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個,從現在起,很認真的學習『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淨宗的修行從這裡修行起。「過」是什麼?過失。跟《壇經》裡面六祖大師教人的方法完全相同,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天天看到別人的過失;眼睛看別人過失,耳朵聽別人過失,嘴裡頭說別人過失,這叫造業!天天不斷在造業,念佛還想往生,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讀這個經之後,我們曉得為什麼念佛人不能往生。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一、兩個,萬分之一、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把這十句經文多念幾遍,你就明白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沒有真修,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西方叫淨土,你想想什麼叫「淨」?而且佛在經上又常說:「心淨則佛土淨。」眼睛看的是過失,聽的是過失,說的是過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所以念佛也不管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心不清淨。於是口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
我們為什麼會造口業?找它的原因,你之所以會造口業,你就是「見他人過」,你才造口業;你如果是哪一天不見他人過,六祖講的「不見世間過」,你就決定不造口業了。真正修行人跟我們一般凡人不一樣,凡人天天見別人過,真正修行人跟我們相反,他天天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我們凡夫是天天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自己沒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就搞三途,就要墮三途。能夠天天見自己過而不見他人過,這個人水平是往上升的。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不見他人過」?怎麼樣才能做到?要想真正做到,只有一個辦法,明理。你把道理搞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你就曉得,一切眾生沒有過失,一切過失都在自己這一邊,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沒有過失。何以說一切眾生沒有過失?這個道理很難懂,你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前面說過「觀法如化」,它哪有過失?
這個話還是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想大家都看過電影,電影在放映的時候,只有一個銀幕,這個幕多半是用白布做的。影片放映出去了,影像現前了,你看在眼裡,有的時候看著笑,有的時候看著哭。電影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它什麼都沒有,影像,不是真的人在表演,影像而已!為什麼這個影像就勾引你自己的情緒?你就被它所轉?那你太可憐了。它沒有過失,過失在你自己,它不過是影像而已,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它不是真的人,假的。
你為什麼會產生妄想分別執著?你著了相,如果你曉得那是假的,那是個影像,完全不是真的,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心裡就如如不動。這個影像裡頭,決定沒有是非善惡,這才是事實真相。對於明白人懂得,迷惑的人不懂得,上當了。你被它迷惑了,你上當了,你去起心動念,你在那邊造業。真正明白人,這是夢幻泡影,所以他看了、他聽了,他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就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所以你們天天看電影、天天看電視,要懂得看電視修「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們面對著電視修行,修菩薩行,你的功夫從這裡去鍛煉。那個畫面是假的,那絕對不是真的,你知道這個畫面是假的,然後曉得整個世界這一切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也好,聽到也好,你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一塵不染,你就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的人不造業了,心地清淨慈悲。
慈悲從哪裡表現?從底下「善護口業」到「清淨無染」,這六句表現的是大慈大悲;必須清淨才會有慈悲,心不清淨哪來的慈悲?由此可知,前面這四句重要,尤其是「觀法」這兩句,比什麼都重要,能做如是觀的人,就不會造口業,心清淨。知道這一切現相,他示現善的這一面好,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示現惡的那一面也很好,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所以一切示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都是在幫助我精進,都是在成就我的道業。菩薩的心行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
這六句都是屬於戒行。佛的教學,總綱領只有三個:戒、定、慧三學。這六句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但是戒、定、慧三學是相輔相成的;戒能幫助定、慧,定能幫助戒、慧,慧能幫助戒、定,它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初學的人必須從「持戒」下手。持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誡,遵守佛制定的規矩,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我們心才會清淨,才能夠得定。所以這一段文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千萬要記住,口業是很多,最嚴重的,是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是自己最嚴重的過失,這個要懂得。如何把別人的過失從我們內心裡頭消除,這才是個根本的辦法。
最近我們每天早晨在讀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經文一開端,佛給我們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教訓,跟這六句相應。他教菩薩,他說,「菩薩有一法」,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個了不起!一切世間包括十法界,不僅僅是我們人道的苦,十法界一切苦都能夠斷掉。這個法太重要了,這個法我們想不想學?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說出來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這一法。「晝夜」是不間斷,「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此地講的善護口業、善護身業、善護意業,常念、思惟是善護意業,跟《無量壽經》上這六句完全相同。我們能夠真正保持著身口意純善無惡,你就能夠斷一切世間苦。
由此可知,這一切世間苦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心行不善而來的。心行為什麼不善?不了解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造業。惡業裡頭,根本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這是一切惡業的大根大本,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自私自利。你們想想看,哪個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就不是人,真的不是人,他是佛菩薩;他是菩薩,他不是人。有自私自利的,就是人,六道裡頭人;沒有自私自利的,他就是菩薩。我們要轉凡成聖,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利益,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你就轉凡成聖。
凡聖,實在講是一念之差。凡夫看到別人都不好,只有自己好;菩薩看到一切眾生個個都好,沒有一個不好。看到惡鬼也好,看到毒蛇猛獸也好,看到地獄眾生也好,他統統都好,那是菩薩。我們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滿意,這個凡夫,這不是菩薩,菩薩看到一切眾生都好。為什麼都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凡夫不知道佛性,凡夫著重外表,那是「相」,那個相好、相不好,他著相,他起分別執著。佛菩薩不著相,看你的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是圓滿的,一切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佛的心平等。眾生的心不平,不平是因為著相才不平,見性就平等了。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六集) 2000/11/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