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的表情,就想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哪一句話,可以終身放在心上去奉行。孔子說:「其恕乎」,恕道終身不忘。什麼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自己背不起來,我的意思是我們下禮拜再背。這難度確實有一點,不能在講台上講課,自己新的執著也出來了。上一節課才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自己背不起來,還要求別人背,與恕道背道而馳。好,下禮拜再背。我們接著來看經文,剛剛我們已經講到,古人「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不義之財絕不貪求。在《德育古鑒》裡面有一個故事也讓我們很感動,一百八十八頁:
「羅倫,永豐人。成化丙戌,赴試禮闱」,他要到京城去趕考,在丙戌這一年。「僕於途中」,他的僕人,「拾一金钏」,金钏是金镯子,金手镯。「行已五日」,撿到以後,已經經過五天。「倫偶憂路費不給」,怕路費不夠。「僕曰:向於山東某檐下,拾一金钏,可質為費」。我在之前,某一個地方的屋檐下,撿到一個金镯子,可以換做路費。「倫大怒,欲親赍付還」。撿到金钏,羅倫非常憤怒,怎麼撿到都沒有講,要親自拿回去還給主人。他的僕人「屈指曰」,算算日子,「如此往返,會試無及矣」,考進士的機會可能就趕不上了。「倫曰:此物必婢僕失遺」,這個東西一定是僕人、女婢搞丟的,「萬一主人考訊致死,是誰之咎」?物皆有主,不可貪求,甚至於還會贻害於人。所以明理之人他在思考問題不是在一個點上,他會想原因是什麼?他會想這個事這麼做了,後果會怎麼樣?來龍去脈,原因、流弊都會考慮,尤其又可能害死他人。「吾寧不會試,毋令人死非命也」,寧可放棄這次機會,也不能讓人因為這樣而喪命。
「竟返至其家」,以很快的速度趕回這一戶人家。「果系一婢潑洗面水,钏在水中」,洗臉水在把它處理掉的時候,沒看清楚钏在水裡面,一起都把它潑掉了。「誤投於地。主母疑婢所匿」,女主人懷疑婢女把它藏起來了。「鞭笞流血」,把她打得都皮開肉綻。「幾次尋死」,婢女考慮想以一死了結。「夫復疑妻私授」,她的丈夫也懷疑妻子,是不是私下有要送給人家,現在又反悔這些情況。「根求谇罵」,有點追根究柢,然後,「谇」是言語很激烈,罵得太難聽,妻子聽了以後心裡沒法釋懷。「忿欲投缳」,也很難過、氣憤,想要上吊自殺的打算。「倫出钏還之」,剛好羅倫趕回來了。
「遂全兩命」,無形當中化掉了這兩個人的災禍,兩個人都想尋短見。
「當時見者,即鹹以鼎元期之」,後來當地了解這個情況的人,都以他能考上「鼎元」,就是考上狀元,來祝福他、期許他。其實,古人真的他們縱使不識字,他們從小對人生都感覺到「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麼大的一個善事,相公一定有好報。「急復趨京」,最快速度進京趕考。「已三月初四矣」,可能趕到的時候,當天就考試了。「倉皇投卷」,馬上進考場就開始寫。「竟得中式」,會試考過關,最後廷試皇帝親自考。「果狀元及第」,考上狀元。這個除了他不貪財物之外,這個故事還彰顯非常仁厚的心。所以後面講到「此亦還遺耳」,就是人家遺失的東西還給人家。「似無足為羅公異者,仰思羅公之心何心乎」?就是我們去思惟羅倫他的存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捨己功名,憂人性命,豈尚區區钏上起見哉」?重點,其實不在這個钏有多珍貴,可以換多少錢,而是人命關天!
「且他之還遺,往往揆之天命,多出於不敢」。一般人把這個東西還回去,可能他會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貪人家東西總是不好,所以他是不敢這麼做。而羅倫他拿回去還,是「念念發之至誠,實出於不忍」,仁慈仁厚之心。「不敢不忍之間,安勉之別」?等於是還是有差別,福田心耕,那個不敢跟不忍,應該是不忍的心感得的福報更大。「亦仁與義之分也。」不忍是仁慈之心,不敢是義,就是不義之財不可拿。所以這個點出羅倫他根本最可貴的,除了廉潔、不貪,還有個慈悲為懷的心。我們再看回緒余,「雖貧而不受賂金,雖渴而不飲盜泉」,代表讀書人時時念著為國謀福,以不貪為寶,非常有風骨,清廉。
【以天地為心。以萬民為命。】
以天地無私博愛的胸懷,來期許自己的存心,效法。「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是大公無私的胸懷。『以萬民為命』,以能造福萬民為自己的使命。
【決不至失其節操。】
絕對不至於會忘失他的節操,或者是毀了他的節操。因為有這麼博大的胸懷,正氣凜然,邪氣也污染不上。
【入瓊林玉樹中而迷其性。登仕圖版籍而異其心。】
真正以「天地為心,萬民為命」,絕對他這一股正氣,能讓他在很多境緣誘惑當中,可以全身而退,不至毀掉他的操守。舉的例子,『入瓊林玉樹』,「瓊林玉樹」就是珍寶荟萃,很多金銀財寶,『迷其性』,被這些東西誘惑,他絕對不會掉到這些利與欲當中。『登仕圖版籍』,就是他當官,他高官厚祿,『異其心』,改變了他的初心,絕對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改變他的初心。上次也有跟大家提到,「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老百姓不會佩服你才能多高,他信服你的是你大公無私,就贏得老百姓的信任。
【果能如此立心。】
這樣來存心,這樣來立志。用這樣的態度、胸懷:
【以之治國。而國無不治。】
有愛心又廉潔,又有使命感,所到之處,一定可以教化一方。而我們這裡講『國無不治』。國家要治理得好,政治要辦得好。所以「為政之要」,政治最關鍵重要的,「曰公」,公正無私,還有清廉有守;「成家之道,曰儉與勤」。「廉者,政之本也」,廉潔是把政治辦好的大根大本。所以為政之要都在公,還有清廉。
【以之安民。而民無不安矣。】
老百姓知道一心為他們好,就好像孩子得到父母完全的愛,子民得到父母官完全的照顧,他哪有不安的道理?所以很多好的官,他要離開那個地方,老百姓是萬人空巷送他,依依不捨,把他當作再造父母。這些好官去世的時候,老百姓跟死了父母一樣的傷心,叫如喪考妣。而廉潔的人,諸位學長,您覺得他的生活如何?當您念到,「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感覺如何?有沒有心向往之?那樣的生活不錯;還是,很好,但別找我。其實,人有很多立身行道的障礙是自己想出來的,那種情況會怎麼樣、會怎麼樣;我不行,我活不了。其實很多時候你做了,才知道那個中的快樂是什麼。
比方諸位學長,從今天開始都不為自己想了好不好?日子能不能過?善根深厚,今天我得再起來跟大家鞠兩個躬,覺得不為自己想,不難,很容易。很多人一聽,不為自己想,那我怎麼活?殊不知,不為自己想,煩惱就沒了。煩惱都是從「我」要怎樣怎樣,誰對「我」怎樣怎樣,反正所有會煩的,它前面都有一個「我」,才會有煩出現。所以人要調服習氣,習氣像毒藥一樣、像毒素一樣,尚方寶劍出鞘,如斬毒素,直斷其根。人真的能把我放下,煩惱就去一大半。一般人覺得不為我活不了,其實真不為我的人,那個中的味道,只有放下的人才知道是什麼味道。
我曾經,當時候在海口,一個人住。剛到海口人生地不熟,每天三餐自己料理,那樣的生活現在想起來挺甜美的。我記得那個時候,常常二、三天要到市場買菜,買蘿卜、買馬鈴薯。我記得有個太太她賣水果的,賣著賣著,我把《弟子規》送給她,讓她拿回去教她孩子。送完以後,每一次我跟她買水果,鐵定買完了她還要再拿幾顆放到我的袋子裡面,愛人者人恆愛之。其實一個人生活很簡單,也沒時間想什麼有的沒有的,每天事情也挺多。結果有一次剛好有個閒暇的時間,放師長的教誨,師長講到「五十年修學心得」,老人家今年是學六十年了,是十年前在香港講的一段教誨。師長講到:「你什麼都不要了,你什麼都得到了。」師父講到這裡笑得很開心,你什麼都不要,你什麼都得到。笑著笑著突然看著我們,「你們不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時候師父笑的時候,我也笑了一下。師父是大笑,我是小笑,才嗅到這麼一點味道。
那個時候剛到海口接觸大眾,他們也不認識我,而且還是從台灣來的,台灣同胞在大陸,尤其海口的形象還不怎麼理想。結果剛開始去,他們看我上課,還有贈送這些書籍,還繼續觀察當中。後來一個月過後,有些朋友比較熟了,他說「我們剛開始來,心裡想,第三次了,他怎麼還沒賣書?還沒開始收錢?」所以路遙知馬力,很多事別急,板蕩識忠臣,日久見人心,急啥?還解釋半天,硬是要人家相信、了解,那個叫太強求了,還有控制的欲望,日久自然就了解了。後來了解我們沒有任何目的、索求,結果一、二個月過後,每一次上完課,這些朋友回去了,我到廚房一看,好幾包菜跟水果都放在那裡,誰拿來的都不知道。所以真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只為自己,那你就孤家寡人。
而真正開始珍惜物品,這個是姐姐送的,這個是哪個好朋友送給你的,你很珍惜它、愛惜它,這個衣服可以穿二十年,三十年都有,而且愈穿愈有感情,愈穿心裡面時時都是非常的溫暖。您有用一個東西用了幾十年,然後愈看它愈舒服的有沒有?真的,我現在看到五年前、十年前用的那個東西,都會覺得滿心歡喜。而且更重要的,自己的貪戀愈來愈淡。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很多功利思想之下,都覺得英雄是把別人打敗了叫英雄。其實,那個叫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那不叫英雄,那叫狗熊。大英雄是別人做不到的我們做得到,最難的是調服自己的習氣、欲望,這個才是大英雄。而廉潔的人他把貪戀對治了,「廉者常樂無求」,人若無求品自高;「貪者常憂不足」,貪戀的人縱使他有很高的地位跟財富,他的內心也沒有真正的自在快活。因為人比人氣死人,比來比去,而且欲是深淵,他的人生其實就變成欲望的奴隸,常常在不足、患得患失當中痛苦。
我們接著看緒余第三篇,後面兩篇主要是對女子之廉做一個诠釋。
【廉者。所以立志也。】
人廉潔有守,也是立定了遠大的志向,這一生要保全自己的名節。人死有輕如鴻毛,有重於泰山。「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你看聖賢人的風骨。我當時候到海口去,很幸運去參拜海瑞墓,看到這兩句話頭皮發麻。所以這些忠義之士,他們的正氣真的是在天地之間,誰有這分心,就跟他們的正氣感應,他們在冥冥當中也在護念我們。所以立定人生的志向:
【人各有志。】
每個人都有志氣、有志向,所立的志向有些差異。但是應該共同的是:
【孰不喜清高而惡污濁。】
誰不喜歡清廉、高尚,而厭惡貪婪、染濁。
【惟或為環境所迫。】
可能是因為被環境所壓迫。
【或為衣食所累。】
『衣食』代表物質生活的牽累,日子過不下去了。這個時候:
【利欲乘之。】
『利欲』乘虛而入,污染了他的心地。
【致有志不能自立耳。】
有清高的志向,但不能屹立不搖,動心了,根立得不夠牢。所以也常常跟教育界的同仁,或者跟家長交流到:您有沒有把握你的孩子、你教的學生,在現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他能不隨波逐流,他能立得住腳跟,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要立得住,我們的孩子跟學生這一生才有幸福,才是在不斷提升他的靈性。假如守不住,他這一生是在造孽、是在墮落。所以真有愛孩子的心,決定重視他德行的扎根。這是從他一生的幸福去考慮。
【果能立志。】
立定了高遠的志向,而且是矢志不渝,絕不改變。還是能達到:
【則富貴不能YIN。】
富貴不能讓他迷惑沉溺,他不會去陷在裡面、貪著在裡面。
【貧賤不能移。】
貧賤也不能變更他的氣節。
【威武不能屈。】
所有武力的強勢,都不能讓他屈服。
【比德於玉。】
他的德行就好像潔玉一樣,潔白的玉。我們常說「守身如執玉」,這個玉代表清淨無染。而守身如執玉,好像拿著玉,它另外表的一個意思,因為玉,你一不謹慎,它滑下去,掉在地上,會怎麼樣?碎了,那就毀掉了。所以叫守身如玉,不受污染。
【不刿不嗛。】
『刿』是割,損傷。玉沒有任何的損傷、任何的割痕,不然它就有污點。『不嗛』,「嗛」就是頰嗛,頰嗛是指猿猴一類的動物,它的這個地方,有時候會拿東西放在這。不嗛,就是不多添加什麼東西。因為你是潔白如玉,你不貪,它不會受損,也不會添加一些貪著來的東西,都是在表潔白如玉的德行。不嗛,任何貪求都沒有。
【廉至極處。】
清廉到了極處,可以正己,可以化人。
【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當地的人民被感化到,道路上不撿人家遺失的東西,這樣他回來都找得到。夜間不用關門戶,沒有人會去造偷盜的事情。
【成太古風矣。】
成就了如太古時期那樣的社會風氣。其實「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廉潔到了這樣的風范,確實能夠感動他身邊,他遇到的人。在元朝末年,宋末元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許衡。那個時候政權在轉移,兵荒馬亂,他剛好經過一個地方。結果很多人在趕路逃難,看到旁邊有梨樹,很多人很口渴,馬上就去把水梨摘下來就開始吃。許衡坐在那裡閉目養神,沒有任何動作。正當大家在那吃得覺得很痛快的時候,看到有一個人坐在那如如不動。這個人心很有意思,你摘下來在那吃啊、吃啊,結果有個人動都不動,每個人心裡都有思考了。其中有一個人對許衡講:「這一路趕路這麼渴,你怎麼不吃水梨?」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這不是我擁有的東西,我去拿,這不妥當,不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你看,讀書人很厚道,點他們,沒有直接很嚴厲的去指責別人。許衡有沒有說:「偷吃別人的」,沒有。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這樣不妥當。勸別人都帶三分厚道。
這個人說:「兵荒馬亂,這梨樹沒人的。」人有時候在做錯事的時候,自己也想了好幾個理由要說服別人,有沒有?這沒人的。你看許衡怎麼講?「梨無主」,水梨可能沒有主人,「吾心亦無主乎」,我的心怎麼可以沒有主人?在這樣的境界當中我也不可以去貪求。他有沒有說:「有人的,你是偷盜。」他假如這麼說,老百姓已經很渴了,你這麼一說,「要你管,揍他。」有沒有可能?你講話很苛刻,人家的問題指出來,指到變成人家惱羞成怒,被打一頓,你別怪別人。這含蓄厚道當中感動別人,梨或許沒主人,但我的心不能沒有主人。他沒有去要求別人,他要求誰?自己。這個叫格物的功夫,格物的功夫最後能達到感化別人。後來許衡在的地方,慢慢的他的風范人家感動了,當地的小朋友都受到他的教化,看到水果樹掉下來的水果,小朋友連看都不會去看,更何況去拿。所以大家都有那種不貪,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沒有任何的想法的這個態度。所以『成太古風矣』,這是廉至極處。
所以諸位學長,在您所處的單位,甚至你自己的家中,都能貫徹廉潔,一定能感動身邊的人。說不定,你單位的人想要浪費點什麼,拿點什麼公物,突然看到你,算了,別拿了,你就在感化別人。有沒有誰要做壞事,一看到你,馬上歹念就沒了?你身上就有正氣了。
【女子之廉。】
女子的廉潔。
【尤以勤儉為本。】
儉以養廉,奢侈要廉潔就困難,從根本上要從勤儉下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我們在「訓儉示康」裡面,御孫講的一段話。你看這個勤儉,勤儉下來,把省下來的去幫助別人,仁慈心增長。勤儉不貪,不貪求,義增長,義是不苟取。仁、義、禮,勤儉,多奉養父母,幫助家族的親人,奉養父母是禮,盡自己為人子之禮。仁、義、禮、智,用勤儉成為家風,傳給下一代,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您看,勤儉裡面,仁義禮智都含攝在其中。這是善用心的人,他的德行都因清廉而引發出來,叫「德之共也」。可是這個廉潔得要循著道理,廉潔到最後變得很吝啬,那就不仁。過與不及都錯!太過頭了,變成守財奴,那就不仁。廉潔,自己的東西不捨得花,都拿別人的,這不義。花什麼東西,自己都不說話,讓別人先拿,不仁不義。再來,節儉到要端個好吃的給爸爸媽媽,又挑好幾個起來,這叫無禮。變得對父母吝啬,這是很無禮,違反為人子之道。
你看曾子,奉養父親,盡心竭力,明明東西沒有了,爸爸很喜歡吃,爸爸說還有沒有?有,趕快去借,你看這是盡孝。只要父母親歡喜,自己再出去趕緊拿來,就希望父母老年多開心。太激動了,書都跑旁邊去了。這些孝子的風范,我們看了很感動也很慚愧。勤儉,最後吝啬了,就為了把財產多留給子孫,這是沒有智慧。留一大堆,子孫都沒志氣,拿去亂花,叫「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這一句好像是第三遍還是第四遍。「勿以嗜欲殺身」,這個都是金玉良言,不要染上壞習慣,什麼是壞習慣?嚴重的吃喝嫖賭,甚至沉溺在一些玩樂當中,都是屬於嗜欲。再來,脾氣大也是嗜欲,發脾氣最傷身,身心都要好幾天才慢慢緩過來。愛生氣的人鐵定不孝,德行上不去。「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能感覺到父母的心,哪有可能傷自己的身,去讓父母擔憂?
我們對自己的愛護,決定比不上父母對我們的愛護。所以我們生病了,父母比我們還要難過。我不知道聽了多少當爸的、當媽的,看孩子生病的時候,病得很嚴重,在那裡呻吟,爸爸媽媽跑到外面去,對著上天:「老天爺,把我兒子的病移到我身上,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我們可能做錯事情,名譽有損,我們還滿不在乎,可是父母可能抱憾終生。「勿以財貨」,留了一大堆財貨,反而無形當中毀了自己的子孫,為什麼?積財傷道。積了這麼多財物,都沒有幫助苦難,或者窮苦的親朋好友,就有傷我們仁厚之心。傷了我們的道義,子孫怎麼會仁厚?他也學到了吝啬跟苛刻,最後這個吝啬、苛刻「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有一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再怎麼算,只要存心不正,最後這個錯誤的思想就會回到自己身上來了。
所以女子,她是一家之主婦,這一家的家道跟婦女有很大的關系。家庭主婦,諸位學長,有沒有聽過家庭主夫?沒有。你看這個「主」字是用在婦女,婦女在家庭當中的地位跟重要性可見一斑,中華文化是非常重視婦女的。這個是最近那些女權運動亂講。您看,太太,典故是從二千多年前,周朝初年。二、三千年前,周朝幾位聖王的母親,太姜、太任、太姒。太姒,文王的妻子;太任,文王的母親;太姜,王季、泰伯、仲雍的母親。你看,教出來的都是聖人。為什麼周朝八百多年國祚,而且出的聖賢特別多?就是他母親的教育成功!胎教最完整的就是周朝留下來的,「目不視惡色,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講話很溫柔,沒有刻薄粗話,女子也做到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太太,那是代表聖人的稱呼,期許每一位婦女都跟三太的德行效法,我們的家庭、國家社會就有賢德的後代。
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有記載,「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怎麼可以對妻子不恭敬?她是親戚、親族很重要、主要的一個角色,她直接影響家道的承傳,所以叫家庭主婦。所以這裡提到,假如婦女以『勤儉為本』,家道就傳下去了。
【每見貪安逸。】
貪圖『安逸』的生活,「安逸」也可能是享受。現在很多人在這個社會風氣之下,好像覺得人生的幸福就是享樂,想Happy到什麼時候都沒人管,最後身體都搞壞了。有的還睡覺都睡到中午、下午才起來,這個都是太安逸,不刻苦。
【尚服飾者。】
喜歡享受,又追求服飾的華美。現在常常看到服裝展示,很多人追求流行。現在人買衣服,不是考慮衣服穿起來暖不暖,考慮名牌。人,實在怎麼都去追求虛無缥缈的,不重實質。衣服是買來讓人家覺得名牌的,還是穿的舒服溫暖的?可能需要去寫一篇文章,大家知不知道哪一篇文章?叫「原衣」,把穿衣原來的意義,要把它寫出來。衣服是拿來遮體的、遮羞的,拿來御寒的,現在變什麼?追求虛榮。買下去,你的先生當天都睡不著覺。很多人說:不穿那些流行的,還穿這麼退流行的衣服,笑死人了。你就這麼怕人家笑,這個心這麼容易就動,哪有快活日子可以過?每個人對你都有個看法,你要為幾個人活?每個人看法都不同,你應付得完嗎?
所以應該回到聖賢人立身處世的這些原理原則,你身心就輕安了;跟人家攀比,哪有盡頭!更何況,笑死是他死,又不是我們死,這麼緊張干什麼?腦子都糊塗了,想不清楚。而且風水會轉,三年、五年以後,又回來流行了,你那件衣服都不用花錢,還是最流行的,叫復古。而且告訴大家,最重要的是氣質,人氣質好,五十塊的衣服穿起來都像五千塊。人家一看:怎麼穿得這麼好看,多少錢、多少錢?你猜,不告訴你。你沒有氣質再貴的東西一穿也像路邊攤賣的東西。所以人要愈看讓人家愈覺得舒服、有人緣,這是氣質。所以從很多經驗,從很多人生的觀察,甚至歷史當中,看到貪心的家庭,或者貪心的婦女,「貪安逸,尚服飾者」:
【卒流於貧困。】
『流』,就是隨波逐流之後,沒幾年就貧困下來了。為什麼?你去攀比、奢侈,福報就花完了,最終一定是貧困的結果。所謂由奢入儉難,人不能只有享福,享福,你福總有折完的一天,應該是要積福、造福才對。只有花都沒有收入,哪有可能不貧困的道理?現在很多下一代花錢花得很凶,都可以看到十年、二十年,這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因為他下一代花得太凶,父母也沒有智慧看到這些問題。我接觸一些年輕人,光是一個月的,還在讀書,高中生,一個月的行動電話就要幾百塊。你說他以後怎麼組織家庭?根本連當父母的能力都沒有。他連照顧自己都不可能,還照顧別人。所以染上了這些虛華的風氣:
【而驕奢YIN泆。亡國敗家。莫非不廉所致。】
所以儉以養廉。之前跟大家提到管仲說的:「國侈則用費」,國家風氣奢侈,大家花費都很凶,「用費則民貧」,人民貧窮,「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作」。您看古人都是防微杜漸,他從奢侈就看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奸邪之所生,生於匮不足」,他不夠花了,他就動歪腦筋;「匮不足之所生,生於侈」,就是太奢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從小用錢就沒有節度,這都是溺愛造成的,揮霍無度。「審度量,節衣服」,節儉,「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管仲是很成功的政治家,節儉於衣食花用,要消除奢侈,在那打腫臉充胖子的風氣。我們有時候看到請客吃飯,二、三十道菜,節儉的人看到這麼多菜都吃不下去了,捨不得!請朋友最重要是這分熱誠、心意,而不是造成鋪張浪費。地球母親已經消耗很嚴重了,應該節儉。「為國之急」,治國最急迫的事情。其實也是為家之急,一個家也要從這裡才能持家。
【女子能廉。則可以養成其夫若子之清德。】
相夫教子都有節操、高貴的品德。
【家道有不從此日隆乎。】
他的家道一定因為太太、母親的風范,興旺起來。所以「福生於清儉」,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福氣從哪裡來?清廉、節儉。「道生於安靜」,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人時時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定下來、靜下來,才會增長道業。每天心浮氣躁,道業提升不了。當然要訓練,行住坐臥都要在定中。「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臥都是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心都是不妄動的,都是很安詳的。「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一急、一慌了,心就不定、不靜了,就會做錯事,做錯事之後還會罵人、還會發脾氣,就一發不可收拾。「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謙受益,滿招損。「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一個人身心要和諧,一個家,家和才能萬事興,在和諧順暢的氣氛環境才能身心安頓,長壽。所以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家裡人要走進家門的時候,是不是滿心歡喜:「回家了!」在這個家庭成長,身心健康,和暢!
假如我們的家人要跨進家門的時候,腳拿起來有千斤之重,又退回去了。那我們是家庭的一分子就要反省,怎麼給家裡人壓力這麼大。你的孩子考試沒考好,不敢回家,「媽媽又要罵了,爸爸又要打了」,這個壓力就很大。我從小到大回家都挺愉快的,進門都有熱騰騰的紅豆湯、綠豆湯可以喝,有時候還會用愛玉,我媽媽會用那個。愛玉子,這個翻成普通話我不大會翻,就是愛玉子。愛玉子洗啊、洗啊,洗出來的透明膠質,自然結成果凍。喝起來很滑口,就很像蒟蒻那種樣子,不過它是愛玉子洗出來的。我有沒有犯錯?有,在外面、在學校做錯事。做錯,心裡也很自責,沒跟我母親講,晚上睡不著覺。所以我犯錯,都不是我媽給我揪出來的,都是我直接去給她招供的,講完覺得良心比較過得去。所以你當父母,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他良心過不去,他不忍欺騙你,不忍讓你蒙羞,他自覺性慢慢就起來了。承認錯誤,我母親都會鼓勵,下次不要再這樣了,不會嚴厲指責。能承認錯誤,這就要給予一些適當的肯定,一給肯定,他以後什麼事都會主動跟你承認,叫自家沒有秘密,什麼都可以坦誠對父母。他承認,你打他一頓,他以後不敢跟你講,就麻煩了。所以很多我們孩子不跟我們講實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跟他互動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沒有讓他傾訴,把話充分去講,你就把他切掉了,或者講了之後,你就罵他,他就有恐懼,不敢跟你講,都要循循善誘為好。
而「福生於清儉」,在歷史當中最明顯的,楊家的後代,楊震,漢朝的關西夫子。這個相當崇高的肯定,關西的孔老夫子,楊震,德行很令人感佩。他曾經提拔的王密,有一天拿了金子晚上來送給他,結果楊震說:我了解你有才能,我才舉薦你,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還拿錢來賄賂我。王密說:反正沒有人看到。楊震說到:天知。我看了一些版本有些不同,有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還有一個版本說:天知、神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子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後來楊家連續四代,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四代三公,三公是皇帝的老師。一個家庭四代都做到皇帝的老師,你看那富貴到什麼程度。從哪裡來?清廉節儉。所以清廉的,你看他現在好像比較窮困,子孫往往驟發,他的後代很快就興旺起來。所以忍得過誘惑的,必有後福。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廉篇」緒余第四段。
【女子之廉。當其承歡膝下。深處閨中。惟父命之是從。】
女子的廉潔,從什麼時候培養?少成若天性,從年少時在自己的家庭當中,『承歡膝下』,這個「膝下」就是指父母,侍奉父母。深處自己的閨房之中,很聽從父母的話,「父母命,行勿懶」,『惟父命之是從』。
【無冶容之為悅。】
她不去奢侈浪費增加父母的負擔。『冶容』就是濃妝艷抹,不以濃妝艷抹而感到高興。
【蘭姿蕙質。】
『姿』是指容貌、姿態。『蕙』本來指香草。『質』是美質,本質很好。所以「蘭姿蕙質」就是指女子聰慧美麗。我們常說蕙質蘭心,稱贊一個女子聰慧美麗。
【何事鉛華。】
何必用外在這些太多的裝飾。剛剛我們講,有好的氣質很重要。
【玉潔冰清。不資錦繡。】
『玉潔冰清』,我們看自然的氣質很好,清淡典雅,何必要華美的外衣、外表?『錦繡』就是指很昂貴的衣服。
【許字。】
在家中她能勤儉,侍奉父母,不增加父母的負擔。『許字』是指嫁人。古代要嫁人,媒婆要對八字,看有沒有門當戶對。
【則聽之天命。】
這個『天命』,一來有父母的智慧幫她找好的對象,再來這個「天命」,也確實姻緣天注定。諸位學長,已經結婚的,有沒有回想,奇怪了,怎麼會嫁給我先生?怎麼娶了這個太太?自己想一想,怎麼這麼巧?其實姻緣真的是上天注定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懂得姻緣就會珍惜。
【莫擇富豪。】
許配的時候不要去想要攀求富貴豪門。
【於歸只盡於人倫。】
『於歸』就是出嫁,期許自己盡人倫本分。
【奚須妝飾。】
嫁過去了,「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就是成就這個家道、家風,而不是去享受虛華的,所以不要、不用刻意裝扮自己。
【其為婦也。】
她當太太的時候。
【不在掌夫家之管鑰。】
不是去要謀求夫家的『管鑰』,就是掌管庫房、財庫的鑰匙,不會去跟人爭這個位置。
【不計享舅姑之田園。】
不會計較、攀求公公婆婆的家產。
【先人若有所遺。】
長輩、先人走了,有留下遺產。
【盡歸娣姒。】
全部歸給大嫂、弟妹。這個能讓,「財物輕,怨何生」,我們去看很多德育故事裡面,完全跟親人不計較財的,後來生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後福無窮!沒有貪,這個人德厚。
【母家或有所贈。】
娘家有贈送一些東西。
【盡獻翁姑。】
當媳婦藏一堆東西,不讓家裡人看到,這種日子過起來也挺累的。我們能把公公婆婆當父母,也能感得公公婆婆把我們當女兒。
【井臼勤操。】
『井臼』,就是很多生活的工作,舂米、挑水、勞動,很勤奮。
【謀生自給。】
自給自足。
【衣食儉約。】
很節儉這些花用。
【日用有余。】
所以小富由勤儉,很節儉,不亂花,反而都有剩余。
【尤宜嚴閨阃之清操。】
很重要的,應該嚴守『閨阃』,女子的房間,清廉、節操。由女子來做榜樣,帶動下一代。
【杜良人之貪念。】
杜絕、防范丈夫的貪念,這也是護念丈夫跟孩子,他們也會有一些境界,我們能留心,都能化掉他們的災禍。所謂「妻賢夫禍少」,妻子賢德,丈夫很多災禍都在妻子的提醒當中化解掉。
【既生有子女。更須教導於幼稚。】
教育好下一代,少成若天性。
【以為先入之基。】
先入為主,深植在他的心中,不貪、廉潔有守、勤儉。
【一瓜一果之弗貪。一絲一毫之不苟。】
一瓜一果都不能起貪戀,物品,一絲一毫都不苟且貪求。所以古人「勿以惡小而為之」,都從這些很細微的地方,調伏、對治孩子的惡念、習性。當然也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從這些生活細節當中長養孩子的善念,長善救失。
【庶幾達則甘受粗粝之養。】
如果、或許,『達』就是可能丈夫考上功名,家庭比較寬裕,但是生活的享用並不改變。我們看歐陽修的母親,就做得非常好,她成就了一個聖賢的兒子。『甘受粗粝之養』,能笑著給歐陽修講,你現在被貶官了,我早就過這樣的生活很自在,我就陪你上路。
【不願為牲鼎之烹。】
『牲鼎』,就是很有錢的人吃一餐花費很多,「牲鼎」,鐘鳴鼎食。現在有的吃一頓飯,幾十千都有!那個也吞得下去,也是很不簡單,這麼花福報,也真是值得冷靜商榷。你的親朋好友有這麼花錢的,一定善巧方便讓他能懂這些聖教的道理。不然他這麼花福報,很快就會出狀況了。
【窮則不取非義之財。】
縱使困窮決定不拿非義之財。
【亦不為非分之事矣。】
不會做非分的事情,非分之想。
「廉」的部分,我們剛好告一個段落。下一次,我們進入「恥」,先共同學習曾國藩先生的「原才」這篇文章。好,我們下一次,一起再來背「泷岡阡表」,第二段跟第三段。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