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誰是這世界上最多情的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

  摘自《習禅錄影》

  菩薩等於中國文化中聖賢裡的賢人,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聖人;那些正在進德修業,尚未達到圓滿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賢人,如子思、曾子。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翻譯的簡化,中文有時翻譯為大士或開士,然而大士或開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薩的意義。菩薩有覺悟有情之義,覺悟是自己已經悟道,但是功德沒有圓滿,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那麼多,怎麼度得完?你的痛苦我來挑,你的煩惱我來解決,你的困難我來幫忙,你說多情不多情?

  ……

  我以前有位老師,他沒有兒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個兒子,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師說:老師!您還沒有看開耶!我這個人向來調皮搗蛋。老師把我的手抓住,說:你認為我不應該動情?我說:對呀!老師問:你讀過《中庸》沒有?你背背看!在路上,我就把《中庸》背出來,背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我停下來。

  老師說:你怎麼不背下去?我說我懂了,老師笑了一笑。背到這裡,我已經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頭上敲。下一句:“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也有情啊!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麼說是無情?後來,老師到了家,作了兩句詩:“誰謂英雄不灑淚,人情兒女最關懷。”

  摘自《圓覺經略說》

  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兒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斷,是永遠跳不出三界的。問題來了,既然斷了情又何以稱菩薩——菩提薩埵呢?薩埵就是有情,一切諸佛有情。中國有句老話,“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薩度一切眾生豈不是多情嗎?他們是已經把情、欲化作慈悲。當然,從邏輯立場來講,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薩的有情,是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

  所以,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大情人,你念他們,他們就會念你,會加庇你。這個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愛一切眾生。為什麼要再三跟大家講這個道理?要真求修證,根本就在這條路上,就在此處下刀子,這裡病根拔除不了,解脫無望,這一點非常重要。

  ……

  什麼叫慈悲?慈與悲是分開的概念。等於在春秋戰國以前,道與德是分開的,到了漢朝以後,道德就連起來用了,但也不是後世的要求。宋明之後道德變成很死板,甚至目不能斜視,這種理學家所造成的道德觀念,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文化。慈與悲在中國固有觀念中,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在佛經中,慈是慈,悲是悲。現在把慈悲當作口頭用語,連有人倒杯茶給你,也會謝說:慈悲!慈悲!

  佛教有兩位菩薩代表慈悲的:彌勒菩薩代表慈,所以他稱為大慈氏,這也就是他稱號的涵義;觀世音菩薩代表悲,平常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對的,但是嚴格說來,他是代表悲的。

  男性父愛的擴充,是慈的基本。母愛的擴充,是悲的基本。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但是愛心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發出來的作用。我們都做過人家的子女,這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還做過人家的父母,應該可以體會到父母愛的不同。媽媽打孩子,一邊打一邊哭,是悲。父親打孩子,心中固然難過,就少有哭的,甚至鬧到脫離父子關系,其實還是愛子女的,這是慈。

  現在講有情與無情。學佛要怎麼做到沒有情?我多次提到,中國文化用兩句話概括了仙佛之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畢竟是多情的。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谛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做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做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摘自《維摩诘的花雨滿天》

 

上一篇:看看這些名人如何惜福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忏悔,才可以清淨罪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