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觀經善導疏菁華-修學報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虔誠恭敬頂禮恩師上人!恭敬頂禮學院各位老師大德!恭敬頂禮各位師兄善知識!弟子提交【觀經善導疏菁華】修學報告,有不妥之處,請學院大德老師批評指正。 《觀經四帖疏》是唐朝善導大師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作的注解。大師將觀經分為四個部分,“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四卷,通常稱為《四帖疏》。

  第一,玄義部分。優美偈誦,先勸大眾發願歸依三寶,五十六句,真真切切。隨後將《觀經》分作七部分,七門料簡,寫出每一部分的概義,依文釋義,澄清以前與經論相違之謬,一一引教證明,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

  第二,序分義,將《觀經》劃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並詳做五門明義。其不同的是分出了「得益分」,明顯念佛之大利益當下即得,未來更殊勝。

  第三,定善義,以十六觀中的前十三觀為定善義。定,正觀也,所觀所念,皆在淨土依報正報莊嚴,不做此觀,就是邪觀,“普勸同生知識等,專心念佛向西傾”。

  第四,即是最後的三觀,其重要義理是說明,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觀經》是淨土宗重要的一部經典,持名念佛就出於這部經。善導大師為本經所判的四部分,使我們學習起來,能夠清晰地把握綱領和脈絡。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 我們這次學習的“四帖疏精華”,是師父上人1993年10月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啟講的。其重點就是三福為基礎。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下面學習師父上人開示:“三福的重要性,它是佛法修學的基礎。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種法門,都是以這個為根本。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前面第一條的四句,是人天的福報,也是根本的根本。這第二條是小乘的福報,小乘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第一條是第一層,這二條是第二層這第二層一定是建立在第一層的上面,不可能說我第一層沒有我就可以建第二層”。“那麼由此可知,這個受持三歸是要有孝敬的根底,那這個三歸授受就不難了,就真實了。假如沒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礎,這個三歸不太真實,說真實話,有名無實,是名字三歸啊!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也一定要認真學習的”。

  末學自從一九九五年皈依佛門以來,開始組織大家學習【認識佛教】前後有三次。【認識佛教】是淨宗學會淨修學人必須要學習的基礎藍本。其中五大科目的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原來我們不知道這個三福是出自於哪部經典。經過學習【觀經善導疏菁華】,才知道出自觀經。才知道這個三福如果不落實,無論學習哪一部經典,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可見其極其重要了。【一切諸佛成佛之正因】。這還了得,我們凡夫學佛就不用說了。這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末學必定好好學習,真正落實。才能這一生有把握往生極樂淨土。圓滿成就。我們看開示: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一、淨業三福的提出,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當韋提希夫人哀請世尊開示往生淨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法之後,在未介紹觀想方法之前,佛首先就開顯淨業三福。三福的提出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不在韋提希夫人請法的范圍。那麼,佛為什麼要說出這三福呢?這是針對我們這些末法眾生的根機,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不可能把西方淨土依正莊嚴觀想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們這些根機鈍劣,心散亂的眾生,佛是慈悲攝受不捨,所以提供他一個方便,進入到淨宗念佛的堅定信心。所以,就提出了求生淨土必先修淨業三福。

  二、為什麼要修“三福”?因為三福“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既然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正因,可見得佛法不管是哪個宗派,不管是哪個法門,都要建立在這三福的基礎上才能成就。我們必須走三福必經之路。像蓋樓一樣,三福是一層一層修的,沒有人天福就沒有二乘福,沒有二乘福就沒有大乘福。也就是說,人天福是二乘福的基礎,二乘福是建立在人天福基礎之上的,沒有人天福做基礎,二乘福就無以建立;大乘福是建立在人天福二乘福基礎之上的,離開了前兩福,大乘福就成了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對於這三條要重視,要認真努力的奠定我們往生不退成佛的根基。三福屬於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基礎,“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開顯了佛攝受眾生慈悲不捨的心,師父上人將三福定為五個必修科目的第一個,非常極其有道理,具足慈悲心。 佛在本經裡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不修三福,是無法成就的。

  三、“三福”的內容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叫第一福,也稱作“世俗善”,就是在世俗生活中,隨著種種的緣分,而遵行相關的道德規則,比如在家裡要孝養父母、在學校要尊敬老師、與朋友要誠實守信等。又比如《弟子規》,這本來屬於世間善法,但如果把落實弟子規的善行回向往生西方,不執著不分別無妄想就成了淨土的善業、淨業。所以稱之為{淨業三福}。

  末學曾經在一個念佛堂遇到一位老居士。她給我介紹她們家建立了一個二層樓作念佛堂。第一層是作為【弟子規】教學用的。有很多小學生過來學習。所以她說這個第一層是世間法。那麼第二層是念佛堂。是給師兄居士們念佛用的。她說這個第二層是出世間法{佛法}。末學當時感到很詫異。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弟子規是世間法,念佛是佛法。就是分別執著。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念佛沒有清淨心,不能與佛相應。那麼念佛也是世間法。只是嘴巴念念而已,喊破喉嚨也枉然呢。怎麼能夠說弟子規不是佛法呢?佛法何處不在。何況弟子規還是儒家善法!以清淨心念佛、清淨心學習弟子規、學習聖賢教育、與聖賢相應、與佛菩薩相應統統是佛法。關鍵在於這個心啊!下面我們學習第二福。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也稱為“戒善”,就是受持佛所規定的戒律,或小乘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或大乘菩薩戒,只要回向往生,就一定能如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也稱為“行善”,就是發大乘菩提心的凡夫,不但自己修行功德求生西方,而且還能勸導他人同生極樂。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怎樣修好三福?首先要在第一福修起。在“孝”字上下功夫。在修學中感悟到: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善的核心是“孝”,“敬”。就是“孝親尊師”,這是三福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離開“孝”與“敬”字,佛法就無從談起,所以,修學佛法絕對離不開修孝,離不開尊師重道。這個孝字,從字面上來講是老一代在上和子一代在下。代表了我們的老祖宗聖賢教育承傳;代表了我們祖先對我們子孫的慈悲護佑。也代表了諸佛菩薩把佛法一脈相承傳到了我們手中。佛法的延續靠什麼呢?就是靠我們這些佛弟子依佛教誨,真正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當中。培養弘揚佛法的年輕有為的人才。要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把佛法長久延續下去,是我們真佛弟子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學佛要把偉大的佛法加以傳承和弘揚。其前提就是我們抓住孝這個根本去修行,把孝字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促進其它三句的落實。大乘《菩薩戒經》裡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父母”這兩個字並非單指親生父母,其父母包括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動物、植物、一切鬼神、山河大地等等,都要似孝養父母、來關心愛戴敬養孝順。孝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隨順性德就是覺、正、淨,就是佛菩薩;不孝,就是違背性德,就是迷、邪、染,就是妖魔鬼怪。孝養還有一個養字!不但要養父母之身,最為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勸父母學習聖賢教育,學習佛法,真正脫離六道輪回了生脫死。才是圓滿盡孝道。究竟孝養父母。在佛法修學中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以人之母為我母,以人之父為我父。 看一切人如佛菩薩。見天地萬物都是佛菩薩化身。成佛就離此不遠。往生極樂就有把握。圓成佛道,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往生極樂!弟子提交報告,請大德老師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上一篇: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98)[智慧品]
下一篇:方海權:這樣更能得佛祖加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