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佛典故事:釋迦牟尼如何能成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後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淨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淨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後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後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淨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七步蓮花

    摩耶王後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游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裡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後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缤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淨。
 
  淨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淨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於是他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淨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诃波闍波提與淨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出游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淨。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游,看見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游,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游,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游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苦。

6、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淨飯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淨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淨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谏,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裡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裡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面壁靜心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禅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欲苦行,以求解脫。

10、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禅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颚,強壓內心,汗如泉湧,據說,由於他淨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裡看母牛,入河洗浴干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12、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湧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欲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娆之態,YIN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诳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髅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淨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湧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禅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谛。

16、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欲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谛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17、佛陀收徒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捨,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摩诃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捨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捨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葉、捨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眾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

18、 佛陀說法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後,常端坐千葉蓮花台上,向僧眾弟子講經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為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YIN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和貪欲,若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欲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釋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見於《阿含經》〕

19、佛陀省父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捨城東面的靈鹫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诃迦葉,捨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淨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诃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國。

    淨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後率領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後,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後,淨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20、重見妻兒

    釋迦牟尼回迦毗羅衛國後,他的妻子耶輸陀羅攜其子羅睺羅也前往恭迎,其時羅喉羅年方七歲,聰明智慧。

    釋迦牟尼向他們宣講佛法,後來也先後度了他們出家。羅喉羅、阿難、優婆離皆修成阿羅漢果,一起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滅度後,阿難由於聽法多,記憶力強,遂誦出佛陀所講的人生宇宙的實相真理,優婆離亦誦出佛陀為弟子們制定的行持法規,記錄下來後,就是佛氏三藏書中的經藏和律藏。

    耶輸陀羅後來與釋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門後,成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採花獻佛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歷傳教,一日於林中樹下靜坐,頭上光環,巍巍無量,如日月之光,輝映四方。

    村中有一貧窮少女,為大家作傭人,她善良賢淑,敬信三寶。當時遙見佛祖,心懷喜悅,苦於無力,不克供養,即去荒野,採集香花鮮果,供獻佛陀。

    釋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發大慈悲心,對她說法,並道:一切眾生,皆當隨時隨處出至誠心,廣植善因。勿以貧賤為尤,勿輕視小的施捨,以為無福。

    少女聞法後,心解佛慧,矢志隨佛以離塵也諸濁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脫。釋迦牟尼度她出家,號為妙花。

22、佛化無惱

    捨衛國有一人,名叫無惱,身材魁悟,力超壯士,勇猛好斗,從師一婆羅門,有一天,師父唆使他清晨執利刀出門,到中午時,若能殺夠一百人,把百只指頭穿成指發(一環狀裝飾物),飾之就能升天成神。

    無惱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殺,如獅搏兔,劍到指脫,國內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釋迦牟尼知道後,急忙趕去解難。

    這時已近中午,無惱撿點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尋人不得,恐錯過時間,心中焦躁。恰逢無惱母親,已做好午飯,怪子不歸,出門來尋。無惱心智模糊;欲殺其母,以湊指數。

    釋迦牟尼趕到,遮到前面。無惱捨母追佛祖,誰知力竭也追趕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從邪師,傷生害命,造無邊罪,豐能妄想成道?無惱蓦然醒悟,擲刀道傍,五體投地,愧悔不已,後亦隨佛出家,永離邪綱。

23、佛度獵人

    摩揭陀國王捨城外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極多飛禽走獸,於是許多人操弓持驽,大肆獵殺禽獸。

    釋迦牟尼心中,眾生平等,人類畜生,本無差別,某日見一獵人,射獵飛雁,一雁中矢,哀鳴墮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護傷雁勸告獵人道:大雁生長川澤湖泊之間,與人無爭,有什麼罪惡,要受到你誅戮呢?要知道,人若殺生害命以自濟活,乃是罪孽深重的業障,若不自拔,報應將如影隨形,就在目前。

    獵人聽了佛祖之言,感悟悔過,忙取藥給雁治傷包扎,並放之於山林,佛祖又點化他道:慈悲為本不傷眾生,博愛濟眾福常隨身。獵人即皈依了佛陀,願受佛門五戒,以脫苦厄。

24、馴服醉象

    釋迦牟尼還有一堂弟,叫提婆達多,也隨眾出家。他驕傲狠戾,妒忌佛陀,想爭奪僧團領導權,分裂佛教。他誘惑摩揭陀國王子阿闍世殺害了崇奉釋迦牟尼的父王頻婆沙羅。後來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們又假意請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頭醉象,欲趁機殺踏,釋迦牟尼帶領五百弟子,往城裡而來。百姓恐佛被醉象傷害站在城頭,請佛陀不要過去,醉象卻昂頭甩動長鼻,直奔佛陀,釋迦牟尼毫不畏懼,迎了上去,伸開五指似雄獅怒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後來,阿闍世王覺悟,歸佛忏悔。提婆達多黨徒離散,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無處容身,氣憤而死。

25、收比丘尼

    釋迦牟尼返家省父後,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輸陀羅都先後皈依了他。同時有更多的婦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許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團,釋迦牟尼也准許了她們的請求。

    他說:我今分眾為四眾,在家二眾。凡是信奉佛教,願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為比丘,女的名為比丘尼,這是出家的二眾。凡是信奉佛教,不願出家的,男的名為優婆塞,女的名為優婆夷,這是在家的二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樂善好施,忠誠於佛法,並能傳教布道。她們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26、不蓄金銀

    五戒再加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不坐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不蓄金銀財寶,即為佛教的沙彌十戒

    釋迦牟尼強調人生皆苦,貪愛皆是苦因,錢財是人所貪愛之物,變化無常,終將消失。欲解脫人生痛苦,就應捨去貪愛之物,消除貪欲之念,這才可能達到沒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27、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於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獵射殺我輩,伙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蕩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於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
 
  釋迦牟尼聽後,對象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煉。說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禅河,溺水而死,待轉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跡可尋。

28、 普渡眾生

    佛陀帶領摩诃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屍彌羅國傳教。
 
  國內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谷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
 
  毗闍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非常孝順。
 
  毗闍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他好學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習,求取真知。
 
  毗闍先勤勞仁厚,常於夜半起來為飼養的性畜加添飼料。
 
  持之以恆不失善行的毗闍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诃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聽了迦枼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佛渡眾生

    古印度摩揭陀國某村有一少女名叫優那陀耶。她父母雙亡,一人為生。
 
  她擺設一個小攤,出售水果蔬菜等雜貨。由於買賣公平,生意還不錯。
 
  後來,她與同村一個青年經為夫婦,婚後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務。
 
  不久,她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樂趣。

    可異好景不長,丈夫因病去世後,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正在菩提樹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佛陀對她講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別離苦。生活在塵世上,就是生活在中。
 
  優那陀耶回村後,迫於生計,便求助粼裡時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顧不及,無力相助。
 
  她深感喪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憶及佛陀的教誨,決心脫離苦海。優那陀耶皈依了佛門,佛陀應允收她為徒。後來,她精心修行,終成正果。

30、普渡眾生

    中印度摩羅拘陀國有位婦女名叫波摩,她丈夫雖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織,感情甚笃。
 
  每逢丈夫在田間忙碌時,波摩忙完家務,總要到田裡去幫助他。他們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有一天,丈夫去地裡後,波摩在海邊的樹下給小兒子喂乳,大兒子在海灘上嬉戲。她輕拍小兒子,幸福充滿她的心田。
 
  但是,人世間的幸福不會是長久的,波摩哪裡知道,當她喂完幼兒,把他放在樹下的時候,災難已開始降臨到她身上了——

    正在田地收割莊稼的丈夫,被竄出的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發身亡……
 
  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從天而降,叨起樹下的幼兒,剎時便無影無蹤……
 
  大海掀起了洶湧的浪濤,卷起了正在海灘的大兒子……
 
  短短的一天之內,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嬌兒。她悲痛欲絕,望著正在焚燒丈夫遺體的火焰,深感世間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誠地祈求解脫。在佛陀的點化下,她潛心修行,勇猛精進,後來成為有名的佛門女弟子。

31、佛說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們這樣說:
 
  以前有一國王叫勒那跋彌,他秉性善良,體察民情,得到百性愛戴,由於無子,他虔誠祈禱天帝,不久王後就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人稱善事太子,太子少時即十分聽慧,熟讀經書,深明其義理。

      他常端坐菩提樹下靜思,或聽僧眾誦經講道,看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經郊外,見農夫犁田,便下車試之,隨即看見了這樣一件事——耕地之時,地中的許多蟲蟻被驅出:一只蛤蟆趁機飽餐蟲蟻;爾後一條蛇又吞食了蛤蟆;接著一只大雕飛來啄食了那條蛇。

    太子看後,感慨不已,心尤不樂。他一面隨國師遍訪名山,求學尋道,一面勸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後來,當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時,眾多天女手持珠寶,奉獻於他。佛陀最後說道:那時的善事太子,就是現在的我啊!勒那跋彌國王就是現在的淨飯王,那時的王後就是我母親摩诃波耶。

32、雙林滅度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一日到了拘屍那伽城外娑羅雙樹林間,這地方四面各有兩株娑羅樹,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錦;香氣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難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後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臥,中夜之時,他對弟子說完最後的遺教,便默然無聲,安祥圓寂。

    釋迦牟尼雙林滅度後,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們無不泫然流涕。皆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佛的遺容,緬懷佛的功德。七日後,由大弟子摩诃迦葉主持了葬禮,在拘屍那伽城天冠寺舉火焚化。薪盡火滅,摩诃迦葉取出捨利(高僧遺體焚燒後留下的珠狀物),分為分份,用淨器裝盛,分送八國造塔供養。

33、 佛光普照

    釋迦牟尼靜坐菩提樹下得大覺悟後,創立了佛教基本教義,他廣收門徒,組建僧團,度人不計其數,總計其一生,說法四十余年,談經三百余會,功德無量。

    自他滅度後,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學理,編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經。
 
  他的生平事跡,也隨著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而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後人賦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

    我國漢族地區人們習俗上稱他為如來佛,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達到佛的覺悟。如來者,乘如寶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大乘佛教認為有許多佛,故如來並不一家專指釋迦牟尼。

34、佛教聖跡

    佛教聖跡遍及南亞,東南亞與東亞。不盡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東方的一大片遼闊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綿綿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乃至東方文明史,大多數重要的篇章裡,都能辯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義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藝術的珍品。

附:宣化上人開示

「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麼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能拔苦。

 

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這麼一個名字。所以「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上一篇:海濤法師:因果與病痛
下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一篇)傳統大家庭的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