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證法師:佛法初識 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識的體、性、用、相

(一):絕言離相,湛寂常恆,靈明覺照,萬物之宗。

(二):也叫體性,即這個本體的中道特性,《心經》中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這只是祂的總體性、根本體性。若論細微,則有無量。

(三):總用即能生萬法,能持萬法。別用無量,如持種、持身,了根身、器界、種子、七識心行等等,

(四):有三相,即自相、果相、因相。

1、自相:即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即能含藏諸法的種子;所藏即種子;執藏即恆被第七識執為自內我。

2、果相:即異熟識,能引生異時、異地、變異之異熟果故。

3、因相:即種子識,執持一切種子不失、不壞、不變。

 

第八識的四種了知:這四種了知,恰恰是前七識所不能了知的,而且對生命極其重要,須臾不可離。這是生命最深層的秘密,唯佛與佛乃能窮盡。

一、了根身,剎那了知身體的一切粗細變化,並實時作出相應的反應。

二、了器界,剎那了知生存環境的粗細變化,並實時作出相應的反應。

三、了種子,了知所有種子的全部功能差別,並實時流注相應的種子。

四、了七識心行,了知前七識的任何起心動念,實時流注相應的種子。

 

大腦是什麼?是五勝義根的集合體。

 

下面繼續講《心經》。

○無苦集滅道:就是說,站在第八識本體的角度來說,也談不上聲聞所修的四谛法。為什麼?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從來就沒有生,也沒有死,說什麼解脫與不解脫呢?只因為眾生不懂這個道理,不得不說一個方便法門,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破除煩惱,得證解脫。

 

四谛:谛,是真理。四谛即四種真理,顯示世間、出世間的二重因果,全稱叫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是聲聞修行的核心法門。大乘也有四谛法,其內涵和修法又有所不同。大乘法包含全部的小乘法,每一個法的內涵與具體修法更加深廣。

 

(一)苦谛:苦是果,是眾生所受的果報,也是現實生活中最容易觀察的。苦,有三苦、八苦等分類的不同。前面我們已說過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這裡說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觀苦谛,修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八苦

1、生苦:住胎中處於生藏下,熟藏上,狹窄如牢籠,無奈如囚犯;出胎時,如兩山擠壓,幾乎窒息;出胎後,風吹如針刺,觸處如刀割。生苦是余七苦之所依,有生才有余苦故。

 

2、老苦:生下來就一直走向死亡,沒有停止過,這個過程就是老。漸漸色相、氣力、根用皆損減,雞皮鶴發,眼花耳聾,彎腰駝背,令身心受苦。

 

3、病苦:四大不調,眾病發生。地大不調,僵硬沉重;水大不調,虛浮腫胖;火大不調,蒸熱高燒;風大不調,疼痛顫抖。除此之外,還有種種天災人禍造成的疾病,令病人生不如死。

 

4、死苦:色身變壞,或外緣逼迫,牽腸掛肚,不欲離去,又不得不去;前路茫茫,不知去處,驚慌恐懼,四顧無人。四大分離,如風刀解體,似生龜脫殼,極難忍受,又不得不受。

 

5、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怨的常在一個屋檐下,有恨的偏偏不能遠離,本來看似好事,到頭來卻是一場騙局。任你對他千般好,也買不回那副鐵心腸,結果愛變為恨,因恨結仇,來世又聚在一起,名為怨憎會。

 

6、愛別離苦:相愛終有別,越是相愛,離別時越苦。永別固苦,思念更苦。愛又愛不成,恨又恨不得,拿不起來放不下,遠也不是,近也不是,愛中千種辛苦,萬般無奈,究竟為什麼?

 

7、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常八九,遂人願者唯一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填無底洞。人無百年壽,常懷萬年憂。到頭來,成功又如何?永遠不滿足,永遠是窮漢。

 

8、五陰熾盛苦:色蘊熾盛,即色身強壯,必然雄心勃發,自討苦吃;受蘊熾盛,即情感熱烈,必然常受感情的煎熬;想蘊熾盛,必然妄想紛飛,在幻境中游弋,精神恍惚;行蘊熾盛,必然爭強好勝,死拚活打,早早耗盡精力,苟延殘喘;識蘊熾盛,必然才華橫溢,不知收斂,遭人嫉恨,多有不測。其實五蘊剎那潛流變壞,實為大苦聚。

 

(二)苦集谛:集是招集義,即指感招集起苦果的原因,包括一切煩惱的種子及其現行。但佛在經中,隨最勝義,說愛為集谛。因為愛是流轉生死最勝的染污法。愛,就是對三界的貪,由貪所系故,不厭離三界;由不厭離故,廣行不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之苦果,與苦相應故,因果不爽故。觀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緣。

 

(三)苦滅谛:滅是滅盡義,即擇滅無為,由無漏智慧的揀擇力,滅盡惑、業、苦三種雑染法,證得淨妙安穩的寂滅果。滅谛體性就是斷盡煩惱,絕諸戲論,入於涅盤。小乘入於有余涅盤或無余涅盤,大乘雖得證有余涅盤或無余涅盤,而不入無余涅盤,繼續進修成佛,究竟證得無住處涅盤。觀滅谛,修四行相:滅、靜、妙、離。

 

(四)苦滅道谛:道是能通義,即指得證滅果的因。道,為涅盤路;由道,能夠通往涅盤城故。有正道、助道。正道,在小乘,廣義即全部解脫道,狹義指八正道(正見、正念、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在大乘,廣義即全部成佛之道,通於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狹義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助道,即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觀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

 

四加行,也叫四善根

 

佛法中之加行者,謂伏、除二取,證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總名順抉擇分。這是一切種智中所立見道位之前,為求大乘見道而建立之法,於唯識五位中,名為加行位所證之四種法。這四種法,是大乘行者,於外門修學六波羅蜜多、廣修六波羅蜜多,廣修六度萬行滿足者,為進修見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種智,為證解脫果而不取涅盤,進修佛果所修的四種加行之法。

 

四加行依四尋思、四如實智之觀行而立。四尋思,即行者尋思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假有實無。

 

1、暖法:初得聖道火的前相,猶如鑽木取火,暖氣是火的前相,能具足觀修苦集滅道十六行相。若得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盤。

 

現觀:若離能取之識——意識及前五識——則無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之四法;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識亦非真實有。如此現前觀察,發起明得定而發下尋思,現觀所取空,建立此位尋思之果為暖位

 

2、頂法:修習暖法,其觀智由下品轉成中品,中品轉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為頂法。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退善根,定位不起邪見。

 

再作尋思而發起上尋思,現觀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諸法都是六識所變,所以一切所取諸法(六塵萬法)皆是假名施設,絕非實有;若無前六識,則無萬法現前而可親觸。如此現觀,乃依上尋思而現觀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現觀立為位,此是世間之法故。

 

3、忍法:修習頂法,其觀智由下品轉成中品,中品轉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為忍法。若得忍法,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

 

依頂位之智,於一切法皆無所取已能印定;復依下如實智而觀察能取非實——了知能取萬法之覺知心(意識)非實、心順樂之而能安忍。如是印前所取非有,順樂後觀之能取不實,說名證得印順忍,是名法,下如實智具足。

 

4、世第一法:從上品忍,無間引生最殊勝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間;但在世間善法中,已至極頂,引聖道生,最極殊勝,故名第一。若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必定能夠趣入見道。

 

證印順忍後,印定所取空、順樂能取空,復作觀行而發起上如實智;依上如實智而不退沒,如是心心無間——不曾起心懷疑自己現前觀察所證之能取、所取俱空”——雙印能取、所取俱空。從此以後,心心無間,不久後必入見道位——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以此雙印能取、所取空,將來必入大乘見道故,說此位乃是世間第一無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苦集滅道十六行相

1、苦谛四相: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待眾緣故無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無我。

 

2、集谛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種理故因(如種子能生芽的道理,所以種子叫作芽的因),等現理故集(由因與果的力量相等,因能現果,所以,因就叫集),相續理故生(只有這些因種不斷現行,也才能使果相續出生),成辦理故緣(必須由這些種子作為重要的緣,才能令果成辦)。

 

3、滅谛四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諸蘊盡故滅,三火(貪嗔癡如火燒灼眾生)息故靜,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

 

4、道谛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其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八正道

(一)正見:也叫正知見,即由正確的了知而獲得的正確的見解,相當於人們所說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即使是世間法裡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佛法看來,也大有問題。為什麼?因為不符合法印。在佛法裡,知見與修為是否正確,有法印來鑒別。小乘有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大乘有一實相印。合大小乘之法印,則稱之為四法印。小乘正見的核心是無我,大乘正見的核心是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

 

三法印

1、諸行無常:行是造作遷流義。一切有為諸法皆與生、異、滅三相相應,無時不在遷流變動,所以謂之為行。常是恆時固實不變義,而在有為法上沒有這種恆實義,所以無常。因此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只是剎那遷流相續的幻相而已,終歸幻滅,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為第一法印。

 

2、諸法無我:所謂我,當有實存、主宰、自在三義。然而一切有為法,都是緣生緣滅,並沒有一個長存不變的自我,無主宰,不自在,根本找不到符合此三義的實體。所以若不能證知無我,煩惱絕不能斷,生死絕不能了。因此佛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印定我體沒有,而說諸法無我,使眾生悟得我空,引生無我的智慧,破除生死的根本,是為第二法印。

 

3、涅盤寂靜:涅盤的種類很多,含義很廣,這裡指由智慧的揀擇力而證得的擇滅無為,即無余涅盤。無余涅盤是已滅除一切煩惱痛苦,無為清涼,安然自在,體相寂靜,永久安穩,淨妙無擾的境界。唯有涅盤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是為第三法印。

 

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一實相,就是這個實相只有一個,是唯一的,其余的都不是。印,即印契。一切大乘經典,一切講經說法,皆以此唯一實相印來印證其是否為佛說,是否正確。外道不能雑,天魔不能破。符合此印者,即是佛說;不符合此印者,則是魔說。一實相印,即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離言诠、絕對待,平等一味,無二無別,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佛以一實相為依,隨順眾生的根器,橫說豎說、淺說深說、廣說略說,演出無量的教法,最終都為了引導眾生悟入實相。

 

實相:所有的法中,只有一個法是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那就是第八識,只有祂是實相。此實相有眾多名字,如禅、空、空性、真空、妙有、無我、一乘、中道、真如、佛性、菩提、涅盤、本體、法身、法界、法性、如來、天真佛、如來藏、種子識、持種識、異熟識、無垢識、圓成實、勝義谛、阿賴耶識等等。依於此實相而言,一切由此實相而生而滅之法,在本質上,其實也是不生不滅的。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關系

一般來說,都認為三法印是小乘的所觀理,實際上,三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門。因為聲聞、緣覺、菩薩,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才能發起解脫生死的出離心,進而發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以期證得圓滿的無上大涅盤而成佛。究實而論,大乘的一實相印,正是小乘三法印之究竟所依,三法印無非是一實相印之分別運用而已。故三印與一印,並不相違。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皆屬因緣暫時和合現起的假相,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故,心無所著,涅盤寂靜;涅盤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

 

(二)正思維:即如理作意,如法思維。正思維建立在聽聞正法上,以正見、正念為基礎。否則,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測如來正法,所得之結論,往往恰恰與佛所說之真實義相反。所以只有正思維才能遠離顛倒夢想。

 

(三)正語:有了前三者,說出來的話才會正確。正語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妄語是不如實語,如實語是符合四法印的話;兩舌是挑撥離間語;惡口是粗暴語;绮語是不莊重語。

 

(四)正業:業是造作,有身口意三方面。以上正見、正念、正思維屬於正確的意業,而正語屬於正確的口業,那麼,這裡的正業,就指正確的身業,即正確的所作所為。最起碼的有三條,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

 

(五)正命:正命指維持生命的正當職業。最起碼的是不做違反五戒的職業,盡量遠離與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有關的行業。如不要制作、販賣殺人武器,殺生器具;不要造酒、賣酒、販毒等等。在佛法中,特別強調不可以看相、看星座、算卦、占卜吉凶,因為很容易犯妄語或干預他人因果的過失。說錯了是妄語,沒說錯就一定干預因果。(但怎麼能保證不錯呢?佛在世的時候,有一老人想出家,那些大阿羅漢觀察他在八萬大劫內都沒有善根,都不收他。但佛收了,因為佛觀察他在八萬大劫以前,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情急之中一面上樹,一面喊過一聲南無佛。連有大神通的大阿羅漢們都錯了。我們有什麼本事呢?)

 

(六)正精進:前六條都正確的話,就應該勇猛精進去修行正法,把祂落實在生活、學習、工作之中。什麼叫精進?精,是不雑,要排除閒雜事,一門深入;進,是不退,不猶疑、不彷徨,勇往直前。精進的反面是懈怠、放逸。

 

(七)正念:由於精進修行 ,1、不失正確的念頭,起心動念不偏邪。正念來自正知見,正知見則來自聽聞正法,聽聞正法則要跟隨真善知識。2、念心所的功能,對所學正法銘記不忘,清晰明了。

 

(八)正定:有以上七項為前提,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習正法上,佛法中的禅定,都是為了輔助智慧的,因為單純的禅定功夫,只是世間法,不能幫助眾生解脫、成佛。小乘的正定,定在三法印上;大乘的正定,定在一實相印上。這才是正定的真義。

 

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多,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1、布施:對治貪心,培養福報。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就是用自己的錢財來供養三寶,做慈善事業,或幫助他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或接引、幫助他人學佛;無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夠無所畏懼地修學和弘揚正法。

 

2、持戒:對治毀犯,慎護根門。有五戒、六戒、八戒、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等,可總攝為三大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對自己、對眾生、對佛法有損害的事都不做;攝善法戒就是對自己、對眾生、對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饒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護持正法、弘揚正法,從根本上利益眾生。

 

3、忍辱:對治嗔恨,培養慈悲。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生忍就是能夠忍於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真理,因此與人無诤,安然隨順;法忍就是忍於諸法無生無滅的真理,與正法無诤,安然隨順;無生法忍就是確實證得諸法本自無生無滅的甚深真理,與佛無诤,安然隨順。

 

4、精進:對治懈怠,培養勇猛。有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三種。斷精進就是在斷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修精進就是在修學一切種智,進斷變異生死方面不雑不退;求化精進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面不雑不退。

 

5、禅定:對治散亂,培養定力。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三種。功夫成片就是一門深入,不雜用心,在任何時間地點,做任何事情中,都能不離本修法門;事一心不亂就是把任何事情都變成了本修法門,生活和修行已經融為一體;理一心不亂就是生活修行已經都和佛法的正理融為一體,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經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

 

6、般若:對治愚癡,培養智慧。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三種。生空智就是解脫的智慧;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或者說,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

 

四攝:是菩薩攝化眾生時所用的四種善巧方便。六度法,自利與利他兼顧;四攝法,則純屬利他。

1、布施:對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眾生願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2、愛語:以溫和慈愛的語言令有緣眾生生歡喜心,使眾生願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3、利行:以純粹利他的行為如修路架橋、解危救難,乃至不惜喪財失命,使眾生願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4、同事:與上至國王、下至乞丐的各種人,平等相處,共同做事,使眾生願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心經》的下一句

○無智亦無得:就是說,站在第八識本體的角度來說,也談不上菩薩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薩所修的六般若波羅蜜、轉八識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的真心,本來具足圓滿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們通過修行得來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實還是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的,因此我們既不會有任何損失,也不會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跡;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來不生不滅,是奇跡中之奇跡;而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無量眾生已經成佛,則是最大的奇跡;學佛就是學習如何成佛,就是學習做佛,我們正在學佛,我們也能成佛,我們一定成佛,這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人生最偉大的事業,當全力以赴。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因為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如實觀照,心裡就沒有任何掛礙。我們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掛礙;有些人修行很長時間並沒有什麼大的轉變,也是因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薩修行有成,就是因為菩薩無牽無掛,能夠輕裝前進。

 

為什麼菩薩心無掛礙?因為菩薩經由證得這個常住不壞的真實心,所以能夠現證解脫果與佛菩提。當菩薩證得解脫果的時候,他就不怕生死輪回了,因為他已經知道解脫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經親證了。

 

當他證得佛菩提的時候,他就不怕墮入斷見、常見,不怕墮入斷滅邊,也不怕像常見外道那樣輪回;因為這個緣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離胎昧的階段就發願再來人間受生,再來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掛礙較輕,恐怖較重;掛礙是因的積累,恐怖則是果的現前。怎樣才能沒有恐怖?就要沒有掛礙。怎樣才能沒有掛礙?就要照見五蘊本空,無我無人,無智無得,真如佛性,圓滿具足。

 

○遠離顛倒夢想:這一句是在說果。因還是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但也是在說因,菩薩之所以能夠無掛礙、無恐怖,就是因為遠離了顛倒夢想的緣故。顛倒夢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說的真實道理來進行思維觀察。顛倒共有八種,有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和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合稱八倒。佛位的究竟涅盤有四種功德,叫常、樂、我、淨。凡外、小乘與此不相應,故有顛倒。

已經證悟的菩薩,由於對未來將要經歷的所有境界,都已經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後,也確實將依照自己所證知的過程進行,確知到了那時絕不會有錯謬,而那時也真的如其所證地進行了,這樣的菩薩就真正遠離了顛倒夢想。由於遠離了顛倒夢想,所以菩薩無有掛礙、無有恐怖,可以繼續進修而實證佛地的究竟涅盤。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

世間法都是有為法,世間的有為法都是生死輪回之法,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凡夫、外道不知真實,誤認其為常、樂、我、淨。

 

1、無常計常:世間之法本來沒有永恆的存在,皆是因緣所成,剎那變異,最終壞滅。但凡夫、外道不知,以為可以長保,總想拼命地抓住。

 

2、無樂計樂:世間之樂本來沒有長久的快樂,一切樂受,眾緣所成,剎那變遷,最終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為樂,總想拼命地抓住。

 

3、無我計我:五蘊身心本來沒有永恆的自我,唯是因緣暫和所生之假相,虛偽脆弱,絲毫不能做主,恆為命運擺布。但凡夫、外道不知,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總想拼命地抓住。

 

4、無淨計淨:五蘊身心由煩惱而有,必與煩惱相應,煩惱就是染污,就是不淨。當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時,就自以為身心清淨了,不知離真正的清淨還有十萬八千裡,仍在顛倒之中。

 

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

佛位的究竟涅盤有四種功德,叫常、樂、我、淨,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實,不能證得,而誤認為一切法皆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1、常計無常:佛已證得究竟涅盤,即無住處涅盤,既不住生死輪回,也不住無余涅盤,已獲最極殊勝的解脫色,其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恆存世間、永利眾生。二乘不知,認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無常,是為第一顛倒。

 

2、樂計無樂:佛已證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圓明,究竟斷除一切粗細煩惱,已獲最極殊勝的究竟大樂。二乘不知,認為一切色心之法純苦無樂,是為第二顛倒。

 

3、我計無我:我者,恆存不滅之義。佛地的第八識,不僅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而且與五別境心所法以及十一個善心所相應;佛地的八個識不但可以和合運作,而且可以單獨運作,永無暫斷之時,當可稱為真我。二乘不知,認為一切色心之法決定無我,是為第三顛倒。

 

4、淨計無淨:佛地第八識,究竟滅除全部粗細煩惱種子,唯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之二十一個心所法相應,最極純淨無染。二乘不知,認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為第四顛倒。

 

繼續《心經》

○究竟涅盤:修行的過程,也是遠離這八種顛倒夢想的過程。若真能遠離了這八種顛倒夢想,就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盤,即究竟涅盤。

 

無住處涅盤:為什麼叫無住處?因為既不住於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於聲聞、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間捨壽後,報身常住色究竟天利樂十方地上菩薩,並以諸化身利樂有情,永無盡期。

 

涅盤:第八識的異名之一,有多種分類,其四種涅盤為:

1、本來自性清淨涅盤,即眾生位第八識的清淨本體,也叫如來藏。

2、有余依涅盤,已滅分段生死的現行與種子,尚余業報所依身體之涅盤。

3、無余依涅盤,已滅分段生死的現行與種子,並捨業報所依身體之涅盤。即前七識被滅除,唯余第八識獨存,是第八識獨存的境界。

4、無住處涅盤,也叫究竟涅盤,佛位第八識的境界。已滅分段生死以及變異生死的一切現行及種子,已無業報所依之身體,而具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既不住於凡夫、外道的生死輪回,也不住於聲聞、緣覺的無余涅盤,一無所住,隨緣現相,永利群生,無有盡時。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意思就是說,只有圓滿具足了一切種智,才能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種智的修證,要有別相智做進修的基礎;而般若別相智的修證,卻要有般若總相智作基礎;般若總相智的修證,必須要參禅開悟,找到真心第八識;只有找到第八識,能時時真實地體驗祂,般若的總相智才會出現。

三世諸佛當然在菩薩地時,就是照著這樣的理路而次第進修上來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離開了如來藏,就沒有般若可宣說、可修證了,因為般若智慧的理體就是如來藏,般若諸經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說如來藏的體性,就是表顯法界萬法的實相。因此,開悟見道找到並確認第八識,當是大乘學人的第一目標。

三世:指過去世(有無量世)、現在世(唯此一世)、未來世(亦無量世)。

三世諸佛: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以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每一位眾生都是未來佛,故三世諸佛,其實已涵蓋一切眾生,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必成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由此可知,智慧到彼岸,是非常神奇的總持,是有大智慧的總持,是最高妙的總持,是無與倫比的總持。

:也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古印度人記憶大量經文的一種方法,即多級凝縮。先把很長的經文分章分段,比如,某經共有六章,每章有二十八段。每段用一首偈語代表,再把這首偈語凝縮為一個字;然後,每七個字聯成一句話,二十八段就聯成四句七言偈;最後,再把每個七言偈凝縮成一個字,這樣,整篇經文,只要六個字就可以總持了。只要記住這六個字,再逐級展開,就可以背誦出全部經文了。

《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高度凝縮,所以說祂是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與前面的經文度一切苦厄同義,前後呼應。

真實不虛,強調佛不打妄語,佛自己修行成佛,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這個《心經》以及整部大般若經,都是佛實踐經驗的總結。

當你證悟了真心第八識,有能力轉依如來藏的時候,你還有苦嗎?你有一個不墮於眾生我的真我從來不受任何苦,所以無妨繼續有個假我的五蘊十八界好像在受苦。這個正在受苦的假我,及其所受的苦,都是無常的、剎那生滅變遷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真實的苦,能做這樣徹底正觀的時候,不但現行的苦除掉了,也除掉了今世繼續造作的未來世的苦因,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因此說這個智慧到彼岸的咒,再把祂凝縮,就可以成為更短的咒。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佛經在翻譯的時候,為了避免某些弊病,有五種不翻,其中之一,就是咒語,只翻音,不翻義。

 

                                     (《心經》略講完)

 

其它佛教常識:

三寶:佛、法、僧。

三藏:經、律、論。

三學:聞、思、修。

1、聞:聽聞正法,好比吃飯。

2、思:正確思維,好比消化。

3、修:落實到身、口、意上。

 

關於《金剛經》:

金剛經在說什麼?為什麼叫金剛經?

金剛經屬於二轉法輪時般若系列的經典,旨在說真心如來藏的總相智和別相智,是進入初地以前當學習並通達的法。真心如來藏雖然能生萬法,能隨緣應物,而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雜不變,本自如如,性如金剛,故名金剛,而說此金剛不壞心的經典就叫金剛經。

 

金剛:金剛的特點,一堅、二明、三利。

1、:喻如來藏之體,如金剛一樣,堅硬無比,永無變異,無可毀壞。

2、:喻如來藏之相,如金剛一樣,晶瑩純淨,永無雜染,光照四方。

3、:喻如來藏之用,如金剛一樣,能破一切,鋒利無比,所向無敵。

 

《金剛經》大約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破四相,後半部分破四見,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知見的問題頭等重要,知見一錯,一切都錯,越努力走得越遠。所以佛教說,寧可破戒,也不能破見。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中,我相為首,為其它三相之基礎,所以當先破我相。

1、我相:對凡夫、外道來說,自己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我相;

2、人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人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人相;

3、眾生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生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眾生相;

4、壽者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人五蘊身心的一期相續,無不是壽者相。

 

    但《金剛經》的前半部(前十四分)告訴我們,四相其實是空相,根本沒有實在性,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因緣和合變化不停,有生有滅,終究要磨滅,所謂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我、人、眾生、壽者是空相,其實宇宙萬物也都是空相。

 

第十五分是一個過渡段,所以放到前半部分或後半部分都沒關系。

從第十六分到三十二分,就破四見,說明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

 

四見: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相從哪裡來?從見來。故要破相,先要破見。四見中,我見是其首,是其它三見之基礎,故要先破我見。

1、我見:認為自我是實有的,認為有一個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可以往來三世,主要是認為第六識及其種種變相境界是真心,可以往來三世,或認為能作主的第七識(即意根)是真心,可以往來三世。

2、人見:認為人是實有的。

3、眾生見:認為眾生是實有的。

4、壽者見:認為壽命是實有的。

 

但《金剛經》的後半部告訴我們,四見其實都是錯誤的,都只是眾生妄想的產物,若離妄想,則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因為第六識本身就是因緣和合所生的暫時現象,天天斷滅,而祂所產生的妄想境界怎麼會有真實性呢?

 

《金剛經》特別強調了菩薩所修六度中的布施和忍辱兩度。為什麼呢?因為六度中,只有這兩度是與別人有直接關系的,其它四度持戒、精進、禅定,般若,都與別人沒有太直接的關系,而與人打交道是最難的,最能暴露我們的弱點,以便修正。

 

萬惡貪為首,而貪的對治法就是布施,實行布施,是非常具體的修行,所謂難捨能捨。修行必須落實,否則始終是說食不飽,沒什麼用處。布施就是要真的拿出來,捨得,不心疼,反而歡喜,並由衷地感謝那些接受布施的人,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們的修行,使我們獲得了福報或智慧。

 

人最難忍受的是受屈辱,因為四見在作怪。嗔恨是修行的大敵,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而嗔的對治法就是忍辱。菩薩修行,要難忍能忍。布施是把自己的好東西拿出去,而忍辱是把別人加在自己身心上的種種誤解、羞辱、迫害、打殺等都安然地接收下來,而且也要真誠地感謝那些侮辱和欺負自己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們的忍辱行。

 

所以這一世能夠遇到佛法並肯真實修行的人,都是在往昔修過布施,忍辱的人,釋迦佛祖說,這樣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人間的芬陀利花(白蓮花)。

 

任何一部佛經,在說理的同時,一定介紹實修的方法。《金剛經》實修法,除了落實布施、忍辱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觀行法(就是按照佛經所說的義理進行觀察思維的方法),即後面的一個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五種念佛方法

1、持名念佛:就是持念佛的名號。由於成佛以前所發的大願,佛的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念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但可以除苦救難,而且可以破迷開悟,乃至成佛。專心稱念佛之名號,於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雑。

 

2、觀像念佛:就是觀想佛的莊嚴德相。《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眼觀佛像,口稱佛名,心不散亂,如是本性佛從而顯現,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雑。

 

3、觀想念佛: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說的十六種觀想中的前十三觀,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樹想,五、八功德水想,六、總觀想,七、花座想,八、想象觀,九、遍觀一切色想,十、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十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想,十二、普觀想,十三、雜想觀。其它三觀,講的是往生品位的高低,所攝根性的不同,證果的區別。

以上三種皆屬有相的念佛。

 

4、憶佛念佛: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根大圓通法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法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借著修定的方法修淨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淨土法門。當我們憶念一佛或一菩薩時,心中沒有名號聲音形象,了無他念,便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此種念佛屬無相的念佛,介於有相與實相之間,是從有相到實相的重要過渡。但很多人並不很清楚這個法門,往往把祂歸到持名念佛裡,十分可惜。

 

5、實相念佛:就是念佛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非空非不空。既不落於凡夫、外道所執著的有,也不落於聲聞、緣覺所執著的空。所以,落於有,就是凡外;落於空,就是二乘。要念實相,必須找到實相。要找到實相,就要參禅開悟;開悟有三關,即初關、重關、末後牢關,破初關以後,就能入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明心見性以後的事。

 

大千世界

一千個世界合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成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含有三個一千,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相當於一個銀河系。

 

娑婆世界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

 

娑婆:堪忍之義,娑婆眾生極能忍受各種痛苦故。

 

:是宇宙中表示時間的單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別。

 

賢劫: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大劫的名字。這個大劫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現,

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彌勒佛。所以彌勒佛是未來佛,現在還只是菩薩。

 

    開始修行要三少三多

閒心少操多想佛,閒話少說多念佛,閒事少管多拜佛。

進一步就要三不三只

閒心不操只想佛,閒話不說只念佛,閒事不管只拜佛。

 

眾生若不修行,就只有三胡

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非為。為什麼?不知真實,全都在顛倒夢想之中。

 

 

2007年3月2227日明證法師口述

2007年4月9日元淵全部整理

2007年4月18日明證法師校改

2007年5月6日明證法師第二次校改

2007年7月6日明證法師第三次校改

 

2007-09-16 第四次校改(根據邊文)

2007-09-23第五次校改(根據邊文)

 

上一篇:明證法師:佛法初識 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習的心態,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