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症是當今社會上嚴重的問題,佛法如何看待其因緣果報?學佛同修應如何避免此症?
【淨空法師】答:每一個人都會老,誰老了得癡呆症很難說。得癡呆症的主要原因就是愚癡。所以要常常念佛,常常讀經,就決定不會得癡呆症。愚癡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貪嗔癡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貪嗔煩惱雖然猛利,還容易斷,唯獨愚癡難斷。斷愚癡有個比喻叫藕斷絲連,什麼叫愚癡呢?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如對一切法的真妄、邪正、善惡、利害不能辨別,往往都看錯了,把邪的看作正,把惡的看作善的,一切眾生犯這種毛病的太多太多了,這是愚癡。
真正學佛的效果是一年比一年聰明,一年比一年煩惱少,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長,這是我們學佛功夫得力的現象。假如今年還是像去年一樣的愚癡,智慧沒有增長,我們學佛一定出了差錯,不是在理論上出了錯誤,就是在事相上出了錯誤,要把錯誤找出來,把錯誤修正過來,我們功夫就得力了,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看到許多老人,在年老的時候都得癡呆症,細細思維其原因何在?我們應當要避免。
我們對於老年癡呆症的人應如何幫助呢?要多勸導他放下,勸導他念佛的功德利益,幫助他念佛往生。在現前對於有癡呆症的老人,很多年輕人雖然同情憐憫,但是不願意幫助,不願意去照顧,這是樁很可悲的事情。幫助他念佛用念佛機是最好的方法,這個是我們應當要照顧到的。
如何幫助老年癡呆病人
這是一位妙音居士,他說他是加拿大的在家聽眾,現在有幾個嚴重的問題,請師父開示。“如今國外得老年癡呆病的人特多,我們時常去老人院給他們念佛,請問這樣對他們有效果嗎?病人臨終能否往生?如果一個病情特別嚴重的人他的業報未能受盡,他的家人不忍病人承受痛苦,給他一些快死的藥,拔除他的氧氣等種種手段,其目的是希望他能少受痛苦,這樣一來是否如法?是否會導致不能往生?假如他是一個學佛者,從佛教的教義‘人生酬業’的觀念來看,此作法不是會相違背嗎?應該如何引導這些親人和病人?以上問題請師父慈悲指示。”
【淨空法師】答: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說到生老病死,古今中外上了年紀的人,無不感歎。在古時候社會上有兩種人非常值得人尊敬,一種是教書的,在從前學校少,私塾先生;一種人是醫生。為什麼這兩種人值得尊敬?這兩種人所做的事業確確實實是全心全力在幫助社會,教書的老師幫助學生開智慧,醫生大夫是幫助人把病治好,這兩種人都是不計報酬的。如果說是這個老師教書要收學費,人就瞧不起他,自己在社會上也不好意思;醫生給人看病要錢,在社會上也會被人唾棄,所以這兩種人接受別人的供養都是隨意的,富裕的人家多供養一點,貧窮人家少供養一點。所以這兩種職業非常清高,清就貧。實在沒有錢的,想讀書,老師要幫助他,供給他衣食;生病的病人家裡真的沒有錢,大夫贈送醫藥。那是從前,現在世界變了,教書的老師要錢,大夫看病要錢,聽說拿的錢不能滿足他,他就不認真治療,悲哀!為什麼會搞到這個地步,我們想一想,教育。
古老時候教育,教人厚道,存心仁厚,但是古老的教育被稱為是封建的教育、落伍的教育,現代西洋人的這種思想是先進的教育;先進的教育老人要受許多折磨、許多痛苦。所以我非常向往封建的時代、帝王專制的時代,我向往那種生活、向往那種社會,雖向往然而不可得!於是我們向佛經裡面去尋求。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疾病有三種原因,一種是飲食不調,古人所講“病從口入”,屬於生理的疾病,醫生能治。第二種疾病是冤親債主找到身上,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說是有不干淨的東西上了身,精神恍惚,一切都不正常,我們一般講魔鬼附身、冤家債主附身。這一類的病醫生不能治,佛法或者宗教裡面一些儀式往往有效,這什麼原因?宗教儀式是調解,如果冤親債主接受調解他離去了,你的病就好了。
像老年癡呆症,不是屬於前面兩種,這屬於什麼?這屬於業障病,有沒有辦法對治?有,因為他是業障,所以佛教給我們真正至誠忏悔業障,病就消失了。這是現代科學沒有辦法理解的,你跟他講業障,他笑話你,你迷信,二十一世紀了你還迷信。其實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要懂得消除業障。這個事情在現在講實在是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這些知識、這些道理都失傳了,沒有人研究,也沒有人學習了,還懂得一些那真是極少數學佛的人或者念古書的人。新加坡許哲七月一號生日,她說生日過了她就一百零三歲,她身體健康沒有毛病,耳目聰明,為什麼?一生不造惡業,沒有惡念,沒有惡的思想,沒有造惡的行為,起心動念、一切行為,幫助社會苦難的人民,真誠的愛心。她年歲大了,她不癡呆。一個月之前中國長安同修給我帶來一封信,裡面有四張照片,果林老法師的,今年一百四十一歲,身體健壯,站在那個地方腰桿挺直的,一絲毫駝背的現象都沒有,一百四十一歲!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聽我講經的光盤,老修行!他身體很好,還想到新加坡來看我,只是拿不到簽證。
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幫助他念佛有好處,他能信、能聽得進去更好;他聽不進去,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也給他種善根,我們盡我們的力量幫助他,我們的情義幫助他,這樣就好。自己總要懂得宇宙人生真相,這些東西在古聖先賢典籍裡頭都有,我們要多去看、多探討、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