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7/26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6-06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有提到理智在能判斷輕重緩急。要學習理智必須好學,所謂「好學近乎智」,好學才了解到什麼是值得學的東西。假如他學錯了方向,那不叫好學,那叫追求、追逐。曾經我也接觸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也常常參加演講,課程也非常的多,在這些課程上完之後,很多的人他遇到人就問「哪一個課程你上過沒有,我已經上過了」。上了課以後最重要的是要斷惡修善,而不是到處炫耀說哪些課我上過了,甚至於還有證書。這樣的學習態度不只沒有好處,還有壞處。要為了所謂「讀書志在聖賢」而好學,不是為了追逐名、追逐利,這樣的動機不叫好學。而且當我們為了名利去學習的話,很有可能會遇到錯誤的老師指引,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十個人講課,可能有七、八個人講的是錯誤的思想。
我們早上也提到本末不可倒置,一個人人生的經營要從自我的智慧、自我的德行扎根,「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樣才是正確的道路。現在很多的說法剛好顛倒,「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他一開始就引領大眾往名利的追逐路上去走。像很多年輕人,一、二十歲卷入了這種名利追逐,去從事一些事業去拉人頭,自己還沒有正式進入社會,很多社會的信用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因為被誤導了,覺得賺到錢就叫成功。他們把所謂成功、所謂受人尊重就是有錢,先入為主,年輕人假如被誤導了,再要把他拉回來就不容易。
我們曾經跟大學裡的老師做過交流,我去講了三堂課,每一堂課是三個小時,題目是「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如何透過傳統文化的教誨建立和諧的社會。當然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道德。在課程當中我們也跟孩子講到孝道,講到如何恭敬待人,學生的反應非常的好。雖然他們也算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但我們也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有好的緣分出現,都能點燃他內心的善良。記得我在講到孝道的時候,也看到底下很多大學生留下感恩的眼淚。
三堂課上下來,他們學校的領導人也來聽,深刻感覺德行重要,找我再去上第四堂課,上完課之後學校發了一個聘書給我,聘我在他們學校擔任客座講師三年。當學校有這樣的需求,我們也覺得很安慰,因為這些大學生正值要面對社會,是否有健康的思想會直接影響他往後進入社會的整個狀態。學校的老師就跟我提到,他說我們真的是在保護學生,假如讓學生聽到不正確的言論,將可能誤導他的人生方向。
就提到有請一些在社會當中生意做得還不錯的人士回學校講課,其中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士上台來就對底下的大學生說到,假如今天你想要有所成就,事業要有成,你就要了解絕對不能重視道德,只要不殺人、不放火、不犯法,什麼事都可以干。當台上的人這麼講,台下的學生響起一片掌聲,這位老師在底下坐得很不安穩,如坐針氈。他告訴我,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刻不容緩,因為現在太多的言論是錯誤的。而許多錯誤的言論,很有可能他講了一百句話,有九十句是對的,十句是錯的。而往往這樣的錯誤思想特別容易讓人接受,除非他有學到經典的教誨,他已經了解人生的是非善惡,不然縱使他是大學畢業,甚至有更高的學歷,都很難不被錯誤的思想所誤導,所以推行《弟子規》就顯得格外的迫切。
我在大陸期間遇到很多人學過邪法,上完課以後他都非常感慨,「假如我早學《弟子規》,我絕對不會陷入邪法的污染之中」,在邪法污染的時候六親不認,傷透了父母的心。假如他學過「入則孝」,又怎麼可能會被誤導?在這個時代建立理智重要,必須先好學。好學的方向,在《大學》裡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們時時想著要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不會陷入一種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追逐當中。
我有一個朋友,他很喜歡看書,他看的書量遠遠在我之上好幾倍,他在小時候就大部大部的心理學在看,那時候我還在那裡打彈珠,還在那裡焢土窯,現在想想還有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我真正開始讀書,下定決心好學,就是接觸聖賢的經典,在短時間幾年當中,對於做人處事的綱領,時時都能提起來觀照,不會混亂。而我這個朋友接觸的書籍太多了,每個人寫的角度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愈看愈模糊,往往面對一件事情,這樣講好像對,那樣講好像也對,常常在那裡猶豫不決,就來找我討論。我馬上舉幾句聖賢經句、聖賢的理智對他說明,一講就解決了。你這理智提起來就沒問題。他對我講,他說:「禮旭,我的腦袋可不可以跟你換一下?」他在那裡也常常想得我們閩南語說滯塞不通,明明不想這麼鑽牛角尖,但是又止不住自己的念頭,太復雜了。
諸位朋友,一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了一本書,然後六十歲又寫一本書,有關教育小孩的書,你要看哪一本?四十歲的?六十歲的,為什麼要看六十歲的?活到六十歲比較有經驗,那四十歲的人?四十歲比較沒受過污染,假如這麼講那人都白活了。兩個講的都好像有道理,有沒有?四十歲比較沒受污染,沒錯,六十歲好像比較有經驗,也沒錯,但沒受污染不代表有智慧,只是比較單純,但是「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六十歲活得比較有經驗。
那我們要思考一下,人假如沒有開智慧,活得愈老執著愈深,愈頑固,有沒有?對!縱使你看了他六十歲的,他也確實滿努力在積累經驗,那也只是他一個人的經驗,他一個人的經驗可以把教育孩子方方面面的事理都掌握到嗎?在心理學的范疇當中,有很多的作者他六十歲出一本,很可能八十歲又出一本,那你要看哪一本?八十歲,更有經驗,講起話來還可以「這個問題在我的看法…」。然後八十歲寫的裡面有一句話說「我六十歲的看法錯了,諸位朋友,你一定要看我八十歲的」,然後你走到他面前,說「老兄,二十年前我用你教我的方法教我的兒子,現在你告訴我錯了,我情何以堪,我教孩子能重來嗎?」而孩子的思想不只影響他一生,還影響他往後的子孫。假如你的兒子又去當小學老師,那不就斷人慧命了嗎?那就很嚴重了。
我們抉擇要有智慧,抉擇要看的書籍,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所謂綱舉目張,要讀的就是做人做事的綱領所在,這樣的書要趕快看,你就會判斷,一會判斷,面對知識你才懂得取捨,懂得誰是誰非,不然會搞得頭腦亂七八糟。就好像我們早上提到,讓孩子做家事還給他錢對不對?這本書是暢銷書,人要有理智判斷。當初有一位官員遇到老子,他有兩個兒子,他就對老子說了,我有兩個兒子,不知道以後要靠誰,您可不可以幫我判斷判斷?老子說好,他從身上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開始對兩個兒子說,先對大兒子;大兒子比較憨厚,頭腦比較沒有很靈活,二兒子聰明伶俐,有時候還會講很多好聽的話,讓父母很歡喜。諸位朋友,你假如有兩個這樣的兒子,你會疼哪一個?很有可能疼小的。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連續劇,他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從小很會讀書,最後還出國留學,老三成績不好,只讀到高中畢業,諸位朋友,這個母親最後靠誰養?老三,你們怎麼這麼有經驗?
當老子對著這個大兒子說:「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所有的錢都是你的」。這個大兒子雖然腦子不靈活,但是很憨厚,「做人怎麼可以打父親!」怎麼樣的利誘之下,死都不肯。老子看無法動搖他的決心,接著就看著二兒子,然後對他說:「你只要輕輕打你父親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二兒子看看父親,看看錢,走過去打父親一下,馬上把錢收起來,然後笑得很開心,因為賺到錢。老子對著他父親講:「你知不知道要靠誰了?」靠誰?靠老大。
現在我們為人父母在教孩子自私自利,時時想到自己,不教他憨厚,覺得憨厚出去會被人家欺負,有沒有?都教他利害,都教他只想自己,不要替別人著想,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這種教法我還聽了不少。我對這樣的家長說到,我說你教他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他慢慢暴力傾向就很嚴重,當他暴力傾向形成了,請問那個拳頭最有可能打到誰?離他最近的人,當然是近水樓台怎麼樣?拳頭一定打到他,不然打到誰?要冷靜!
果不其然,他的小兒子很聰明,後來去做生意,早就離他幾千裡遠,是大兒子侍奉他到終老。當他去世的消息傳到二兒子的耳中,二兒子想了一下,我這麼來回還要十多天的路程,又要讓我少賺多少錢,二兒子連最後幫父親送終都不肯。我們有時候看到這樣的例子會覺得這個二兒子很過分,但是當我們理智不清楚,往往二兒子就是我們自己教出來的。要會判斷這些書籍的教誨是否正確。我們《弟子規》有沒有教人要自私自利?「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能夠掌握《弟子規》的綱領,那才是具備判斷正邪的能力所在。
在人生當中我們有很多的抉擇,包含擇友。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教過孩子如何選擇朋友?有沒有?這個要不要教?小孩子從初中以後,影響他最大的人很有可能是朋友,你看五、六歲的時候都是「我爸爸說」,小學的時候都是「我們老師說」,上了初高中以後「我哪一個朋友、哪一個同學說」,受到同侪的影響,就要懂得擇友。很多父母也常常會擔心我的孩子以後出去會不會被帶壞?會不會被壞朋友影響?有這個擔心的舉手,好,請放下。來,擔心的狀態理不理智?你看我們在擔心的時候誰得到利益了?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利益,這種事要不要干?但這種事我們常干。而當你在憂慮當中,你說我都自己在想,自己在擔心而已,我都不影響別人。有沒有可能?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媽媽心情不好你知不知道?不講都知道,家裡每個人的心情狀態、情緒狀態都可以互相感受得到。當一個母親不開朗,常常煩惱事情,她孩子的個性也很難樂觀,你們注意去觀察,當母親常常煩惱孩子出去可能會被人家帶壞,她的孩子也同樣會擔憂,同樣會感受母親的這個煩惱,搞得家裡面緊張兮兮的。
也有家長,我們在教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他又有另外一個煩惱出現了,他說:「蔡老師,像我們這種方式教孩子,孩子出去社會會不會被人家欺負?」有這個擔心的舉手,「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告訴你,這句話絕對不在經典當中,經典絕對沒有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你要會判斷,不然腦子都會搞糊塗。人善被人欺,能欺多少次?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而且人生很多的事都不是偶然的,當我們面臨逆境,就當作是還債想,學到一次經驗,往後不再重蹈覆轍,他是不可能再受第二次騙的,因為當他學習了這些經教之後,他自然而然懂得什麼樣的人可以親近。我們《弟子規》有一章「親仁」,「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他會懂得選擇什麼樣的人值得親近,什麼樣的人應該敬而遠之,這樣的擔憂是多余的。
從我個人的人生來思考,我畢業至今已經十一年了,到目前為止,在十多年的社會經驗當中,我還沒有被人家欺負過,很多家長的煩惱是多余的。不能隨順自己的想法,要用理智、要用經典來觀照,經典告訴我們,「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所以你兒子是好人,他會跟誰在一起?跟好的朋友。而且諸位朋友你自己冷靜去思考一下,當你的人生在某段時期提升得特別快,你的朋友也會跟著境界不同,當我們的水平比較低,在那一個時期的朋友就是狐群狗黨多。確實很多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己引過來的,你的心善,引來就是善人為伴,心貪婪,引來的都是牛鬼蛇神。要根據經典來思考才理智。
而我從我的外甥身上也體會到一個道理,他的母親二、三歲就開始教他學《弟子規》,而且不止讀,還一句一句講解給他聽,提醒他要落實、要實踐。有一天他跟著母親一起到社區裡跟其他的小朋友互動,一起玩耍,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開口罵人,動手打人,他會馬上拉拉他媽媽的手,說:「媽媽,他不可以亂罵人,他不可以亂打人」。他為什麼會判斷?因為當你教他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知不知道?沒有這麼難,你們不要被我嚇了,雖然我實在太狡猾,不孝是惡。當你教導他尊敬長輩,待人恭謙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不悌就是惡。當他知道愛護他人是善,他也同時了解不愛護他人、欺負他人是惡。你明白告訴他什麼是善,他同時能判斷惡,這叫達到善惡分明。
我們身旁有沒有惡人?有沒有作惡之人?你身旁有沒有?都沒有?你們已經契入大同世界了,恭喜恭喜,好現象。難免還是有一些作惡之人,但是為什麼我們不受他影響?因為你會判斷,你會敬而遠之,你善惡分明。所以善惡分明的人,縱使遇到不好的緣,他也懂得避開,他不受影響。你要去期望你的孩子身旁連一個惡人都沒有,那不可能。我們要了解宇宙間一個真相,任何的道理都不離這三個字,萬法因緣所生,「因、緣、果」。一顆榕樹的種子是因,要加上什麼緣才能夠成長?才能夠開花結果?什麼緣?這個假如叫學生來答一定答得很好,陽光、空氣、水、土壤,生命三元素。他只用在生物考試上,他很難用在人生待人處事的分辨上。有這樣的緣,而且這個緣還要都具足,才能達到結果。
那我們看到,當一個人善惡分明,縱使遇到不好的緣,惡緣來了,也不會結惡果,因為要有惡因、惡緣才結惡果,有因無緣不結果,有緣無因,你所有的條件都存在,有陽光、空氣、水,但是你卻沒有種子,也不結果。我們的心中沒有惡的念頭,縱使身旁有很多惡人,也不會招來惡果。我曾經看到一幕,有一個母親接到警察局的電話,說她的兒子犯了很大的罪行,請她到派出所來關心一下。她接到這個消息很不能接受,她說這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我兒子不會干這種事。當她走到警察局推開筆錄室的門,看到坐在桌子前的人就是她的兒子,本來是說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突然改口,都是被那些朋友帶壞的。諸位朋友,假如你看到這一幕你體會到什麼?第一個,孩子變成這樣她了無所知。我們深思一下,您的孩子現在在想什麼你知道嗎?你的孩子每天在做什麼你了解嗎?第二個深思是真正遇到這麼重大的事件,這位母親卻把責任推得一干二淨,推給誰?都是被那群朋友帶壞的,從這個動作來看,她能不能教出很有責任感、很勇於認錯的孩子?不可能,她時時都示范推卸責任給孩子看。
我們教孩子最重要的一點,要教導他善惡分明,當他善惡不分明,他有可能是社會的負擔。我在接觸很多家長的過程,有時候高學歷的家長不一定重視孩子的德行,有時候他學歷很高,他不覺得老師懂的教育比他多。反而是很多勞工階級的家長,他雖然學歷不高,但是對老師很尊重,常常會說:「老師,你盡量教訓我兒子沒關系,玉不琢,不成器,好好多教育他、多處罰他,沒關系。而我最害怕的就是這個孩子成為社會的負擔,我不希望他能給我賺多少錢,我只希望我這個做父親的不要讓這個社會增加一個負擔就好了」。我聽到這樣的話都會很感動,你看這位父親還時時會想到不能造成社會的遺憾,應該造成社會的利益才對。
我們從剛剛這位母親的事例來深入思考一下,不好的朋友是緣,真正結這個惡果的因在善惡無法分辨,善惡不分這才是根源所在。當他學會《弟子規》了,他就懂得選朋友,懂得善惡判斷。這個朋友《弟子規》能夠做到幾成就值得交了?諸位朋友,你覺得做到幾成就可以交?三成,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你做到幾成?有一個朋友他回去認真把《弟子規》從第一句看到最後一句,看完以後他對我們說到,我《弟子規》才做到一條,哪一條?「便溺回,辄淨手」,這一條真的落實好了。我聽到這位朋友講這樣的話我很佩服他,你看到他有什麼特質?嚴以律己,他不會站在模糊地帶,好像做到,好像沒做到,他要求自己很徹底,沒完全做到就不算。這樣的態度他學《弟子規》相信會學的比別人成長得快多了,因為他誠實的面對自己,我們要看到他的優點所在。
現在這個時代失教太多了,好幾代了,只要這個朋友有希聖希賢之心,只要他時時發現過錯,都懂得改過遷善,就相當不容易。而且當你送他《弟子規》,他能歡喜接受,他能依教奉行,這樣的朋友就很難得。這本《弟子規》可以說是照妖鏡,不只選朋友,還可以選什麼?老婆,你怎麼想這麼快?順序搞清楚,他會選擇朋友也會選擇老婆,因為在異性朋友當中他就懂得去判斷。再來選擇合伙人,選擇你往後的企業同伴,不然你跟他合作,到最後他卷款潛逃,你幾十年的努力化為烏有,你事業的合伙伙伴也要會選。再來選配偶。這些都要透過我們對善惡的認知清楚,《弟子規》就是照妖鏡。
你們不要以後每天拿著一本《弟子規》,然後這樣照,要照別人以前先把自己照干淨。其實人假如有悟性,你每天接觸人事物都會開悟。我就記得有一次看一個電視廣告,賣飛利浦刮胡刀,有一個新的軍官上任,抬頭挺胸,雄糾糾氣昂昂,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走進廁所,剛好另外一位老軍官正在刮胡子,這位新的軍官上完廁所,與這位老軍官同時站在洗手台的鏡子前面,他就對這個年輕的軍官說到,「要刮別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干淨」,這句話很有味道。《論語》裡面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一個領導者自己先做好了,上行下效,你不命令屬下,他感你的榜樣、感你的德行,他很歡喜的跟著你做,你孝順父母,他也孝順父母;「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自己都做不好,要求他,雖然你用威勢壓他,他不服氣,遲早會陽奉陰違。要求別人以前首先要求自己。而非常奇妙,當你首先嚴以律己,你不只不會很難受,你會覺得「德日進,過日少」,常常有法喜。
一個人修學學問會痛苦,那是不願意改過,有改過的話,就好像你本來背了很多的垃圾背在肩上,現在慢慢丟掉一些丟掉一些,身體愈來愈輕松,那才是聖賢君子的日子,這包垃圾就好比我們幾十年所積累的壞習慣。人為什麼背著垃圾還不願意把它丟掉?因為他沒有清楚認知這些是垃圾,很臭,在染著我們的生命,他還沒有懂,真正懂了,下一刻想把它扔到九霄雲外去了。假如我們沒有認識清楚,就好比認賊作父一般,誰是賊?煩惱是賊,壞習慣是賊,還沒認識清楚,每天跟它相依為命,對別人還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你拿我怎麼辦?勸都勸不聽。突然有一天把道理搞清楚了,下一刻絕對不願再認賊作父了。有沒有人背了一包垃圾,三十年之後有一個智者老者告訴他,這包垃圾是致癌物,很臭,你一看,真的很臭,然後突然又想,這包垃圾已經跟了我三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跟了我三十年,跟我也頗有感情,捨不得扔,有沒有人干這種事?有,不要干了。好,要懂得先從自己開始修正起。理得心安,人真正道理明白了,該捨的東西他會義無反顧放下,心裡很安心,人生愈走愈自在,愈充滿法喜。
當我們擁有了理智,就能夠去辨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個入錯行不只是選擇一個行業,它還直接可以思考到你跟對了領導人才會有長遠的發展。那你也要懂得選擇好的公司領導人去跟隨,同時要會看人,俗話說「可以不識字,不能不識人」,不識人很可能一輩子都遭殃。「女怕嫁錯郎」也是同樣懂得判斷人的好壞。諸位朋友,你有教過你的孩子如何選擇配偶的舉手,好,這麼少人。假如你的女兒嫁錯了,能不能怪她?不能怪她,她沒判斷力怎麼選對?假如你的兒子娶錯老婆了,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當中男孩子選老婆第一個標准是什麼?你看他從小接觸電視影集裡面每個女主角長得怎麼樣?都長得身材很好,臉蛋很漂亮,那就變成他潛移默化,找對象就是找這樣的,都不用人教他,他就往這個方向走。
一個男人只要好色,這輩子能不能有成就?太難了,你看我們歷史上所有亡國之君,一定有一個特色,是什麼?好色。現在社會當中很多的價值判斷都有所偏頗,我們為人父母要警覺得到。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六年級寫文章,什麼題目我也忘了,裡面剛好寫到一段如何找太太,我在上面寫了好幾行,寫到「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很節儉,一定要很勤勞,一定要…」,反正寫了很長,我也忘記了。結果我的老師拿著我的作文本走過來跟我講,他說你假如這樣找老婆可能以後都找不到。我那時候才小學,為什麼有這些標准?誰的影響?母親。有一個好母親,兒子找對象不會偏差太大。
假如母親常常不在家,常常穿的漂漂亮亮每天出去玩,你看你孩子找對象會找什麼對象?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跟他父母要出游,他的媽媽妝上得很濃,突然他的孩子對他母親說:「妻妾切忌艷妝」。因為《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一句話說「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太太化妝不要化得太濃。他們夫妻兩個相視而笑,然後媽媽走進房間去把妝化淡一點。這樣的父母代表有智慧,只要孩子說的是對的,縱使他年紀小,我們也應該接受,應該反思。
中國重要的經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五本經典,第一本《詩經》,孔老夫子非常贊歎《詩經》,能夠把《詩經》裡的義理領受來,這個人為人處事溫柔敦厚。而《詩經》第一篇文章叫「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段文章其實它的深意是在描述周文王與太姒之間的夫婦情誼。為什麼把「關雎」(是提到一種鳥類)這篇文章放在首篇?一定有它很深的含義。儒家的教誨首重倫常大道,而五倫關系最重要的是哪一倫?是夫婦,它是五倫的根本所在,有夫婦關系才會延伸出父子、兄弟,選擇對象就顯得格外重要。
「窈窕淑女」,窈窕是選擇太太的標准,什麼叫窈窕?我在一個初中演講,有一位女同學舉手「身材姣好的女性叫窈窕」,整個意思被扭曲掉了。不是外貌,窈窕是指有賢德、有德行的女性。現在很多聖賢的意思我們要趕快把它導正,追本溯源。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