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與慎獨,是人間的至味。
“清歡”,林清玄解釋說眼要清歡,有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有寧靜祥和;身要清歡,有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有智慧明心。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天地,滌淨自己的靈魂;對於滾滾紅塵中的人們是一種入世的智慧,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慎獨”,出自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意思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清歡與慎獨,要求我們做到“三個一樣”、“三個如一”。就是說的、做的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孟子曰:君子慎獨。就是說,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面對諸多的誘惑,如何用心,如何去做?我們扪心自問,是否能戰勝這些欲望的誘惑,把握好這些尺度?
試想如果沒有了規矩,那麼人們生活將會一塌糊塗。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要堅守自己,要把握住自己。
如:春秋時魯人“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東漢時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元代時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後日豈能復啖此粥乎!”曾國藩著名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第一條講的就是慎獨。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自律慎獨、道德完善的體現。古代先賢們在道德修養方面是十分講究“清歡”“慎獨”的。因為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道德修養來。
清歡和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時刻保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有一個目標,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總之,清歡和慎獨是一種情操,是一種良知,是一種修養。
一位智者說得好,當我被打開的時候,就是我鋒芒畢露的時候,需要我去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無需謙虛。當我閉合的時候,也是我自掩鋒芒的時候,這就需要我清歡與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