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5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午安。我們這幾節課談到「禮」的部分,在五倫關系當中都是禮,而君臣關系,一個上位者要尊賢、要禮賢下士,才能為團體、為國家,請到有德的賢士,來利益團體、利益百姓。我們講到齊桓公,他不計管仲曾經要殺害他,他放下這個仇恨,進而還拜管仲為宰相,最後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所以尊賢對一個領導、上位者是太重要的禮了。我們剛好上一次講到一半「管晏列傳」,我們繼續看四十五頁。上一節課談到我們在朋友關系當中最熟悉的「管鮑之交」,他們真的是知己,後來管仲為相,確實鮑叔牙沒有看錯人,管仲對於政治他是非常有見地、有方法,所以治理得很好。後面一段講到:

  【管仲富擬於公室。】

  管仲的財富,『擬』就是媲美,他的財富跟這些諸侯人家比差不多,等於他跟這些國君的財富感覺起來差不多。從哪裡看到?

  【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三歸』有幾個說法,一個是指他的封地,一個是指他娶了三個太太,三個不同姓氏的女子,歸寧。一個人娶三個太太,等於是挺會花錢的,看起來好像家族很富裕。不過奉勸這種事別干,很多大企業家家庭會紛亂破碎,就是一個太太不懂得珍惜,外面還找,最後整個家庭的亂源就開始了。所以為人家長、領導要做好榜樣。他娶了三個女子,當然假如是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還是要慎重自己,因為是人民矚目,一言一行都會帶動社會風氣。為什麼在經典當中,像《孝經.諸侯章》,諸侯是一個國家最高的領導,特別強調不能傲慢,「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要節制自己的欲望,要「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上位者最後會失敗,會殃及團體、人民,都因為傲慢,然後縱欲造成的。經典真的是人一生幸福與否的護身符。而《孝經•諸侯章》裡面最後引《詩經》結語,也是提醒所有的上位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第三個說法是他建了三歸之台,建了三歸之台等於是像很大的房子,這種情況都是看起來好像展現富裕的感覺。人其實有錢應該要不張揚,張揚反而會招來一些不好的緣分,有錢人教孩子應該要藏富教子。今天孩子從小就知道你很有錢,第一、他就不想努力,第二、他就開始想那些錢我怎麼拿到手,甚至於從小他的心裡都在想,爸爸以後那些錢就是我的,所以要藏富教子。再來,有錢張揚,很多這些小偷、盜賊看到了,他就起不好的念頭。我自己高中時候認識一位同學,跟我同班,他們家當時好像是台灣十大首富之一。我什麼時候知道的?好像是我大學的時候才知道,高中三年我不知道他們家這麼有錢,看起來很樸素,也沒穿金戴銀,衣服都舊舊的。好可惜,那個時候我都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說,我要跟他學習這種精神,你們要理解我,別聽歪。所以我後來了解到,他父母很懂得教育,很懂得守富之道,不可張揚。

  接著又舉『反坫』。「反坫」是兩國國君見面,本國國君招待來我國的國君,招待的時候,反坫就是安放酒杯的土墊。這個設備只有國君有,管仲家也有。所以一開始說「富擬於公室」,跟諸侯的家差不多。『齊人不以為侈』,可是齊國的人都沒有批評管仲奢侈,為什麼?因為他的功勞很大,老百姓念他的功勞,就沒有批評他奢侈。雖然沒有批評,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流弊。不知道司馬遷是不是很有深意,把管仲跟晏嬰放在一起,都是齊國的宰相,但相隔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同一個時代。而晏子是非常的勤儉,一件外套穿三十多年都沒有換。這個應該也是有深意,在提醒後世的人,雖然齊國的人並沒有批評,但是一個人建功立業於國家社會,還有更重要一點,還要立德,德才能影響深遠。

  所以前面文章裡面提到,「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後世的人非常贊歎鮑叔牙推薦這樣的賢才,他讓賢,他沒有嫉妒,他以天下為重,這是德的表現。所以司馬遷先生處處都在彰顯立德的重要性。很多政治人物或者公眾人物,雖然一生為社會國家做了不少事情,都有可能在晚年因為一個品德的玷污,都可能把他一生的價值怎麼樣?抹掉。所以人還是要非常愛惜、珍重自己的節操,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好自己的品德,因為德行有損一生功業抵消,甚至於有辱自己的父母、祖先就更不好了。接著說到:

  【管仲卒。】

  管仲去世了,管仲做宰相做了四十年。

  【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管仲去世之後,齊國的政治遵循他的這些原理原則,這些做法,國家也經營得不錯,在諸侯當中都是強盛的,『常強於諸侯』。

  【後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過了一百年左右,齊國出現了『晏子』。

  【晏平仲嬰者。】

  『平仲』是晏子的字,『嬰』是名,晏嬰,字「平仲」。

  【萊之夷維人也。】

  『萊』是指萊州,『夷維』這個地方的人。在今天的山東高密這個地方,在山東省。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晏子他侍奉過三朝的國君,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靈公』,他做了三年的大臣;『莊公』,六年;『景公』,四十八年。晏子在朝為官總共五十七年,真是一代老臣、忠臣,而且他是非常的節儉。『力行』是指竭盡心力辦事,我們常聽到鞠躬盡瘁、宵衣旰食,就是為公家的事做到很辛苦,甚至都皮包骨,不遺余力。而人要盡忠於團體,首先一定要勤儉的人生態度。一個人不勤勞,怎麼可能盡忠?一個人不節儉,他辦事一定浪費公帑,亂花,大手大腳把公家的錢亂花掉,他怎麼盡忠?勤儉為服務之本,一個人勤勞,他會主動去付出、主動去幫忙,他做的事情愈多,他積累的感悟跟經驗愈多,愈做效益還有他的能力都在提升。其實吃虧是福、多做是福,人有時候這些都想不明白,只想到眼前自己方不方便、舒不舒服。這是我們一個人在社會、團體要服務好他人,要有勤儉的美德。

  之前有沒有跟大家談過「青年十二守則」?講過了,講一半而已?幸好你們提醒我,不然我下輩子還得還另一半。我有一個方法,確實是切成兩半來記的。有一半是八德,上一次是講八德,我們復習一下,「孝順為齊家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信義為立業之本,仁愛為接物之本,和平為處世之本,禮節為治事之本」。好,這個應該之前有跟大家探討過。我們看看這些都是很抓到本,一個人不盡忠、不有勇氣,他怎麼愛國?一個人沒有信義,他的事業是絕對不可能有成就的。「信」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社會信用。「義」是他時時在經營事業當中,不是以他的利益為出發,而是盡道義,而是看到他服務人的需要,這才是每個行業的本,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現在好像改了,人生以賺錢為目的,見利就怎麼?忘義。所以大家看,忘了義,為什麼現在人的事業起伏這麼快、這麼大?因為他沒有根,沒有根本的事業,隨時風一來就把它連根拔起。所以所有的結果,原因我們要找到,就是忘了根本。根扎得深、扎得牢,就長成千年大樹,長長久久。

  好,諸位學長,您的孩子、學生以後出去做事業,你們有沒有信心他們的信義會排在第一位?要有這樣的信念跟信心,信義不排在第一位,這樣的人的事業遲早都要垮下來,沒有偶然的。假如我們的孩子見錢眼開,你不要太高興,「他很想賺錢,以後事業會做的很好」,這不對。很想賺錢,看錢眼開,以後面對社會很多誘惑就麻煩了。我有一位朋友,他能力非常強,他在公司裡做得很好,也很受領導的重用。有一年過年,合作的廠商送他東西,這東西一拿出來,裡面厚厚的一個紅包,放了不少錢。結果他看到那些錢,有點嚇到了,因為數目還是不小,那等於是在賄賂他,額外給他的錢。後來他是沒有任何懷疑,因為從小家教很好,他就趕緊把這個錢,你說送還給他,他一定會在那裡跟你推來推去,所以後來他就拿給他的主管,然後就給主管交代說,我們公司非常愛護我們,所以這個錢我絕對不能收,主管您還是拿回去還給這個廠商。因為禮物是主管跟他同時收的,但是錢放在裡面他不知道,所以就拿給主管處理。結果過沒多久,過幾天而已,公司的稽查組就下來查。你看有家教重不重要?他馬上就把錢給退回去,結果他的主管兩份都收了,他的主管貪戀,他就守不住了,他馬上就被調到更高的位子上去了。所以信義重要!為立業之本。

  「仁愛為接物之本」,待人接物時時都為他人著想。「和平為處世之本」,跟人相處,以和為貴,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禮節為治事之本」,就像《孝經》當中有告訴我們,「居家理」,以前是大家庭,房子四合院都是挺大的,幾百口人住在一起,要處理整個家裡的這些家務,包含幾百個人吃喝、生活,需不需要辦事的能力?需要。幾百口人,總負責的長輩,管理能力強不強?很強。我們以前的經典都說齊家就能什麼?治國。因為家這麼大,他懂得去治理,人與人之間都能團結在一起,他就能把治家的經驗用在去治理人民。所以「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這些治理的能力,可以很自然的轉移到為人民服務。

  我們來冷靜看看現在的孩子。假如他一早起來都是父母把他叫起來的,都是父母把早餐給他准備好的,你說他有什麼辦事能力?甚至於是客人來了,他在那看電視,動都不動,連接待都不會接待。然後吃飯的時候都是他第一個跳上桌去吃,也不會幫忙,看到喜歡吃的就吃一半。請問這樣的人你敢用他嗎?這題這麼難嗎?還是你們沒做過老板?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人你用了,什麼時候給你出纰漏,你都不知道。他連這些應對進退都不懂,連一些小事都不會處理,他只有一張文憑,你敢用他嗎?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企業家,他就說,大學畢業很不簡單,他就請大學生來。結果有一次去接待客人,客人是湖南人,所以老板就特意點湖南菜。帶了兩個大學生去,是幫忙招呼客人的,結果這兩個人都自己在那裡講話,也不會看臉色。閩南話說「不會看眼色」,很遲鈍。然後,一開始吃的時候,兩個人還在那裡討論,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後來上來辣的菜,專點給湖南客人的。他們兩個喜歡吃辣,那個菜一上來,兩個人搶著轉那個盤子,把菜轉到自己面前,然後先吃。這個老板那個時候修養也不錯,沒有當場發飙。老板沒辦法,很無奈,趕緊轉到客人面前。結果轉沒一下子,他倆又把它轉回來。所以連這些禮節都不懂,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朱子治家格言》一開始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大家注意,有沒有腦海裡一個影像,一個五六歲、七八歲的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在為家庭服務、付出,您說這個孩子有沒有能力?他很有責任心,他很細心,每一次晚上要去睡覺,趕緊什麼都去巡一巡,水有沒有關好,插頭有沒有拔掉,哪些電不能浪費掉,他細膩、節儉都是從這些生活當中很深刻體會並養成了習慣。我們幾千年的教育從小都是教這些生活教育,最後內化成他的習慣跟他的心性,長大以後縱使有錢,他絕不奢侈。我們父親那一代,從小有家教的不少,雖然後來賺了錢,飯粒掉在地上,都是趕緊撿起來吃,不敢浪費。習慣成自然。

  我們接著看另外六句。「勤儉為服務之本,整潔為強身之本,服從為負責之本,學問為濟世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有恆為成功之本」。整潔,所謂病從口入,他愛整潔就不會亂吃,包含他生活的環境干淨,身體一定好。環境非常骯髒,空氣、灰塵種種,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我聽說現在年輕人,有的吃完飯,媽媽不在,飯盒沒吃完,就放在那裡,最後都長蟲了,他還能跟蟲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定力也不錯,就懶到連這種情況了,他還是不動。這是很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服從為負責之本」,他到一個團體去,懂得以大局為重,配合領導者的安排,做事情。當然在服從的過程當中,他也盡他的本分,覺得不妥的地方,他又懂得去提勸告,所以他應對進退都很有分寸。現在年輕人假如沒有這些素養,他到團體去都不聽上司的話,那就很容易把團體給搞亂了。甚至於是不服從之外,還講領導的是是非非,還造成團體裡面的一些不滿、沖突就很麻煩。因為現在的孩子從小被寵壞了,他不順眼的就怨、就恨。所以我們看一個年輕人值不值得栽培,都可以從這些地方看得很清楚。「學問為濟世之本」。這個學問不是死的,不是紙上談兵,是真的能夠扭轉乾坤。一個團體現在出了問題,怎麼樣真正從根本解決掉問題,這個他都懂,他是有真學問。就像現在天災這麼多,全世界博士這麼多,讀了很多書的人這麼多,他們知道怎麼來化解現在的天災人禍嗎?所以讀書不是拿學歷的,讀書是要有學問智慧來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國家的。

  日本這一次災難非常大,有官員提出來,這麼大的災難,是不善業感召來的,是人的惡業感召來的。我們了解到這些訊息,對這些官員肅然起敬。他有學問,他知道根源問題,他知道《尚書》上講的「作不善,降之百殃」。我們注意看,中國人也好,華人也好,日本、韓國人也好,統統都在接受中華民族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有在學。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沒有拿出來反省?有沒有拿出來真正來改善?這是勇氣,沒有這種勇氣愛不了國。「忠勇為愛國之本」,他敢講真話,敢引導人民、社會來面對問題。曾經我在拿到《了凡四訓》這本書,上面打了一段話,「《了凡四訓》是日本皇族奉為治國寶典」。我們老祖宗留的《了凡四訓》,是日本皇族奉為治國寶典。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可以改,一個家,以至於整個國家社會的命運都可以改,最重要的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道德學問。但是諸位冷靜,假如沒有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能認知這些道理嗎?我們這幾代偏重知識技能,道德倫理的教育太缺乏。

  那一天我遇到一個年輕人,她剛好看到我們在辦活動,她也是華人,她不是很清楚我們辦什麼活動。她就問說:你們是中華文化中心,你們是辦畫畫,還是辦跳舞,還是泡茶?她就這麼問我。可能在她的印象當中,中華文化都是辦這些活動。然後我就說:是講倫理道德。她一聽說,馬上就跑了。事後我反思,我真是糊塗,怎麼可以跟她講倫理道德?因為她已經太久沒有接觸,或者對這個東西她誤解了,她覺得那是很死板的東西。我應該跟她說,就是教你怎麼樣找一個好男人。她可能就,現在人重利、重快樂,他要找這些他才有興趣,找一些上課很快樂的、有利可圖的。所以還要恆順眾生,你要先順著他的興趣需要去講,不然我就斷了她一個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我現在非常忏悔,一句話這麼重要。我這幾天好好祈禱,希望她再來走過門前一次,我再跟她好好解釋一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成人要反思,從小忽略了倫理道德教育,害年輕人好像跟這些學問都絕緣了一樣,遇到就會相排斥。假如我們從小教孩子,從小做給孩子看,他應該是生起仰慕才對,他從小就佩服父母。所以教育還得要靠身教。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找到快樂的根本。現在的人,他的目標不是助人,他把快樂誤解成享樂是快樂,其實真正的樂,它就會一直樂下去。比方你今天真心幫助一個人,快樂多久?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說,「我以前盡力幫助這個朋友,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我幫他了,他很感激我;可是三年以後,我覺得我很痛苦,我不想幫他了」,有沒有?助人那種樂,因為你助人跟你的性德相應,所以你一想到,你就會覺得很有意義,這是真樂。樂假如會變成苦,那種樂就不是真樂,那種樂只是把苦暫時停止,就像抽鴉片一樣,抽一下好舒服,接著更痛苦。所以現在的人都覺得樂要從外面來刺激,其實那種樂都是非常短暫,之後就變成苦了。比方說現在的人很會shopping,有沒有?你看一買那麼多錢,痛快!接著,錢花完了,吃泡面,就苦了。甚至於花得很痛快,家裡的人都苦,這是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包含大家看,吃飯是不是樂?好,你吃完了,待會兒兩個小時你不就又餓了嗎?它只是這個餓暫時不餓了。再來,你吃一碗很樂,吃兩碗也很樂,吃二十碗?所以大家注意,這都是欲望暫時滿足,它不是長久的樂。你說人去跳舞,Happy!Happy!他跳半個小時很樂,你叫他跳三個小時,他就昏倒了。所以樂會變成苦,都不是真樂,長長久久的才是真樂。所以助人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還有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的心靈提升了,你的煩惱放下了,一生都樂。為善最樂,而且做的事跟自己的性德相應的,孝順最樂,友愛兄弟最樂。你看我們上一輩的人,在談到兄弟的情誼,共患難,一談起來,全家都是非常的喜樂和睦。你看,馬上就打雷了,要呼應,我們人生要找到真樂。孟子講,「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內心裡統統沒有任何的虧心事,從沒有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大樂,這是良心的快樂。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也是人生快樂。其實這也是助人為樂,因為教育英才他會讓我們社會有好的下一代,他會讓團體有好的接班人,這是真正的忠心於社會團體,都想到以後的人,為國舉才,為團體舉才。

  最後,「有恆為成功之本」。好,諸位學長,大家每一個禮拜背一篇古文,已經快要滿一年了,真不容易。現在是三月十八號,快要接近五月八號,就滿一年了。真正有恆心,厚積薄發,滴水穿石,水到就渠成。只要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做任何事都有恆心,他以後一定有成就。當然我們首先要把恆心、毅力,自己身教做到。所以這裡從文章當中提到的,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節儉、勤奮、忠勇、愛國。他因為有這些美德,節儉力行,為國君所看重,也為天下的人民所看重他的德行。

  【既相齊。】

  他後來當到宰相。

  【食不重肉。】

  這個『重』就是多,我們說多重多重,「重」是指多。他吃的時候,不超過一道肉菜,就沒有兩道的,最多是一道肉菜。

  【妾不衣帛。】

  他的妻子不穿絲綢、綢緞的衣服,綢緞就比較高級,所以非常的簡樸、節儉。晏子很節儉,有一次剛好他上朝,是國君找他來。結果當時身邊有一個大臣,叫田桓子。晏子來的時候,田桓子就給齊景公講:景公,您看晏子是宰相,受國家這麼多的俸祿,結果你看他的車這麼破,那匹馬這麼老,國家給他這麼多俸祿,結果他這麼表現,不是隱藏了國君給他的恩德嗎?其他人看到了會不會說,國君怎麼這麼對待晏子,這麼寒酸,國君你看他這樣是在隱藏你的恩德,所以他待會兒來,罰他喝酒。景公一聽,有道理。所以這個國君智慧也不高,國君聽話要有智慧,不然這耳邊風一煽,讒言就怎麼樣?就進去了。

  結果晏子來了,田桓就把這個話講了一遍。晏子就說: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當中有說到,一個人位居高位,假如這些朝廷內的官員沒有照顧好,就是宰相的過失,高位者的過失;在外的官員沒有照顧好,也是宰相的過失;軍隊裡面這些軍備沒有准備好,那是宰相的過失;然後他自己的家族沒有照顧好,那也是宰相的過失。這些才是我的過失,不是我坐了一台車子破破的,是過失。而且我父親的家族統統都有車坐,我母親的家族統統吃得飽,我太太的家族沒有一個餓死的,還有幾百個讀書人沒錢生活,都是靠我的薪水支持他們讀書,然後維持生計。所以我的錢都用在這些地方,我是要把國君給我的愛護,去利益更多的人民、更多的家人,這是要讓他們感覺到國君的恩德,我怎麼是在隱藏國君的恩德?晏子講完,齊桓公說:該罰的是你。所以田桓本來要設計晏子,講他的讒言,最後害了自己,所以人不要做壞事。曾子有一句話叫「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我們一個不好的念頭、不好的話出去了,最後會回到誰的身上?自己。本來想要講人壞話,最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

  其實,整個大自然就是一個循環,你給人善言,最後這個善的磁場也會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有一句俗話叫「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今天我們打了這個人,打的事情好像已經過了,可是你打人,人家把這個恨記在心上。君子報仇,你們的功夫比較高,可以忍到十年。最後時節因緣成熟了,惡的因緣不就又回來了嗎?所以傻的人才跟人家有過節,那真是愚昧不明理。要跟人廣結善緣,最後護蔭後代,這些善的力量、因緣,最後都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後代身上。所以晏子的節儉,應該是當時,不只齊國,天下人都仰慕。

  【其在朝。】

  晏子在朝廷當中,上朝之後:

  【君語及之。】

  國君問他話,問他一些重要的決策:

  【即危言。】

  『危言』是指非常正直的陳述意見。這個正直來自什麼?來自無欲則剛,他絕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利、私情在裡面,都是為天下著想,天下為公。

  【語不及之。即危行。】

  就是君王沒有請教他意見,可能意思不想聽他說了,但是他還是非常公正的去做他的本分,去盡他能盡的力量。有時候時節因緣不成熟,也不可強求,不然到時候君王嫌煩了,反而適得其反。所以孔子有提醒我們,「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國君一時不能接受,要悅復谏,找到比較適合的時間點,他比較放松、比較高興了,再說。不要一直勸,勸到最後可能自取其辱,皇帝大發雷霆,訓你一頓,還是判你罪,就麻煩了。朋友也是這樣,勸的時候要掌握、拿捏分寸,勸得太急切,可能這個朋友以後就不來找你了。

  【國有道。即順命。】

  整個國家的政治上了軌道,政通人和,他順著整個政令去辦事情。『順命』就是按著政令去辦事情,命令。

  【無道。即衡命。】

  假如政治沒上軌道,國君沒有道德,當下的狀況也不好,只能權衡政令。比方說國君的命令不對,他怎麼善巧方便來轉化掉這個危機。就有一次,剛好饑荒,齊景公接到晏子給他的勸谏,說要趕緊放糧倉救濟人民。結果齊景公當時候在路寢這個地方,蓋路寢之台他自己要用。大興建築,還是要自己享受,而且齊景公很堅持,晏子沒辦法。結果他非常善巧,他把工人的薪資提高,把工人的人數擴大。比方說本來五百人來做,他把它用成一千人,薪水又提高,人數又增加,很多饑民都有工作機會。然後本來兩年完成的,他可能把它改成三年,這很有機智。最後路寢也蓋好了,老百姓也沒餓死。所以要懂得變通,這是晏子的權變。

  再來,晏子也非常懂得善谏,善於勸谏。有一次剛好齊景公了解到晏子的房子很潮濕,在比較低窪的地方,又舊。齊景公說:「我幫你重蓋一個房子,到比較高、比較舒服的地方去住。」結果晏子就說:「國君,使不得,這個房子是歷代坐我這個位子的高官住的,宰相住的,我的德行跟所做的功業都比不上他們,他們都能住,我怎麼可以搬走?」大家看,這個晏子非常謙退,而且時時講話都非常圓融,而且很自省,很嚴格要求自己。「而且住在這裡又接近市場,我買東西也方便」,要婉拒國君的好意。所以連婉拒也要有藝術、有智慧,要讓國君聽了舒服,能接受。結果後面這句話引出了齊景公的問話。因為晏子說,「我住在離市場比較近,買東西方便」。齊景公接著問:「你住在市場旁邊,現在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順便問了一下。晏子為什麼會有機智?告訴大家,機智都是從慈悲來的,都是念念為國君,念念為人民來的。晏子馬上說:「君王,那個義肢,就是假的腳,很貴,鞋子很便宜。」腳都切掉了就沒人穿鞋,大家想一想,人民的腳為什麼斷了?被國家判刑的,就代表刑法太嚴苛。晏子就順著景公這句話,只講了假腳很貴,國君你看著辦。齊景公也不是笨的人,這麼一聽,就把這個刑法減去了。你看,晏子這麼一提醒、一規勸,多少人民得福。

  所以在《左傳》裡面,左丘明先生引了《詩經》的一段話贊歎晏子,「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大家有沒有注意,我們很多經典,在引經據典的時候引《詩經》,「不學詩,無以言」。《詩經》的言語溫柔敦厚,所以《詩經》裡面所提到的這些倫理道德的思想學問,影響著我們整個民族。所以《詩經》這些教誨,在這些大學問家都非常熟悉,常常引這些來呼應聖賢人的行持,完全跟經典相應。君子,這個「祉」有善行,或者福祉的意思,君子如果行善,國家的災難,差不多,這個「庶」是差不多,「遄」是快,差不多很快就能制止了。或者是說,君子就像福祉一樣,是人民的福,會讓亂趕緊制止,因為他們有慈悲、有智慧。

  我們剛剛舉了晏子他懂得機智權變,雖然國君無道,他也化解了饑荒。第二是善谏,善於勸谏,國君刑罰太嚴苛,他善巧的提醒君王,善巧的讓國君轉念,提起正念。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印象,有一次齊景公一匹愛馬被屬下給養死了,結果齊景公就很生氣,馬上就要殺這個下屬。「誰敢攔我,跟他同罪!」結果晏子馬上就說:「這個人太可惡了,讓我來」,然後就拿著刀要去處罰他,讓我來。「你真是罪該萬死,我讓你死得明白一點,你犯了三個嚴重的罪惡。第一,你居然把國君最心愛的馬養死了;第二,你讓全國的人民都知道國君為了一匹馬殺人,你看你的罪有多大;第三,你讓其他的國家、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們國君因為一匹馬殺了人,你有三大罪!」講完,齊景公說:「好了,放了他,放了他。」這個善谏,但是這還有一點最可貴的是什麼?讓國君、領導者知道,我是疼惜你,我希望你做一個仁君、聖君,有這樣的心境。

  再來,晏子也很能觀察整個政治的形勢,他還是很冷靜的進退。當時晏子在侍奉齊莊公,侍奉莊公是六年。有一次晏子來見莊公,結果莊公就安排奏樂的人唱著歌,然後歌的大意,意思「我看到你很不高興,你怎麼還不走,你怎麼還不走」,晏子一聽就懂莊公的意思。結果晏子馬上從位子移開,然後坐在地上。莊公就很納悶,你怎麼椅子不坐,突然移開坐在地上?晏子說:「一個人要申訴的時候,都要坐在地上,今天我要和國君評評理」。接著晏子就說:「我從古書當中了解到一個道理,眾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他人馬眾多,沒有道義;他的位置很高,很有勢力,但是不懂禮,不懂得禮敬他人;然後好逞強斗狠,又嫌棄厭惡賢德之人,這樣的領導者,災禍很快就要到他的身上。其實這個不只是國家領導者,一個企業、一個團體的高位者,假如有這個情況,災禍也很快就會到他的身邊。因為這樣的處世態度,一定會跟很多人結對立冤仇,這是很不吉祥的一個處世態度。所以古人他明白這些道理,其實都很厲害,都可以洞察到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的災難快到了。

  在《左傳》裡面很多這樣的一個情況,看一個軍隊經過周天子的地方,光看他這些士兵走路的樣子,就斷言必敗無疑。真的敗,因為那些士兵都不守禮,經過周天子的地方沒有遵禮,很傲慢,驕兵必敗,最後就敗得很慘。所以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往往都在自己一言一行當中就已經有徵兆了。所以晏子對莊公講到這個重點,你還討厭有賢德之人給你意見,既然你不聽我的勸,我也不能白受國家的俸祿,他就自己走了,離開了。離開之後,讀書人有志氣,馬上把房子、很多財物就還給莊公。既然我沒有在這個位置,也沒有為人民做什麼,那我不能享受這個俸祿。過沒有幾年,莊公就被底下的人給殺死了,崔杼殺了齊莊公。你說這樣的人格特質,旁邊圍的一定都是那些巴結谄媚要謀權的下屬。所以晏子在國家無道的情況之下,他也懂得善巧權變。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晏子在不同的三個朝代,名聲都很顯著,甚至於在其他的國家,人們都很佩服他。接著下一段講到:

  【越石父賢。】

  『越石父』這個人很賢德:

  【在缧絏中。】

  他被關在監獄牢中。這個『缧』是指黑繩,黑色的繩子。『絏』是系,綁起來,系起來,系的意思。所以就是象徵一個人被這些刑具捆綁起來在牢中。

  【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骖贖之。載歸。】

  晏子外出,剛好在路途當中遇到了越石父。看到他的遭遇,他很不忍心,馬上把他駕車的馬,駕馬車的馬左邊那一匹叫『左骖』,把它解下來替他贖罪,馬上解救了越石父。所以古代賢人都是重義輕利,一匹馬當時候不便宜,不會去想到物質的這些東西,趕緊解救這個賢人,順便就把他載回家裡來照顧。

  【弗謝。入閨。】

  『謝』是告辭。就是晏子沒有打聲招呼就告辭,就先進他的內室去了。『閨』是內室。

  【久之。越石父請絕。】

  這個『久之』,過了一段時間,晏子才從自己內室出來,越石父請求跟他絕交。

  【晏子懼然。】

  『懼然』就是很吃驚。

  【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缌。何子求絕之速也。】

  這個『缌』是指災難,缌難。當越石父請求絕交,晏子馬上非常恐慌、驚訝。大家注意看,一個人的修養都在這些突如其來的境緣當中看出來。我們換成晏子的角色,您今天把一匹馬拿去給一個人贖罪,那一匹馬可能是你好幾年的俸祿。請問大家現在買一台車子要付貸款付多久?會不會捨不得?這半台BMW就出去了。而且過沒有多久的時間,馬上對方就說,我要跟你絕交。假如是一般的人,幫了人有落印象的話,他馬上的反應是什麼?你這個人真不識好歹,我才救你一命,你這什麼態度。他把幫有沒有放心上?放心上了脾氣就上來了。但是晏子,你看完全沒有在心地上留下一個他幫人的痕跡,反而是馬上自己很恐慌,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你看修養多好,任何境界突如其來,反求諸己。而且甚至於是覺得,這是一個賢德之人,我沒有好好的對待他,讓國家損失了一個人才,不得了!從這些地方我們都看得出來,一個賢德之人都是道義,都是公益的存心。而且很驚恐,馬上『攝衣冠』,就是把自己的衣服好好的整理一下,表示恭敬。『謝曰』,就是道歉。對不起,我晏嬰雖然無德,『不仁』,就是沒有德。『免子於缌』,讓您免於這個缌難,『何子求絕之速也』,您最少念在這分情上,您為什麼求絕交這麼快速?當然當下晏子「攝衣冠」的態度,也能讓對方感覺到他的恭敬。

  【石父曰。不然。】

  話不能這麼講。

  【吾聞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我聽說君子遇到不理解他的人、誤解他的人,而他受到冤屈、困窮,『诎』是這個意思。他不會難過,因為他們不理解我。而能夠得伸展、得益於信任自己的人,能解開這個危難是因為有知己的幫忙。這個伸裡面也等於是說能夠得志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吾方在缧絏中。】

  我剛剛被關在牢裡。

  【彼不知我也。】

  是他們不了解我,他不是我的知己,我不怪他。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

  你已經,『感寤』就是很理解我,贖我的罪,是我的知己。

  【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缧絏之中。】

  既然是知己還對我這麼無禮,要入門也沒有先跟我打個招呼就進去了,那我不如還是關在牢裡,心裡還好受一點。讀這一段話,這些古風我們體會,很感動。您看,越石父很直率,直言對晏子,當然也是對晏子的測試。這麼直言,晏子的態度完全沒有不高興,反而馬上檢討自己。俗話有講說,「不打不相識」,當然這個沒有打,就是說在一件事情當中,彼此都是直心相對,最後被勸的人還能接受、理解,更尊重對方,那就是惺惺相惜。所以晏子:

  【於是延入為上客。】

  把越石父以上等賓客來照顧。這裡講到「知己而無禮」,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人有時候會因為熟了而無禮,因為忙而無禮,事實上還是內在的恭敬不夠。所以晏子跟人交往,在書上的贊歎,孔子也是贊歎,「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子交朋友,愈久的朋友他愈恭敬,等於是把朋友的德行他佩服,朋友對他的恩德他都記在心上,愈來愈恭敬,不會因為熟而失禮。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乾隆皇帝的脾氣也太大了!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3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