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萬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萬法之一,豈能不空?因變為果,因即空了;果變為因,果也空了。因果不空是什麼不空?因果是宇宙人生現象的定律,定律作為理體本身是空的,不空是定律的作用不空。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這句話包括了兩個意思:一是轉變,因會轉變為果,果亦會轉變為因,因果轉變不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二是相續,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相續,循環不已,因果相續不斷故不空。如種瓜得瓜,種子變為瓜,瓜又生種,種又變瓜,因因果果,無窮無盡。因果不空是從相上說的,相會轉變與相續,故相會變不會滅,用現代科學語言,就是物質不滅。所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說因果道理,徹底圓滿,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間概莫能外。世尊到世間示現成佛,還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這件事情的原委是,世尊在凡夫位修行時,有佛出世。佛與僧徒接受國王的供養。完後帶了一份飯食回去給一位生病的僧人。世尊和徒眾聞到飯食的香味,心生嫉妒,出口罵人:“這幫禿驢,不配吃這麼好的飯食,有馬麥吃就不錯了”。到了世尊在世間示現成佛,他和僧徒有一次接受國王供養,正好國王有事情把供養之事忘了,又恰好那時遇上饑荒,托缽也托不到食物。剛好碰到一個好心的馬夫,分給他們一半的馬麥。故此有三個月馬麥之難(參見《佛說興起行經》)。就因為造了一個口業,到成佛了,還要受三個月馬麥之報。可見因果可畏。世人對因果之理不明,所以造種種罪業。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內含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義。心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為空,故所現之相也空,故說萬法皆空。識是阿賴耶識,八地菩薩才能捨去阿賴耶識之名。但八地到十地還有異熟識,即還有果報。只有到了究竟佛果,才是無垢識,即真心本性,果報才沒有了。阿賴耶識不斷除,業識種子就存在,緣熟就現果報。故說“唯識所變”。十法界之相從何而來?就是因緣在支配它、在主宰它。十法界是果,眾生所造之業是因。剎那九百生滅之幻相是眾生無明不覺的妄想所變現的。果報所現的相雖空,但因果這個事理不空。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決定要受苦報。只有從相上見到性了,才能於善報惡報之中沒有苦受。因為心地清淨,不為外境所轉,故沒有苦受。所以佛教導我們要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之妄想,沒有妄想就不造業,何報之有?無住為什麼又要生心?因為生善心造善業得善果,生惡心造惡業遭惡報,生清淨心造淨業,善惡之報就都離了。世間宗教家講世界是造物主所主宰,佛法則告訴我們世界並沒有什麼造物主,主宰世界的是眾生自己,是眾生自己的念頭在主宰。善念生善的境界,惡念就生惡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從心想生。迷惑者,以惡因招惡果,以有漏之因招有漏之果,妄想分別執著不除,所造之因再善也是有漏。即使在佛門所修之善因也還是有漏,故其果報必是有漏的福報,有限度的福報。古時梁武帝尊崇佛教,以國家之財修了四百八十多座道場,供養出家人幾十萬,自以為是自古以來功德最大之人,但當他問達摩大師自己的功德大不大時,達摩大師卻說他並無功德(參見《六祖壇經》)。為什麼?是因為他是以有漏之因招有漏之果,所得只是世間有限的福德,並非功德,不能出三界。故開悟之人,於一切境緣之中不分別不執著,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以離念之因獲無念之果,無念之果就是無智無得,那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真正開佛知見,以殊勝之因結殊勝之果。
|
|
|
|
|
|
上一篇:觀世音菩薩靈感錄(24)
下一篇:如何修行才能不錯因果?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