沒有任何關系可以接上,可是我們一點都不想去用任何的關系,我們只想拿出心來與佛看,拿出心來給老師看。
也很隨緣,也不去攀機緣,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今天坐下來可以聽課我就全神貫注聽,聽了一期,兩個多月結束了,我又去參加第二期。參加第二期的時候我有了一個新的工作,叫寢室長,我負責一個寢室的一些生活起居,衛生紙沒有了趕快去幫忙拿,拖把沒有了趕快去申請,我當這個寢室長當得很高興。一個人的慈悲心不是說有一萬個人讓你去付出,你的慈悲心才出得來,一個人真正會修,一個人讓你照顧你的慈悲心就出來了,不用去攀境界。老和尚常說家庭主婦都可以圓成佛道。你把家裡所有的人當法眷屬、當菩薩一樣來供養,你每天也在修普賢十願。哪有一個人當下已經契入普賢境界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則決定生,他頻道都接上去了哪會不去?
我記得那一次我當寢室長,剛好有一位長者比我父親大一歲,他有一天走到淨宗學院門口,我剛好看到,他整個臉色發白,我趕快把他扶過來坐好,去叫工作人員,辦事人員。因為他胃出血,整個吐出來的血塊、血就像一個臉盆那麼多,而且是一塊一塊。哇!你看這一位長者意志力多強,已經吐了一攤血了還走到淨宗學院去,那也有五六百公尺。我一看到趕快處理,陪他到醫院去,幸好佛菩薩保佑沒什麼大礙,需要調養一陣子,而調養必須用那種麥麸給他吃,就好像嬰兒六個月大幾個月大那種,那個麥麸差不多一二個小時要煮一次。大家是要去聽課,去學習,去念佛,花了大把大把的錢去那裡念佛聽經,現在這個長者生病了,誰來照顧?「蔡老師。」這是佛菩薩知道我缺乏什麼。
因為從小太好命了,我跟父母一起住,那時候在教書,很多同事跟我講「你真孝順,都照顧你的父母」,我聽完都覺得很慚愧,頭都抬不起來,不能看表面,真實是根本就是父母照顧我。記得帶父母比方說出去二三天到台東或到宜蘭去走一走,當然要表現兒子的一種態度,我都先跳上駕駛座開始開車,開了兩個小時,我爸爸開始「累了沒有?」三個小時又問「累了沒有?」我都說沒有,繼續撐著開。結果我爸爸非常善解人意,「待會兒到休息站上一下廁所」,我說「好,沒問題」,然後就開到休息站上一下廁所。我從廁所回來已經看到我爸爸坐在駕駛座坐好,你看我爸爸教給我什麼了?非常替人著想,也沒有給我的面子很難看,很自然的,「來來來,坐坐坐,我們上路了」,也沒有說「你體力怎麼這麼差?」我爸爸沒有這麼說,都是我媽媽說的,我媽媽說你這個年輕人體力比你爸爸差多了。
但是諸位朋友,我父親已經六十三歲了,整整大我三十歲,結果體力比我還好,你知道原因在哪裡嗎?原因在我爸爸一、二十歲在挑糞,從小勞動,除雜草、挑糞,臂膀非常的厚實,體格非常的壯碩,我爸爸跟我看起來差太多了,不只比我還壯,還長得比我還帥。跟我爸爸出去,人家都會說「你們兄弟的感情不錯」。你看上一代的人窮困,禍中有福,人生的真相你不開智慧還真看不懂。我們是福中有禍。爸爸小時候哪知道什麼叫汽水,連飯都沒得吃了還有汽水喝。我們這一輩是從小就知道什麼叫汽水,然後去給人家請客,菜還沒有上我已經吃飽了,為什麼?喝汽水。喝了那麼多汽水,都已經幾十年了氣還沒有排完,你看多麼麻煩。你真正愛護你的孩子一定要讓他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不然一輩子體質不好,累了自己又累了一堆人。不過諸位朋友不要誤會,我的身體沒有很差,我是比較,怎麼講?「仙風道骨。」真是善解人意。我只是體力比較稍微弱一點,不差,體力假如差,這兩年操下來早就倒下去了,是吧,我體力不差,希望諸位長者、諸位朋友不要把我當林黛玉看。
念國中的時候胃就發炎,汽水裡面碳酸那麼多,一點一滴喝下去都把你的胃壁都磨薄掉了,後來就發炎。我還記得那時候都是爺爺奶奶中午給我送飯去,送那個要煮得很爛的粥,你看記憶那麼深刻。福跟禍真要搞清楚,你現在讓你的孩子多歷練、多吃苦,你是真正愛他,因為他的能力一形成,這一輩子不求人,這一輩子獨立了,他往後的日子才輕松,這叫先苦後甘。
那因為缺乏照顧父母、照顧長輩的經驗,所以要「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佛菩薩的作業就給我派過來了,我就自告奮勇,「來,我來照顧這一個長者」,我開始一二個小時幫他煮麥麸,常常要去看看他情況好不好。在這短暫的兩個禮拜左右的時間,我的觀察力,我的耐性、細心怎麼樣?提升了。我體會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那不是拿來念的。你能不能看到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長者,你都提起這樣的態度,這叫真誠,這叫平等,這叫慈悲。我們什麼時候希望契入菩提心?當然就要歷事煉心。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