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平等性”
基智之平等性,即一切皆平等。加行時,在差別處和差別法上破除谛實成立的執實。差別處上有其分類、定義、名相、境、有境等,這些全都是無谛實成立,然而,名言上,有些是定義、有些是名相、有些是因……等差別,禅修時必須以這一切皆是無谛實成立而修。
“於事(基位)之分類、定義、名相、對鏡、有境,以破除執實之慧攝持之菩薩瑜伽,彼即基智該事闡示之菩薩加行平等性定義”。
事(基位)即從色至遍智間之諸法,含有108詞組,其中,所有分類、定義、名相、對鏡、有境皆平等、無谛實成立。
分類有很多,如色處,聲處等十二處,五蘊、十二緣起、十八界、四谛等,所有分類僅在名言上作區分,勝義不成立皆相同(平等)。
“定義、名相”等,從色至相智間之諸法,有些是定義、有些是名相、有些是事例等。這些都是無谛實成立。境、有境僅在名言上作區分,勝義不成立皆相同(平等),都是破除執實成立,以此慧攝持之菩薩瑜伽,就是基智闡示之菩薩加行平等性定義。
“彼中分四:1、於色等體性不耽著為谛實之加行平等性。2、於彼(色至相智間之諸法)分類不耽著為谛實之加行平等性。3、於彼定義及名相不耽著為谛實之加行平等性。4、於彼對鏡、有境不耽著為谛實之加行平等性。”
“雲:不執著色等,四種平等性。”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基智加行和基智加行平等性的界限一樣。基智加行平等性就是基智加行。加行主要在差別事和差別法上破除谛實成立,因此在色等之體性、區分、定義、名相、對鏡、有境等破除谛實成立,就是加行。
“雲:聲聞等見道,一切智如是”。
這是基智的最後法,“聲聞等見道”有三類:1、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見道。2、住於獨覺證悟種類之見道。3、住於了悟空性大乘證悟種類之見道。在此事“基智”中,直接開示“住於了悟空性大乘證悟種類之見道。”
“一切智如是”意即從開始的第一種代表基智之法“智不住諸有”起,到此,許為代表“一切智(基智)”之法。
“此事中直示之現證離戲大乘谛現觀,彼乃此事直示之大乘見道定義。”“離戲”指空性。
“其中,區分:此事直示大乘見道之忍智十六剎那。”十六剎那即八智、八忍。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
“四谛各有: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法忍是無間道,法智是解脫道。如苦谛有苦法忍、苦法智;集谛有集法忍、集法智……
所應斷有二種:見斷與修斷。見斷即遍計及種子,修斷即俱生及種子。見道的忍智十六剎那主要斷除見斷。見斷分為:欲界地攝之見斷,上界地攝之見斷。欲界地攝之見斷,若配合四谛,則有四種:苦見斷、集見斷、滅見斷、道見斷。
正對治“苦見斷”的是苦法忍;正對治“集見斷”的是集法忍……一共有四法忍。以“四法忍”將“四見斷”斷除後,獲得解脫道,即獲得四法智。
上界地攝之見斷,也有四:苦見斷、集見斷、滅見斷、道見斷。此四也各有正對治,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此四類忍是無間道,將四見斷斷除後就獲得四種解脫道,即獲得四類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所以,有八忍、八智,稱為“忍智十六剎那。”
最後剎那時,獲得道類智,此時見斷(遍計)及種子已完全斷盡。
“苦等諸聖智,法智及類智,忍智剎那性,一切智見道。”在此只說現證空性慧,因為講的是大乘法智和類智,大乘法智和類智才是證空性慧,即“現證離戲大乘谛現觀,彼乃此事直示之大乘見道定義。”
“界限:唯大乘見道。”