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從何而來?佛在阿含類經及許多經典上說,人類的祖先是從“光音天”而來的。光音天是二十八層天中的第十二層天,即二禅第三天。光音天人能以光的速度飛行,身體透明,以禅悅為食,沒有語言,以口出光相互交流。他們到達地球後,看到地上湧出甘泉,一些性情輕浮者以指沾了嘗食,覺得很甘美,於是貪吃,神通消失,回不去了。以後地上長出一種地肥的美味,他們又食此地肥,再後來地上又長出谷物,他們吃了,便足不能離地了。貪食地肥、谷物多的,相貌變丑、膚色變深;食得少的,相貌漂亮、膚色白淨。其中欲意多者,變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由此有了性行為。逐步繁衍後代,地球人產生了。也就是說,人類的祖先是外星移民,人類是外星移民的後代。人類至今沒有搞清楚自己從何而來。雖然有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不少科學家對此還有疑問。我們祖先描述天地形成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幾千年前並無科學,為什麼他們所說的與現代科學宇宙大爆炸理論那麼相近?伏羲氏發明了《八卦》,以後形成《周易》,《周易》所蘊含的天地運行道理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研究透。我們的祖先那來的這些科學知識?如果按達爾文的進化論,如何解釋這個現象?佛是覺者,他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所以他說的話必定是他的所見,肯定不會有錯。對此,我們不必懷疑。因為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星球移民是完全可能的。
這是從整體來說的。從個體而言,我是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一般人認為這個身是我。歐州哲人認為那個會思考的是我,“我思故我在”。神秀曰“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認識不同,境界使然。佛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合相”,是由四大五蘊聚合而成。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身的物質是“四大”,四大都由最小的基本粒子組成。所以稱為“四大”,是因為它具有四大特性。粒子形成一個物體,是為地大;粒子帶陰電,有濕度,是為水大;還帶陽電,有溫度,是為火大;粒子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是為風大。這些粒子聚在一起,則身生;散了則身滅。生滅不過是緣聚緣散,緣生性空,因而是“四大皆空”。五蘊其他四個是受、想、行、識,是為心法。受是感受,苦樂憂喜捨;想是想象,即妄想分別執著;行是不住,一念生,一念滅,生滅無常;識是妄心之本體,迷了為識,覺了叫性。心念不停,“三心不可得”;心行無方,故“覓心不可得”。身心都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所以《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心在何方?是佛教所說的根本大問。這是楞嚴會上世尊問阿難的問題,到了唐時二祖慧可又是因為這個困惑向達摩祖師請教。阿難七處征心不可得,慧可覓心不可得。明白了這個問題,就開悟了。開悟了就看破了,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能作主宰,能作主宰你就找到了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