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信》【初集卷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初集卷四 《二十四信》
信篇 一、【展禽輕鼎】 周魯展禽。不假岑鼎。君請言之。棄信不肯。 【原文】 周魯展禽、名獲。字季。居柳下。齊攻魯。求岑鼎。魯君以他鼎往。齊侯反之。曰、必令柳下季來言。吾信之。魯君請於季。對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也。以免國也。棄臣之信。以免君之國。亦臣之所難也。公乃以真岑鼎往。 魯君之以他鼎與齊。為重鼎也。然國之不存。鼎亦何有。欲免其國。復免其鼎。二者不可得兼。柳下惠若言之。則既免其國。又免其鼎。似可一舉兩全。乃以不肯棄信為辭。其直道事人可見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魯國裡有一個展禽。名叫獲的。表字叫做季。住在柳下的地方。所以人家把他叫做柳下季。有一年、齊國裡的人來攻打魯國。要求那一只寶器岑鼎。魯國裡的國君。就把別的鼎送了去。齊侯把這只假岑鼎回了轉來。並且說道。一定要叫柳下季來說、這是真的岑鼎。我才相信了。魯國的國君就向柳下季那兒去請求。柳下季就對答道。我君上所以要把假岑鼎充作真岑鼎。是因為要避免國家的災禍。可是丟掉了我的信用。來避免我君上國家的災禍。這也是我所為難的呵。魯公聽了。才把真的岑鼎送到齊國裡去。 二、【季札掛劍】 延陵季子。不負初心。徐君已死。掛劍墳林。 【原文】 周吳季札、封於延陵。故號延陵季子。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及反。徐君已死。解劍。掛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人之所貴者心。言者、心之聲也。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季札之贈徐君以劍。未有言在先也。況徐君已死乎。乃竟割愛。掛劍於墓樹而去。且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落落兩言。千古不朽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代。吳國裡有一個公子。名叫季札的。因為封在延陵地方。所以大家稱呼他叫做延陵季子。他奉了吳國國君的命令。聘到魯國裡去。路過徐國地方。徐國的國君心裡很喜歡延陵季子身上掛著的一口寶劍。可是嘴裡不敢說。延陵季子的心裡也知道了。但是為了要出使到上國去。所以不能夠獻上。等到延陵季子回轉來。又路過徐國的時候。徐國的國君已經死了。延陵季子就把這口寶劍解了下來。掛在徐君墳裡的樹枝上去了。跟隨他的人說。徐君已經死了。你還把這口劍給那個呢。延陵季子道。以前我的心裡。已經答應把這口劍送給徐君了。那裡可以因為徐君死了。來違背我自己的心呢。 三、【魏斯冒雨】 文侯魏斯。與虞人期。冒雨而往。身自罷之。 【原文】 周魏斯、本為晉大夫。威烈王廿三年。命為諸侯。是為魏文侯。嘗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文侯之德尚矣。當韓借師於魏以伐趙。則曰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對亦如之。二國皆怒。後知其講於己也。皆朝於魏。觀其當樂不忘期。冒雨而赴野。於虞人且如此。況兄弟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個魏斯。本來是做晉國裡的大夫官的。在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時候。才命他做魏國的諸侯。就是後來叫做魏文侯的是了。有一次、魏文侯和那職掌苑囿田獵的虞人。約下了日期去打獵。到了約定日期的那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很歡樂。天又下著雨。魏文侯將要出去了。他左右的人說。今天喝酒喝得很歡樂。天又下著雨。請問國君將要到什麼地方去呢。魏文侯道。我以前和虞人約下了日期打獵。雖然喝酒喝得很歡樂。那裡可以丟掉會期呢。就出去、親自打罷了獵才回來的。 四、【季布一諾】 季布平生。不負人托。黃金百斤。不及一諾 【原文】 漢季布、無二諾。為河東太守時。诋曹邱生於窦長君。曹邱生請見曰。楚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間哉。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何拒僕之深也。布大悅。厚贈之。由是名益著。 子路無宿諾。恐其偶忘失信。故不敢宿諾也。季布無二諾。蓋其言必有信。故不至二諾也。無宿諾難。無二諾則更難。黃金百斤之重。尚不及其一諾。其一諾之重可知矣。子路之後。當首屈一指。 【白話解釋】 漢朝初年間的時候。有一個姓季名叫布的。生平對人家請求他的事情。只有一次應許、就給人家辦好。從來沒有等到第二次應許才做的。在河東地方做太守官的時候。在窦長君那兒、說著曹邱生的壞話。曹邱生就去求見季布。說道。楚地方的俗語說、得到了一百斤的黃金。不如得了季布的一聲應諾。你怎麼能夠在梁楚地方。得到這種名聲呢。況且我是一個楚人。你也是一個楚人。為什麼要這樣地拒絕我得很呵。季布聽了非常歡喜。就把很豐厚的物品。送給曹邱生。從此以後。季布的名望。愈加大了。 五、【劉平期賊】 劉平避亂。賊欲烹之。乞歸食母。詣賊不欺。 【原文】 漢劉平、扶母避亂。出求食。逢餓賊。將烹之。平叩頭曰。今為母求菜。願得歸食母。還就死。賊哀而遣之。平還。食母訖。禀曰。與賊期。義不可欺。遂詣賊。眾大驚。相謂曰。嘗聞烈士。今乃見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遂得全。 平之將烹也。哀求餓賊。願歸食母。還就死。賊哀而遣之。是其孝之化賊也。既食母竟。禀明而詣賊。賊義而還之。乃其信之化賊也。孰謂盜賊盡喪其天良哉。孰謂盜賊終不可化哉。亦自問德行何如耳。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劉、名字叫做平的。扶了他的母親逃難。有一天、出外去尋求食物。遇見了一班饑餓的強盜。就要把他煮熟著吃了。劉平叩著頭說道。現在我為了母親去尋些野菜。讓我把那野菜給母親吃了。再回過來就死。強盜們聽了。也很可憐他。就把他放了。劉平回到家裡。把野菜給他的母親吃了。禀告他的母親道。兒子和強盜們約下了。是不可以欺騙他們的。就到了強盜那裡。強盜們看見了。大大的吃了一驚。大家互相說道。從前聽見人家說烈士。現在才眼見到了。你去吧。我們是不忍來吃你的呵。於是才得保全了性命。 六、【郭伋亭候】 郭伋歸早。止於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齡。 【原文】 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並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童兒數百。各騎竹馬。迎拜於道。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計日告之。既還。先一日。伋恐違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上以賢良太守稱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與竹馬童兒道旁偶語。乃以不肯失信於兒童。先歸一日。寧止野亭以候期。可謂信之至矣。雖守信不僅在然諾間。而即此小事推之。其開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數百童兒迎拜之雅事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代。有一個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細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並州地方做太守官。對待百姓們素來廣結恩德。後來因為巡視部下所屬的。到西河地方去。有幾百個小孩子。各人騎了一根竹竿做的馬。在道路上迎著郭伋朝他拜著。問他什麼日子才可以回來。郭伋就計算了一下。把回來的日子告訴了他們。郭伋既然回來。可是比較從前告訴小孩們、預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野亭裡住著。等到約定的日期。才走進境裡來。光武皇帝稱贊他是個賢良太守。後來郭伋的年紀。到得八十六歲才去世的。 七、【朱晖許堪】 朱晖信心。以待知己。張堪既亡。贍其妻子。 【原文】 漢朱晖、字文季。蚤孤。有氣節。張堪於太學中見之。甚喜。把臂語曰。欲以妻子托。晖不敢對。及堪亡。妻子貧困。晖自往候視。厚周之。晖子撷問曰。大人不與堪為友。何忽如此。晖曰。堪嘗有知己之言。吾已信於心也。 許止淨謂古人於一面之交。一言之托。終身不忘如此。無他、重自心之信義。輕身外之貨財耳。按晖又嘗與陳楫交善。楫蚤卒。有遺腹子友。及南陽太守召晖子骈為吏。晖辭骈而薦友焉。附錄以志之。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姓朱名叫晖的。表字叫做文季。老早的就沒有父親了。可是他的做人。卻很有氣節。有一個名叫張堪的人。在太學裡見到了他。非常的歡喜。就把著朱晖的手臂對他說。我想把妻子拜托著你照管。朱晖聽了這句話。因為責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對答。等到張堪死了。家裡妻子們窮苦得很。朱晖就親自去看望。並且很豐厚地周濟他們。朱晖的兒子名叫朱撷的問道。父親往日不曾和張堪做著朋友。為什麼忽然這樣的周濟他們呢。朱晖說。張堪曾經說過知己的話。我的心裡。已經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八、【張劭待式】 張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後。雞黍候之。 【原文】 漢張劭、與范式游太學。告歸。式曰。後二年某日。過拜尊親。屆期。劭告母。具雞黍候之。母曰。千裡約言。爾何信之審耶。劭曰。巨卿信士。必不失期。是日果至。後劭臨終。謂妻曰。范巨卿可托。劭卒。式為營葬。護至臨湘。 距千裡之遙。積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無怪劭母之未敢信之也。而劭則信之深。可為式之知己。亦由式之信德。足以孚之耳。卒能如其約。省其親。後復葬其身。護其眷。劭之信知己。可謂至矣盡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兩個很重信義的朋友。一個叫做張劭。一個叫做范式。兩個人同住在太學裡頭讀書。張劭要回家去的時候。范式對他說道。後兩年的某一天。我要到府上來拜見你的尊親。後來到了這個時期。張劭告知了他的母親。殺了雞。備了飯。等候范式到來。他的母親說。遠遠地隔開了一千裡路的期約。來不來是不得一定的。你為什麼這樣的相信呢。張劭說。范巨卿是一個有信義的人。必定不失期約的。到了這一天。范式果然來了。後來張劭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妻子說。范巨卿是可以付托的。張劭死了。范式替他經營喪葬。一直保護他們到了臨湘地方。 九、【韓康賣藥】 韓康賣藥。不二其價。女子皆知。避名山下。 【原文】 漢韓康、字伯休。賣藥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時有女子買藥。康守價不二。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康歎曰。我本避名。今女子皆知。何用藥為。遂隱霸陵山中。屢征不起。桓帝聘之。中道遁去。 口不二價。三十余年。女子皆知其名。其言必信、為何如耶。今之經商者。自誇真不二價。童叟無欺。獨不及女子。若遇佼好婦女。辄選其貨以誘之。廉其價以悅之。以視韓伯休。其亦有愧於中否。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韓單名叫一個康字的。他的表字叫做伯休。在長安地方的市面上賣著藥。口裡不說兩樣的價錢。這樣地賣了三十幾年。有一次、有一個女子向他來買藥。韓康守著價值不肯讓價。那個女子生了氣。說道。你難道是韓伯休嗎。為什麼不二價呵。韓康聽了。歎著一口氣說道。我本來因為了要避去名聲。所以做著賣藥的。現在連女子們也曉得我了。還要做什麼賣藥的生活呢。就在霸陵山裡的地方隱下了。朝廷裡屢次去征召他。他也不肯出去。桓帝用了禮物去聘請他出來。他到了半路裡。竟暗暗地逃走了。 十、【陳寔期行】 陳寔與友。預訂行期。日中不至。捨而去之。 【原文】 漢陳寔、與友期行。過期不至。捨去之。時元方七歲。立門外。友至。問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怒曰。非人哉。與人相期。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慚謝。 史稱公行成乎身而道訓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權奪。王公不能以貴驕。所以聲教廢於上。而風俗清乎下也。陳公道高德厚。今古同欽。子元方亦以至德稱。即此一事觀之。亦足見家教之莫及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高士。姓陳名叫寔的。有一次、和他的朋友約定了同走。過了約定的時期。他的朋友還沒有到。陳寔就不等朋友。獨自去了。那時候、他的兒子叫陳元方的、年紀才只得七歲。立在門外。忽然陳寔的朋友來了。就問陳元方道。尊大人在不在家裡。陳元方回答道。等候尊駕好久不到。已經獨自去了。陳寔的朋友生了氣說。這個不是人呵。和人家約定了。又把人家丟了。獨自去了嗎。陳元方道。尊駕和家嚴約定。是在正午的時候。到了正午不來。這是沒有信。對了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那個朋友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慚愧。就謝了罪去了。 十一、【卓恕辭恪】 卓恕辭恪。某日復來。屆期果至。樽酒相陪。 【原文】 吳卓恕、嘗還會稽。辭太傅諸葛恪。恪問何日復來。恕言某日。至日。恪為主人。停不飲食。欲以須恕。賓客鹹曰。會稽建康。相去千裡。道阻江湖。風波難期。俄而恕至。一座皆驚。賓主酬酢。盡歡而散。 恕與范式略同。而恕較甚於式。恪之信恕。亦更甚於劭。蓋式則自約期於劭。恕則因恪問而率爾對以期。劭則僅告母具雞黍以俟之。而恪且延賓客。停飲食以待之。其知之深也。實以其信之笃也。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裡有一個姓卓名叫恕的人。有一次、要回到會稽的地方去。因此到那做太傅官名叫諸葛恪的面前去辭行。諸葛恪就問卓恕。什麼時候可以再來。卓恕說。就是某日來吧。到了這一天。諸葛恪備了酒席。自己做著主人。停著杯筷不喝不吃。要等卓恕到來。許多客人大家都說。會稽地方到這裡建康。相隔有一千裡路的遠。並且路上又隔著江呀、湖呀。水面上有了風波。這是很難預定的。過了一忽兒。卓恕果然到了。滿座的賓客們都非常的驚異。於是主人敬客人們的酒。客人們也回敬主人的酒。大家極盡了歡樂才散去的。 十二、【羊祜推誠】 羊祜推誠。視敵如友。拒絕谲言。飲以醇酒。 【原文】 晉羊祜、字叔子。鎮襄陽。與吳將陸抗接境。每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欲進谲計。祜辄飲以醇酒。使不得言。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疾。祜饋以藥。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豈有酖人羊叔子哉。 古雲。兵不厭詐。乃羊祜之遇陸抗。戰必克期。不為掩襲。有進谲計者。飲以醇酒。使不得言。故敵將服其藥而不疑。敵國軍民。聞其喪而罷市巷哭。其信之孚及敵人。伊古以來。除叔子外。更無有二。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一個名將。姓羊名叫祜的。表字就叫叔子。帶了軍隊。在襄陽地方鎮守著。那個地方是和吳國裡將軍名叫陸抗的境界。是兩相毗連的。他們兩邊的軍隊、每次交鋒動兵。一定要預先約定了日期才開戰。不用暗地裡襲取的計劃。凡是軍隊裡將帥、要進獻奇谲的計策。羊祜每每給他喝那很厚味的酒。使他不能夠說。陸抗有時候送給羊祜的酒。羊祜絲毫沒有疑慮的喝了。陸抗生了病。羊祜送給陸抗的藥。陸抗也立刻吃下了。人家都勸陸抗不要服這個藥。陸抗說道。那裡會有毒死人的羊叔子呢。 十三、【曹摅約囚】 曹摅歲夕。縱囚歸家。克日皆返。誠感靡涯。 【原文】 晉曹摅、為臨淄令。獄有死囚。歲夕行獄。愍之。曰、新歲人情所重。豈不欲暫歸家耶。囚泣曰。若得暫歸。死無恨也。悉開出之。克日令還。掾吏固爭。 摅曰。此雖小人。義不見負。自為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至。並無遺者。 許止淨謂歐陽子論唐太宗縱囚、為不合正道。亦是通論。乃曹君已先為之。且天子有專赦之權。而縣令無之。囚豈不知。何以相率而至。並無遺耶。是知無不可感之人。其不可感者。仍是感之未至耳。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曹摅。做了臨淄地方的縣官。那縣的牢獄裡。有許多判了死罪的犯人。曹摅在年底邊。到牢獄裡去巡視。見著了這一班判死罪的囚犯。心裡很可憐他們。就說道。過新年、在人情上是很重要的。你們難道不想暫時回到家裡去嗎。囚犯們都哭著說。偌若能夠暫時回家。就是死了。我們也沒有什麼怨恨了。曹摅就盡數把他們放了出來。限了日期。叫他們回到獄裡。屬員們很固定地和他爭執。曹摅說道。這班人雖然都是小人。可是用恩義待他們。不至於負義的。我就替諸位擔當了這個責任好了。果然到了限定的日期。一班犯人。相率到來。並沒有遺失了一個。 十四、【何遠一缣】 南齊何遠。操守清嚴。得一妄語。願謝一缣。 【原文】 南齊何遠、字義方。生平言不妄發。每語人曰。卿若得我一妄語。則謝君一缣。眾共伺之。終莫能得。梁武帝踐阼。封廣興男。為太守時。疾強富如仇仇。視貧細如子弟。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典郡所至。民為立生祠。 疾富強如仇仇。視貧細如子弟。已為人情之所難。況言不妄發。得一語之寡。謝一缣之多。則伺之者必眾。而竟不可得。世人每妄語。而苦不自覺耳。若以何遠為法。每謝人一缣。或可以自知其妄乎。 【白話解釋】 南北朝的時候。南齊朝有一個永不說謊話的人。姓何單名叫一個遠字的。表字就叫義方。他的生平。不肯講一句诳話。每每他對著別人說道。你倘若等候得了我的一句說诳的話。那末我就送你一疋好絹。許多人都很留心著等候他。可是終於得不到他的诳話。梁朝武帝做了皇帝之後。就封他廣興地方的男爵。當他做太守官的時候。他很恨那稱霸一方的人。好象恨著仇人一樣的。把那貧窮微賤的人。當著子弟們一樣看待。所以地方上豪強的人們都很懼憚他。當時的公正清官。要算他是第一個了。凡是他做官所到的地方。百姓們都給他立著生祠。 十五、【高允不妄】 高允實對。願受極刑。臨死無妄。壽享遐齡。 【原文】 北魏高允、見世祖。直言國書與崔浩同作。且注疏多於浩。上大怒曰。此甚於浩。安有生路。太子曰。天威嚴重。允迷亂失次耳。允曰。臣罪應滅族。今已分死。不敢虛妄。臣以實對。不敢迷亂。世祖曰。貞臣也。宥之。 許止淨謂生死大事。自有定數。非推過於人。所能幸免。高公直陳己過。其初也、不肯聽恭宗之言。其繼也、寧死不敢作一妄語。故能身享遐齡。名重九鼎。於戲、可以風矣。 【白話解釋】 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朝的崔浩為了修國史的事情。犯了死罪殺死了。這時候、有一個姓高名叫允的。去見世祖皇帝。直說著這國書是他和崔浩一同做的。並且自己所做的注疏。要比崔浩做的多。皇上聽了大大的生氣說道。照這樣說來。你的罪名比崔浩還要大些。那裡還有活路呢。太子在旁邊替他解釋道。因為他見了皇上的天威嚴重。所以他的說話迷亂失次了。高允就說道。做臣子的罪名應當滅族。現在已經是臨死的時候。不敢講虛妄的說話。我是實實在在地對答。並不敢迷亂的。世祖皇帝聽了。稱贊他道。你真是一個貞信的臣子。就赦了他的死罪。 十六、【魏征妩媚】 魏征妩媚。不肯面從。責上失信。應對從容。 【原文】 唐魏征、事太宗。嘗責上失信於民。谏有不從。帝與語。辄不應。帝曰。應而後谏。何傷。征曰。昔舜戒面從。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是面從也。豈稷契事舜之意。帝笑曰。人言魏征疏慢。我視之。更覺妩媚。正為此耳。 先君謂魏鄭公守正不阿。能回主意。太宗創業賴玄齡。守成賴魏征。故貞觀之初。善政疊出。皆由征谏诤所致。嘗曰願使臣為良臣、毋使臣為忠臣。其繩愆糾謬。匡君不逮有如此。太宗以為人鏡。信然。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賢宰相。姓魏。單名一個征字的。他在太宗皇帝朝裡做官。曾經責問皇上。對百姓們有失信的事件。他每逢勸了皇上。皇上不肯聽從。那末皇上對他講話。他就總不答應。太宗皇帝說道。你答應了我之後。再來勸谏。又有什麼關系呢。魏征說。從前舜帝警誡他人面子上的服從。現在做臣子的倘若心裡明明曉得不是。但是口裡卻勉強答應皇上。這就是面子上的服從了。那裡是稷契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著說。別人家說魏征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越覺得妩媚可愛了。正是為了這些緣故呵。 十七、【戴胄守法】 戴胄為卿。守法誠荩。奏請改流。昭布大信。 【原文】 唐戴胄、為大理少卿時。太宗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有詐冒事覺。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曰。卿欲守法。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上從之。 許止淨謂法律可取消命令。命令不能抵觸法律。雖君主立憲國皆然。吾國君主專制數千年。命令法律。幾無區別。甚至天子之命令。可隨時取消法律。惟戴胄能知法為重。敕為輕。可謂大法律家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戴單名叫胄字的人。做了大理寺少卿官的時候。太宗皇帝因為那些候選的官員。多半是假詐冒替了祖父的門蔭、取得本身資格的。所以下一道敕令、叫那假詐冒替的人。先自己檢舉出來禀告。倘若不自己出來禀明的。就要辦他死罪。後來有一件假詐冒替的事情發覺了。皇上就要把那個人殺死。戴胄因為是做著司法的官。就根據了法律奏上去。應該把這詐冒的人辦了流配的罪名。皇上說。你要自己守法律。難道叫我失了信用嗎。戴胄對答道。敕令是出於皇上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所以昭布大信於天下的。所以還是遵從法律為是。皇上就答應他了。 十八、【宋璟責說】 宋璟拒誣。許友偕死。張說實言。魏免棄市。 【原文】 唐宋璟、居官鲠直。張易之誣魏元忠有不臣語。引張說為驗。將廷辯。說惶遽。璟謂曰。名義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若不測者。吾且叩閣救。將與子偕死。說感其言。以實對。元忠免死。璟累拜廣平郡公。以壽終。 許止淨曰。易之欲誣元忠。引張說為證。許以美官。說既許之矣。後因璟責以大義。許以共死。乃不得不以實對。人貴有直友如此。然璟六子皆顯貴。而說子俱受誅戮。殆本原心地。終有不同者耶。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好宰相。他姓宋。單名叫一個璟字的。做官很是正直無私。那時候有個姓張名叫易之的。要誣害魏元忠、說他有違反朝廷的話。引了張說假做見證。暗地裡允許張說做了這個見證。就給他做一個美缺的官員。張說是已經答應張易之了。後來將要在朝廷上質對。張說惶恐得很。宋璟就對張說說道。一個人的名譽和義氣。是很重要的。不可去陷害了正直的人。希圖自己苟免。你倘若有了個不測。我就到皇帝面前來救你。和你一同死罷了。張說感悟了、聽從宋璟的話。就把實在情形奏對。魏元忠因此得免了死。宋璟後來封做廣平郡公爵。並且享了高壽才去世。 十九、【子儀見酋】 子儀誠信。免胄見酋。回纥羅拜。福備九疇。 【原文】 唐郭子儀、賞罰必信。回纥入寇。子儀使李光瓒說之。回纥曰。郭公在此。可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曰。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乃免胄見其酋。回纥捨兵下拜。曰、果吾父也。 先君謂汾陽王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上尊為尚父、而不以寵辱為心。故身立三朝。執掌強兵。程魚讒謗百端。上終不信。最難得者。回纥服其誠。承嗣拜其使。非至誠待人。焉能如此。 【白話解釋】 唐朝有個大富大貴多男多壽封做汾陽王的。名字就叫郭子儀。他行賞罰是很信實的。有一次、回纥國進兵到中國來。郭子儀就差了一個李光瓒去對他們講。叫回纥好好的自己退兵。回纥人說。郭公既然在這裡。可以讓我們大家見見面嗎。郭子儀就要出去給他們一見。左右的人說。外國戎狄的野心。那裡可以相信呢。郭子儀說。他們的軍隊。比較我們多幾十倍。現在照力量上講。是打他們不過的。所以我將對他們表示一種至誠。就脫去臨陣的盔帽。出去見他們的魁帥。回纥人就把兵器都放下了。大家拜著說。果然是我們的郭爺爺呵。 二十、【道琮覓殡】 道琮覓殡。恸諸汪洋。波中湓沸。得屍還鄉。 【原文】 唐羅道琮、上書忤旨。徙嶺表。有同斥者。臨終泣曰。獨委骨異鄉耶。琮曰。吾若還。終不使君獨留此。瘗路左而去。後赦歸。會霖潦。失殡處。琮恸諸野。波中忽若湓沸。琮曰。若屍在。可再沸。祝已。水復湧。乃得屍。攜還鄉。 道琮以同斥者客死荊襄。臨終悲感。乃以吾若還、終不使君獨留此慰之。後遇赦歸。往求其殡。會潦失其處。乃恸諸野。信何至也。波中忽沸。祝之再沸。誠信所孚。水亦效靈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代。有一個姓羅名叫道琮的人。因為上了一封奏章。忤了皇帝的意旨。就把他流配到廣東嶺南地方去。有一個同流斥去的人。當那臨死的時候。哭著說道。我竟孤零零地把屍骨拋在異鄉了嗎。羅道琮就說道。我倘若有一日能夠回去。終不叫你獨自留在這裡的。就把這個人埋葬在路的左邊去了。後來羅道琮遇著赦免、要回家鄉。剛剛逢著了霖雨。路上的水積得很多。找不到殡葬的所在了。羅道琮就在郊野裡大大的恸哭著。水波裡忽然像湧沸的樣子。羅道琮因此祝告道。若是屍骨在這裡。可再湧沸一下。祝告完了。果然水又湧沸起來。於是就尋到了屍骨。帶回到家鄉。 二十一、【曹彬激誠】 曹彬守誡。稱疾保民。江南城下。不殺一人。 【原文】 宋曹彬、下江南。太祖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城垂克。彬忽稱疾。諸將問之。彬曰。余病非藥所能愈。惟諸公誠心自誓。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諸將共焚香為誓。明日城陷。兵不血刃。李煜歸降。復待以賓禮。 曹彬下江南。不殺一人。為千秋佳話。故君子謂彬為第一良將。蓋由其信守太祖誡語。尤恐兵將未能信守。故稱疾不視事。以激使盡誠。古稱三世為將。道家所忌。若彬之為將。正可廣作功德。何忌焉。 【白話解釋】 宋朝初年間第一個良將。姓曹名叫彬的。奉命去攻打江南、就是五代時候十國裡頭的一國、叫做南唐國的。太祖皇帝對曹彬說。城池攻下的時候。千萬不可殺戮平民百姓。後來曹彬在城頭將要攻破的當兒。就推說有病了。許多將士們都去問候他的病。曹彬就對他們說。我的病不是吃藥可以醫治的。只要諸位很誠心的、各自發一個誓。攻破城池的那一天。決不亂殺一個人。這樣做、我的病就可以完全好了。許多將士們於是大家焚了香。發了誓。到了第二天。城頭攻破了。果然兵士的刀上。也沒有沾著一點血跡。南唐國的君主叫李煜的來投降。又用待賓客的禮節對待他。 二十二、【宗道實言】 宗道忠實。不敢欺君。就酒家飲。竟如所雲。 【原文】 宋魯宗道、為谕德時。嘗就飲酒肆。真宗使者及門。久之。宗道還。使者謂上怪公來遲。何以對。宗道答以實言之。曰。公當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謝曰。有故人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用。 宗道拜參知政事。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為人剛直。遇事敢言。不為小謹。許止淨謂求忠實之臣。以不欺為標准。真宗可謂知人。而宗道不敢匿罪。竟得大用。所謂君子落得為君子。 【白話解釋】 宋朝時代。有一個姓魯名叫宗道的。做東宮的谕德官的時候。有一日、到酒鋪子裡去喝酒。真宗皇帝差了一個人。到他家裡去叫他。等了好久的工夫。魯宗道才回家來。皇帝差來的人說。皇上一定怪你來得太遲了。你把什麼說話去對答呢。魯宗道說。我就把實在情形說了。皇帝差來的人說。那末你就得了罪。魯宗道說。欺騙皇上的罪名。比較起來更加大了。於是魯宗道就到了皇帝那兒謝著罪。說、方才有一個老朋友來。做臣子的因為家裡窮苦。沒有備得杯盤。所以到酒鋪子裡去喝酒。真宗聽了他這一番話。以為他這個人很忠信。可以大用。 二十三、【蔡襄完願】 蔡襄完願。移文感潮。子全母信。萬安名橋。 【原文】 宋蔡襄之母方娠。過洛陽江渡遇風。舟將覆。聞空中曰。勿傷蔡學士。風浪頓息。時舟中姓蔡者惟一婦。因發願雲。若生子為學士。必造橋濟渡。後生襄。以狀元出守泉州。母促建橋完願。襄幾經艱難。卒成萬安橋。 洛陽江瀕海。舊設海渡。每遇風。溺死無算。且水深莫測。潮汐頻至。不得興工。襄以為母完願心切。乃移文而感海神。潮不至者八日。始得立石為梁。成此萬安橋。於戲、子全母信。宜其真誠感動神明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代。有個蔡襄的母親。在懷蔡襄孕的時候。坐了船去過洛陽江的渡。忽然遇著了很大的風。這只船將要遭到覆滅。正在這個大大危險的當兒。聽得天空裡說道。勿可傷蔡學士呵。驟然間一切的風浪都平靜了。這時候、船裡只有這一個婦人是姓蔡的。蔡襄的母親於是就發了一個願。說、倘若我生下來是個兒子。將來做了學士。我必定要在這個江渡頭、造起一座大橋。去濟渡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後來生了蔡襄。果然中了狀元。出去到泉州地方做官。他的母親就催促他造橋了願。蔡襄經過了許多的艱難。終於造成了一座萬安橋。 二十四、【陳瓘自責】 宋陳了翁。言不妄出。家人戲之。自責累日。 【原文】 宋陳瓘、字瑩中。沙縣人。自號了翁。其學出於邵氏。又常質於劉安世。故其說、理數兼推。閒居時、容止莊敬。言不苟發。一日、與家人語。家人戲問是實否。瓘退。自責者累日。曰、吾豈有欺於人耶。何為有此問也。 了翁一生。容止莊敬。言不苟發。豈不足以使家人了了其言必有信。而家人特問是實否。固以戲之耳。了翁亦豈不了了其為戲問也。乃必自責累日。吾豈有欺於人。則其言無不信。為不可及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姓陳名叫瓘的人。表字就叫瑩中。是沙縣地方的人。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做了翁。他的學問。是從邵康節先生那裡來的。又常常在劉安世那兒請教。所以他的學說。理和數是均推重的。他平日閒居的時候。容貌舉止。都是很莊嚴恭敬。所有言語。一些兒也不亂發。有一天。他和家裡的人說話。家裡的人特地戲問他。這是真實的嗎。陳瓘退出了以後。就自己責問著自己。這樣的有好幾天。他說道。我難道有欺騙於人家的事情嗎。為什麼遇著這種詢問呵。 【緒余】 夫信、德之固也。說文。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是知人言之不可不信也。言必有信。可以踐交游之然諾。可以化倫類之猜嫌。可以孚州裡蠻貊之心意。信、則民任焉。故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古帝王之治天下。上信下行。而人民崇之。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而不可以去信。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
|
|
|
|
上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忠》【四集卷三】
下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二集卷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