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的修行可以自己決定,但親人如何離開人世可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不過我們仍希望他們能夠安心或者至少能有一些往好方向的走法,對不對?
過去我們跟老師(李元松老師)的生活很緊密,經常與老師在一起,學習他處理事情的方法。有一次有位師兄的親人過世了,請老師過去看能夠為這位親人做些什 麼,於是老師刻意帶上我們,想借由這件事情來教導我們如何處理人的臨終狀況。然後老師去了之後,在那位剛剛過世者身邊停留了一段時間,可能差不多有半個小 時。剛開始我們不知道老師在做什麼,我們就看他靠近往生者說話,可是因為有一段距離,不太了解內容。
等到離開之後,老師找一個地方跟我們聊天,就講剛剛他在做的事情。他讓我們記得:如果有一天你面臨“一個人臨終”~這個人可能是親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 這叫“一個人”~,要記得做幾件事,人在彌留狀態或剛過世的時候,是可以感受到你跟他溝通的,甚至那時候他的溝通能力要比平常強。我們平常還要用語言溝 通,但在那個時候他的感受力很敏銳,所以你的心思、意念是可以傳達給他的,所以你要先在他旁邊跟他溝通。
要跟他溝通什麼?
首先,你要讓他不要驚慌,不要害怕,你要先跟他講:“你現在先不要害怕,要穩住,穩下心來,因為你害怕的話,可能看不清楚現在的狀況。”你要跟他說,嘴 說、或心裡想也可以,要跟他溝通:“你先不要慌,不要害怕,我先暫時在這個地方陪著你,跟你聊聊天,不要慌張。”要先安撫他,同樣的,如果是你自己面對即 將離去,你要安撫一下自己,讓自己先穩下來。
第二個,你要告訴他:“你即將要死亡,”要告訴他真相,“你即將要離開這個世間了,這不是你想要留下來而能留的,這是一個真相,你快要離開這個人世間了, 可是你現在還沒完全離開,還有一點點能力處理,所以先不要慌張,你要知道,你想要留是留不下來的,你等一下,過一段時間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在佛法當 中,有一個中陰身的時期,就是離開這個人的身體狀態時,會在身體附近,以另一種形態停留,一般來說會有大約四十九天,所以我們講頭七、七七的原因是從這裡 來的。但每一個人停留的時間不太相同,最長可能會停留到四十九天。
然後要跟他講:“你要安心地走,因為你沒有辦法再留了,但是你在人世間的事情,我們活的人會替你把它處理好,我們會盡力把你的家人照顧好。”盡力安撫他, 重點是讓他了解他自己現在的狀況,接下來還要告訴他,“你等一下或你現在會感受到很多的情景,這些情景就跟做夢一樣,是幻境,它現在出現,等一下就會不見 的,”因為在中陰身的時候,他會感受到就好像在做夢一樣,會感受到很多情景,可能刮風、暴雨……各類奇奇怪怪的影像情節,因為他對情境的敏銳度很強,所以 會被那些情境影響而慌亂。你要反復地跟他強調幾次,“不要慌亂,你現在看到的一切就象夢一樣”,你要提醒他正在做夢,不要把做夢的事情當真,別被夢境迷惑 了。
最後,你要跟他說~比如他平常有一個信仰,如果他是一個我們不那麼熟悉的人,你要觀察一下他周遭,有些什麼擺設,顯現他可能的信仰,如果是我們的親人,我 們就了解他平常有什麼類似的信仰,或相信什麼~如果他信仰基督教,你就讓他繼續按照基督教信奉主,讓他有個方向跟著,要堅定,鼓勵他繼續按照原來信仰的方 式練習。如果他信仰佛教,就鼓勵他說你要念佛,要多念佛。如果他沒有什麼宗教信仰,就鼓勵他不要慌張,要讓他安心,甚至你就念一句詩給他聽,不要小看一首 詩的力量,講一句好話例如“好人有好報”,讓他有一句話鎖在上面,讓他心比較安定。雖然中國人不一定有信仰,但大多聽到觀世音菩薩,他會感覺比較接受,因 為中國人有一種觀念認為觀音菩薩會保護人嘛,好,那麼你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就是你要找一個東西讓他有個依靠。
楊碩誠老師自道止觀靜坐課上
問:“念阿彌陀佛是不是比較好啊?”
答:“阿彌陀佛是對需要阿彌陀佛的人是重點,不要以為只有阿彌陀佛有效,只要有用,觀世音菩薩也是有用的。我們剛剛說了,你要去觀察,比如他擺了一尊觀 音,你就叫他念觀音,不是說一定是哪一個,只是說你要去觀察。就我自己來說,我會盡量鼓勵人念阿彌陀佛,這因為是我的習慣,但不代表別人的習慣是這樣,因 為有時候如果他信仰基督教,你叫他念佛,他會起嗔心的,他反而會生氣,這不是一個順勢而為的方法。人臨終的時候會很慌亂,有人跟他溝通,他就會順著你那個 意念走,慢慢的跟他說,他的心就會比較緩,就不會那麼慌。還有,臨終的時候他會有痛苦的感受,很痛、不舒服,就要跟他講說這個痛就好像做夢一樣,過一段時 間就不痛了,要安慰他,這個就是處理臨終的方式。
好,我們把它放大(擴大范圍),當我們自己遇到的時候也是這樣。你要先不慌張,要先認清狀況,然後自己要知道你現在所處的一切都是夢境,而且即將離開人世 不可能再回來,要做好離開的准備。然後,你原本在做什麼就繼續,比如習慣念佛的繼續念佛,但是你沒有念佛的,比如你有在修行,平日某句經典當中的文字對你 來說是特別熟悉的~我們的老師就讓我們每個人要儲備一句經典~比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是你很熟悉的,在臨終的那一刻 就會冒出來,你就沿著這句話一直念。你如果經常念佛,臨終那一刻就會冒出來念佛。這是處理自己的方法,那基本上會這樣處理,都是因為你平常沒有修得特別 好,如果修得比較好就不需要這樣處理了…(大家笑)
那麼對於我們的家人,該怎麼辦呢?對於我們的家人,不要強迫他們接受信仰,但是可以熏習他們,偶爾帶他們去寺廟走一走,但是要找一些氛圍好一點的寺廟,不 要一進去就被逼著去燒香的。有機會可以帶他們去台灣走一走,台灣的寺廟感受會好一些。有時在不經意間念一點經或法語給他們聽,至少讓他們種下一些種子,若 有天真遭逢他臨終的時候,你講這些東西比較不會突兀。不要期待說你要改變他,很難的,先從自己改變起。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固執的人,是那種很強悍的女性,但是在兩三年前,有一次我打電話給她的時候,她跟我聊天時說她晚上睡不著覺,然後她不知道去哪裡找到一串 念珠,然後她就念佛,念念念,她就睡著了。那念珠就是我平常安排在她身邊的嘛…(笑)就是說你平常要稍微布一下局,我不會勉強她念,但因為我在教這個,而 她知道我在教這個,難免會熏習到,突然有一天她需要她就念,然後她發覺念佛很好,能夠安心睡得著,她現在就經常念念。她上次來深圳住幾天,跟我們這些朋友 同學們聊天,她會勸人說有時候要念一念佛噢(眾笑)。
最有效的關懷,就是愛和陪伴
中醫:李辛
關於臨終關懷,首先是診斷已經明確,病人確定到了終末階段,現有的醫療條件已經沒有辦法救治,因此,這裡討論的重點是,後續的“搶救措施”是否有必要。
要不要進ICU搶救?
臨終關懷,首先要尊重病人的意願。我看到有不少例子,老人或病人本身希望安安靜靜地走,不希望被折騰一番,全身插滿管子,拖了一個呼吸機躺在那裡慢慢地等。往往是家屬放不下,拼命要搶救,要延長親人的生命,這就變成了一個強迫。
西方醫學有一個倫理標准,包括這個搶救有沒有價值、要考慮病人的尊嚴、生命質量……會綜合考慮,不是只要送去醫院就實施一條龍搶救服務。我有些朋友是西 醫,他們實話告訴我,如果自己的親友到了這一步,他們是不會建議再搶救的。所以對於來問我建議的朋友,即使不是臨終狀態的病人,我也會建議他去問一下熟悉 的西醫,後面的一系列檢查和相隨而來的治療措施,以及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這兩個問題一定要了解清楚,尤其是必要性。
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是腦出血,他可以救過來,而且,通過後期西醫、中醫的調理,能夠恢復,那麼這種搶救是有價值的。但是如果已經到了臨終關懷這個階段, 很多搶救是沒有價值的,很多已經無法恢復的病人,依靠醫院的呼吸機、吸痰器延遲一兩個月的生命,甚至更久。這其實是在增加病人的痛苦,浪費錢財和整個社會 的醫療資源。
李辛老師在自道傷寒論課上
進了ICU你還能做什麼?
中醫怎麼看臨終關懷呢?中醫第一注重神,第二是氣,就是能量,第三才是形體,當人的形體無法再恢復的時候,要保護人的神氣不受過多的干擾。
什麼是干擾呢?過多的探訪、過於嘈雜、過冷或過熱的環境,過多的移動,尤其是過多的侵入性檢查、治療。
人在臨終狀態的神氣非常的弱,因此也非常的敏感,這就使得任何一些細微的影響都會造成病人極大的痛苦。所以,只要病人能夠自主飲食、喝水,不存在嗆咳的情 況,就不要做鼻飼,導尿管也是一樣,這些都會對人體正常運作產生干擾,也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萬不得已不要做。如果要鼻飼,也要考慮病人的中焦脾胃是否能 承受,這時候,溫熱的米湯、參湯比寒涼的營養液、果汁之類的要合適很多。2003年,有一位江西的國家級名老中醫,九十多歲,年老體弱,家人以為老人處在 彌留之際,送進了ICU,住了兩周,情況不好,後來用參湯、米湯混合,每天鼻飼三次,在中西醫合力之下恢復了。
最有效的關懷,就是愛和陪伴
西方設有專門臨終關懷的病房,它的環境跟普通病房不一樣,更像家,而且鼓勵病人放上自己喜歡的東西,如小家具、台燈、照片,甚至模擬一些自然界的聲音和光 線,家人也可以陪著他。國內目前這些部分還很缺失。人都會有這個階段,而最後這個階段,也許是幾天,也許是幾個月。這個過程,如果有親友陪伴,喂水、按 摩、說話、洗臉、揉揉身體,甚至給他念經、祈禱,這些部分才是臨終關懷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充滿關懷的交流,也是一個充分的、盡責盡孝的功 課。有了這個過程,雙方都會很圓滿,很安心。最後病人走了,家屬心裡不會有太多的後悔和遺憾。
但是我們現代人有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一沒有時間,二沒有主見,也不敢擔責任。我碰到好多人更願意把病人留在醫院裡,他寧願多花錢,能讓自己安心一些。尤 其是家裡有好多兄弟姐妹,好多不同意見的時候,會產生自保心態,而忘了什麼才是對病人更好的選擇,最後由醫生宣布“人沒了”。這會是一個空洞,永遠都在。
按照中醫和道家的觀點,西醫認為的臨床死亡還不是真正的死亡,呼吸心跳停止後,三魂七魄才會慢慢離開身體,這時候神很虛弱,飄忽不定,但什麼都能感受到, 所以在那個時候對身體的任何刺激,比如,進行擦身、換衣、防腐、冰凍……這時候的觸覺和痛苦比平常要大很多,但這時候家屬在精神上給予他的幫助,他也能感 受到,這份感受也會比平常大很多。因為這個時候精神的連通性,比活著的人要靈敏很多倍。
如果病人有宗教信仰,在整個過程中,家屬誠心為病人念誦經文,或靜心打坐,目的是保持雙方內心的安穩平靜,就能形成很好的感應,這個部分對於臨終病人來 說,是最重要的。臨終階段,房間不要放電視、收音機、電腦等等,而且如果能夠安排單獨的房間最好,然後只安排病人喜歡的人、安靜的人探視,不想見的人就不 要見了。不然對病人來說,就是傷害和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